“民族之魂”鲁迅先生葬礼,16大佬抬棺,国母、北大校长为其移灵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过许多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在拥有一定的成就后都会被尊以一定的称号,然而在这些英雄人物中,被尊称为“

民族之魂”的人物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鲁迅先生。

“民族之魂”鲁迅先生葬礼,16大佬抬棺,国母、北大校长为其移灵


命途多舛,后又被包办婚姻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书香世家

鲁迅开蒙极早,在六岁时就开始了其读书之路。而鲁迅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与其他家庭有极大的不同,当其他父母要求孩子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伦理纲常之书时,鲁迅的父母反倒注重鲁迅兴趣的培养,让鲁迅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阅读的书,所以鲁迅在儿时就已涉猎诸多类型的书,比如像《山海经》这样的志怪小说等,而鲁迅先生后来的成功也离不开他年幼时期的文学功底。

“民族之魂”鲁迅先生葬礼,16大佬抬棺,国母、北大校长为其移灵

伟人的命运总是多舛的,在鲁迅先生十三岁时,其祖父因行贿而被收入狱中,其父也因此事急火而攻心,于两年后溘然离世,于是周家便家道中落了。

在周家还是名门望族时,亲戚邻里们对周家敬重而亲切,而在周家家道中落后,昔日的亲戚邻里便开始对周家冷眼相对。

年少的鲁迅难以接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他开始变得沉重抑郁,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愤世嫉俗的种子,这也是他能够写出许多深刻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

“民族之魂”鲁迅先生葬礼,16大佬抬棺,国母、北大校长为其移灵

1902年3月,长大成人后的鲁迅选择东渡日本求学,他先是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文,后又进入仙台的医学院学习医术,再后来他便在东京潜心学习德文。

在刚到日本没多长久后,鲁迅收到了一封家里的来信,信中说道母亲已为鲁迅约定了一门婚事,要求鲁迅迅速回国结婚。当时的鲁迅正是一个热血的有志青年,在日本的学习生活又让他对祖国的封建礼教厌恶至极,所以鲁迅坚决拒绝与一个素未谋面且没有感情基础的女子结婚。

在鲁迅坚决拒绝结婚的信发出后没多久,他便收到了一封母亲病危的信,让他速速回家。鲁迅便着急忙慌收拾好行李归家,而当他回到家之后,他才发现这一切都是母亲为了让他结婚而安排的一个骗局。

“民族之魂”鲁迅先生葬礼,16大佬抬棺,国母、北大校长为其移灵

有心无力的鲁迅虽然认命接受了这段婚姻,但潜伏在他心底的渴望自由的小兽仍在蠢蠢欲动。于是在结婚后的第四天,他偷偷的逃回了日本,留下了刚刚过门的妻子朱安。当时正处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国战败,日本胜利,整个日本弥漫着一种鄙视与厌恶中国人的气氛,所以鲁迅先生在日本处处碰壁,经常被歧视与刁难。

后来母亲来信告诉鲁迅家庭难以支撑,要鲁迅回国谋生,以养全家,面对家庭的压力与日本人的刁难鲁迅于1909年8月带着不甘与悲痛的心情回到了中国,结束了他近十年的日本求学生涯。


弃医从文,开始抨击中国黑暗现实

1918的中国正处于战乱之际,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生活的压力与封建礼教的束缚,回到祖国的鲁迅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深感无力,他变得颓废而消极。但好在陈独秀的影响下,鲁迅迅速振作了起来,

他选择弃医从文,决定以笔为枪,开始了他抨击黑暗现实之路

鲁迅先生曾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许多讽刺与揭露中国黑暗现实的小说,比如《狂人日记》等,这使得他一时间声名大噪,成为了杂志的核心人物。

“民族之魂”鲁迅先生葬礼,16大佬抬棺,国母、北大校长为其移灵

1920年,鲁迅已大有名气,所以当时的他被许多所大学邀请去当讲师,其中就有北京大学。鲁迅的课虽然沉重但却富含哲理,深受学生爱戴;而他对中国小说也颇有研究,常常得到学术界的赞叹。

1923年,鲁迅受朋友之邀去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课,在这里,鲁迅遇到了他的一生挚爱——许广平许广平当时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一名普通学生,而鲁迅已是一个有家室的教授,鲁迅在数次拒绝后,还是没能招架住许广平的热情,他们相爱了

“民族之魂”鲁迅先生葬礼,16大佬抬棺,国母、北大校长为其移灵

鲁迅与许广平

1927年,鲁迅在上海与许广平公开同居,而朱安则过上了无性无爱的日子。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的住所周围聒噪嘈杂,令鲁迅难以静心写作,再加上生活的压力与朋友绝交的苦闷,他开始变得喜怒无常。

在鲁迅绝望烦闷的时候,他买来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且开始潜心阅读。这批书籍使得鲁迅豁然开朗,使他对国民政府的行为更加不满,在短时间内他发表了许多文章,开始对国民政府进行猛烈的抨击,这让他被特务列入了暗杀名单,差点招致杀身之祸。

1932年,鲁迅离开上海去往北京,在共产党的安排下,他和北京左翼文化团体的核心成员会了面。鲁迅一开始对北京左翼文化团体的思想表示赞同,也曾极力宣传过“马克思主义”。但由于北京左翼文化团体是新的思想,而鲁迅对“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难以割舍,鲁迅便决定还是坚持自己的思想,就这样与北京左翼文化团体不欢而散,他仍旧是一个人在战斗。


伟大人格流传千古,逝世后多人吊唁

鲁迅在年轻时便患有严重的肺病,他的身体也在日渐衰微。1936年,鲁迅的身体愈发孱弱,疾病使他痛苦不已。鲁迅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他决定用笔来回忆自己的一生,用笔来对这个社会进行最后的抨击。在鲁迅写完《这也是生活》、《死》、《女吊》、《我的第一个师父》这四篇文章后,他便永远离开了人世间。这些文章是既是自我总结,也是人生的感悟,也是对世界的的最后评判。

1936年10月19日凌晨六时,鲁迅先生与世长辞。 临终前曾紧握着许广平的手,给予最后的嘱咐她:“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民族之魂”鲁迅先生葬礼,16大佬抬棺,国母、北大校长为其移灵

当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出去后,引起了整个中国的轰动,就连身为国母的宋庆龄在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后也迅速赶往了鲁迅先生的家中。在鲁迅先生的葬礼上,前来吊唁的人数不胜数。

“民族之魂”鲁迅先生葬礼,16大佬抬棺,国母、北大校长为其移灵

1936年10月22日下午,鲁迅先生的灵柩从万国殡仪馆抬出,准备送往万国公墓。在送往万国公墓的途中,给鲁迅抬棺的

共有十六人,分别是胡风、巴金、黄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吴朗西、陈白尘、肖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萧军。

而为鲁迅先生扶灵的便有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国母宋庆龄、著名文学家矛盾等人。除了这些名人大家之外,许多普通民众还自发前来送行,大街上人潮涌动,送行队伍绵延数里。

在鲁迅先生即将入土时,所有人用手铲土,将鲁迅先生的灵柩进行了掩埋。鲁迅先生此次出殡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是绝无仅有的,这可见鲁迅先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

“民族之魂”鲁迅先生葬礼,16大佬抬棺,国母、北大校长为其移灵

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以笔为枪,他不仅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他还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战斗着,他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与伟人

世人都说年少时读不懂鲁迅先生,而读懂后发现自己已是书中人,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文章多么深刻而富有哲理。而中国不只有过去需要鲁迅先生,现在也仍然需要像鲁迅先生这样的英雄人物,所以当代的年轻人仍然要像鲁迅先生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鲁迅先生那种热爱祖国、敢于揭露黑暗现实的伟大精神传承与发扬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