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服飾為何都是偏黑紅色的,看起來感覺比較陰森?

史事春秋


漢朝服飾為什麼顏色偏黑偏紅色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即是服裝史上的問題也和那時立法制度有關。

第一,有個說法叫做“秦漢不分家”,漢代之初好多制度沒有確立都是沿襲了秦遺留的東西。由於秦始皇這個人比較迷信,經常接觸這些陰陽家、術士之流,所以對“五德終始論”很是信服,認定了秦王朝是水德王朝。按照鄒衍的理論,黑色屬水,所以秦朝服飾以黑為尊貴。秦始皇還特意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炫耀自己的正統性。

漢代初期的服飾制度並不完善,朝廷一時“偷懶”,大多沿用秦朝時的制度。直到漢武帝時期,吃穿待遇提升了,皇帝又提倡“獨尊儒術”,這才再次將服飾禮儀的規範提上日程。於是武帝在元封七年正式下詔,改易服色,變為崇尚黃色。黃色屬土,可見武帝認為漢朝應當為土德。

而到了東漢時,光武帝劉秀就產生了不同意見,他以為漢朝應當是火德,那就變為尊崇紅色了。漢朝的服飾禮儀,直到東漢才基本完善,這在《後漢紀》中有所記載:

(漢初,文學既缺,時亦草創,輿服旗幟,一承秦制,故雖少改,所用尚多。乃是天子依《周官》《禮記》制度,冠冕衣裳,佩玉乘輿,擬古式矣。)

第二,東漢時的服飾制度很有些“復禮”之意,不僅繼承了秦、西漢的習慣,還參考了三代古制,仿照著先秦的式樣又重新擬定了完善的服飾禮儀。至此,漢朝人穿著的禮儀規範才算是有了“完全版”。

故而在漢朝,從人們的服飾上,就能看到禮儀制度和森嚴的等級地位。什麼樣的品級穿什麼材質的衣服,顏色穿不對?花紋有問題?樣式不正確?全都不行!對古人而言,恐怕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便是要煩惱今天的衣服該怎麼穿,都有嚴格區分不能逾越,否則有殺頭之罪。

漢代興“禮服”,“服”就是“禮”的一種象徵,穿在身上的服飾還有“報功章德,尊仁尚賢”的效果,身份尊貴、有賢有能的人在穿衣上都與他人不同,這就是一種嚴格的禮。因此,在漢朝我們完全可以遵循“以貌取人”的待人準則,看人先看衣一點也不會錯。

第三,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冕服在漢代十分常見。君主的服裝主要是紅色和黑色。

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瘦金體花間書


漢朝服飾應該說是以黑、紅兩種顏色為主,這種選擇即傳承於秦朝,也與漢朝的喜好及染色技術的發展有關。

傳承於秦朝的黑色

秦始皇寵信陰陽五行學說,秦朝屬於水德,尚黑。所以,秦始皇的官冕服都推崇黑色為尊,以黑色為正色,文物百官衣服的顏色都尚黑。

漢朝統治者以黃老學說或儒家思想為治國之道,不相信陰陽五行之說。但是在國家各項制度上,大多沿襲了秦朝的制度。所以,漢朝仍以黑色正色,但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紅色。

西漢時期帝王服裝正式禮服以黑色為主色調,紅色為輔助色調。紅色鑲邊,紅衣邊,紅袴,紅襪子,紅色鞋子。紅和黑色為正色。

對於紅色的喜好

紅色鮮豔奪目,給人以向上、熱情的感覺,是歷史上人們喜歡的主要顏色。從西漢到東漢,人們服飾中紅色的比重越來越大。

西漢時期黑色為主,紅色為輔。到了東漢明帝時期,制訂了正式的冕服衣冠制度。皇帝冕服玄色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鞋子為紅色。 也就是說到了東漢帝王冕服,除了黑色之外,紅色佔據整個服裝色彩的一半。

染色技術的進步

我國古代染色用的染料,以天然礦物染料和植物染料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為最多,用途也最為普遍。

古代將原色的紅稱為赤色,我國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鐵礦粉末,後來有用硃砂(硫化汞),但是這樣染色的牢度性較差。周代開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礬為媒染劑可染出紅色。

從漢代起,開始大規模種植茜草。但茜草不是正紅而是暗土紅色,後世逐漸發明了紅花染色技術,才得到了鮮豔的正紅。《漢官儀》記有“染園出卮茜,供染御服”之句。《史記·貨殖傳》中亦有“千畝卮茜,其人與千戶侯等”的記載,可見隨著人們對紅色喜好度的增加,茜草種植的需求和利潤也越來越大。

以上就是時光山人的一點見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時光山人


漢朝尚火德,所以服裝主紅色和黑色。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漢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的地位,建立了一套等級森嚴的官吏佩綬制度。佩綬又稱印綬,所謂“綬”就是官印上的絲帶。

漢朝制度規定: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的佩綬是赤黃色,侯王的佩綬是深紅色,諸國貴人、相國的佩綬是綠色,公、侯、將軍的佩綬是紫色,紫色以下的佩綬分別是青色、黑色、黃色。在漢朝官場裡印綬及其色彩是官階的重要標誌。

普通老百姓的服飾色彩只能用複色,如茶褐色、黃棕色、棕色、灰色、銀灰色和粉綠色。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擴展資料:漢代人喜歡鮮豔的色彩。在洛陽發現的幾座漢墓壁畫裡的人物服飾和漢墓出土的一些陶俑的服飾,總體上女子服色較男子的服色更加豐富鮮豔。雖年代久遠,但本色鮮亮依稀可見。

在漢代長達四百年的統治中,曾分別崇尚水德、土德、火德,衣服也以尊尚的不同,分別以黑色、黃色、紅色為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來民族文化的融入,漢朝人在服裝上展示出開放的氣勢,開始注意色彩搭配的鮮豔,展現審美和生活情趣。








陶政聰


首先,漢朝服裝深受秦朝影響,秦朝崇尚五行當中的水,色彩上就崇尚黑色,流行黑色。

其次,漢朝建立初期,百廢待興,沒有自己的完整建國理論,除了統治思想以外,其它的幾乎全方位接收秦朝的東西,秦朝崇尚水,漢初也崇尚水,秦朝崇尚黑色,漢初也崇尚黑色。

經過不斷髮展後來終於不在相信和秦朝一樣的水命,認為漢朝自己是土命,崇尚與土相對應的黃色,再後來有認為自己是火命,於是又崇尚和火相對應的紅色,所以總得來說漢朝服裝偏黑紅色。不知小編說得對否?





共鳴共勉共賞


《禮記》載:“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尚赤。”歷代受五行相剋思想的影響,所崇尚顏色經常各不相同。

秦始皇時,據說是因佔尚水德而得天下,秦朝就確定為水德,五色裡配合水德的顏色是黑色,因此秦朝尚黑色,故服飾、旗幟及用品均用黑色。

到了劉邦大概受到術士的指點,選擇了周代的“赤”即紅色為尊貴的顏色。比較夏、商、週三代所崇尚的顏色,赤色也是首選。被推翻的秦的黑色不能用,那時的白色也成為了喪服的顏色。春秋時代秦國在崤之戰慘敗後,秦穆公“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是以喪服謝罪之意。荊軻刺秦王,臨行前“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記·刺客列傳》)。而且,商紂以無德失天下,周武王伐紂克商得天下深得民心。

眾所周知,改變一個人的信仰是很困難的事,改變一個國家的信仰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但這對劉邦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事,他的“斬白蛇起義”的故事不僅贏得了將士的擁戴,也使全國上下婦孺皆知。大敗西楚霸王的壯舉也使民眾對劉邦“赤帝之子”的身份深信不疑,赤色也就順利地被民眾所接受。

漢朝初年以“休養生息”的政策為主,除了貴族的服飾以赤色外,並不禁止民間穿戴前代沿用下來的黑色。所以,題主所說的大多是紅色、黑色是可信的。




半支蓮6


漢朝尚火德,所以服裝主紅色和黑色。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漢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的地位,建立了一套等級森嚴的官吏佩綬制度。佩綬又稱印綬,所謂“綬”就是官印上的絲帶。

漢朝制度規定: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的佩綬是赤黃色,侯王的佩綬是深紅色,諸國貴人、相國的佩綬是綠色,公、侯、將軍的佩綬是紫色,紫色以下的佩綬分別是青色、黑色、黃色。在漢朝官場裡印綬及其色彩是官階的重要標誌。

普通老百姓的服飾色彩只能用複色,如茶褐色、黃棕色、棕色、灰色、銀灰色和粉綠色。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擴展資料:

漢代人喜歡鮮豔的色彩。在洛陽發現的幾座漢墓壁畫裡的人物服飾和漢墓出土的一些陶俑的服飾,總體上女子服色較男子的服色更加豐富鮮豔。雖年代久遠,但本色鮮亮依稀可見。

在漢代長達四百年的統治中,曾分別崇尚水德、土德、火德,衣服也以尊尚的不同,分別以黑色、黃色、紅色為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來民族文化的融入,漢朝人在服裝上展示出開放的氣勢,開始注意色彩搭配的鮮豔,展現審美和生活情趣。


爆炸視覺


中國完整的服裝服飾制度在漢朝確立的。漢代染織工藝、剌繡工藝和金屬工藝發展較快,推動了服裝裝飾的變化。漢朝尚火德,所以主紅色和黑色。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漢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的地位,建立了一套等級森嚴的官吏佩綬制度。佩綬又稱印綬,所謂“綬”就是官印上的絲帶。漢朝制度規定: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的佩綬是赤黃色,侯王的佩綬是深紅色,諸國貴人、相國的佩綬是綠色,公、侯、將軍的佩綬是紫色,紫色以下的佩綬分別是青色、黑色、黃色。在漢朝官場裡印綬及其色彩是官階的重要標誌。普通老百姓的服飾色彩只能用複色,如茶褐色、黃棕色、棕色、灰色、銀灰色和粉綠色。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完整的服飾制度則在漢朝得到了確立。漢取代秦朝(公元前206年)之後,對秦朝的各項制度多所承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漢初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地主階級統治地位業已鞏固,追求奢靡生活的慾望日益強烈;加上與鄰國在經濟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強(如以絲綢為主的貿易商隊曾兩次出使西域),以及國內各民族間來往的加多,漢代的服飾也更為豐富多彩起來。到了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與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與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綬等各有嚴格的等級差別,從此漢代服制得到了確立。

在漢代初年,基本上沿用秦朝的舊有服制,即用“袀玄,長冠”。漢書《王莽傳》中記載“時莽紺袀服,紫璽綬”。意思是說,王莽時著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裝印的裝飾物。當時的長冠是指漢高祖採用楚制之冠,名為劉氏冠或長冠,後漢書《輿服志》中說‘此冠高祖所造,故以為祭服”,定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一般官員還要穿禪衣,又名“祗服”。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其特點是蟬冠、朱衣、方心、田領、玉照、朱履。所服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漢書《匯充傳》中說“充衣紗觳禪衣”。朝服用黑色,做為祭服,限用紅色鑲邊。從形式上官民服用無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一為曲裾禪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為直裾禪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此種禪衣又稱“襜褕”。這種服式由


胡卿龍的vlog


漢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為土德。土德尚黑。】

劉邦剛稱王的時候,由於他是楚人,不懂秦人的習俗,曾經問過手下,秦人都供奉什麼神,手下人告訴他,秦朝祭祀的是四方天帝,青、白、赤、黃四帝。劉邦說,我聽說一共應該有五帝呀,這怎麼才四個?大家夥兒都說不上來為什麼。劉邦說,看來還有一個黑帝,得等著我這位真命天子來幫他建祠堂了。於是就建立了黑帝的祠堂,自此四時供奉,以為習俗。至於為什麼秦朝沒有黑帝,應該是秦朝尚黑,如果設立黑帝祭祀,和其餘四帝在稱謂上比較,看不出特殊性,於是就沒有黑帝。

劉邦後來一統天下當了皇帝,手底下的人為討好劉邦,搞搞務虛的形象工程,就提到了漢朝的德性問題。劉邦這個人比較務實,對於務虛的事興趣不大也基本不懂,直接就拍板定了:當初我建了黑帝廟,跟黑有緣,那咱們就黑色水德吧。

劉邦不懂五行相剋那套“五德終始說”,但手下人有懂的,秦朝就是水德,咱們大漢克了秦朝,還用水德說不過去,但皇帝金口玉言都定性了,也改不了了。正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有個叫張蒼的人充分發揮了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一項專長——變通性。既然大漢水德定了,那可以改變前朝的德性啊。秦朝統治時間那麼短,又殘暴不仁,而且最初還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它不是正統,而是周朝下面的一個閏統(閏:副,偏,偽,相對“正”而言)所以秦朝根本不算水德,我們大漢才是承接周朝火德的水德王朝。於是大漢水德的理論依據也有了,自此漢朝為“水德”,尚黑色。

明眼人一看,張蒼的藉口牽強無比,但迎合了統治者就是政治上的正確。不過他在不經意間也為後世無數王朝開創了一個不好的先例,以後經常就有人拿類似說法作為理由,把不順眼的前朝忽略掉,改為繼承一個比較光彩的朝代,充分顯示了“五德終始說”的柔韌性、可塑性以及前面提到過的工具性。等)的顏色就是黑色。所以漢朝帝王朝服以黑色為主。

——————————

再說服裝,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

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製。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

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髮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繫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





銳視界正能量


漢服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主要指的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它不僅代表漢代的服飾,也代表了漢族傳統文化服飾。因為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民族,所以漢族的傳統服飾可以追溯到周朝,後來經過秦朝的發展,漢代的嫁接逐步走向了成熟,所以漢朝的服飾可以說是漢服的一個集大成者。

而不同朝代的服飾崇尚不同顏色,這個問題要追溯源到“五德終始說”。也就是說每個朝代對應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中的一個“德”,不同的“德”代表了不同的顏色。秦朝是“水德”也就是說秦朝崇尚黑色。因為漢朝的德行經過了多次的更改,所以前後並不一致,對應的衣服顏色自然也就不同。

所謂“五德終始”,其實指的就是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五行八卦云云,現在很多人起名的時候,都是按照五行八卦來起名的。關於五行的說法在《尚書·洪範》中有詳細的記載。

五行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陰陽家”,通過研究《周易》的陰陽兩論,繼而發展出了宇宙和萬物的構成要素,從而產生了八卦學說。五行學說以及西方的四元素學說(土、氣、水、火四元素構成世界)非常相似,都是古人對世界萬物組成的理論學說。

劉邦不懂五行相剋相生“五德終始說”這套理論,但他手下人懂的,秦朝是水德,那麼大漢克了秦朝,就不能用水德了,但是皇帝作為一國之君,不能朝夕令改。當時大家都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一個叫張蒼的人充分發揮了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一項專長——變通性。既然但是大漢定了水德,所以可以改變前朝的德性。秦朝統治時間非常短,而且殘暴不仁,並且最初秦朝只不過是周朝的一個諸侯,是周朝下面的一個閏統(閏:副,偏,偽,相對“正”而言)所以秦朝根本算不上水德,而漢朝才是承接周朝火德的水德王朝。於是大漢水德的理論依據就這樣定了下來,自此漢朝就成了“水德”,崇尚黑色。


公元前


因為中國曆代王朝崇尚五德終始說,即北黑水、東青木、南炎火、西白金、中黃土,以上應天地金木水火土五行,標誌著氣運福瑞的承遞。

秦朝自詡應水德,尚黑,故兵士甲冑、服採皆以黑色為高貴之色,到漢朝建立時,劉邦根據五德終始說,也以水德為漢朝正朔,所以漢高祖劉邦到漢景帝時,漢朝皇帝國君、文武百官以及將士驛卒,其服飾、用品均以黑色為主,到漢武帝時劉徹改漢朝正朔水德為土德,認為漢朝是以厚土覆滅秦朝黑水而興,所以其實西漢一朝的服飾應該主要是以黑和黃為主的。

但是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採用大儒劉歆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而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採用了漢朝以火德興這一說法,並自此延續下去,從此火德成為漢朝正朔,而後代史書也稱呼漢朝為炎漢、炎劉,所以東漢一朝諸色中以紅為尊,否定了以前的西漢以來的黑和黃。以至於後世發現諸多漢朝出土文物時,紅色最多,黑黃兩色則次之,所以《漢武大帝》這部電視劇中就以黑和紅為主了,但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謬誤,因為以紅為尊,是東漢以後才開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