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程朱理学”到底说的什么?为什么会被推崇?

沧海笔墨生


理学的形成发端于唐末的“古文运动”,代表人物有韩愈和柳宗元。发展于北宋前期,代表人物有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等人;到北宋中期,形成了许多理论流派,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理学家,主要有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等,他们掀起了理学的高潮,宣布了理学的正式形成。

所以并非程朱一系的理论才称为理学,北宋的诸多学说都是理学,只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程朱理学占据了主要地位,并成为官方学说,到南宋确立了统治地位。

称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说的是朱熹是北宋时期所有学说的集大成者,而不是二程和杨时的集大成者。

(图为朱熹)

那么朱熹的理学理论观点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盘点。

第一,理与气。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理气论就是是朱熹学说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讨论的是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以二程思想为基础,吸收张载关于气的学说,提出了自己的理气论。

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不过“又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也就是说,理和气构成万物,理是决定气的,所谓“理在气先”正是如此。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

这是朱熹的理气论的大致观点。至于其他的诸如太极、阴阳、动静等观点,这里就不提了。

仅仅是理气论就能写成一本书,他的观点太庞杂,许多还充满矛盾。

(图为张载,世称横渠先生)

第二,心性论。

在朱熹的理论中,心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天理是无处不在的,人应该追求的事通过格物致知,将理放在心中,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这是朱熹的终极追求。

而心性论,讨论的就是心与理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人之所以为学,心与理而已矣”,并提出了“心与理一”的命题。

心是“灵明”之心,来源于气;“性即理也”,性来源于理。所以心和性的关系,就如气与理的关系。

关于心和理的关系,朱熹提出了心是万理的本源,也是万物的本源。不过,他和王阳明的心学还是不同,没有提出“心者具众理而出万事者也”的命题。(实际上,心在朱熹学说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有人就将朱熹的学说称为心学。)

(图为王阳明)

第三,格物致知学说

格物致知学说,是朱熹学说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它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贯穿于朱熹学说的整个体系。

格物,是“即物而穷其理”。物是指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凡有声色貌象而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所以格物,就是向外求知,认识世界。可见,这其中包含了唯物主义的因素。

致知,朱熹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是“自我而言”。知,就是心中的理,与前面的心性说是相呼应的。

至于格物和致知的关系,格物是由外而内,致知是由内而外,最终达到“内外合一”。

(图为程颐,他提出了格物致知说,但没有系统的理论)

第四,知行并进说。

在理学中,知与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时所有的理学家都很重视道德与实践的问题,反应在理论上,就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朱熹认为,“致知力行,论其先后,故当以致知为先;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从此可以看出,朱熹对于知与行是并重的,他提出的“知行相须”,“知行相推”,“知行并进互发”等观点也体现了这一点。

不过,朱熹的知先行后的思想是毫无疑问的,他大加批驳陆九渊的践履之学,问“义理不明,如何践履?”

这是学术思想上的争论,其正确与否不予置评。

(图为陆九渊)

这四点就是朱熹的主要思想。当然,朱熹的思想是个大杂烩,上面提到的四种思想,在朱熹的著作中都有自相矛盾之处。

这些自相矛盾之处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对唯物与唯心的关系分的不是那么分明。朱熹的思想中蕴含着许多唯物主义的思想,偏偏这些思想是为了他的唯心主义的理学服务的,因此难免矛盾。

朱熹是个伟大的哲学家是毫无疑问的,不过他的著作晦涩难懂也是真的。古代的哲学著作都难懂,朱熹作为集大成者,将理解难度也集大成了。


飞奔而来的橙子


“程朱理学”到底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被推崇?
程朱理学:是由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同朱熹,对于理学文化继承发展,整合儒学理学门类集大成者的总称即“程朱理学”。
先回答说了啥?
问题是进入新时代,要用现实语言说明:
第一,平凡人生活好,也要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尽显完美人格。
第二,真实世界要从本来到未来,从实行到实践,再到实用。


第三,理学形成扎实基础,主导自我心性革命。
第四,形气走心,浑然一体,超脱自然。
最终道理是为阶级政治服务。
“儒道克己复礼”是程朱理学的前奏和提纲——易学是程朱理学的典范,古宋代本程颐著(易传),朱熹著(周易本义),张载著(横渠易说),邵雍著(皇极经世)(梅花易数)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吴仁杰著(易图说),杨万里著(诚斋易传)等足可证明。
程朱理学并非程朱两家之学问,而是宋代元代诸多理学大家们共同发展创造出来的。
历经八百多年经久不衰,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专属程朱理学体系,为历朝代科举考试,选修国课提纲时机械化的条条框框。直到清朝末期废除科考制度才被中止。
现在的天理,易理,心理学仍然有专业人员追捧热爱,程朱理学会后继有人,继续研究下去的。
野骆驼2020年10月18日
💧🖍🌴🎄🐫
部分网络图片侵权删除!











野骆驼9777


这个问题,关注的人不多,我回答了可能也没几个人真正看。

但是,当我看了这所有的八条回答后,我则不得不来回答了。

我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都2020年了,都21世纪了,大家的思想怎么会那么陈旧呢?动不动就是“唯物”“唯心”,动不动就是“封建社会”。难道说,这些回答的人都是60、70岁的老人家吗?或者是年轻人,而意识上却是老人家。

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时空的错乱感!


下面我就简要回答一下吧,不掉书袋了!

“程朱理学”,“程”一般指程颐,“朱”就是指朱子。将程朱合在一起讲,应该是清代才有的说法。而实际上,“程朱理学”的说法是不成立,程颐是程颐,朱子是朱子,两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之所以,能放在一起,明显是政治上意识形态的的简化所致。


所以,你问程朱理学到底讲了什么,只能分开回答,程颐讲了什么,朱子讲了什么,这才是恰当的。不可能一言蔽之,笼统说个什么似是而非的观点。


所谓的理学,其实在宋代叫“道学”,其实,理学只是北宋儒学的一个支脉而已,而且是影响很小的那一支。


北宋主要的儒学派别:

王安石的新学,荆公学派,新学影响非常大,当时的科举考试,以新学为准。

司马光的温公学派,司马光大家都熟悉了,大儒者。

苏轼等的蜀学,影响也颇大,因为苏轼在当时是明星,追随他的人很多。

关洛学派,就是二程与张载创立的理学,因为他们都没做过什么大官,影响力非常小。


关洛学派,也就是理学,和其他学派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


最主要的是:他们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有一个修身的根底,不然就不可能成功。而这个修身方法,又不可以是当时流行的佛教、道家的方法,而应该是纯粹儒家的。比如王安石的新学,就推崇老子和佛教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


由此,王安石的新学就遭到理学家的批评,说其“杂”而不纯。


那么,纯粹的儒家是什么样的呢?


理学认为

一、要承认人人可以成圣,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完美的人格。这个观点,是新学、蜀学等不承认的。

二,要承认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

三,反对轮回之学。

四,要培养独立的人格,不为外在名利所惑,坚持批判政治制度。


正因为如此,程颐等的理学在当时被认为是“伪学”,一度被禁止和打压。朱子学在南宋时也遭到官方的禁止和打压,不许他讲学,不许学子跟其学习。


由此历史事实可知,政治与理学之间根本就是水火不容的,哪里有什么为政治服务的道理,倘若如此,当时理学为何被禁?


理学为何被推崇呢?


这要归功于朱子,在南宋时,理学几乎就要消亡了,朱子以一人之力将其振兴起来。朱子与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陈亮、陆游、辛弃疾等的交往和辩论,在当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风潮,学人们都纷纷向朱子求学。这是一个学术盛世。


所以,理学的推崇,在南宋就如此了,不必等到元代才如此。


元代,理学成为官方之学,那是一大批理学学者努力的结果,而且这个所谓的官方化,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开始禁锢思想了,而是非常有活力。元代的儒者是真的儒者,他们是真的在践行理学。


一句话,理学不是你想的那样,你只是被洗脑了,只是你没有觉察罢了。


最后,补充一句话,朱子的图像,我们一般用的那个图像是假的,这个是真的。详细考证可参考《朱子伪像考》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