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齡才造反,司馬懿到底在怕什麼?

晴天微微雨


不是說等到70歲才造反,有些真也無法選擇,政局上的事,若沒有把握,很多事無法浮出水面!

司馬懿雖然謀略過人,而且早有虎狼之心,但曹氏集團也並非軟弱可欺,曹操父子都是聰明過人,怎麼會不懂得司馬懿之心呢?

剛開始司馬懿屢遭排拆,只有到曹睿時代才始有帶抵抗諸葛亮的北伐。才慢慢建立自己的勢力。

在曹芳時代又與曹爽鬥了很久,最後裝病除曹爽,曹家勢力才真正為司馬懿瓦解而代之!

其實幸虧是司馬懿命長,如果跟諸葛亮一樣的壽命,可能後果又不一樣!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公元239,魏明帝曹睿去世,生於公元179年的司馬懿正好60歲,託孤於他和曹爽。此時他軍政大權在手,皇帝曹芳還是一個8歲的孩子,在軍事政治上,司馬懿都狠狠壓了對方一節。如果說司馬懿有謀反之心,此時應是最好的時機,可是為什麼還要到十年後了。

公元249年,此時的司馬懿已經整整70歲了啊,人到七十古來稀,況且古人壽命本來就短,為何在人生終點冒著全家被殺的風險幹在無權無勢的時候幹這麼一件事了,這與司馬懿一直以來的謹小慎微不符啊。況且還要給自己背上一個不忠不義的之名,曹丕可以說是待司馬懿如兄弟,對他有知遇之恩,才讓其一身才華得以施展。

再加上曹芳在位時,司馬懿受到曹爽各種排擠打壓,一身軍權,政權不在,稱病在家脫離朝政十年啊,此時的皇帝也從孩子到成年了,這個時候選擇造反奪權怎麼也說不通,可是歷史卻是很詭異的發生了。為什麼會這樣了,如果背後的人不是司馬懿,那到底是誰了,為了弄清楚,我們先看下整個高平陵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和後面發生的事。

歷史上是這樣記載的,公元249年正月,魏哀帝曹芳帶領眾臣到高平陵去給魏明帝祭祀掃墓,曹爽和他的親信也過去了。此時司馬懿先向郭太后討得聖旨,寫了一堆罪名,請廢曹爽兄弟。郭太后為什麼會答應了,當然是曹爽得罪郭太后了,曹爽為了專權,趕走司馬懿後,覺得太后礙手,就讓人將郭太后遷到永寧宮。

這下,郭太后看準時機,當然不放過啊,一拍即合。此時,司馬師擔任中護軍首領,順利控制京都,同時司馬師還在民間陰養了三千死士。後面就是曹爽被司馬懿軟硬兼施,居然投降了,司馬家奪權成功。是不是感覺太簡單了。

再看看事成之後,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司馬懿辭丞相之職不受,十二月,曹芳又受九錫於司馬懿,可是司馬懿還是不受。次年司馬懿便稱病,便不再上朝。之後王陵造反,他親率大軍剿滅。曹芳又封司馬懿為相國,安平郡公,可司馬懿還是辭去不受。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也就是造反後司馬懿只活了兩年。

現在我們分析下,高平陵事件成功有兩個重要要素,一郭太后的聖旨,二司馬師的中護軍和陰養的3000死士。郭太后的聖旨讓師出有名,可司馬師的軍隊才是真正的武器,所有的政變都得依靠絕對的實力來保障。為什麼史書說死士是司馬師陰養的,而不是直接說是司馬家養的?現在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來司馬師在這場政變中才是至關重要,他才是真正的實力掌握者。

這個時候我們再看一下司馬家後院發生的事,司馬師毒殺自己的妻子,夏侯徽。夏侯徽和司馬師的婚姻本是曹丕為了曹氏宗親和司馬家和睦相處安排的政治婚姻,也可以說是安排在司馬師身邊的一顆棋子。當然曹丕也在司馬懿的身邊安排了一顆棋子柏靈筠,而死的只有是司馬師的妻子。如果是司馬懿一直有謀反之心,並一直在策劃,以他的小心謹慎,肯定會殺了柏靈筠。

到這裡大家把如果把高平陵事件的真正主角換成司馬師,那之前的一切疑問就可以解釋清楚了。司馬師是那個一直想謀權篡位的人,他在父親被曹爽打壓的時候竭力保住了自己中護軍的位置,他怕自己的一直以來的野心和行動被發現,毒殺了自己的妻子,他偷偷陰養了3000死士,隨時準備造反。

卻被晚年修養在家的司馬懿發現,司馬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如果讓司馬師這樣下去,禍害的可就是他們司馬全家,加上這3000死士已然存在,這絕不是能保多久的秘密。為保一家安危,司馬懿最終答應了司馬師,在高平陵事件時出面幫助,以自己這麼多年在軍中和朝中的威望為司馬師當下這個事,才得以順理成章得到大部分士族的支持,清除曹爽。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司馬懿奪權後,曹家加封的所有稱號他都不要,因為他內心並沒有想反,是想做一個忠臣的,可是他如此奪權哪還有什麼臉面做忠臣,他愧對曹丕對他的知遇之恩,他愧對兩代皇帝的託孤重任,他不敢要這些稱號。此後,司馬懿更多時候也稱病在家對朝政不聞不問,手中有大權在握,卻不用之。

再看司馬懿死後,軍政大權交到司馬師手上,先滅夏侯玄(夏侯徽的哥哥)三族,廢曹芳為齊王,另立曹髦為帝,興兵到處討伐,一副大權在手,天下我有的架勢。這才應該是一個造反派該做的事啊。

司馬師為人沉穩有計謀,其能力、情商和政治智慧不弱於於其父司馬懿,在看到父親失勢後,明白自己一身本領將不會再有可用之地,父親可以一走了之,但是他不可以,他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可是司馬師在掌權四年後就病逝了,擁有了至高的權利卻一身抱負還未施展就離去了,可能這就是因果吧。





史大大歷史課


司馬懿什麼也不怕,鬼知道他最後能一統三國。(他自己都不知道)陰差陽錯、機緣巧合

實際說起來也是有運氣成份也是天意像樓下所說曹丕重用司馬懿,但司馬懿最初也是沒反意的關鍵一點是曹操後手握重權的曹家人集體短命,曹丕當了9年皇帝40歲就掛了,雖然司馬懿為輔政大臣但朝中還有曹真,曹休制肘,曹真位極人臣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入朝,接替曹休,遷為大司馬,曹休賜劍履上殿但搞笑的是曹真,曹休都是能徵貫戰的大將身體宿質應也不會差40多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病死了,曹瑞也沉謎酒色(著葛亮死後)36歲架崩,樓下也說了諸葛亮北伐也成就了司馬懿因為當時魏國也人才斷檔青黃不接不用司馬懿你用誰,繼位的皇帝都是幼童加上曹丕時期打壓外戚,曹真的兒子曹爽也是個草包中了司馬懿的計給奪了軍權自己也被夷九族,曹操,曹丕兩代主公的信認,重用,曹家人的集體短命,諸葛亮的北伐這三點缺一不可成就了司馬家。




鈿車寶馬


我是遊子dream,我來回答:

人物背景

東漢末年,生於亂世的司馬懿,自小就聰明好學,博聞強識,常懷憂國憂民之心。長大後的他便在曹魏集團謀差。

曹氏三代

曹操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控制漢獻帝劉協,當上漢朝宰相,司馬懿有擁立之功,因此曹操將其收為己用。儘管如此,曹操當時部下文有荀彧、郭嘉、程昱等;武有張遼、許褚、徐晃等,這些文臣武將都是頂尖人才,司馬懿雖也為曹操謀事,但卻未受到重用,也就沒有什麼用武之地。

曹操去世後,其子曹丕繼位。此前曹丕曾與其弟曹植有過儲位之爭,最終曹丕獲勝,而司馬懿當時正好支持的就是曹丕,站對了隊伍的司馬懿當然也受到重用,曹丕對其之情亦師亦友,當政期間,兩人配合密切,將曹魏集團治理的越發繁榮,政權也異常穩固。由於曹丕對司馬懿非常信任且友好相待,司馬懿並沒有不臣之心。當然也因為有大將曹休、曹真坐鎮,或許這也是剋制司馬懿的源頭吧。

到了曹睿執政時,司馬懿已是功高蓋主,使得曹睿不得不防,開始大力扶持滿寵一族。司馬懿深知自己處境,步步謹小慎微,從不敢逾越半步,因為一旦落下把柄在曹睿手中,便會自身不保。

最終熬得甘釀

曹氏家族到了第四代曹芳時,幾乎已無可用之人,新主尚幼,託孤之臣曹爽又不堪重負,已是古稀之年的司馬懿成了輔政大臣,也就在這一刻,其野心日月可昭。高平陵之變,一鼓作氣奪下曹魏政權。至此司馬家族走上歷史舞臺。

總結

自古就有不打無準備之仗之說,司馬懿之所以古稀之年才造反,是因為之前沒機會,處處受到制約。而最終造反成功,源於他的長壽和忍耐,熬死了太多的人,他的老謀深算才能起到作用。

從中可以學到,一定要學會隱忍,保持身體長壽,方有機會成功。


遊子dream


司馬懿為什麼要到晚年才造反呢,這是所有知道歷史的人一個很困惑的問題。七十歲造反,他到底在怕什麼,還是有什麼別的原因?

  在三國故事裡面,最讓我們詫異的當屬統一後的三國竟然歸了司馬懿所有。司馬懿憑藉自己頑強生命力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成了最後的贏家。在當時,司馬懿並沒有一個名門望族的出身,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總共輔佐了曹家整整四代人。後來他顛覆了魏國,獲得了國家政權。其實也是迫於當時的形勢,不得已才發動了政變。

  司馬懿的名聲不是特別好,小說中的司馬懿是個非常狡猾的老油條。實際的司馬懿是個怎樣的人呢?即便是司馬懿有造反的能力,可是他並不想這樣做,還有了五十年的光陰,去證明自己的忠心。不過他在年老的時候才有所行動,所以他的反叛是否是他真實的本意?為什麼等待這麼久才動手?仔細研究,便會發現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感念恩情

  難道是司馬懿一直沒有造反的機會嗎?錯。他不是沒有機會,反而機會很多,之所以手握大權,卻沒有造反,是因為一個人。其實司馬懿之所以決定從政,其原因就是感念曹丕的恩情。最初他並沒有從政的想法,身處亂世,他只想保住自己家人的安全。司馬懿的能力擺在那,曹操注意到後想要讓司馬懿歸順自己。看到曹操過來找自己,司馬懿並不情緣,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他直接用馬車壓斷了自己的腿。見到這樣的司馬懿,曹操也無可奈何,比較人家已經不良於行了。不過,很快曹操發現司馬懿的腿傷是假的,勃然大怒,把這個不識抬舉的人貶去餵馬。其實在司馬懿的內心,很渴望自己建功立業,有所作為。只不過他對曹操是有看法的,並不想為曹操服務。落到馬場後的司馬懿,不甘心養一輩子的馬,心中也有了建功立業的抱負。對於曹丕,司馬懿也非常認可。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曹丕重用司馬懿,司馬懿盡心盡力為曹丕服務。這一場君臣知遇之恩,讓司馬懿對曹丕忠心耿耿,乃至曹丕死後,託孤給司馬懿,讓他輔佐曹叡,司馬懿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從司馬懿從政的經歷來看,司馬懿內心非常渴望建功立業,他其實是不甘於平庸的。

二、形勢所迫

  在曹丕過世之後,司馬懿的處境開始變得艱難。因為被人離間,他的頂頭上司曹爽對他充滿疑心,處處與他制肘,他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困難。沒多久曹丕的兒子曹叡死了,曹芳登基。曹叡給兒子安排兩個元老,宗親大臣曹爽,輔政大臣司馬懿,輔佐曹芳治理國家。這樣一看,曹爽與司馬懿類似平級,曹爽的職位比司馬懿稍微大一點,一開始兩人配合不錯,有事商量來。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加上曹爽的謀士丁謐在兩個人中搞破壞,曹爽和司馬懿的分歧越來越大,最後曹爽奪了司馬懿的權力,自己一家獨大。這個年紀的司馬懿,並沒有表現出多大的抵抗,即使自己的心裡很不爽。而曹爽這邊,有了權力,就開始對蜀國發動戰爭,結果失敗。曹爽雖然沒有將才,但是政治上沒的說。曹爽在政治上很有能力,接受託孤之後,他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實施了很多新的政策。他還通過明升暗降的手段,將司馬懿的權力漸漸架空。即使是司馬懿告老退休,曹爽也沒放鬆,緊盯司馬懿。這使得司馬懿無奈,雖然不想造反,但是曹爽逼迫自己造反。於是司馬懿開始等待著機會。為了讓那個曹爽放鬆警惕,於是司馬懿趁著與李勝辭別的時候裝作重病,曹爽放鬆了對他的監視。接著聯絡司馬家族,集合自己的勢力,為發動宮廷政變做準備。這件奏文經過皇太后的准許後,迅速將奏文送到高平陵。而當時的曹爽還在和小皇帝一起玩耍,當他看到自己的罪行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司馬懿以謀反的罪名將曹爽一黨全部剷除,徹底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為推翻魏國政權奠定了基礎。

三、舉步維艱

  其實司馬懿是不想造反的,他想留一個好的名聲,如果造反,後人定會說他為亂臣賊子。司馬懿也很糾結。曹爽步步緊逼,招招打壓,司馬家族如履薄冰,有著滅族危機。作為掌權人,他的一舉一動關係著一個家族的生死存亡。曹爽最終肯定會對他家族的族人下手。沒有司馬懿出手,曹爽已經失去了人心了。他貪得無厭,廣佔良田,任人唯親,囂張跋扈,不可一世。長此以往,魏國危矣。曹爽已經是人人恨不得得而誅之的大奸賊,司馬懿利用這一點,發動宮廷政變。不作死,就不會死。曹爽自作自受,讓他在魏國朝政裡面失去了民心和擁護,這才讓司馬懿宮變之時,阻力小了很多。為了百姓,為了族人,司馬懿只有剷除曹爽。雖然這樣做會給自己留下一個千古罵名。否則名聲雖有,但宗族滅亡,百姓危難。後來司馬懿雖然取得了政權,也遭遇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為了平息叛亂,年近70歲的司馬懿四處出征,最後才把叛亂平息。小編的看法是,一入官場,後果難以預料。司馬懿所走的人生,其實也是迫不得已。以司馬懿的智慧,哪一種道路的選擇,其結果他應該都能夠預測。只不過實在是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而已。這可能也就是當初司馬懿最初不願進入仕途的原因。






冰火雜說


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除掉最大的政敵曹爽後,取得曹魏大權,皇帝已經成為傀儡。但並沒有著急取代曹魏政權,體現了司馬懿家族在涉及改朝換代方面的謹慎行事。筆者認為司馬懿及其家人是基於以上因素考慮的。

首先,擁護曹魏政權的實力依然強大。曹魏政權從曹操起兵開始,經過官渡之戰逐步壯大並實行統一北方。曹操雖未稱帝卻已經被公認為天下之主,善於重用人才的曹操身邊圍繞了大量的文臣武將。司馬懿能夠成功奪取和曹爽的胡作非為和政治頭腦不足有很大關係,司馬懿也只是控制朝廷內部權力,在邊關和其他州郡還是曹氏的臣子。如果司馬懿貿然行動,容易遭受強烈反抗,聰明的司馬懿不會犯這種錯誤,他需要慢慢穩定局勢。

其次,天下尚未統一,吳蜀虎視眈眈。雖然曹魏政權面對吳和蜀有絕對優勢,但如果司馬懿稱帝,曹魏舊部完全可以投靠吳和蜀來反戈一擊,如果這種局面出現,司馬懿集團將處於劣勢。因此雖然司馬氏掌握了實權,但也要在對吳蜀的戰爭實現突破後再考慮奪位。通過對吳和蜀的戰爭,司馬氏的軍功在不斷累積的同時,威望進一步增加,使天下人明確司馬氏已經成為曹魏政權的主人。

第三,學先主曹操擺脫叛主束縛。曹操終其一生都是漢臣,但也是漢朝的實際主宰者,之所以沒有走出這一步,還是害怕一旦稱帝就會導致群起而攻之。到時候曹操會陷入被動,在沒有稱帝之前,他一切事情都可以以漢獻帝的名義行事,佔據政治制高點。等曹操死後,支持其兒子曹丕的力量就已經成為曹氏的死忠,曹丕稱帝可以安撫曹家忠臣的心,也不需要顧忌對漢室忠誠的問題。曹丕繼魏王以後就迫不及待的逼漢獻帝禪讓皇位。司馬懿作為曹操父子的重臣,自然瞭解老主子的思路,他也要顧慮奪權之後群臣的反映,因此司馬懿很有可能採取老主子的思路避免提前冒頭,導致奪取不成。

最後,司馬懿是以隱忍出名的,時機不成熟他不會貿然稱帝。司馬懿的政治心計不是曹魏臣子所能比。佯裝重病迷惑曹爽,起誓不殺曹爽讓其放鬆警惕之後,還是沒留下曹爽。在奪取權力之前不斷積蓄力量,依靠兩個兒子不斷壯大司馬氏的實力。他應該是把希望寄託自己的兒子身上,可惜的是司馬師先死,司馬昭暴亡,皇位落在孫子晉武帝司馬炎身上,並最終實現了天下統一,只不過這個統一有點太短暫了。


行走在馬班陳範間


作為一代梟雄的曹操,歷經艱辛一統北方,北拒異族,南壓蜀漢東吳,最終卻為他人做嫁衣,讓人想來可悲可嘆!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曹操對司馬懿有一句評語,一針見血,如果曹丕照做,那麼就不會有晉朝!

曹操在死之前,對曹丕這麼評價司馬懿,“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意思是,司馬懿不會甘於做別人的大臣,以後肯定會干預曹魏,希望後世子孫牢記!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曹睿覽畢,大驚失色,急問群臣。太尉華歆奏曰:"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正為此也。先時太祖武皇帝嘗謂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誅之。"王朗奏曰:"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為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司馬懿野心勃勃,又深謀遠慮,如果不除,必有後患。這裡大家是不是也發現了,在曹操在位期間,就已經發現了司馬懿的狼子野心。且曹丕一直也是牢記,不敢一直重用。

在古代,造反一事,都講究個名正言順,不然會被後人唾棄事小,事發之時沒人支持也很難成功,這也是曹操稱帝為何要拖那麼久的原因。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明面上對他非常好,其實就是斬斷他造反的理由,實際上每次輔政都是有人能抗衡司馬懿的。直到曹芳繼位,輔政大臣曹爽是個不怎麼聰明的,和皇帝一開始就光明正大的打壓他,這種失人心的做法,反而是給熬了一輩子的司馬懿最後的機會。


儒察苑


司馬懿不是怕什麼,而是這是司馬懿的個性,那就是把所有事情做到完備,才能成功。

曹家三代人,在朝中建立的關係網那是根深蒂固的,所有的文臣武將都是曹氏宗親。

所以在其中任何一個時間段造反,都是不會成功的。

而且,司馬懿在當時,是一點勢力和實力都沒有的。要人沒人,要錢沒錢,上哪造反去。

凡事做到萬事俱備,從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戰中就能看出。

司馬懿一直說諸葛亮做事謹慎,其實自己做事更謹慎。諸葛亮百般挑釁,又是陣前辱罵,又是送女裝羞辱,司馬懿都能抗住。

直到諸葛亮故意讓司馬懿認為自己已經有了糧草不濟的問題,司馬懿才放心大膽的開始出兵。

打仗相比政治鬥爭來說那簡直就是小兒科。稍有不慎便會滿盤皆輸。

而且,司馬懿目光看的長遠,知道自己在世時已經不可能再奪取政權當皇帝了。只能為後世造福。

所以,司馬懿才能熬死了曹家三代人,最後讓司馬氏統一了天下。


古今中外多少事


1.司馬懿不是怕,司馬懿是在等一個機會

2.司馬懿前期主要是在曹操下面直屬的,與曹操相對,司馬懿的才能還是有一定差異,且曹操下面文人武將很多,直到曹操失敗在赤壁之戰才開始慢慢展露頭角

3.中期輔佐曹丕,曹丕也算一代明主,且有精兵強將

4.司馬懿萬年門生故吏較大,加上曹操集團後繼無人,才才能均在司馬懿下,在君祭天機會司馬懿組織反擊,一舉拿下


菜鳥大熊


他不是怕,是沒有辦法,曹操活著的時候他哪裡有謀反的實力啊,曹丕又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曹睿時候雖然比不上前兩代但曹家人都是大權在握。司馬懿本來就擅長軍事和謀策,豈能不知一朝不甚,滿盤皆輸的道理。況且古代謀反是要被滅九族的還要揹負很大的罵名。所以他一直等的就是一個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