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用户6969252619346


家长脾气好啦,宝宝自然潜移默化接收。我属于脾气不好的,影响了小朋友也是大呼小叫的,这个假期我们想了一个办法。一起打卡,哪天宝宝发脾气一次画颗小三角,宝宝控制住了一次画五角星,跟家长一起比较,一月多过去了效果不错。


静心and心静and人静


首先,要引导孩子学会感受自己的情绪,多给孩子读关于情绪的绘本。比如生气、开心、难过之类,《我的情绪小怪兽》里就描述了开心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想要做什么?伤心又像什么样?我想怎么做?生气的时候是像什么样?我想怎么做?害怕的时候是怎么样?我想怎么做?其次教会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我我很生气,我很难过,我很开心,我很沮丧…。最后教会孩子当年生气的时候你可以拿个小东西紧紧地握在手里用力捏它,等没那么生气就就把那个小玩具放开摆在某个地方,让情绪慢慢散去。难过的时候可以想想开心的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高兴起来。害怕的时候想象一下自己是个超级大英雄,没什么可以难倒我,我什么都不怕,用这样的方法可以给自己壮胆。


开心就好昕夕妈咪


做父母的,都会遇到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只是有些孩子的情绪控制会好一些,情绪比较平稳;有些孩子的情绪控制比较差,情绪较激烈、反复、易激惹,一点小事就愤怒不已或委屈不已,哭闹不停,甚至伤己、打人。

  有个妈妈为10岁儿子的情绪问题而头疼。该男孩因后桌的同学上课时不断与另一个说悄悄话,让他很不爽,情绪几度失控,在教室大喊大叫,甚至打起来。老师若满足他的需要,训斥那名同学,他的情绪就立马好转了。但有时那名同学做的并不过分,偶尔跟同桌交流两句,该男孩的情绪也会失控,闹得很凶,老师很无奈,将两个人换位子,但矛盾依然不断升级,该男孩不断与那名同学抬杠,看对方不顺眼,影响到正常教学,老师好言相劝、警告、惩罚均无效。

  该男孩很聪明,不认真学都能学很好,但因情绪原因,心情好时,成绩就好,心情不好时,考试直接交白卷,把老师气死。父母问及原因,孩子很委屈,觉得就是某某同学因怎样的行为让他有情绪了,某老师因怎样的行为让他觉得不公平,等等。

  孩子这样的状态,让抚养者感到头疼、无奈又无助,想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情绪和平共处,与同学老师和谐共处,但发现很难。道理、方法都教孩子了,孩子却做不到,也不明白究竟到底是什么让自己一次次如此失控、大发雷霆。

  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情绪,本质上都是某些内心需求表达的结果,同时也是某些行为的驱动力。打个比方,小宝是一个6岁的孩子,他很希望自己是受同学喜欢,这个渴望满足了他“自恋”的需要,但当他觉得同学不喜欢自己时,自恋的需要便受到挫折,这时他可能会内归因,觉得是自己不够好而让别人不喜欢,会感到失落、忧伤,也可能采用外归因,觉得是别人不好而不能懂自己,会感到愤怒、委屈;前者可能促使他想去改变自己,调整自己以达到让人喜欢的目的,而后者可能促使他想去改变别人,调整别人(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控制别人)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孩子有自恋的需要,这很正常,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恋,希望自己是好的、是被人所爱、所喜欢的。因为有自恋的需要,我们也会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来满足这一需要,比如变得更优秀、更善于与人相处,但也有些人会通过其他方式来满足这一需要,比如控制让别人不能离开自己、打压别人而显示自己的优越,等等。

  我们和孩子都较容易看到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与行为,却难以看清那些更深层次的情绪与需要。因为很多人(包括年轻的父母、祖父母等)都是在“情绪教育零基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恰当的“情绪教育”来帮助自己认识与控制情绪,又如何能够识辨孩子的情绪,并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呢?

  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徐文娇老师指出,当我们围绕着孩子这些表面的情绪与行为进行工作时,孩子内在深层次的情绪与需要还是未被看到、未被工作,因此,解决的多是表面的问题,问题没彻底解决,类似问题自然又冒出来。

  当抚养者看到小宝的失落、忧伤,或愤怒、委屈,可能第一时间是去强行制止孩子的情绪,去安慰他不要难过、不要介意,试图立马改变外界的人与事,满足孩子的愿望,比如让那个小朋友过来跟小宝一起玩;或评理,指责他或对方的过错;或威胁、利诱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用买零食、买礼物等方式哄他;或用比孩子更激烈的情绪来制止孩子,严厉地斥责孩子。

  这些方法在一定情况下、一段时间内,是有效的,能让孩子暂停。但很多抚养者会发现一段时间后,这些方法又失效了,孩子的要求变得更难满足,情绪更容易被触发、也更激烈、失控。

  其实,此时,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并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他情绪背后的信念与归因,看到他内在的模式,这样才能帮助孩子看到他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关系的。

  比如,小宝想要别人喜欢他、跟他玩,这是他的渴望。然后,他的渴望碰壁了,他觉得“我不够好”(他这样看待自己,因此感到失落、忧伤),觉得“这个事情中他无不好、也无需承担责任”(他这样看待别人),觉得“我更好一些、让他更舒服或满意一些,他就会喜欢我了”(他这样看待关系)。

  抚养者可跟孩子说“你感觉失落、忧伤,是因为你希望别人喜欢你、愿意跟你玩,但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没办法让别人喜欢你。是吗?”然后再启发孩子采用建设性的方式来改善关系,孩子努力后,成功了,既满足了自恋的需要,也学会了更好的处理关系的方法。

  同样的情况:小宝想要别人喜欢跟他玩,这是他的渴望。然后他的渴望受挫了,此时他觉得“不是我不够好”(他这样看待自己),觉得“是他不好,不会欣赏我”(他这样看待别人,因此对别人很愤怒,觉得自己很委屈),觉得“他要是变得更好一点、更懂得欣赏我,他就会喜欢跟我玩了”(他这样看待关系),因此也会希望别人改变。

  抚养者想在这个层次与孩子的内心互动来帮助孩子调节情绪,会有些困难,因为在孩子这个信念之下还有一个更深的信念:别人理当为我而改变。这个深层次的信念,可能来自家庭人际关系,也可能来自早期依恋关系中的一些创伤。

  此刻,抚养者能做的是帮助孩子看清他的情绪与逻辑,“你很愤怒,也很委屈,你希望别人喜欢你、愿意跟你玩,但他没有,你觉得这完全是他的问题,所以他该为你的情绪负责,是吗?”很多孩子会说是,觉得对方就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此时,抚养者可以柔和地问问孩子“你的意思是你的情绪其实是他在控制?”有些孩子比较有悟性,一点就通,尝试改变观念;有些孩子会耍赖,但反复多次后也能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有些孩子内在有其他更深的信念,需要抚养者有更深的了解,才能找到孩子情绪背后的渴望与信念了。若抚养者自身感到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可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当个体对自己的情绪、情绪模式、内在的需求与信念,有所觉察,有所意识,才能在情绪失控前而进行自我调整,采用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化解内在情绪的“火苗”,从而让它处于可承受的范围而不会失控、成为“燎原”大火,也能在理智上采用更有效的方式处理与外界的冲突。

  听说吧心理咨询徐文娇老师结语:从小对孩子进行情绪教育对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尽早让孩子懂得识别情绪、大胆说出自己的渴望,了解自己内在的逻辑,抚养者才能及时帮助孩子调整内在的信念,建立更健康的情绪模式。


听说吧心理咨询


情绪管理能力是每个孩子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它是指一个人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并能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很多家长由于孩子经常发脾气、哭闹而烦恼,这说明孩子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

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1.家长打骂孩子。很多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差,爱发脾气的习惯源自于家长经常对孩子暴力,而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清晰的还原家长的行为。

2.家长没有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很多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无限制的满足,孩子就没有发展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如果没有立即满足就会大哭大闹。

3.家长和孩子的地位不平等。有一些家长每次在孩子大哭大闹时都会妥协和迁就,给孩子认错,哄孩子,甚至通过买东西贿赂孩子。

这样的孩子必须随时让周围的人围着自己转,家长和孩子地位不平等,孩子觉得只要自己表现出情绪,就会受到关注。

4.家长总是忽视孩子的需求。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合理的需求视而不见,忽视孩子的需求,或者拒绝孩子合理的需求,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尊重。

孩子感觉很生气,但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就会以发脾气、消极对抗的方式表现出来。

5.家长缺乏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很多家长在孩子因为某件事出现情绪时不知道怎么办,要么直接告诉孩子这没什么,要么告诉孩子不应该这样感觉,要么什么也不做,让事情不了了之。

然而事情出现的时候,却是家长引导孩子恰当表达情绪的最佳时机,遗憾的是,家长总是错过这些“现场教学”时刻。

6.电视或网络对孩子的影响。很多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充满了暴力,如果家长不控制孩子看电视或者接触网络的时间,不监督孩子,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受到不良影响。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恰当的管理情绪:


任何人都能体验情绪,但是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能力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体验情绪与表达情绪,比如发脾气,是有区别的。要提高孩子表达情绪的能力,要做到:

1.教孩子认识情绪。任何情绪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比如:高兴、伤心、生气、害怕、羞愧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在不同的场景教孩子识别情绪,并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

比如,孩子因为拼不出拼图而感到懊恼,这是家长应该及时说出孩子的感受:“你感到懊恼,因为拼图太难了是吗?”。长期训练,孩子就会学到很多表达情绪的语言,有助于孩子运用到生活中。

2.认可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有情绪时,家长应询问孩子: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一般情况下孩子会直接告诉家长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没有应答,家长应该直接告诉孩子:“有情绪没有关系,但是你需要用语言直接告诉我,而不是通过大吼大叫或者摔东西的方式间接地告诉我”。

3.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很多时候孩子正在生气时,是辨别不出自己的感受的,这时家长需要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告诉孩子:“如果你现在不能告诉我你的感受,过一会儿你冷静了在再告诉我”。

4.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很多时候孩子表达能力发展得不是很好,不知道怎么把一件事情说得很清楚,就需要家长敏锐的察觉和猜测。

比如:“你很生气,因为妹妹可以出去玩,而你只能在家写作业,是吗?”然后告诉孩子,她和妹妹不同,一个大一些,一个小一些,做的事情也不同,当妹妹长到她这么大时,也必须在家写作业。

5.放弃控制孩子。如果孩子喜欢争论,或者对一件事情很执拗,要询问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告诉他们去做什么,也不要反驳或者指责。

当家长和孩子都冷静之后,家长可以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我并不是想控制你,而是想要帮助你做得更好”。

6.制止孩子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果孩子因为某件事有了情绪,并且正在用攻击行为伤害别人,比如:骂人、打人或砸东西,这时,要让孩子知道他可能因为什么事情感到伤心和生气,但不能让他伤害别人。

如果孩子还小,要马上带他离开现场,并和他一起坐下来,跟他谈生气的原因。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大,要对他说:等你准备好能谈一谈的时候,可以随时来找我。然后家长离开。

父母如何做可以减少孩子情绪失控的行为:


1.避免“以暴制暴”。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发脾气而以打骂或言语威胁、侮辱的方式回应,这样孩子学不到任何好的东西,只会让孩子的的情绪更加失控。

2.避免妥协让步。很多家长在和孩子一番较量之后,最终让步妥协,在这场意志力的“博弈”中父母出局,孩子的不恰当行为依然继续,下次遇到事情情绪依然失控,父母和孩子双输。

3.反思孩子发火的原因。有的家长可能会经常干涉孩子的事情;有的家长经常唠叨孩子;

有的家长爱惩罚孩子,而不是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还有的家长总是喜欢命令孩子;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时常有情绪。

4.帮助孩子发泄情绪。家长可以在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提醒他经常生气,并建议孩子通过运动、打枕头、听音乐、画画等方式释放自己的情绪。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不会积压。

5.定期和孩子谈心。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可以通过沟通解决。家长要有定期和孩子交流的习惯,时常问孩子对某件事的看法以及感受,这样家长更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总而言之,情绪管理能力是每个人成长中必须学习的技能,家长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引导孩子,才可能提升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知会育儿欢迎您留言和讨论!


知会育儿


一个拥有良好情绪管理能力的人,在以后的人际交往、工作中会更顺利,在亲密关系家庭关系中也更容易获得幸福。一个能关注到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父母是有远见、有智慧的。

下面从依恋关系角度谈谈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

和父母建立起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具有较好的情绪调节管理能力。这样的孩子,可以说为情绪管理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能让孩子和父母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呢?

第一, 从父母自身来说,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自己的情绪阴晴不定,情绪变化喜怒无常,可以想象,是不可能给予孩子安全感的。所以,父母自己能保持情绪的稳定非常重要。

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就不能有情绪,而是说父母要学会合理地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比如,心中有愤怒的时候,可以合理地表达、描述自己的感受,但要做到不是“愤怒地表达”。

第二, 当孩子是婴幼儿的时候,给予孩子及时的满足和关爱。

比如孩子哭了,不是置之不理,而是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饿了就喂他吃奶,尿垫湿了及时换尿垫。孩子想抱抱了,及时把孩子抱在怀中……让孩子在生命的早期,即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让他感到身边的人是好的,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自己是可爱的。孩子虽然可能还不会说话,但是这种感受可以跟随他的一生。

第三, 当孩子意识增强时,建立以爱为基础的边界

比如四岁之后,孩子渐渐懂事,需要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了。孩子做错时,父母需要坚定立场,但同时需要做到的是以爱为前提的循循善诱,父母态度可以坚定,但是内心不能有“敌意”,不能借此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

人的情绪情感是复杂的,但是如能做到以上的三点,就为和孩子之间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建立了前提。也就为孩子提高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曼熳心理,治愈我,温暖你。感谢朋友们的关注。

曼熳心理


儿童时期就应该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否则将会对其一生的成长造成诸多难题。家长们应该重视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慢慢掌握这种能力,这将会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大有裨益。下面是汉堡妈妈关于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的问题,阅读了很多权威书籍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帮到大家!

*1.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从2岁左右,就可以对孩子进行情绪认知的教育了。此时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常通过打人来表达情绪,高兴或者不高兴都通过打人来表现。

此时,你不应对孩子的打人行为有过激反应,否则他会认为自己的这种情绪表达方式很有效,成功地引起了你的注意,以后还会继续使用这种表达方式。你应该趁机对他进行情绪认知教育,帮他认识到他现在的情绪是什么。比如你可以在他高兴或者不高兴的时候,问他:宝宝你现在是不是很高兴?或,你现在是在不高兴吗?

这种提问式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让他关注到自己的情绪。通过你的提问,他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

*2.提高孩子自信力 

(1)相信孩子,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如3-4岁让孩子逐步学习自己吃饭,穿衣服,鞋袜,入厕,依前便后洗手,收拾玩具等。5-6岁可以进一步让孩子自己洗小件衣物,如袜子等。让手让孩子去做,不仅能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多鼓励孩子,鼓励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所必需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例如可以对孩子说:你会主动整理自己的房间,是很好的优点。你的字写得很工整,看起来很舒服。

(3)接纳孩子的原貌,不要把他塑造成你所希望的样子,不要时常对孩子做出负面的评价,这样会误导孩子以为自己能力不好,自爆自弃。家长既要接纳孩子的优点,也要接纳孩子的缺点。鼓励他用于尝试,面对挫折。最总要的是让他懂得,自信力并非父母和别人给予的,是从自己身上找到的。

*3.培养孩子忍耐力和自制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幼儿园老师给每个孩子一块糖,并告诉他们:“现在吃,就只给一块,如果能忍一小时后再吃,可以再奖励一块。”以后的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凡是那些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这在心理学叫延时效应,或延时满足。

许多孩子办事虎头蛇尾,缺乏意志和耐性,长大以后事业上也少有成功。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忍耐力呢?比如,幼小的孩子急于喝奶时,不要马上满足他,让他哭一会儿,一边慢慢和他说话,一边拍他的后背,然后再给他吃,忍耐时间逐渐加长,从几秒到几分钟;对每次都把零花钱很快花光的孩子,家长可以说:“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钱,下周可以加倍给你,你可以攒起来买你需要的大东西了。”孩子遇到困难,家长不要马上给他帮助,而是鼓励他坚持一下,忍受挫折带来的不愉快,努力争取成功。

*4.培养孩子社交力

多接触社会,经风雨见世面。有的家长很少让孩子出门,担心这担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就躲,长大后易敏感、退缩。有的小孩子自私自利,缺乏团结精神,因而也很少有朋友,长大以后也会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才能的发挥。所以,孩子懂事时就要让他适应新环境,对胆小的孩子鼓励他多接触人,或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一过程又叫脱敏。不给孩子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

*5.利用“自然合理的后果”引导孩子情绪自控力

“自然合理的后果”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从自己行为的后果中学习。比如说,孩子还是爱乱发脾气,甚至打人。等到他因为这种行为,跟别的小朋友起冲突了,你就应该趁机让他意识到“你看,乱发脾气多不好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这样你就会失去朋友了。”

这种后果教育,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坏情绪会引起坏的结果。慢慢地,他就会对自己的坏情绪有所收敛。能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受益匪浅的。

温馨提示:

儿童时期就应该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否则将会对其一生的成长造成诸多难题。家长们应该重视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慢慢掌握这种能力,这将会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更多育儿小知识可以关注我,每日5分钟,和宝贝快乐成长~


汉堡妈妈育儿百科


你好呀,我是程自钊,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擅长亲密关系、情绪压力管理、个人成长议题。

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有方法的。接下来分享一些实践的小技巧,希望你可以通过练习,帮助自己和孩子都成为更好的情绪管理者。


情绪管理能力从家长做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要从家长做起。

试想一下,如果你遇事就跳脚;孩子犯了一点小错你就大吼大叫;你觉得心里不舒服就冷战到底……但你却要求孩子遇事要冷静克制,不要冲动,凡事要好好沟通,这合适吗?


所以呀,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有好的觉察,那你需要从自己开始修炼起,觉察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模式,觉察自己什么时候因为什么最容易情绪波动,觉察你的情绪表达或压抑后,你自己及身边人的反应……


觉察的方式有很多种:

  • 通过静坐来体会自己的感觉;

  • 书写或画画的方式来表达,并体会自己的表达,如情绪日记;

  • 他人的反馈,如孩子反馈“妈妈,你最近是不是不开心”,“爸爸,你这两天都骂了我好多次了”;

  • 观察自己的行为,如持续刷手机可能是陷入焦虑中,难以入睡可能是有心事烦忧等。

觉察是第一步,有了觉察,就有了改变的可能。


帮助孩子觉察情绪

明明在说孩子,为什么要先提到家长的改变,并提醒家长要练习觉察呢?因为提高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

孩子可能由于情绪的驱使做出一些行为,但并不知道背后的原因。比如哭、闹、撕纸、扔笔,试图用一些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并不知道是什么情绪。

身为大人,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去觉察,这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看起来你很生气”、“你是不是很难过”、“你很伤心”……

用语言把情绪的词汇说出来,帮助孩子在认知层面学习情绪,并将其与自己的体验结合。


包容与反馈

孩子在表达情绪的时候,有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合适的,或者故意做出不合宜的动作来激怒大人。在这个时候,先不要忙着生气、批评和责骂,先试着反馈当时发生的事情,并教孩子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我看到你很生气,并用扔笔来表达你的生气。但是笔是用来画画的,不是用来扔的,你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你的生气,比如在纸上乱画,或者说出来。你愿意跟我聊聊发生了什么吗?”


树立规则并执行

如果大人的情绪是稳定的,且帮助孩子表达出Ta的情绪和感受,并愿意倾听,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下,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并找到合适自己的应对情绪的方法。


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会比较难搞,那就需要在家长已经做完上面两步,觉察情绪和包容与反馈之后,再用第三步来建立规则。

如:“我已经提醒过你两次了,笔是用来画画的,不是用来扔的。如果你再扔一次,你今天的活动时间就会立刻结束。”如果孩子听完你的话还是继续用扔笔来发泄情绪,你便要遵守你制定的规则,结束孩子的活动时间,让孩子自己承担不合宜发泄情绪的方式的后果。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情绪管理是一种能力,都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才能够掌握。只要这一次比上一次多一点觉察,多一点点进步,就会更好哦!


我是心理咨询师程自钊,关注我,为你的心理健康注入能量。

心理咨询师程自钊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1⃣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 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
2⃣对于爱子心切的父母来说,往往只希望自己的孩子体会到持续的快乐、开心等正面的情绪,不希望孩子经历负面情绪。
3⃣有些父母甚至还会给这些负面情绪贴上道德的标签,如果两个小朋友因为争抢玩具发生打闹,我们总喜欢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而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因为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夺而产生的愤怒情绪,借由身体语言进行表达的行为表现。\r
4⃣情绪是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对错的。只要我们是正常的人,就不可能避免遇到这些负面情绪。\r
5⃣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  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6⃣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家庭和睦、家庭关系亲密,都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情绪示范。成人要显示出积极热情、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幼儿等良好的情绪。


7⃣要公正地对待孩子,适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适应变化的新环境。不能恐吓威胁孩子,也不能溺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孩子,否则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情绪和性格。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00ed0000c1f5189af982\

林林的vlog


一般父母总是希望,孩子的情绪平静而愉快,不会恐惧、伤感和狂怒,能心平气和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遭遇低潮会乐观地应对,容易理解别人,并与他人建立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然而,这种情绪管理的能力,不会平白无故发生,只能从小培养。在王老师看来,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关键,是 认同孩子的情绪 。

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父母在提升孩子情绪管理能力上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情绪指导型,一种是情绪消除性。

情绪指导型父母 会调节孩子的情绪,将孩子的消极情绪视为协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机会,并指导孩子如何有效的应对情绪。

情绪消除型父母 更多的是想终结孩子的情绪,改变孩子的消极情绪。情绪指导型父母,往往自身也是优良的情绪管理者,情绪消除型父母,往往自身情绪管理方面也存在偏差。

在教育孩子学习情绪管理之前,父母应该先认真体察一下自己,自己有没有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心烦意乱,难过生气,甚至忧虑愤怒?

当自己情绪失控时,是否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渠道?

和孩子一起学习情绪管理,首先应该给自己补一堂情绪管理课。

因为,当孩子一次一次挑战我们耐心的极限,也是挑战我们情绪管理的极限。换言之,在教育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同时,也是一次打磨自身情绪管理能力的机会。


学生阿辉


1、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情绪失控一定是孩子遇到了困难不知道怎么解决,作为家长我们就要用我们的经历帮助孩子分析清楚事情的利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有时候孩子闹情绪往往是因为家长要求过高,孩子能力达不到,挫败感满满,本来就怕自己做不好,再加上妈妈批评,直接甩掉了不做了。这时候妈妈就会说:“你怎么能这样呢?和你说过多少遍了?”孩子越发觉得烦躁,就要开始发脾气了,作为父母要根据每个孩子能力的不同,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并且要多鼓励少批评。

3、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情绪管理不好的孩子,往往觉得自己受了很大委屈,特别的不满意。因为孩子还小,往往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出发点去考虑问题,并不能从事情本身或者别人的角度去想,父母就要引导孩子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别人这么做也许有他的理由和不得已,学会理解和体谅他人。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