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总喜欢亲自带兵征战,难道部下没有能统兵的人才吗?

姒莞萱


曹操虽然是汉朝的丞相,但他因为是曹魏集团的老大,其实也就是那时候汉朝的老大。照一般的情形来看,他大可呆在后方,派大将出去作战。然而,实际上每次有什么战事,他都会“亲冒矢石”,亲自率军上前线和敌人厮杀。有好几次,比如被张绣追杀,被马超追杀,都差点死在战场上了。

(曹操剧照)

那么,明明可以好好地呆在家中,派大将谋士出去打仗就是了,曹操为什么不这样做呢?难道是曹操这边没有人才吗?

显然并不是这样的。三国时期,曹魏集团的人才,无疑是最多的。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是蜀汉和东吴没办法相比的。既然如此,曹操这样做,有什么考虑呢?

一、应该。

曹操虽然是曹魏的实际掌权者,但他并不是皇帝。

古代皇帝是不能随便离开京城的,皇帝要离开京城,那就是大事。所谓“云从龙,风从虎”,天子要是出行,天下必然风雷滚涌。反之,皇帝要是在路上东奔西跑,东躲西藏,那叫做“天子蒙尘”,都是不得了的事情。

但是曹操不是皇帝,他是丞相。如果是太平年代的丞相,一般也都不会随便离开京城。但是,那是战争年代,曹操是战争年代的丞相。古代仕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既然要“平天下”,在战争年代,你不去带兵打仗,能叫做“平天下”吗?

所以,作为丞相的曹操,无论如何,都应该亲自带兵,前往前线打仗。

(丞相曹操)

二、被迫。

我为什么说曹操带兵打仗,是被迫的呢?

因为曹操手下虽然有非常多的人才,但是,真正称得上是帅才的,其实非常少。

要知道,打仗是系统工程。首先要有个很好的设计和配合,整个军队中,哪些人负责打前哨?哪些人负责去诱敌深入?哪些人负责埋伏?哪些人负责断后?打赢了又该如何处理?打输了又该如何处理?还有,谁来负责粮草?谁来准备武器?这些,都需要一个通盘调度。

我们所说的“帅才”,就是一个能够进行通盘调度的人。

曹操的手下人才虽然多,执行力也都还可以,但是,要找一个这样的人出来,进行通盘的调度指挥,却非常少。可以说几乎没有。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曹操那样,同时调动别人。

既然如此,曹操就算是想偷懒,过安闲日子,也是不能够的。

(司马懿剧照)

三、必须。

以上所讲的两个理由,其实还不是最主要的。曹操之所以每次都会亲自带兵打仗,是因为他必须亲自率兵打仗。为什么这么说呢?

曹操当丞相,表面上是想要“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就是说,他表面上是想做“周公”,实际上是想夺取汉朝的天下。要想夺取汉朝的天下,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把兵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二是把人才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如果曹操不亲自带兵上前线,他能够牢牢地把兵权掌控在自己手里吗?如果曹操不亲自上前线,亲自给那些部下们分配任务,他能在那些部下心中建立威信吗?那些部下能听他的吗?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曹操如果把军队交给那些将军去打仗,那些将军立的功劳太大,建立了自己的权威,不是就会取代自己的地位吗?那样一来,自己不是白忙活了一场吗?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所谓功高震主,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了,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每次打仗的时候,曹操都会“亲冒矢石”,也并不一定就是好事。要知道,毕竟曹操这个人比较多疑,又特别自信,同时又绝对不允许哪个部下有做大的迹象。因此,虽然他打了很多仗,但其实他也失去了很多机会。比如当年司马懿就曾向他提过很多很好的建议,但是因为他提防司马懿,觉得司马懿不甘“久居人下”,因此,并不听司马懿的那些计策,以至于很多时候,与战争的胜利失之交臂。

有一个议题,刘邦能够几年功夫就建国,曹操奋斗了三十多年,才得到三分之一的天下。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曹操事必躬亲,不敢大胆用部下的缘故。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为什么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他属下没有可以统兵的人才吗?非也!曹操属下可以统兵独当一面的人才很多,张辽张郃徐晃曹仁曹洪都是将帅之才!而曹操亲自带兵征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曹操对自己的谋略智慧有着绝对的自信!

曹操的雄才伟略是三国数一数二的,曹操从十八路诸侯几千兵马发展过来都是靠着自己亲力亲为东征西讨打下了诺大的地盘,所以对自己的谋略有些绝对的自信!觉得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自然就会有‘技痒’的毛病,通过自己带兵征战征服对手来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盖世韬略!

陈寿《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而正是这种对自己绝对的自信征袁术,败袁绍,让曹操的势力达到巅峰!这种过于自信的心态也让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太过轻敌,未能识穿黄盖的苦肉计从而遭遇赤壁大败!

二,曹操亲自带兵征战的原因也有他天生多疑的性格所致。

曹操喜欢亲自带兵征战也跟他的多疑的性格有关。曹操是一个非常多疑的人,冤杀吕伯奢一家就说明了曹操疑心非常重,而对于一些大型的决定性的战争比如征讨袁术和袁绍。决定着自己生死存亡的战争都不放心别人都会亲自挂帅灭敌。

三,曹操亲自带兵出征能最大极限激发士气,提高战斗力。

古时候带兵打仗通常皇帝御驾亲征往往会给己方军队带来极大的士气。而打仗就是打士气!曹操这么一个曹军的灵魂人物在场将士肯定会拼命的。因为曹军已经习惯了在曹操带领下打的胜仗,所以曹操亲自带兵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振奋士气!

总结,曹操属下很多独当一面的梁帅之才很多,比如张辽张郃徐晃等都是当世名将!其中曹洪还在南郑之战中打败周瑜让周瑜留下致命的箭伤!之所以曹操喜欢亲自带兵出征一是因为曹操太优秀了对自己有着绝对的自信!二是曹操多疑的性格所致!三是曹操亲自带兵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将士的战斗力,振奋士气!


竹林论风月


您好!我是鸡汤,我来答。

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而不让属下统兵是大家常见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产生的原因,正是处于四战之地的曹公统一北方的重要原因。

这种误解的原因是:曹操总是自己担任主要方向的战场指挥,部下担任次要方向的战场指挥。而我们如果不深读,眼光总是放在主要战场,自然就会产生“曹公总是亲征”的错觉了。

以官渡之战为例。曹操亲自领军在官渡主战场“遏其喉”,曹仁领军在阳翟掩护左翼,臧霸在北海方向攻略牵制,同时徐晃等担任游击截取粮道,另外河内等地各有安排。在其他次要方向,也有配置,曹洪领军防御刘表,程昱防濮阳。

曹仁:丞相,他们说你总是自己一个人领军辛苦,臣觉得委屈。

而在曹操判断刘备叛乱的严重性时,由曹仁守卫官渡,自己亲自引军攻刘备。

这就是曹公善于用兵之处,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类似的,在征讨马超的战争中,自己在潼关方向牵制马超主力,以徐晃偷渡侧击,一举突破潼关天险。

马超:我就是以为曹操就是唯一领军大将,才丢的潼关呀

实际上,任何时代的创业之君,要是没有亲自统军的能力,是无法有效进行决定性战役的,而如果只有自己一个统军大将,也是无法生存的。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街亭失守致使大局顿坏,毛主席在后来评价时,谈到“亮宜自临阵”,也是这个意思,统帅应该出现在要害处!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在我看来,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跟他的属下有没有统兵人才,完全是两码事,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刘备也喜欢亲自带兵打仗,能证明刘备麾下没有统兵人才吗?孙策也喜欢亲自带兵打仗,能证明孙策麾下没有统兵人才吗?其他的袁绍、袁术、公孙瓒、孙坚……也都经常亲自带兵。

往远的说,刘邦、项羽、刘秀,是不是也总是亲自带兵征战?刘裕、赵匡胤、李世民、忽必烈、冉闵、石勒、李存勖、朱元璋、慕容垂等等,这些开国皇帝们,亲自带兵征战的例子也不在少数?难道能证明他们属下没有统兵人才吗?

所以并不能说曹操喜欢亲自带兵,就证明他们的属下没有统兵人才。

汉末天下三分,曹魏独占其二,曹操麾下猛将如云,能人志士数不胜数。其中能带兵的,会打仗的,更是和尚敲木鱼,哆,哆,哆,不胜枚举。



简单的列举几位:

第一位:曹仁

曹操麾下将领中,曹仁的统率能力,至少能排在前三位。

必杀技:振奋人心

每逢败军之际,将士们人人惶恐不安,士气低迷的时候。曹仁总是能用特别的方法,去找回将士们的自信,使其甘愿为国家奋死卖命。具体体现为南郡之战与樊城之战。


南郡之战:

曹操赤壁兵败后,领主力部队回师许都,只留曹仁统少量兵马镇守南郡。东吴大都督周瑜刚打了发胜仗,士气正盛,于是领数万兵马进攻南郡等地。

曹军将士见周瑜大军,皆想起赤壁之苦,心惊胆寒,士气低迷。适逢吴军先锋数前军马先至南郡城下。曹仁想出一计,令猛将牛金率三百勇士冲阵。

牛金一贯以勇武闻名,带领着三百将士,冲入敌阵左冲右突。虽然寡不敌众,但成功的扰乱了敌军的阵营。曹仁遥见牛金所部渐渐被曹军包围,于是率数十骑而出,两番冲入敌围,气势如虹,将牛金等人全部解救了出来。

自此!曹军将士军心大震,上下同心协力守卫南郡城池。足足与周瑜周旋了一年之久。

樊城之战:

关羽包围樊城,曹操遣于禁等七军往樊城,去解曹仁之危。结果天降大雨十余日,关云长威震华夏,斩杀了大将庞德,于禁等三万将士尽数投降。

对樊城的守军来说,情况极度凶险。一则他们只有数千之众;二则城中水深五六丈,城墙没被水淹的也只有数尺;三则粮食已然将尽;四则山洪迟迟不退;五则援军迟迟未到。

所以将士们皆情绪低迷,毫无抵抗之心。见此情况,曹仁激励将士们的勇气,与将军满宠沉白马示以誓死的决心。将士们多被曹仁此举所感动,皆愿与他誓死保卫城池。

关羽以大船在樊城外形成克数重包围圈,多次冲锋皆不能攻克。

第二位:张辽

张辽的统率之才毋庸置疑,在合肥的一系列战役中,打得东吴诸将“闻张丧胆”,江东小儿不敢夜啼哭。“张辽止啼”一节,更是被后世传为了佳话。除此之外,张辽还被后世评为了古今六十四将之一。

经典战例:合肥之战

曹刘汉中激战期间,留张辽、李典、乐进等驻守合肥,统七千兵众防备东吴孙权偷袭。孙权听说曹刘激战正酣,亲提十万大军,准备攻打合肥城池。

张辽遂拆开曹操临行前留下的军令,只见上面白纸黑字的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众人皆不解其意,认为孙权十万之众,怎么能以卵击石主动出击呢?

只有张辽深知其意。决定趁敌阵脚不稳,杀他个措手不及,是为长我军之士气,灭敌军之锐气。

于是连夜挑选了八百勇士,第二天早上,张辽便率众冲锋,立杀数十人,斩杀敌军二将,直奔孙权大营杀去。吴兵乱作一团,孙权等不知魏兵多少,慌忙鼠窜。张辽气势如虹,气冲霄汉,紧追孙权不放。

孙权登上高出避战,见张辽所部兵少,渐渐指挥部将聚拢,将魏军围在了垓心。张辽全无惧怯,奋起砍杀,数十人杀出阵门。正准备撤回大营的时候,突见众军士被困在围中,于是再度杀入敌围,救得众人突围。

此后,魏军士气大涨,吴军锐气渐堕。在十余日的僵持之下,孙权难以攻克城池,被迫收军还吴。

在撤退的过程中,张辽瞅准时机,命令合肥的守将倾巢而出,追上孙权,一顿混战,差点将孙权活捉。

其他的比较厉害的还有……

夏侯渊:

夏侯渊是夏侯惇的弟弟,在军事成就方面,他甚至比他老哥更强。一生战功无数,最精彩表现为:五出平叛、大破马超。军中盛赞其“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意指夏侯渊五出平判的速度之快。

张郃:

张郃是曹魏中后期成长起来的名将,他应该是一员儒将。张郃懂得事物变化的规律,善于安营布阵,根据地形布置战役计划,没有不如他所料的。蜀中刘备、诸葛亮等,皆非常忌惮张郃。陈寿亦评其为“巧变著称”。

——还有

徐晃、于禁、乐进、李典、曹洪、曹休、文聘、曹真、曹彰……

等等等等

总之,曹营能统军的将军数不胜数。


爱尚文史


语妙绝仑,格物致知。关注语格论天下,带你领略不一样的历史风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曹操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东汉末期,皇权衰弱,群雄争霸,身为骁骑校尉的曹操,经历了一系列的战斗,消灭了多个诸侯,击溃二袁,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帝位。再然后,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又夺取了雍凉、汉中二地,人生虽有败绩,但也尽显其英雄本色。

然而,曹操一生所经历的战斗,不论胜败与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一场战斗都是曹操亲自指挥的,如题主所言,是因为曹操手下的将领没有统战能力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曹魏政权可谓是人才辈出,不然最后司马家族也不会最终完成中华统一。

细细剖析,曹操喜欢亲自统兵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曹操每次都亲自统兵出战,有利于加强自身对于军队的控制力。毛主席曾经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乱世之中,拥有军队就拥有了自立一方的筹码。与曹操同一时期的刘表就是一个鲜明的反例,因为自身对于军队的掌控力不够才导致了张允发起兵乱,最终使得刘表家族失去了荆州。

再者,曹操亲自领兵参加战斗,有助于其威望的树立。曹操亲自担任军队的最高统帅,每一次都是以汉献帝的名义讨伐不臣之人,所以每一次曹操征战沙场都可以说成是为大汉而战。毕竟普通百姓根本不知道上层政治人物之间的争斗,只会认为曹操是大汉的忠臣。因此,曹操可以顺理成章的升职,先是大丞相,最后加封为王,正是因为曹操对于军队的掌控力才使得曹操青云直上,而在民间也没有形成较大的阻力,除了荀彧。再者,曹操亲自统率军队,也会与军队将领保持良好的沟通,毕竟曹操疑心不是一般的重,而对于军队的掌控,也可以更好的让军队效忠于自己,而不是自己立为旗号的汉献帝。

最后一个原因,是因为曹操自身就有超高的军事才能。其中,在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时发起的官渡之战,这一场奠定曹操地位的战斗,正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还有潼关之战利用反间计战胜马超,兵不血刃的进入荆州灭掉张鲁。可以说尽显曹操的卓越军事才能。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每逢对外征战,曹操都是亲自担任统帅,带领军队出征。


不知烟月


刘邦在平定天下的七年中,无论是灭秦之战,还是楚汉战争,都是亲自带兵征战,能说刘邦手下没有统兵人才吗?

大凡开国之君,都是亲自带兵征战的,并不是说手下没有统兵的人才,而是需要自已参与整个过程。

为什么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呢?



1、牢牢抓住兵权。曹操亲自带兵征战,那么兵权始终在自已手里,包括各种资源也优先战争,如粮草、补给等后勤都要满意征战要求,如果曹操长年不带兵征战,那么肯定有其它人来征战,兵权一旦被其它人掌握,曹操不是成了第二个汉献帝。

2、有利于培养和发现人才。曹操亲自带兵征战,而战争中会有一系列的谋略和行为,在实战过程中,曹操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人才,为自已所用,而这些提拔起来的人才,又因为曹操的提拔,会对曹操感激而更加效忠。

3、有利于掌握战场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战略规划。曹操亲自参与了所有的征战,有助于了解战场的情况,做出增、减兵的决定,调动哪支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这些战略决策皆出自曹操自已,而对于战场形势的了解,亲自征战是最好不过的了。



那曹操手下有哪些可以统兵的人才呢?

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可以统兵的人才太多了,一般来说,授于假节的将领基本上可以独自统兵,举几个例子:

1、夏侯渊。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妻子的妹妹,很早就跟随曹操在陈留起兵,作战勇猛,以别部司马、骑都尉职追随曹操,历任陈留太守、颍川太守。官渡之战中以督军校尉为曹操运输军粮,夏侯渊分别与张辽、于禁两次平定昌豨的叛乱,因功拜为典军校尉。



之后夏侯渊平黄巾、 灭雷绪、斩商曜、屠大陵,逐渐成为征西护军,后随曹操讨伐张鲁、马超、韩遂,成为曹魏西部关中地区军事主帅,驻守汉中,在汉中之战中了刘备的声东击西之计,被黄忠斩杀,夏侯渊虽战死沙场,仍是曹魏方面的统兵大将,独挡一面的军事将领。

2、曹仁。曹仁是曹操的族弟,任别部司马、厉锋校尉的身份,跟随曹操起兵,曹操征徐州时,曹仁为偏将,率领一支偏军击败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将吕由,击破敌军,与曹操胜利会师。曹操征吕布时,曹仁率领一支偏师进攻句阳,成功破城并生擒吕布手下将领刘何。

曹操征张绣,曹仁还是率领一支偏师,最终击败张绣。曹仁与史涣一起击败眭固,并斩眭固,官渡之战期间,曹仁率偏师大败刘备于许都以南,赤壁之战期间,曹操大败,下令曹仁坚守江陵城,曹仁英勇善战,坚守城池一年多才撤退,之后随曹操征关中、屯居巢,宛城候音叛乱时,曹仁率军平叛并屠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曹仁坚守樊城,宁死不降,为徐晃击败关羽提供了保证。



曹操去世后,曹仁被曹丕封为车骑将军,次年又进封大将军,在濡须口之战中被吴将朱桓击败,不久便病死。曹仁虽在最后一仗中被击败,但曹仁一直是曹操军中一员大将,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曹仁的守城战,先后死守江陵城及樊城,宁死不降,可谓是统兵大才。

3、于禁。于禁原为济北相鲍信部将,鲍信战死后直接跟随曹操,在公元192年就开始随曹操,194年,于禁单独率兵随曹操征战吕布,在城南攻破了吕布两座营寨,又率兵在须昌打败了高雅。随从曹操打张超,平黄巾,杀黄邵,斩袁绍手下四将。



之后随曹操征张绣,并平定已方青州兵之乱,随曹操擒吕布,与史涣、曹仁、乐进攻破眭固于射犬,并斩眭固,官渡之战中于禁坚守延津,杀昌豨,讨伐梅成,夺朱灵兵权,因功成为曹操手下外姓将领最高的地位,假节钺,之后于禁在与关羽的襄樊之战中被擒而投降,晚节不保,但并不能否认于禁一生的战功。

4、张辽。张辽是降将,最早跟随丁原,之后是董卓,后来在吕布手下,吕布被曹操擒拿后,投降曹操,成为曹操手下的将领,被封为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官渡之战中,张辽因与关羽一起解白马之围有功,之后平昌豨、讨袁谭、袁尚于黎阳,随曹操攻破邺城,招降 黑山贼,收复东莱诸县,因功被任命他为荡寇将军。



张辽随曹操征乌桓,大破乌桓,斩单于蹋顿于阵前。平定陈兰、梅成的叛乱,215年守合肥,与李典、乐进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张辽此战亲率800勇士,突袭孙权大营,打到孙权中军大帐,孙权十万大军况不能挡,之后孙权攻城也被击败,逃离时差点被张辽俘虏,幸亏孙权部下拼死救援,此战成为孙权一生的阴影,从此惧怕张辽。

曹操去世后,张辽被封为前将军,222年病死,张辽是曹操手下外姓将领作战最勇猛的,领军能力也是一流。

除此这外,曹操手下还有不少有统兵才能的大将,如夏侯惇、曹洪、曹真、曹休、李典、乐进、张郃、徐晃等 ,都是统兵人才。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曹操手下良将无数,名将辈出,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太多了,虽然如此,但是曹操很多时候都是亲自上阵,领兵征伐。

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并不是曹操手下无将可用,而是有以下这些原因:

一 事业前期,事必躬亲

事业刚起步的曹操,势力还不强大,作战的时候很难做到分兵,让自己信任的将领独领一队,自行其是。

毕竟,当时的中原地区,群雄环伺,诸侯林立,烽火四千,袁绍、袁术、吕布、陶谦、刘表、张绣等等,没有一个好对付,曹操没有信心可以多线作战,只能自己带兵,逐个击破。

二 事业中期,紧握兵权

曹操消灭袁绍,北征乌丸,这几十年的沙场生涯下来,消灭了无数反抗自己的势力。

这其中,他多次尝到了后院起火的感觉。比如打陶谦的时候吕布袭取兖州;打张绣,玩人嫂子,惹得刚投降的张绣再度反叛,杀的曹操大败等等。

像曹操这样的奸雄,咋会意识不到兵权的重要性,因此上他对兵权有着执念,一定要把这个牢牢的攥在手里。

三 事业后期 名利兼得

到了曹操曹操势力平定中原,整顿将士南下,这时候的他意气风发,官居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算是实际意义上的东汉朝廷“话事人”!

这时候的他,有野心也有能力想一统全国,结束东汉乱世,率军南下,南征孙权。

浩瀚长江上,他慷慨激昂,一首《短歌行》流传千古: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于擅长陆战,不精水战的曹操,完全可以派手下的善治水军的将领领兵去平定南方,毕竟自己的兵力很占优势,不用激进,谨慎进军完全有可能完成一统大业。

只是,早已品尝到无上权利给人带来的快感的曹孟德,为了完成伟业而太过激进,终获大败。

再往后的曹操,虽然大仗还是参与,但是已经分派了很多将领帮自己作战,比如西北的夏侯渊、南部的曹仁等等,毕竟他也老了,精力没那么多了……

说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希望大家点一下关注,多多点赞,我会不定期的推送关于三国的小文章,谢谢!


暮雨夜行归何处


有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曹操手下人才济济,从不缺破阵杀敌、镇守一地的武将。而能独当一面、有战略眼光的将才,实属稀缺资源。这需要时间培养、需要在战争中历练,在未挖掘出这种人才时,曹操不得不赤膊上阵,亲自指挥作战。

曹操才识卓著,尤其喜好兵法,性格又灵活变通,在战争中积累经验,在胜利中赢得自信。在强大的自信心支配下,在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中,曹操相信自己能带领大家取得胜利。用胜利铸就威信,曹操早已变成军中之魂,是众人的主心骨,将士们已习惯曹操的存在,是众人的心理支柱。

出将入相,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上马能治军,下马能安民,是西汉时期丞相能服众的基本要求。对于曹操这样力图超越先贤的人来说,必定会来军中实现夙愿。

群雄征战,不是简单的军事征伐,还要掺杂许多政治考量。前线将领或是没这个能力,或是没权限处理,当曹操在前线时,就可以迅速做出调整,降低交通、通讯不便造成的不利影响。

人才的提拔挑选,离不开沟通交流。在军事第一线,通过接触才能了解谋士将领的才干、性格特点、擅长领域,以及有哪些缺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更快更好的选拔人才。

还有就是客观情况的需要,军中只能有一个声音,这样才能做到号令统一。越是有能力的将领,越是有不同的想法,只有曹操这个统帅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统一思想、消弭矛盾。要不然,一个将军一号,各吹各的调,没等打仗,自己内部先乱了。


寒星针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天下大乱,骁骑校尉出身的曹操,在家乡招募人才,南征北战,成为一方割据的诸侯。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剿灭袁术,战败袁绍,逐步确立其北方的霸主地位。


随后曹操挥师南下,刘表之子刘琮拱手让荆州,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虽然赤壁之战失利,但后来败马超、灭张鲁,夺取雍凉、汉中之地,尽显其英雄本色。纵观这些战争,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逢征战,曹操都喜欢亲自指挥,难道其下属就没有能统兵征战的了吗?个人认为,曹操这样做是有着深刻宣原因的,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曹操亲自带兵征战,有利于稳固军权。三国时期最为珍贵的就是军权,控制了军队就控制一方政权。刘表就是个例子,没有压制住蔡瑁张允,才导致荆州之乱。曹操亲自指挥战斗,有利于控制军权,以下从两个方面分析。 其一曹操虽然是最高领导,如果派大将军去征战,又失去军权的危险。毕竟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三国正逢乱世,如果军队倒戈,或者被其他诸侯围困而投降,都是曹操的损失。再者说一但将军们发展壮大,很有可能称霸一方,脱离曹操统领。因此在当时,派遣将军外出征战是有很大风险的。


其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遭到诸侯们的非议,政权不稳定,曹操更要严格控制军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指哪打哪,想指挥谁都可以,虽然其他诸侯们不听,但也不敢违抗。曹操就是靠着献帝这张王牌,才成功称霸一方。但曹操此举,却遭到了诸侯的指责,都说曹操有不臣之心。西凉马腾韩遂就曾想诛杀曹操,赤壁之战,周瑜也说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因此曹操并不得人心。如果派遣大将外出征战,没人监督,很有可能被别人说服而倒戈。

再者说操营有两个领导,一个事曹操,另外一个是汉献帝。献帝虽然没有实权,但大家都承认其地位。如果有哪位将军出征后,受献帝血诏讨伐曹操,岂不自讨苦吃,要知道刘备就曾成功骗去曹操五万大军。再比如伏皇后事件,董承衣带召事件,都可以表明曹魏内部人心不稳。因此曹操要严格控制住军权,就要亲自只会战斗。


其次曹操亲自带兵征战,有利于提高其威望,树立王威。曹操带兵征战,是军队的最高领导,而曹操的军队又是以献帝的名义出师的。因此每一次征战沙场,曹操都扬名立万,表面上能说明其是为献帝而战,为大汉而战,曹操忠臣的形象就会更高大。这也就是为何曹操爵位一直在提高,最后竟然做上了丞相,继位为王。如果不是曹操四处征战,劳苦功高,估计没人会服。


再者说曹操四处征战,就避免了其他将军夺取战功。曹操也可以更好的与军队保持默契,对将军们严加提防,毕竟曹操是个疑心很重的人。曹操在军队中树立良好的威望,也能更好的控制军权,让将士们誓死效忠曹操,而不是汉献帝。


再次曹操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其他人不可替代。曹操不仅是三军统帅,更是卓越的军事家。官渡之战,一举奠定曹操的三国地位,也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而潼关与马超对峙时,曹操也能成功使用反间计,一举击溃西凉军。讨伐荆州兵不血刃,灭张鲁也是毫不费力。纵观曹操征战史,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无人可替代。


曹营中,以曹仁的军事才能最好,有上将军之才。但曹仁大多数战事,都是模仿曹操,而且画虎不成反类犬。最主要是曹仁连续吃败仗,被徐庶大败而归。博望坡新野,又被诸葛亮火烧,片甲不留。赤壁之战后,曹仁镇守南郡,又被赵云偷袭。因此以曹仁的军事才能,无法征战其他诸侯。而其他的将军们像张辽、徐晃、许褚等都没有独立统兵作战的才能。


郭嘉早亡,荀彧、荀攸、杨修等一批文臣谋士,提出指导意见尚可,不具备带兵打仗的能力,再说他们在军队里也没有威望,曹操更不放心让他们外出征战。因此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让他无可替代,而自己带兵打仗更放心,所以曹操每逢战事,都喜欢亲自指挥。

你是如何看待曹操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我个人认为,曹操御驾亲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他自己亲自去成功率比较高,第二是可以让自己的曝光率比较高,第三是让自己不被其他诸侯和历史非议。

我们先说第一点,曹操从刺杀董卓后,就一直东征西战,在不长的时间就打下了一块地盘,拥有的城池和兵马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也打出了威名,其他小的诸侯都对他闻风丧胆,生怕哪天过来把自己灭了,而且曹操说的宁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所以在诸侯们看来,谁也不会逃过曹操的铁蹄,早晚都会被消灭。在害怕的同时如果曹操亲自去,还没开战就已经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何况开战了,导致后来曹操在攻打荆州等诸侯时,诸侯们还没打,就开城献降了。经过几年的发展,在经过淝水之战之后,让曹操迅速成为汉末最大的诸侯。

第二,就是曝光率,曹操每次出征都要亲自上,第一呢让自己威名远扬,第二呢是让敌人丧胆,而且每次曹操出征都是奉皇命,带王师,使自己为朝廷打仗,是个对大汉忠心的人,即便后人看了,也会认为这些都是曹操的功劳,曹操是个忠心的人,而且将士们用命,自己也能够名垂青史。

第三就是对诸侯和历史有个交代,对于诸侯,我是代表朝廷和皇上来打你,我是正义的部队,你们是乱臣,所以我过来你还带兵抵抗,你们就是谋逆,所以不管是历史还是后人来讲,我都是无可厚非的,而你们才是大汉的罪人。才是国贼。所以你这么一看,自己亲自去不但,名正言顺,而且也没有几个敢抵抗的,对后人也不非议我,自己对历史也有个交代,后人只会说我曹操是功臣,不会说我是汉贼,这也就是曹操为什么没有当皇帝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