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用戶6969252619346


家長脾氣好啦,寶寶自然潛移默化接收。我屬於脾氣不好的,影響了小朋友也是大呼小叫的,這個假期我們想了一個辦法。一起打卡,哪天寶寶發脾氣一次畫顆小三角,寶寶控制住了一次畫五角星,跟家長一起比較,一月多過去了效果不錯。


靜心and心靜and人靜


首先,要引導孩子學會感受自己的情緒,多給孩子讀關於情緒的繪本。比如生氣、開心、難過之類,《我的情緒小怪獸》裡就描述了開心的時候是什麼樣子?我想要做什麼?傷心又像什麼樣?我想怎麼做?生氣的時候是像什麼樣?我想怎麼做?害怕的時候是怎麼樣?我想怎麼做?其次教會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我我很生氣,我很難過,我很開心,我很沮喪…。最後教會孩子當年生氣的時候你可以拿個小東西緊緊地握在手裡用力捏它,等沒那麼生氣就就把那個小玩具放開擺在某個地方,讓情緒慢慢散去。難過的時候可以想想開心的事,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己高興起來。害怕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是個超級大英雄,沒什麼可以難倒我,我什麼都不怕,用這樣的方法可以給自己壯膽。


開心就好昕夕媽咪


做父母的,都會遇到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只是有些孩子的情緒控制會好一些,情緒比較平穩;有些孩子的情緒控制比較差,情緒較激烈、反覆、易激惹,一點小事就憤怒不已或委屈不已,哭鬧不停,甚至傷己、打人。

  有個媽媽為10歲兒子的情緒問題而頭疼。該男孩因後桌的同學上課時不斷與另一個說悄悄話,讓他很不爽,情緒幾度失控,在教室大喊大叫,甚至打起來。老師若滿足他的需要,訓斥那名同學,他的情緒就立馬好轉了。但有時那名同學做的並不過分,偶爾跟同桌交流兩句,該男孩的情緒也會失控,鬧得很兇,老師很無奈,將兩個人換位子,但矛盾依然不斷升級,該男孩不斷與那名同學抬槓,看對方不順眼,影響到正常教學,老師好言相勸、警告、懲罰均無效。

  該男孩很聰明,不認真學都能學很好,但因情緒原因,心情好時,成績就好,心情不好時,考試直接交白卷,把老師氣死。父母問及原因,孩子很委屈,覺得就是某某同學因怎樣的行為讓他有情緒了,某老師因怎樣的行為讓他覺得不公平,等等。

  孩子這樣的狀態,讓撫養者感到頭疼、無奈又無助,想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情緒和平共處,與同學老師和諧共處,但發現很難。道理、方法都教孩子了,孩子卻做不到,也不明白究竟到底是什麼讓自己一次次如此失控、大發雷霆。

  心理學家認為,所有的情緒,本質上都是某些內心需求表達的結果,同時也是某些行為的驅動力。打個比方,小寶是一個6歲的孩子,他很希望自己是受同學喜歡,這個渴望滿足了他“自戀”的需要,但當他覺得同學不喜歡自己時,自戀的需要便受到挫折,這時他可能會內歸因,覺得是自己不夠好而讓別人不喜歡,會感到失落、憂傷,也可能採用外歸因,覺得是別人不好而不能懂自己,會感到憤怒、委屈;前者可能促使他想去改變自己,調整自己以達到讓人喜歡的目的,而後者可能促使他想去改變別人,調整別人(從某種程度來說,是控制別人)來滿足自己的自戀。

  孩子有自戀的需要,這很正常,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戀,希望自己是好的、是被人所愛、所喜歡的。因為有自戀的需要,我們也會努力通過各種途徑來滿足這一需要,比如變得更優秀、更善於與人相處,但也有些人會通過其他方式來滿足這一需要,比如控制讓別人不能離開自己、打壓別人而顯示自己的優越,等等。

  我們和孩子都較容易看到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情緒與行為,卻難以看清那些更深層次的情緒與需要。因為很多人(包括年輕的父母、祖父母等)都是在“情緒教育零基礎”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恰當的“情緒教育”來幫助自己認識與控制情緒,又如何能夠識辨孩子的情緒,並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呢?

  廣州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師徐文嬌老師指出,當我們圍繞著孩子這些表面的情緒與行為進行工作時,孩子內在深層次的情緒與需要還是未被看到、未被工作,因此,解決的多是表面的問題,問題沒徹底解決,類似問題自然又冒出來。

  當撫養者看到小寶的失落、憂傷,或憤怒、委屈,可能第一時間是去強行制止孩子的情緒,去安慰他不要難過、不要介意,試圖立馬改變外界的人與事,滿足孩子的願望,比如讓那個小朋友過來跟小寶一起玩;或評理,指責他或對方的過錯;或威脅、利誘孩子,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用買零食、買禮物等方式哄他;或用比孩子更激烈的情緒來制止孩子,嚴厲地斥責孩子。

  這些方法在一定情況下、一段時間內,是有效的,能讓孩子暫停。但很多撫養者會發現一段時間後,這些方法又失效了,孩子的要求變得更難滿足,情緒更容易被觸發、也更激烈、失控。

  其實,此時,我們需要做的是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並有足夠的耐心去了解他情緒背後的信念與歸因,看到他內在的模式,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看到他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關係的。

  比如,小寶想要別人喜歡他、跟他玩,這是他的渴望。然後,他的渴望碰壁了,他覺得“我不夠好”(他這樣看待自己,因此感到失落、憂傷),覺得“這個事情中他無不好、也無需承擔責任”(他這樣看待別人),覺得“我更好一些、讓他更舒服或滿意一些,他就會喜歡我了”(他這樣看待關係)。

  撫養者可跟孩子說“你感覺失落、憂傷,是因為你希望別人喜歡你、願意跟你玩,但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沒辦法讓別人喜歡你。是嗎?”然後再啟發孩子採用建設性的方式來改善關係,孩子努力後,成功了,既滿足了自戀的需要,也學會了更好的處理關係的方法。

  同樣的情況:小寶想要別人喜歡跟他玩,這是他的渴望。然後他的渴望受挫了,此時他覺得“不是我不夠好”(他這樣看待自己),覺得“是他不好,不會欣賞我”(他這樣看待別人,因此對別人很憤怒,覺得自己很委屈),覺得“他要是變得更好一點、更懂得欣賞我,他就會喜歡跟我玩了”(他這樣看待關係),因此也會希望別人改變。

  撫養者想在這個層次與孩子的內心互動來幫助孩子調節情緒,會有些困難,因為在孩子這個信念之下還有一個更深的信念:別人理當為我而改變。這個深層次的信念,可能來自家庭人際關係,也可能來自早期依戀關係中的一些創傷。

  此刻,撫養者能做的是幫助孩子看清他的情緒與邏輯,“你很憤怒,也很委屈,你希望別人喜歡你、願意跟你玩,但他沒有,你覺得這完全是他的問題,所以他該為你的情緒負責,是嗎?”很多孩子會說是,覺得對方就應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此時,撫養者可以柔和地問問孩子“你的意思是你的情緒其實是他在控制?”有些孩子比較有悟性,一點就通,嘗試改變觀念;有些孩子會耍賴,但反覆多次後也能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有些孩子內在有其他更深的信念,需要撫養者有更深的瞭解,才能找到孩子情緒背後的渴望與信念了。若撫養者自身感到在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可尋求專業兒童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當個體對自己的情緒、情緒模式、內在的需求與信念,有所覺察,有所意識,才能在情緒失控前而進行自我調整,採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來化解內在情緒的“火苗”,從而讓它處於可承受的範圍而不會失控、成為“燎原”大火,也能在理智上採用更有效的方式處理與外界的衝突。

  聽說吧心理諮詢徐文嬌老師結語:從小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對孩子學會控制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儘早讓孩子懂得識別情緒、大膽說出自己的渴望,瞭解自己內在的邏輯,撫養者才能及時幫助孩子調整內在的信念,建立更健康的情緒模式。


聽說吧心理諮詢


情緒管理能力是每個孩子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它是指一個人能意識到自己情緒的變化,並能通過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的能力。

很多家長由於孩子經常發脾氣、哭鬧而煩惱,這說明孩子缺乏情緒管理的能力。

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總結為以下幾點:


1.家長打罵孩子。很多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差,愛發脾氣的習慣源自於家長經常對孩子暴力,而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清晰的還原家長的行為。

2.家長沒有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很多家長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無限制的滿足,孩子就沒有發展出延遲滿足的能力,如果沒有立即滿足就會大哭大鬧。

3.家長和孩子的地位不平等。有一些家長每次在孩子大哭大鬧時都會妥協和遷就,給孩子認錯,哄孩子,甚至通過買東西賄賂孩子。

這樣的孩子必須隨時讓周圍的人圍著自己轉,家長和孩子地位不平等,孩子覺得只要自己表現出情緒,就會受到關注。

4.家長總是忽視孩子的需求。有一些家長對孩子合理的需求視而不見,忽視孩子的需求,或者拒絕孩子合理的需求,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尊重。

孩子感覺很生氣,但是無法用語言描述出來,就會以發脾氣、消極對抗的方式表現出來。

5.家長缺乏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很多家長在孩子因為某件事出現情緒時不知道怎麼辦,要麼直接告訴孩子這沒什麼,要麼告訴孩子不應該這樣感覺,要麼什麼也不做,讓事情不了了之。

然而事情出現的時候,卻是家長引導孩子恰當表達情緒的最佳時機,遺憾的是,家長總是錯過這些“現場教學”時刻。

6.電視或網絡對孩子的影響。很多電視節目、網絡遊戲等充滿了暴力,如果家長不控制孩子看電視或者接觸網絡的時間,不監督孩子,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受到不良影響。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恰當的管理情緒:


任何人都能體驗情緒,但是並不是任何人都有能力以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體驗情緒與表達情緒,比如發脾氣,是有區別的。要提高孩子表達情緒的能力,要做到:

1.教孩子認識情緒。任何情緒都可以用語言來表達。比如:高興、傷心、生氣、害怕、羞愧等。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在不同的場景教孩子識別情緒,並用準確的詞語表達出來。

比如,孩子因為拼不出拼圖而感到懊惱,這是家長應該及時說出孩子的感受:“你感到懊惱,因為拼圖太難了是嗎?”。長期訓練,孩子就會學到很多表達情緒的語言,有助於孩子運用到生活中。

2.認可孩子的感受。當孩子有情緒時,家長應詢問孩子:你現在有什麼感受?一般情況下孩子會直接告訴家長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沒有應答,家長應該直接告訴孩子:“有情緒沒有關係,但是你需要用語言直接告訴我,而不是通過大吼大叫或者摔東西的方式間接地告訴我”。

3.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很多時候孩子正在生氣時,是辨別不出自己的感受的,這時家長需要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告訴孩子:“如果你現在不能告訴我你的感受,過一會兒你冷靜了在再告訴我”。

4.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很多時候孩子表達能力發展得不是很好,不知道怎麼把一件事情說得很清楚,就需要家長敏銳的察覺和猜測。

比如:“你很生氣,因為妹妹可以出去玩,而你只能在家寫作業,是嗎?”然後告訴孩子,她和妹妹不同,一個大一些,一個小一些,做的事情也不同,當妹妹長到她這麼大時,也必須在家寫作業。

5.放棄控制孩子。如果孩子喜歡爭論,或者對一件事情很執拗,要詢問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告訴他們去做什麼,也不要反駁或者指責。

當家長和孩子都冷靜之後,家長可以心平氣和的告訴孩子:“我並不是想控制你,而是想要幫助你做得更好”。

6.制止孩子傷害他人的行為。如果孩子因為某件事有了情緒,並且正在用攻擊行為傷害別人,比如:罵人、打人或砸東西,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他可能因為什麼事情感到傷心和生氣,但不能讓他傷害別人。

如果孩子還小,要馬上帶他離開現場,並和他一起坐下來,跟他談生氣的原因。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大,要對他說:等你準備好能談一談的時候,可以隨時來找我。然後家長離開。

父母如何做可以減少孩子情緒失控的行為:


1.避免“以暴制暴”。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發脾氣而以打罵或言語威脅、侮辱的方式回應,這樣孩子學不到任何好的東西,只會讓孩子的的情緒更加失控。

2.避免妥協讓步。很多家長在和孩子一番較量之後,最終讓步妥協,在這場意志力的“博弈”中父母出局,孩子的不恰當行為依然繼續,下次遇到事情情緒依然失控,父母和孩子雙輸。

3.反思孩子發火的原因。有的家長可能會經常干涉孩子的事情;有的家長經常嘮叨孩子;

有的家長愛懲罰孩子,而不是專注於解決問題本身;還有的家長總是喜歡命令孩子;這些都可能導致孩子時常有情緒。

4.幫助孩子發洩情緒。家長可以在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提醒他經常生氣,並建議孩子通過運動、打枕頭、聽音樂、畫畫等方式釋放自己的情緒。這樣孩子的情緒就不會積壓。

5.定期和孩子談心。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可以通過溝通解決。家長要有定期和孩子交流的習慣,時常問孩子對某件事的看法以及感受,這樣家長更能走進孩子的內心,瞭解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

總而言之,情緒管理能力是每個人成長中必須學習的技能,家長只有通過科學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引導孩子,才可能提升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知會育兒歡迎您留言和討論!


知會育兒


一個擁有良好情緒管理能力的人,在以後的人際交往、工作中會更順利,在親密關係家庭關係中也更容易獲得幸福。一個能關注到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培養的父母是有遠見、有智慧的。

下面從依戀關係角度談談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孩子和父母之間建立起來的依戀關係,整體上可以劃分為兩類: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

和父母建立起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具有較好的情緒調節管理能力。這樣的孩子,可以說為情緒管理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那麼,如何能讓孩子和父母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戀關係呢?

第一, 從父母自身來說,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如果父母自己的情緒陰晴不定,情緒變化喜怒無常,可以想象,是不可能給予孩子安全感的。所以,父母自己能保持情緒的穩定非常重要。

當然,這並不是說父母就不能有情緒,而是說父母要學會合理地表達和宣洩自己的情緒,比如,心中有憤怒的時候,可以合理地表達、描述自己的感受,但要做到不是“憤怒地表達”。

第二, 當孩子是嬰幼兒的時候,給予孩子及時的滿足和關愛。

比如孩子哭了,不是置之不理,而是能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餓了就喂他吃奶,尿墊溼了及時換尿墊。孩子想抱抱了,及時把孩子抱在懷中……讓孩子在生命的早期,即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讓他感到身邊的人是好的,這個世界是美好的,自己是可愛的。孩子雖然可能還不會說話,但是這種感受可以跟隨他的一生。

第三, 當孩子意識增強時,建立以愛為基礎的邊界

比如四歲之後,孩子漸漸懂事,需要讓孩子明白是非對錯了。孩子做錯時,父母需要堅定立場,但同時需要做到的是以愛為前提的循循善誘,父母態度可以堅定,但是內心不能有“敵意”,不能借此發洩自己心中的憤怒。

人的情緒情感是複雜的,但是如能做到以上的三點,就為和孩子之間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建立了前提。也就為孩子提高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曼熳心理,治癒我,溫暖你。感謝朋友們的關注。

曼熳心理


兒童時期就應該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否則將會對其一生的成長造成諸多難題。家長們應該重視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幫助他們慢慢掌握這種能力,這將會對他們一生的成長大有裨益。下面是漢堡媽媽關於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的問題,閱讀了很多權威書籍總結的一些經驗,希望能幫到大家!

*1.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從2歲左右,就可以對孩子進行情緒認知的教育了。此時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跟不上,常通過打人來表達情緒,高興或者不高興都通過打人來表現。

此時,你不應對孩子的打人行為有過激反應,否則他會認為自己的這種情緒表達方式很有效,成功地引起了你的注意,以後還會繼續使用這種表達方式。你應該趁機對他進行情緒認知教育,幫他認識到他現在的情緒是什麼。比如你可以在他高興或者不高興的時候,問他:寶寶你現在是不是很高興?或,你現在是在不高興嗎?

這種提問式的方式,能夠有效地讓他關注到自己的情緒。通過你的提問,他認識到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

*2.提高孩子自信力 

(1)相信孩子,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主要是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如3-4歲讓孩子逐步學習自己吃飯,穿衣服,鞋襪,入廁,依前便後洗手,收拾玩具等。5-6歲可以進一步讓孩子自己洗小件衣物,如襪子等。讓手讓孩子去做,不僅能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2)多鼓勵孩子,鼓勵是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所必需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例如可以對孩子說:你會主動整理自己的房間,是很好的優點。你的字寫得很工整,看起來很舒服。

(3)接納孩子的原貌,不要把他塑造成你所希望的樣子,不要時常對孩子做出負面的評價,這樣會誤導孩子以為自己能力不好,自爆自棄。家長既要接納孩子的優點,也要接納孩子的缺點。鼓勵他用於嘗試,面對挫折。最總要的是讓他懂得,自信力並非父母和別人給予的,是從自己身上找到的。

*3.培養孩子忍耐力和自制力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幼兒園老師給每個孩子一塊糖,並告訴他們:“現在吃,就只給一塊,如果能忍一小時後再吃,可以再獎勵一塊。”以後的跟蹤調查的結果顯示,凡是那些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於不能忍耐的孩子。這在心理學叫延時效應,或延時滿足。

許多孩子辦事虎頭蛇尾,缺乏意志和耐性,長大以後事業上也少有成功。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忍耐力呢?比如,幼小的孩子急於喝奶時,不要馬上滿足他,讓他哭一會兒,一邊慢慢和他說話,一邊拍他的後背,然後再給他吃,忍耐時間逐漸加長,從幾秒到幾分鐘;對每次都把零花錢很快花光的孩子,家長可以說:“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錢,下週可以加倍給你,你可以攢起來買你需要的大東西了。”孩子遇到困難,家長不要馬上給他幫助,而是鼓勵他堅持一下,忍受挫折帶來的不愉快,努力爭取成功。

*4.培養孩子社交力

多接觸社會,經風雨見世面。有的家長很少讓孩子出門,擔心這擔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就躲,長大後易敏感、退縮。有的小孩子自私自利,缺乏團結精神,因而也很少有朋友,長大以後也會因人際關係緊張,而影響才能的發揮。所以,孩子懂事時就要讓他適應新環境,對膽小的孩子鼓勵他多接觸人,或主動站起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這一過程又叫脫敏。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適應能力是不會自然萌發的。

*5.利用“自然合理的後果”引導孩子情緒自控力

“自然合理的後果”就是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他從自己行為的後果中學習。比如說,孩子還是愛亂髮脾氣,甚至打人。等到他因為這種行為,跟別的小朋友起衝突了,你就應該趁機讓他意識到“你看,亂髮脾氣多不好呀,會引起別人的反感,這樣你就會失去朋友了。”

這種後果教育,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壞情緒會引起壞的結果。慢慢地,他就會對自己的壞情緒有所收斂。能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受益匪淺的。

溫馨提示:

兒童時期就應該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否則將會對其一生的成長造成諸多難題。家長們應該重視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幫助他們慢慢掌握這種能力,這將會對他們一生的成長大有裨益。

更多育兒小知識可以關注我,每日5分鐘,和寶貝快樂成長~


漢堡媽媽育兒百科


你好呀,我是程自釗,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擅長親密關係、情緒壓力管理、個人成長議題。

提高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是有方法的。接下來分享一些實踐的小技巧,希望你可以通過練習,幫助自己和孩子都成為更好的情緒管理者。


情緒管理能力從家長做起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提高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要從家長做起。

試想一下,如果你遇事就跳腳;孩子犯了一點小錯你就大吼大叫;你覺得心裡不舒服就冷戰到底……但你卻要求孩子遇事要冷靜剋制,不要衝動,凡事要好好溝通,這合適嗎?


所以呀,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對自己的情緒有好的覺察,那你需要從自己開始修煉起,覺察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模式,覺察自己什麼時候因為什麼最容易情緒波動,覺察你的情緒表達或壓抑後,你自己及身邊人的反應……


覺察的方式有很多種:

  • 通過靜坐來體會自己的感覺;

  • 書寫或畫畫的方式來表達,並體會自己的表達,如情緒日記;

  • 他人的反饋,如孩子反饋“媽媽,你最近是不是不開心”,“爸爸,你這兩天都罵了我好多次了”;

  • 觀察自己的行為,如持續刷手機可能是陷入焦慮中,難以入睡可能是有心事煩憂等。

覺察是第一步,有了覺察,就有了改變的可能。


幫助孩子覺察情緒

明明在說孩子,為什麼要先提到家長的改變,並提醒家長要練習覺察呢?因為提高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幫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

孩子可能由於情緒的驅使做出一些行為,但並不知道背後的原因。比如哭、鬧、撕紙、扔筆,試圖用一些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並不知道是什麼情緒。

身為大人,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去覺察,這行為背後的原因。比如:“看起來你很生氣”、“你是不是很難過”、“你很傷心”……

用語言把情緒的詞彙說出來,幫助孩子在認知層面學習情緒,並將其與自己的體驗結合。


包容與反饋

孩子在表達情緒的時候,有的時候並不知道什麼是合適的,或者故意做出不合宜的動作來激怒大人。在這個時候,先不要忙著生氣、批評和責罵,先試著反饋當時發生的事情,並教孩子用合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如:“我看到你很生氣,並用扔筆來表達你的生氣。但是筆是用來畫畫的,不是用來扔的,你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表達你的生氣,比如在紙上亂畫,或者說出來。你願意跟我聊聊發生了什麼嗎?”


樹立規則並執行

如果大人的情緒是穩定的,且幫助孩子表達出Ta的情緒和感受,並願意傾聽,在這樣的反覆訓練下,孩子就會慢慢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並找到合適自己的應對情緒的方法。


但是有些孩子就是會比較難搞,那就需要在家長已經做完上面兩步,覺察情緒和包容與反饋之後,再用第三步來建立規則。

如:“我已經提醒過你兩次了,筆是用來畫畫的,不是用來扔的。如果你再扔一次,你今天的活動時間就會立刻結束。”如果孩子聽完你的話還是繼續用扔筆來發洩情緒,你便要遵守你制定的規則,結束孩子的活動時間,讓孩子自己承擔不合宜發洩情緒的方式的後果。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情緒管理是一種能力,都需要持續不斷地練習才能夠掌握。只要這一次比上一次多一點覺察,多一點點進步,就會更好哦!


我是心理諮詢師程自釗,關注我,為你的心理健康注入能量。

心理諮詢師程自釗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1⃣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能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 我們可以隨時指出孩子的各種情緒不斷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庫。
2⃣對於愛子心切的父母來說,往往只希望自己的孩子體會到持續的快樂、開心等正面的情緒,不希望孩子經歷負面情緒。
3⃣有些父母甚至還會給這些負面情緒貼上道德的標籤,如果兩個小朋友因為爭搶玩具發生打鬧,我們總喜歡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而沒有意識到孩子是因為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奪而產生的憤怒情緒,藉由身體語言進行表達的行為表現。\r
4⃣情緒是沒有道德意義上的對錯的。只要我們是正常的人,就不可能避免遇到這些負面情緒。\r
5⃣培養興趣愛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機會  對興趣愛好的培養,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6⃣和諧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緒示範、家庭和睦、家庭關係親密,都會給孩子帶來良好的情緒示範。成人要顯示出積極熱情、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幼兒等良好的情緒。


7⃣要公正地對待孩子,適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幫助孩子適應變化的新環境。不能恐嚇威脅孩子,也不能溺愛或過分嚴厲地對待孩子,否則會使幼兒形成不良的情緒和性格。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00ed0000c1f5189af982\

林林的vlog


一般父母總是希望,孩子的情緒平靜而愉快,不會恐懼、傷感和狂怒,能心平氣和以建設性的方式解決問題,遭遇低潮會樂觀地應對,容易理解別人,並與他人建立和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然而,這種情緒管理的能力,不會平白無故發生,只能從小培養。在王老師看來,培養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是 認同孩子的情緒 。

據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有關理論,父母在提升孩子情緒管理能力上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情緒指導型,一種是情緒消除性。

情緒指導型父母 會調節孩子的情緒,將孩子的消極情緒視為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機會,並指導孩子如何有效的應對情緒。

情緒消除型父母 更多的是想終結孩子的情緒,改變孩子的消極情緒。情緒指導型父母,往往自身也是優良的情緒管理者,情緒消除型父母,往往自身情緒管理方面也存在偏差。

在教育孩子學習情緒管理之前,父母應該先認真體察一下自己,自己有沒有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心煩意亂,難過生氣,甚至憂慮憤怒?

當自己情緒失控時,是否找到了合適的解決渠道?

和孩子一起學習情緒管理,首先應該給自己補一堂情緒管理課。

因為,當孩子一次一次挑戰我們耐心的極限,也是挑戰我們情緒管理的極限。換言之,在教育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同時,也是一次打磨自身情緒管理能力的機會。


學生阿輝


1、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情緒失控一定是孩子遇到了困難不知道怎麼解決,作為家長我們就要用我們的經歷幫助孩子分析清楚事情的利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適當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有時候孩子鬧情緒往往是因為家長要求過高,孩子能力達不到,挫敗感滿滿,本來就怕自己做不好,再加上媽媽批評,直接甩掉了不做了。這時候媽媽就會說:“你怎麼能這樣呢?和你說過多少遍了?”孩子越發覺得煩躁,就要開始發脾氣了,作為父母要根據每個孩子能力的不同,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並且要多鼓勵少批評。

3、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情緒管理不好的孩子,往往覺得自己受了很大委屈,特別的不滿意。因為孩子還小,往往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從自己的出發點去考慮問題,並不能從事情本身或者別人的角度去想,父母就要引導孩子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別人這麼做也許有他的理由和不得已,學會理解和體諒他人。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