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那些人」严可求:淮南杨吴的顶级谋士,阳谋专家


导读: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算无遗策的谋士形象,如范蠡、张良、陈平、诸葛亮、徐世绩、刘伯温等。在五代十国杨吴也有这样的谋士,名叫严可求。

他睿智,用计几无失败,敌强我弱,屡次帮助主人击败政敌;他勇敢,场合越大,越镇定自若,哪怕刀架脖子也能说服刺客;他强悍,是淮南的顶级谋士之一,擅长使用阳谋,屡次让对手光明正大地就范;他忠诚,一生都为自己的主人尽心谋划,徐温也回报以最大的信任。


【严可求:

外号: “南吴严骆”。

追加外号:“阳谋公辅”、“淮南阳谋家”、“严大场”、“严控场”、拆台专家。】


「五代十国那些人」严可求:淮南杨吴的顶级谋士,阳谋专家

严可求


一、年少通敏,首献“装瞎”阳谋,惊艳顶头吴王

严可求(?—930),同州(今陕西大荔)人,五代十国南吴顶级谋士,权臣徐温幕僚。他出身小吏家庭,父亲严实是唐末的“江淮水陆转运判官”,是负责海陆运输的办事员,因此举家搬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江都区)。

严可求年纪轻轻,便很有心计。比如他在阳邑担任小吏,办事变通机敏,受到县令器重。上级把严可求当“潜力股”,还赠送他钱帛,勉励说:“可求啊,请你收下这薄礼,他日位极人臣,不要忘了我啊。”严可求也不推脱,有礼有节地答应了。

《十国春秋》:可求微时为阳邑吏。阳邑令器之,待以宾礼。每曰:卿当自爱,他日极人臣之位,幸以遗孤留意 。

晚唐、五代藩镇割据加重,大家都不愿到中央当官。严可求也按当时风气,进入地方藩镇使府,当起了幕僚。他位卑职低,在徐温账下谋划事略;而徐温也仅是都知兵马使(节度使的武职幕僚),又隶属于杨行密。

即是说,严可求是杨行密下属的下属。

晚唐、五代骄兵悍将,武夫不但看不起文人,也看不起能吏;顶头上司吴王杨行密是顶级武将,手能举百斤,日行三百里,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可求”于本文主角——严可求的。

可转机马上到来。

故事1:阳谋除大将

天复三年(903年)。一天,刚在杨行密眼前走红的徐温唉声叹气,众幕僚不解。

徐温说:“众位不知,吴王武定淮南,万众归心;无奈手下武人骄悍,不服管教。两个刺头——田頵、安仁义先后叛淮被杀。可谁知查出,连杨都统的小舅子——朱延寿,都是田、安一伙的。这下淮南,更得血雨腥风了,会牵扯多少将士的无辜亲眷……”

雄壮如杨行密,都不能抑制五代十国的将兵骄悍!连亲戚也被带着叛变,这真痛苦!

众人大眼瞪小眼,手足无措。只有严可求不慌不忙,出列叉手说道:“严某有一妙计可解此难,还请主人借一步说话。”


「五代十国那些人」严可求:淮南杨吴的顶级谋士,阳谋专家

徐温


徐温面露喜色。他单手一挥,屏退左右,与严可求进入密室。

严可求说:“敢问主人,吴王是否曾患过目疾?”

徐温不解:“确曾患过,可这与平叛有关?”

严可求答:“朱延寿阴谋叛乱,重兵在外,不肯觐见扬州;因此强杀必引起举国战乱,牵涉无辜,是也不是?”

徐温说:“这正是吴王和我忧虑之事。”

严可求说:“若麻痹逆贼,借传位之名,把朱延寿光明正大地引入扬州,用最小代价除掉,岂不乐哉?”

徐温:“你是说……”

严可求:“我听说吴王曾患眼病。现在不妨再让吴王阳作目疾,向外称自己旧病复发,大限已至,让朱延寿使者看到,放松警惕;然后,再召朱延寿入朝觐见,说要传大位于他,他岂能不动心?”

徐温追问:“朱延寿存心谋反,心有戒备怎么办?”

严可求:“我听说朱延寿的姐姐在吴王身边,名为侍奉,实为眼线;我们阳为目疾,将计就计。只要装得像,多让朱夫人看到,她岂能不信?她若相信,必然告知弟弟;朱延寿怀疑自会打消。”

徐温喜道:“此计甚妙,我这就向吴王献上!”

不久,杨行密采用了严可求装瞎计策。吴王双眼装瞎,进进出出都要侍从牙兵扶着才能走路;还动不动撞墙、撞柱子,满面流血,痛不欲生。逼真的演技终于骗过了延寿,他快马加鞭,喜滋滋地入扬州“继承大位”,结果被杨行密用铁锤亲自砸死。

光天化日的“装瞎阳谋”,解决了棘手的小舅子阴谋叛变,可谓高明!严可求声名鹊起,位列徐温的顶级谋士,参与谋议;而吴王、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杨行密,也对这位阳谋高手另看一眼。


「五代十国那些人」严可求:淮南杨吴的顶级谋士,阳谋专家

杨行密装瞎


转机2:参与立嗣

事情没完。天祐二年(905年),弥留之际的十国第一人、武人“杨行密”,再次求到了谋士严可求,而且,是亲自相求。

据《十国春秋》记载,杨行密病重立嗣之时,想让长子杨渥继承,让大将周隐去召杨渥回来,但五代十国武将骄悍,多有想法,竟不同意;周隐心眼不坏,只觉得杨渥不靠谱,愚直地想让大将刘威主政。

杨行密自然回绝,双方便拖着不去召杨渥。严可求和徐温前去探病,告别时杨行密躺在床上,盯着可求看了很久。

这里面有事!

大家出去后,严可求跪倒,小心翼翼地问:"大王如果信得过我,请告诉如何安排后事、安排军府?"杨行密便将他的意思和周隐拖延之事说了。

严可求心领神会,赶紧和徐温赶到周隐住处。府中周隐不在,而召杨渥回来的牒文就在桌案上,他们急忙把牒文拿走,顺利地召回宣州杨渥,继承大位。

《十国春秋》:可求同温遽诣隐, 隐未出, 而见隐作召符犹在案上, 急取遣之, 烈祖乃得嗣立。

身份低微地幕僚谋士,依靠察言观色,再一次在关键时刻,帮助了十国的赳赳武夫!“宰相需用读书人”,的确很有道理!


二、两献阳谋,明面拆台,权臣张顥的大克星

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严可求的顶头上司成了杨渥。杨家大公子屁股没坐热,就开始骄横奢侈起来;此时的淮南权臣左牙指挥使张颢、右牙指挥使徐温发动政变,由张颢杀死杨渥。


严可求,选择忠于他的直接上级——徐温,下一步他们的敌人将是,左牙指挥使张颢,势头比徐温更猛。


张颢(?—908年),蔡州人,五代十国的职业兵油子、军阀:早年曾以骁勇侍奉秦宗权,而后又跟随孙儒,最后跟随杨行密。秦宗权、孙儒都是军中魔头,为解决数十万士兵的后勤补给,行兵打仗时有吃人的传统。不难推测,张颢除了骁勇,还能杀人不眨眼、吃人不眨眼。


「五代十国那些人」严可求:淮南杨吴的顶级谋士,阳谋专家

张颢


故事3:光明正大,第一次拆台张颢

张颢、徐温政变,约定平分吴地,然后向后梁称臣。杨渥死后,张颢势大,想违约自立。徐温知道敌强我弱,非常担忧。

严可求安慰说:“张颢此人刚愎自用,对成大事一无所知,主公交给我对付即可。”

不久,张颢便在府中排列剑戟,召将领们议事。自大将朱瑾(东面诸道行营副都统,杨行密在世为正都统)以下,所有文臣武将留下卫士然后入内。

很明显,张颢想用武力威逼众人,拥立自己即位。

议事厅中,张颢声色俱厉,连问诸将三次:“如今嗣王暴薨,国内无主,众将以为当立何人?”没人敢回答一声,气氛紧张。

严可求抓住机会,上前小声在张颢耳边禀告:“现在四境多事,非公您主国不可,但只怕行事过急。况且现在外面有刘威、陶雅、李简、李遇,都是先王杨行密的一等人物,公虽自立,不知道这些人能否诚心侍奉您?不如辅立幼主,时间久了,等他们心悦诚服,再自立为主。”

张颢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听了此话未免心慌,一时语塞。


《资治通鉴》:可求曰:"刘威、陶雅、李遇、李简皆先王之等夷,公今自立,此曹肯为公下乎?不若立幼主辅之,诸将孰敢不从!"颢默然久之。

大家看张颢气馁,都识趣的退出议事厅。唯有严可求进入旁室,拿起纸笔伪造一个皇后的教令藏在内袖中,不到半刻便又出来,众人都不知道他的用意。

严可求出门扬声呼道:“太夫人有教令,请诸君静听!”

说着,从袖中掏出一纸,长跪宣读,诸将亦依次下跪,但听可求朗读道:

“先王创业艰难,中道薨逝。嗣王又不幸早世,次子隆演,依次当立,诸将多先王旧臣,应无负杨氏,善辅导之!”言语之间神色激动,义正慷慨。

张颢此时出来,听到太夫人史氏、杨渥之母的教令,词旨明切,不敢异议;诸将更是信服。因此,众人推举“弘农威王”杨渥的弟弟——杨隆演即位,挫败了张颢的篡位企图。


这里指出知识点,唐、五代十国,太后旨意称“诰令”,皇后旨意称“教令”,与皇帝“诏旨”、“敕令”并行,势力相等。


「五代十国那些人」严可求:淮南杨吴的顶级谋士,阳谋专家

《十国春秋·严可求传》


杨行密正室史氏,并无过人之处,根本不可能参与立嗣!严可求深明此理,借势伪造教令,想说什么说什么,打击权臣张颢!真是绝顶聪明、让人无法反驳的政治阳谋家!

我们不禁联想到后来北宋的赵普,同样提出杜氏夫人的“金匮之盟”,来解释宋太宗即位缘由,不也异曲同工吗?到了今天,我们再联想到一些美国的政客,到处打着民主口号实施政变,也不是明目张胆的政治阳谋吗?这一切的一切,我们的祖宗会玩,也已经玩过了。

张颢第一场的夺位企图,就这样被“阳谋高手”严可求光明正大的拆台了。


故事4:光明正大,第二次拆台张颢

张颢一计不成,直接把矛头对准政敌——徐温。他找个机会,逼徐温离开中枢,出镇外地。

严可求得知后,急忙拜见徐温:“公不做侍卫军首领,却要到外地藩郡任职,不久必有杀身之祸!”

徐温自然担心,却无计可施。严可求说:“这个好办,让我说服左牙指挥使!”于是他又找到张颢:“公让徐公到润州任职,人们都说您要夺其兵权而杀他,是这样吗?”

张颢下决心把事情做死,自然推脱:“徐公自己要去,不是我的意思,现在已经要走了,真没办法啊。”

严可求说:“这个简单,交给我办。”他先找到管理军司的行军副使——李承嗣,挑拨说:“张颢如此凶恶,现在让徐温到外地任官,其意不只针对他一人,恐怕也对将军不利,将来好对您下手。”李承嗣深以为然。


「五代十国那些人」严可求:淮南杨吴的顶级谋士,阳谋专家

李承嗣


第二天,严可求邀请张颢、李承嗣拜访徐温,给右牙指挥使践行。

严可求当着大家的面瞪着眼训斥徐温说:“古人还不忘一饭之恩呢,何况公又是杨氏宿将。现在幼主刚立,正是多事之时,你怎么能请求外任,只管自己安乐呢!”李承嗣听了,赶紧在一旁帮腔。

徐温面露羞愧,假装谢罪说:“大家如此挽留,那我就不去了。”因此,就真的不走了……

强敌第二次的外调阴谋,又被“阳谋高手”光明正大的拆台。张颢最气的,当然是严可求。


故事5:刀架脖子,感动刺客

张颢不是傻子,知道自己屡中奸计,全因为严可求。干脆来硬的以绝后患,夜里派人去刺杀。

刺客武功高强,严可求知道难免一死,于是请求宽限一刻,让他给徐温写辞别信。刺客竟讲人道,勉强同意。不过刀要架在脖子上,防止可求逃跑。

面对明晃晃的屠刀,严可求毫无惧色,稳健提笔,慷慨陈书。信还没写完,不想那强盗识一点字,见笔墨间言辞忠贞,语气豪壮,居然放下屠刀,感动地说:"公是长者,我不忍杀你。"于是抢了些财物,就匆匆离开了。


「五代十国那些人」严可求:淮南杨吴的顶级谋士,阳谋专家

严可求被刺客盯上


第二天清早,强盗拿着财物复命说:“没有抓到严可求”。

《十国春秋》:可求度不免,请爲书辞府主; 盗执刀临之,可求操笔无惧色

张颢气地上蹿下掉,把金银甩到地上:“我想要严可求的脑袋,要财物干什么?”估计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败给手无缚鸡之力的谋士,被他拆台,最后连暗杀刺客都被收买,到底是为什么?

我们也只能解释,历史真的存在天克人物,严可求张颢就是一对。

接下来,严可求把暗杀告诉了徐温,徐温决定反击。他们找好机会,选定“左监门卫将军”钟泰章,让他领壮士三十刺杀张颢。最后计谋成功,在张府牙堂里除掉了政敌。

自此,徐温权倾朝野,独专国政;而严可求功劳最大,被升任为扬州司马。


三、辅佐主人之子,升任宰辅

严可求不光忠诚于徐温,连徐温的儿子都尽心尽力辅佐。

张颢死后,徐温为了开拓藩镇,开拓国家,他自己驻守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让儿子和严可求守卫扬州,主持都城政务,听从他的遥控。

但嫡子徐知训是个纨绔子弟,不会驭下,导致宿卫将军马谦、李球作乱,还劫持了君王杨隆演。徐知训吓得惊慌失措,想出逃躲避,严可求赶忙劝阻道:"公舍弃大家自己走了,那众将依靠谁来平叛呢?"于是拉住了徐知训。

严可求临危不惧,还安定将士们情绪。他回到自己屋里躺下,假装睡觉,把鼾声打得很响,屋子外边都能听到。将士们见严可求这么镇定,也就不惊慌了,坚守岗位。果然,副都统朱瑾领兵从外地赶回来,迅速平定了叛乱。

武义元年(919年),杨隆演被徐温胁迫,正式即吴王位(之前十年,新君主并没继承杨行密的吴王位),严可求因此突破官职上限,被徐温封为门下侍郎;顺义中,南吴暗中实行皇帝制度,严可求被拜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于位居宰相。

这里说明一点,五代十国制度继承中晚唐,因此没有尚书令一职,尚书右仆射已经是外姓人严氏,在中枢决策机构——“中书门下”的顶级官职了(当时左仆射是徐知诰)。而且,徐温奸诈多疑,用人讲权谋,独独两人始终被信任。第一个就是擅长谋划的严可求,第二个是善于聚财兴利的骆知祥,因此吴人称之为“严骆”。

四、斗法李昪,双方平手

严可求一生都在为徐温谋划,这其中就要面对另一个五代十国突出问题——养子难题。

我们回到918年,徐温长子——纨绔子弟徐知训被副都统朱瑾突然杀死,朱瑾自杀;而后徐温的继承人难题就摆上了台面:剩下的6个儿子中,徐知诰年龄最长,最有才干,徐温也最中意;但他是养子,真名叫李昪,并不为亲生。

「五代十国那些人」严可求:淮南杨吴的顶级谋士,阳谋专家

此时的李昪,还只是皇位的第二候选者

这个问题朱温也曾遇到:亲生儿子们都不争气,而养子朱友文最有才干。朱温病重时候,选择仓促传位养子;最后内讧被杀,后梁大大衰落。


相隔千里的淮南军阀徐温,竟也有同样难题!而徐温的齐国,未来也将被“软政变”,变成南唐!我们不知道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军阀制度、养子制度的必然!

对于养子难题,淮南的顶级谋士严可求态度明确:不信任!的确,在皇权时代,亲生儿子才是确保中央集权的最大保障,若追求稳定,“宁立亲,不立贤”。

严可求计略无双,对徐温忠贞不二,于是不惜挑战嗣君——徐知诰,真名李昪。我们看一看,淮南顶级谋士与十国最成功的养子如何斗法。

嫡长子死后,徐温让徐知诰接管都城扬州。严可求知道,如果让徐知诰在扬州站稳,意味着大势难改。作为忠臣,严可求只有一条路——苦劝。

譬如这样的:

徐温在润州,与群臣谋议完毕,严可求独独不走,徐温奇怪询问,可求劝告用亲儿子徐知询代替徐知诰,徐温不许;

徐温回扬州,严可求要去府上拜访,劝齐公让徐知询镇守扬州,代替徐知诰,徐温不许;

徐温视察杨吴王族的监视情况,严可求又抓住机会,联合共同政见的徐玠等人,劝代替徐知诰,徐温又不许……

总之,在嗣君这件事上,徐知诰表现太过孝顺,徐温、夫人陈氏都不听严可求劝告,甚至开始生气(换一般人可能早杀了);李昪得知后,非常记恨;后来和骆知祥合谋,将严可求赶出扬州,外放为楚州刺史。

严可求也不示弱,因为他有了应对办法。他领命离开扬州,但并没去楚州,而是到金陵找徐温。

他对徐温说:"唐朝灭亡已经有十二年了,但我们仍然没改年号,很对的起唐朝了。而且我们征讨四方创建基业,也是以“兴复唐室”为托词。但现在梁与晋军争战黄河岸边,梁兵屡次失利,朱氏日衰,而李氏日盛,一旦李氏据有天下,那我们能面北向他称臣吗?不如我们现在先建立吴国,以顺应民意。"

当时徐温权势熏天,当然想称王称帝,严可求给他找了个台阶,徐温异常高兴。他又将严可求留在身边,不让他去楚州,而草拟建吴国的礼仪。

李昪也知道不能把严可求怎样,于是改为结亲,把自己的女儿(未来的太和公主)嫁给了可求的儿子严续为妻。


五、战术战略高手,治国高手

作为淮南顶级谋士,严可求被赞为“运机莫测、握算若神”。他的才智不止体现在立嗣这种“投机”问题上,更体现在治国理政、安定百姓、战略分析等“硬问题”上,又可谓“识人极准,大略极佳”。


事例1、预见李存勖结局

南吴在淮南立国时,中原打的不可开交。

梁晋争霸,后唐来征兵,徐温想押注两端,从水上沿海北行,发兵援助获胜方,谋取“最大”利益。严可求坚决反对,只问徐温: “如果梁军请求我们登陆援助他们,用什么理由拒绝呢?”徐温语塞,停止了行动。

史书并没深度分析可求反对的原因。但我们可以举例,支持严可求的战略眼光:南宋时候,蒙金在北方争霸,宋朝短视的帮助蒙古灭掉金朝;接下来被灭的,就是自己。所以作为弱者,最好不要抱着渔翁得利的态度去连强灭弱,甚至该连横弱者。

我们再深入分析南吴、南唐。徐温在位时候,虽然开疆拓土,但无法吞并吴越、楚国、南汉、闵国等周边政权;即是说,用今天眼光看,南吴是个缩小版的南宋,更不能采取连强灭弱的做法。三国时代,吴蜀都很强大,可联盟破裂,只能分别被魏国灭掉。

因此,严可求的战略眼光,周全!

等到后唐灭掉了后梁,派人通报消息,徐温埋怨严可求:“公以前不让我出兵,现在如何是好?”

严可求并没有辩解,他只说:“我听说唐主刚得到中原,志满意得,骄横不已,不出几年,肯定有内乱。我们实力有限,要选择恭敬相待,送以厚礼,然后固守等他们发生变乱,这就足够了”。


「五代十国那些人」严可求:淮南杨吴的顶级谋士,阳谋专家

李存勖


他选派司农卿卢苹出使后唐,又亲自教他如何应答李存勖。卢苹到了洛阳,便依照严可求教的回答问题,李存勖非常高兴,估计都是奉承话。不久,李存勖果然被杀,应验了预言,这使严可求更受徐温器重。

严可求看人眼光之准,看人层次之高,不服不行!


事例2、象牙潭之战、虔州之战

下面再讲严可求战术上的谋划——象牙潭之战、虔州之战。

2.1象牙潭之战

908年,徐温刚刚专权,四周军阀普遍不服。

909年(天祐六年)六月,抚州危全讽反叛,率领抚(江西抚州)、信(江西上铙)、袁(江西宜春)、吉(江西吉安)四州的军队号称十万,攻洪州(江西南昌)。一同起兵还有弟弟危仔倡,彭氏兄弟——彭彦章、彭玕。

叛军势大,徐温召严可求问谁可重用?可求不慌不慌,推荐周本。大家却连连摇头。

因为周本刚攻苏州失败而回,惭愧不肯出任;严可求却力排众议,坚决起用他。

周本说“:苏州战败,不是害怕,是因上将权小,而下有很多专权的。如果一定要我出任,希望不要任用偏、裨将。”严可求大笔一挥满足要求,周本请兵七千,果然在象牙潭大败抚州军队,俘获危全讽等人。


2.2虔州之战

918年,徐温以右都押牙王祺为虔州行营都指挥使,将洪、袁、吉之兵击虔州谭全播,准备占领这块后梁的飞地。

但谭全播替代纨绔子弟卢延昌,向后梁称臣,治理虔州长达七年,颇有善政,并不好打;此外,吴越、闽国和楚国也能随时支援,因此徐温又问计于严可求。

严可求对曰:“八年前,我知齐公就有图谋虔州之意,故新置使于新淦县,遣兵卫戍。每次轮换士兵,就偷偷增加人数,虔州人察觉不到;现在,我们可以用以厚利,招募一些熟悉赣石之险的水工,偷偷进军虔州,可以出其不意。”


徐温采纳。果然在水工的带领下,南吴军队全部到达虔州城下。等虔州发现,已经晚了。”

再之后,谭全播只能死守;最终被围日久,饥疲窘迫,终于被攻克。


事例3、放鹰事件

徐温死后,徐知诰执政,“阳谋公辅”严可求开始为他谋划。五代十国骄兵悍将,徐知诰也迁就姑息,将校们经常放出猛禽抓猎物、饮酒闹事,骚扰了百姓。徐知诰想严惩这些人,又不愿损失军队实力,没有办法,只好请教严可求。

严可求说:“不用麻烦使用军法,这好办极了。请你下一道榜文,让各县禁止养鹰,便可以将此事平息了。”

徐知诰依计行事,不出一个月,将校们果然再没有放鹰扰民的了。不久,严可求又升任左仆射。


事例4、巧还人情

我们前文说过,严可求当小吏时,曾受阳邑县令的资助;后来严可求位居公辅,县令让儿子千里迢迢拜见他。

严可求不好回绝,给县令儿子许多粮食、锦帛,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后来,又秘密派人给县令儿子数十斤黄金,答谢说:“你不是阳邑县令的儿子吗?我给您置办行李的路费。”紧接着,看县令儿子不走,又给他租了一个府宅,仆人马匹都为之购置。

县令儿子他日再来拜谢,严可求谦答说:“只是聊表我对您父亲的感激之恩罢了。”这一见面后,县令儿子另想求方便、求办事,严可求终身谢绝。

史官对严可求报恩的方式非常赞赏,称之为“权略如此”。涛说史也赞赏这种方式,即还了人情,又不破坏当官的原则。


太和二年(930年),“阳谋严大场”严可求走完了一生,晚于徐温三年。

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受禅称帝,追尊徐温为太祖、谥曰忠武皇帝。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追尊父祖四代为皇帝。徐温被改奉义祖。


即是说,严可求死后第9年,对李昪的担心慢慢应验。


【涛说精彩历史——五代十国108外号

严可求:


外号:“严骆”、“南吴严骆”;追加外号:“阳谋公辅”、“南吴阳谋家”、“严大场”、“严控场”、“拆顥台”。

主要官职:南吴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

主要事迹:帮助徐温夺取政权、奠基南唐;献计杨行密除掉朱延寿。

人物性格:理智型。

涉及地区史:今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等。


【涛说乱世史小议:

中国正史中记载的人物很多,被忽视的很多。严可求作为淮南顶级谋士,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徐温起家便开始辅佐,直到最后称王,功不可没,能力被低估。】


【轶事典故,外号之外的人物侧面:

振服大将,被以兄相事:

张颢逼位被严可求当面挫败,副都统朱瑾都很佩服。

事情过后,他到了严可求的居所,赞叹说:“我十六七岁就横刀跃马,冲犯强大的敌人,从来没有畏惧。可今天面对张颢,不觉流汗,您当面指摘他像没有人一样。这才知道我只是匹夫之勇,比您差得太远了。”

于是,把严可求作为哥哥侍奉。


错杀米志诚

朱瑾杀徐知训;南吴悍将米志诚去追杀朱瑾,大家都以为米志诚和朱瑾同谋。严可求恐怕米志诚不接受命令,于是诈称袁州大破马楚兵马,让将吏们入朝祝贺,然后偷偷埋伏勇士在戟门口。

等米志诚来到,抓获杀死,并把他的几个儿子也杀死。


解怒徐温,阻止滥杀:

长子徐知训被杀后,徐温回到广陵的朝内,他怀疑诸将都参与了朱瑾的谋划,准备大开杀戒。

徐知诰、严可求一起陈述了徐知训的罪恶和导致被杀的原因,徐温的怒气才稍缓解一些。他下令到雷塘打捞起朱瑾的尸骨埋葬,只谴责徐知训的左右将领,不能纠错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