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次撒馬爾罕之旅吧,到盛唐終結者的故鄉,去感受舊世界的輝煌


來一次撒馬爾罕之旅吧,到盛唐終結者的故鄉,去感受舊世界的輝煌

北緯40度環球之旅終於從微頭條升級成了圖文了,上一篇的塔吉克斯坦苦盞就動過寫圖文的念頭,但內容太敏感了,所以放棄了。而對於烏茲別克斯坦第二大城市,也是旅遊重鎮的撒馬爾罕來說,只用微頭條實在說不清楚,所以有了這篇文章。

撒馬爾罕是有近三千年建城史的中亞古城,是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城市,被譽為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從馬其頓的亞歷山大開始,直到俄國沙皇,這裡不斷被戰爭困擾,主人也隨之換了又換,從這個角度看也可以稱為戰爭的十字路口。

多民族和宗教的匯聚,給這裡留下了眾多寶貴遺產,讓撒馬爾罕成為北緯40度線上繼北京之後的又一座必遊之城。其實和中國旅行者大多經俄羅斯進入歐洲不同,歐洲的旅行者很多會選擇穿越中亞,從撒馬爾罕沿著絲綢之路中線進入中國。

與前者枯燥的行程不同,後面這條路線的旅遊價值要大很多,這和數百年前一個人的刻意經營有關。

蒙古之劫後的重生


來一次撒馬爾罕之旅吧,到盛唐終結者的故鄉,去感受舊世界的輝煌

Afrosiab古城遺址的一角被墓園侵佔。 來源:圖蟲創意

在金庸《射鵰英雄傳》裡有這樣的情節:撒馬爾罕久圍難破,大俠郭靖空降破城,後又勸阻成吉思汗放過城中百姓,主角光環妥妥的。

在現實中,撒馬爾罕當時的名字是Afrosiab,只數日就被蒙古大軍攻破,數萬人投降。城市被洗劫一空,Afrosiab成了廢墟。

Afrosiab古城遺址如今還比較完整地保存著,並沒有被後世的建築覆蓋,考古發現這裡有古城牆、宮殿、住宅、手工作坊、巨大的清真寺等遺蹟,無不顯示著這裡曾經有過的輝煌。

現實比文學作品更加殘酷,主角憑藉強大的生命力依然可以浴火重生。

一百多年後帖木兒大帝崛起,他是撒馬爾罕本地人,骨子裡就帶有千年商貿中心銘刻的基因,重建絲路進而躺著賺錢,成為帝國崛起的目標和結果。

帖木兒成了撒馬爾罕的救世主,他把帝國的首都設立在這裡,以此作為實現宏偉目標的基礎。

在帖木兒的苦心經營之下,因蒙古帝國四分五裂而式微的絲路再一次恢復繁忙,撒馬爾罕也迎來了最興盛的時代。


來一次撒馬爾罕之旅吧,到盛唐終結者的故鄉,去感受舊世界的輝煌

碎片化的街區,迷宮一般的街道,是帖木兒古城保留至今的特點。 來源:谷歌地球

如今撒馬爾罕最具旅遊價值的城區,那些宏偉壯觀的清真寺,縱橫交錯的街巷都是帖木兒帝國時期形成的,這一區域也被稱為帖木兒古城。

唐朝小兄弟的逆反

撒馬爾罕最早被記錄為Sughdo,出現在公元前500年歌頌波斯國王大流士的銘文之中。Sughdo翻譯成漢語就是粟特。在公元六世紀,粟特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中國稱其為康國,其與唐朝往來密切,算是跟著唐朝混的小兄弟。

絲綢之路作為一條連接歐亞的路徑,遠古時代就已經存在了;但作為商路出現的年代要晚許多。特別是完全貫通的商路,需要依賴一到兩個強大的帝國才可實現,不然就會因為關卡太多難以暢通,而弱化為地區性的貿易通道。

玄奘把康國描述為千城之國,撒馬爾罕能夠取得這樣的建設成果,是因為當時的粟特人已經依靠絲綢之路這條連接歐亞的商道,斷斷續續做了最少八個世紀的生意了。而隨著唐朝崛起,撒馬爾罕也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當時,唐朝的胡人、胡商、胡舞等,粟特人貢獻了很大的比例,對唐朝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來一次撒馬爾罕之旅吧,到盛唐終結者的故鄉,去感受舊世界的輝煌

撒馬爾罕本地出產的大宛馬、葡萄酒和胡旋女都有對唐輸出,比如粟特人進貢的馬對大唐軍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貢獻。大宛馬這個名字也許你不熟悉,但說起汗血寶馬,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的應該都知道;三國裡,長坂坡上令趙雲七進七出仍能立於不敗之地的那匹照夜玉獅子,也正是純種的汗血寶馬。

除此之外,粟特人還給大唐帶來了東羅馬的狗、印度香料、波斯黃銅和越諾布等等。他們買走的主要是絲綢,並導致中國紡織業開始接受西方的定製,絲織品上出現了西方的圖案。這無疑促進了中歐文化和藝術的交流,並讓唐朝的文化更加璀璨。

可以說,粟特人為大唐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詩人元稹就寫下過“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的詩句。

終結這種其樂融融景象的也是一位粟特人,他就是安祿山。

安史之亂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原本臣服於唐的粟特人,在實力壯大之後對於宗主國的一次謀反。至於動機,可能和大經銷商做久了,忍不住想吞併生產商類似吧。

安史之亂後,唐朝失去了對蔥嶺的控制,陸上絲路被阻斷。中國開始尋找新商路,隨之海上貿易線路崛起,並在宋朝時達到了頂峰。那時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已經由絲綢變為了瓷器,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1220年,成吉思汗攻破Afrosiab的時候,撒馬爾罕作為絲路樞紐的榮光已經褪去了數百年。

與全世界為敵的人


來一次撒馬爾罕之旅吧,到盛唐終結者的故鄉,去感受舊世界的輝煌

蒙古人對草原的絕對統治,曾讓絲綢之路再一次恢復了繁忙。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就是在蒙古人的庇護下,沿著絲綢之路到達中國腹地,並第一次將中國的真實景象介紹給了歐洲人。

但很快,蒙哥汗在釣魚城外意外喪生,讓蒙古帝國陷入了分裂和內戰,絲路再一次中斷了。

就在此時帖木兒出現了,他似乎就是為了撒馬爾罕的振興而生。但此時的世界大勢已經逆轉,絲路和海運相比完全處於下風,如何讓有限的物流集中到撒馬爾罕是帖木兒必須要面對的難題。

帖木兒提供的解決方案簡單、粗暴、有效。

絲綢之路分為北、中、南三條道,撒馬爾罕扼守的是中路。帖木兒的第一波進攻就摧毀了北道沿線的數座商業城市,其中最有效的手段是將花剌子模的都城,也是商業重鎮的烏爾根赤夷為平地,全城居民遷往撒馬爾罕。

破壞絲路北道直接導致了金帳汗國的衰落,間接促進了俄羅斯的興起,還沉重打擊了位於北道終點的威尼斯和熱亞那的商貿經濟。

向南則遠征印度,破壞了印度的商業中心德里,搶奪財富和工匠並送往撒馬爾罕。

肅清了南北的威脅之後,帖木兒轉向西打通絲路。他與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和奧斯曼帝國作戰,最大戰績是劫掠了大馬士革,金銀財寶和工匠再一次湧向了撒馬爾罕。

最終帖木兒控制了絲路西段,撒馬爾罕貨如輪轉了半個世紀。這座他傾心盡力建設的都城,在來自世界各地能工巧匠的建設之下,成了世界商業之都。

帖木兒絕對是個狠人,為了家鄉不惜與全世界為敵。在平定了西方之後,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東方。

帖木兒當著明朝使臣的面公開辱罵明朝皇帝朱棣,拒絕繳納貢賦,並著手肅清與大明之間的異教徒部落,派出間諜蒐集明朝境內道路和駐軍的詳細情報,準備完成其先輩安祿山未完成的事業——經銷少吞併生產商。

最終,帖木兒集結了20萬大軍,但出征前夕他卻突然病死,一統絲路的美夢也就此破碎。

撒馬爾罕現存的古建築全都建造於帖木兒孫子兀魯伯在位期間,彼時帝國雖然已經分裂,但祖父遺留的資產已經足夠讓他把撒馬爾罕建設得美輪美奐。


來一次撒馬爾罕之旅吧,到盛唐終結者的故鄉,去感受舊世界的輝煌


撒馬爾罕的金桃

1507年烏茲別克汗國的昔班尼汗打敗了帖木兒的五世孫巴布爾,帖木兒帝國就此隕落。巴布爾敗退到印度後,開創了莫臥兒王朝。百年之後,帖木兒劫走的工匠們的子孫有一部分又迴歸了德里。

正是在這一時期,或許是厭煩了中亞連年的征戰,或許是不想再和阿拉伯世界打交道,當然更可能是對資源的渴求遠超以往,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人開始尋求新的商道。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駛入了印度洋,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516年葡萄牙人達到澳門,1521年麥哲倫橫渡太平洋,世界進入了新的時代,絲綢之路陷入了沉寂。

洲際貿易從奢侈品為主轉向生產資料和生活必需品,這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提升,世界發展從此按下快進鍵。

地理上,由於新大陸的發現,世界變為新世界與舊世界。

如果歷史也可分為新世界和舊世界,撒馬爾罕就是舊世界的最後輝煌。


來一次撒馬爾罕之旅吧,到盛唐終結者的故鄉,去感受舊世界的輝煌

撒馬爾罕古城。 來源圖蟲創意

美國漢學家薛愛華曾寫過一本漢學名著《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內容是以舶來品為切入口,探尋剖析唐朝社會文化。

金桃曾經作為撒馬爾罕的貢品被送入長安,還有樹苗在御花園裡栽種過。不過絕大多數長安人不要說吃過,見都沒有見到過,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大家爭相傳頌的美味,併成為盛唐氣象的一種象徵。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爆發,御花園內的金桃樹枯死之後,這種象徵的意味就越發濃郁了。


來一次撒馬爾罕之旅吧,到盛唐終結者的故鄉,去感受舊世界的輝煌

不同歷史階段建設的城區在撒馬爾罕並存,這讓它成為城市發展史的鮮活案例。 來源:谷歌地球


如今盛唐氣象早已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之中,現在的人們談論金桃,更多的是在表達對異域的暢想,和探索未知的慾望。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金桃的片影碎香一直在撒馬爾罕街巷之中,等待著你去發現。


北京-大同-左雲右玉-準格爾-鄂爾多斯-酒泉金塔-敦煌-圖木舒克-喀什-苦盞-撒馬爾罕


來一次撒馬爾罕之旅吧,到盛唐終結者的故鄉,去感受舊世界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