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汉有两个诸葛亮能不能统一天下?

眼镜超人


事实上,蜀国还真的是曾经有两个诸葛亮,当然了,另一个是“凤雏” 庞统庞士元,其实啊,诸葛亮在他那脍炙人口的两份《出师表》里早就暗暗透露出来了,那就是蜀国只能在一段时间里“三分天下有其一”,但绝对不能一统天下,这并不是几个诸葛亮的问题,而是蜀国绝对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六出岐山也不过是战略性的以攻代守,而大败于吴之后,事实上蜀国就已经是颓危之势不可逆转了,这绝对不是几个诸葛亮就能完成的使命了。


人在旅途211741717


关于三国诸葛亮这个人,在民间也好,在历史上也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小说的优秀体现在军事上,历史上的诸葛亮优秀体现在政治上。诸葛亮因为鞠躬举措,事必躬亲,他的死亡给蜀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我们猜想,如果蜀汉有两个诸葛亮,历史会怎么发展?蜀国可以统一天下吗?




假若蜀汉有两个诸葛亮,仅仅是北伐有成功的可能性,至于打败曹魏和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蜀汉的特殊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也决定了蜀汉政局,影响着人才的单一性。两个诸葛亮,他还会继续夺回中原的土地,后面的姜维只不过是继承诸葛亮的遗愿而已,可以打胜,但是不能制服毕蜀国更强大的魏国,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蜀汉未来的问题,更不要说统一天下了。



第二蜀汉的综合国力也没有统一天下资本,就算是刘备,诸葛亮都活着,也不能改变,三国的版图,三国的经济,魏国一直是第一。魏国经过曹丕与曹睿两代明君,国力发展非常迅速,人才方面不仅有大量出色的文臣武将,还有诸葛亮的劲敌司马懿,最重要的是有大量的田地来提供充足的粮草,后援方面的能力是蜀国无法超越的,是不能做到的,这是硬实力。

三国版图



能做到的,这是硬实力。




这个硬实力,诸葛亮在怎么优秀,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最多只是可以短暂的缓解。本身蜀国的建立内部矛盾存在着非常大的分歧。以刘备为首的荆州派系和益州本地的东州派系,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内部的矛盾呈现越来越激化的态势,蜀汉的政治原因也是非常的复杂。不仅因为地理原因,导致人才缺少,政治原因也一个原因,蜀汉人才供给上也是明显不足的。


全球一线


历史上没有如果,即使有如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假如蜀汉有两个诸葛亮是否能统一天下?

【一】

刘备死后诸葛亮花了五年时间发展生产恢复国力,重新与东吴结盟,平定南中的叛乱,解决了后顾之忧。

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诸葛亮开始率领大军,一次又一次翻跃秦岭向曹魏发起攻击。就是要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当蜀汉大军集结汉中,准备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分兵五千出子午谷,十日内便可直抵长安城下。诸葛亮认为此举太过冒险,他选择最远的一条线路,出祁山夺取陇右三郡,再相机进攻关中。结果因为马谡失守街亭,使得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史记》作者陈寿认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很多论者据此分析诸葛亮的军事谋略比较欠缺,而五次北伐最终劳而无功却是证明。

【二】

诸葛亮擅长用兵,军纪严明,治军才能杰出,诸葛亮出兵之日,天下震荡。但是曹魏蜀汉两国的实力对比太过悬殊。蜀军的长处是轻锐但是缺乏良将,蜀汉的人才,军事力量国力都要若于曹魏。

【三】

后世有论者认为当时弱小的蜀汉应该闭关守险,这样蜀汉不仅江山巩固,百姓也安居乐业。而诸葛亮连年用兵的做法显然是穷兵黩武,将蜀汉本就不强的国力消耗殆尽。

【四】

一般情况是强大的一方讨伐弱小的一方,而六出祁山是诸葛亮弱小的一方去讨伐强大的一方,还是易守难攻的地方。

【五】

一个能打仗的宰相去打根本没有取胜可能的战争岂不是不智吗,为什么还要去打呢,原因在于是先主遗愿。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必须打仗。六出祁山与其说是在描写诸葛亮的战争智慧,不如说是在表现他对刘备遗愿的忠诚,如果不北伐也对不起白帝城托孤,北伐是不得已而为之。

综上所述,问题不在于蜀汉有几个诸葛亮,而是当时的各种情况北伐很难成功。

想了解更多诸葛亮的故事,《三国志》可以翻翻看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1859587979856547"} --}

历史爱好者LING公主


十个也不行啊。

鲁迅曾经说过三国演义:”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为什么呢,罗贯中写的时候得有一个主角,这个主角得把整个三国的故事串起来,这个主角就得符合一个硬指标,就是他得活的时间够长,得在三国的前中后期都有戏份,所以就选中了诸葛亮了。

既然是主角,当然得有一个主角光环在。所以很多不是他的戏份都凑给他了。比如舌战群儒的是鲁肃,比如火烧连营的是周瑜,比如用空城计的是曹操。借东风。。。。你懂的

主角选定以后,故事就得跟着主角走,所以你看三国演义就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诸葛亮出场前,刘备被曹操追着欺负;第二阶段,诸葛亮出场,刘备对曹操节节胜利并站稳脚跟并差点干掉魏国;第三阶段,诸葛亮退场,刘备集团迅速被消灭。

刘备托孤的时候,其实是托了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李严是zz斗争没斗过诸葛亮才被淘汰的。

可以看出来,历史上诸葛亮没那么厉害的。也没有那么重要。所以不需要神话他。


嚣张霸到


不能,蜀汉地处巴蜀,本是地靠良田富裕之地,然,刘备此人,过分看中兄弟义气,更是关键时刻将兄弟情义、其他义气放置于政法之上,虽仁义但不能顾大义,顾大义而又优柔寡断故不能当机立断。刘备自起义到攻占汉中,有凤雏,有法证,皆是当世之名士,谋臣中的佼佼者,仍然不能撇开面子,每逢战时,必要假仁假义一番,不能直截了当以利益换利益,牺牲小义换大义。除此以后,中原有曹操,江南有孙权,皆是当时霸主,文治武功都不弱于刘备,更有胜之。所以,我不认为,巴蜀有两个诸葛亮就能一统天下。反而我认为,巴蜀应该人尽其才,不能过分将智谋集中到一个能人身上,应该充分激发每一个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伊林傍水


第一点,有的人才不是越多越好的。诸葛被称为不可多得的人才,主要是指得到他很不容易不能多得,其实还是有另外一种解释的,那就是不可以得多了,得多了就有害。伏龙凤雏而得其一可安天下,但刘备都得了为什么还是没有走出西川呢?这就有一个龙多旱的问题。两个顶尖的人才是不可以共事的。尤其是刘备这种看到谁好,就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的君主。他不可能和伏龙凤雏三个人一起睡吧。这里就有一个远近亲疏的问题。估计历史上的徐庶离开就有这些原因。徐庶不是演义中说的那样在诸葛出山之前离开刘备的,而是诸葛出山之后离开的。

第二点,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诸葛出山的时候已经是没有天时,没有地利了,留个他的只有仁和了。而蜀汉的后期不但没有做到仁和,而且是内耗频出,杀了大将魏延,杀了杨仪,连尚书令费祎都被人刺杀了。这不停的内斗,造成了蜀国是第一个被灭的国家。两个诸葛在也未必能够控制住局势。

综上所述,即使两个诸葛亮一样的人才在蜀国,刘备也未必能够统一天下。


如烟入幻


假设真的有两个诸葛亮,蜀国也改变不了灭亡的结局,灭亡或许只是时间问题,改变不了蜀国真正的弊端!从一下分析得出结论: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

当年刘备军事集团进入益州后,便逐渐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内部分裂现象。刘备手下出现三个党派:一是追随刘备已久的河北武将派,以关羽张飞为首;二是后进及投降荆州士大夫派,以廖立马良为首;三是益州本土派,以吴懿法正为首,法正死后以李严为首。诸葛亮根据出身属于第二派,但后来把持大权,以一己之力调解压制三派的斗争,每当国内矛盾变得非常激烈的时候,就出兵北伐,当然最后也因为内部斗争状况的变化而失败。这些内部矛盾也不是两个诸葛亮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的!

吴蜀联盟的基础在吴国方面过于薄弱,而曹魏的强大并不是仅靠几十年就可以改变的军事上:虽然诸葛亮曾创造出用3万步兵撵着曹魏十余万骑兵打的军事奇迹,奈何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吃步兵是必然的规律。经济:这个就说一句吧:蜀国最后国民经济凋零到需要依靠蜀锦的出口来维持,皇帝逢年过节都拿不出余钱来赏赐大臣。

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第一次北伐,当时赵云还在,诸葛亮手下文臣武将极多,南方孟获又归顺朝廷,诸葛亮没有内忧,就以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韩德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魏国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维,上圭,安定等处都望风归降。

大军逼近长安。又有上庸孟达准备背叛魏国,可以说,诸葛亮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 可是,上庸孟达反叛计谋被司马看破,反叛失败,诸葛亮又错派马谡守街厅,最后不得不自己在西城用“空城计”。诸葛亮的第一次失败,主要就是自己错用人,和孟达举事不利。这两个问题。但是假设有两个诸葛亮的话,在用人这一点上或许能不出差错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粮草的问题。

第五次北伐,此时,属国内部开始动摇,宦官开始酿祸,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几次用计谋都战胜司马懿,后来蜀国大军,逼近渭水(今天陕西的母亲河,渭河),直捣长安。可是,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回大军。诸葛亮因为内政的原因,失去了第二次最好的机会。 第六次,火烧上方谷,计谋都已经实施的很顺利,眼看就要把司马懿父子三人活活烧死在火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突然下起大雨,把火浇灭,救了司马父子。(后人说,是老天要灭魏国,所以要留下司马昭)。又加上,东线诸葛谨不敌曹睿,东吴兵败,不能和蜀国夹击魏国。诸葛亮气上心头,旧病复发,郁郁而终。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所以不管怎样蜀国都改不了这些原因!注定失败!


00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即使有三个诸葛亮也不一定成功……诸葛亮事必躬亲的性格,也可能是他的一个弱点,“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原因,可能和他的用人和培养人才上边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当时的天下形势,和汉祖刘邦时期也不一样,想效法刘邦一统天下,已经不允许。三国后期,毕竟群雄逐鹿的局面基本已经结束,曹魏统一北方,天下相对比较安定,民心思安,老百姓也不想再发生战争,这个时候,起兵北伐,成功的几率也不太大。不过话又说过来,假设在官渡之战前,刘备已经得到诸葛亮,而且已经成了汉中王,如果有两个诸葛亮辅佐,还是有机会成功的统一天下的。


赵子方书法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如果蜀汉有两个诸葛亮,你算算需要几个臭皮匠?很简单的小学数学嘛。

凤雏先生不过是长得丑点,比诸葛的智谋差不到哪儿去,也做出了大贡献,但两位加起来也改变不了蜀汉最终命运。

事后诸葛亮认为,凤雏不能去落凤坡,诸葛不能去五丈原。

孔明先生最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上方谷那天降的大雨,因为司马天性水龙尔。卧龙烧不死水龙,不信你拿火烧自家的水龙头试试~~

如果试了,你就是诸葛亮了。


验诗


小北认为不能,有几个诸葛亮 也无济于事,因为国力这个东西是不会因为有几个政治能人,而发生本质上的改变,蜀汉的人口,国力,财政收入都是较低的,再加上他们本地的大家氏族,对蜀汉政权本就产生了厌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诸葛亮北伐所需要的粮草,金钱都是从蜀国的大家氏族中剥削的,再加上执政的本来就是刘备带来的外地人,而并非本地人,这导致它们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国内不能团结,国力底下,所以即使还有第二个诸葛亮也不能一统天下,但或许能让蜀汉的灭亡延缓,不至于抵抗数月就亡国了。其实,当时一统天下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即便还有第二个诸葛亮在历史大势面前也会变得微不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