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带着他的关宁铁骑能延续大明朝吗?

帅气的小君菌


首先我先解释一下崇祯末年大明的形式

1,自然灾害严重,瘟疫肆虐,蝗灾不断,多地又发生了地震,老百姓处于水生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天灾)

2,由于地球处于小冰河时期,多地粮食绝收,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千里饿殍,又加之贪官污吏肆无忌惮的搜刮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爆发了很多的农民起义,朝廷镇压又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最后都加到老百姓身上百姓真是生不如死。(人祸)

【】

现在我们再去回答这个问题

崇祯皇帝的性格属于刚愎自用,好大喜功。

袁崇焕的性格属于极度膨胀,崇祯启用袁崇焕时袁崇焕在家闲置,袁崇焕没有分析当时形式,就盲目答应崇祯,这也为他最后的悲剧留下来伏笔。

袁崇焕最后被凌迟处死,闯王李自成的率领的农民起义最后推翻了大明王朝,崇祯皇帝最后吊死在煤山。

大明的覆灭其实不是亡于大清,大清只是捡了个现成。大明的覆灭是亡于自己内部,是亡于大明从万历开始积攒下的种种隐患,最后的全面爆发,袁崇焕不是最后的救命稻草而是牺牲品。

内忧外患的大明王朝摇摇欲坠就是有十个袁崇焕也救不了大明

个人的一些观点,请大家指正





张哥讲故事


如果崇祯没有杀掉袁崇焕,皇太极是永远也灭不了明朝。实战已经证明,努尔哈赤、皇太极都不是袁崇焕的对手,就更不用说多尔衮了!下面看看实战的经历吧。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围攻明朝关外要塞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向明熹宗举荐兵部主事袁崇焕,明熹宗让袁崇焕到国库领取二十万饷银,命他负责督率关外所有的明朝军队。

袁崇焕到了关外,在宁远城建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兵部尚书孙承宗还派了几支军队分别驻守在宁远城的锦州、松山等地,与宁远城互为倚角,互相支援。


不久,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浩浩荡荡的到了宁远城下,架起几百个用树木做的长几十米的攻城梯子,冒着明军的滚木石头、炮火和箭雨,猛烈攻城。明军是奋勇杀敌,后金军是倒下一批,又爬上来一批,情况十分危险,袁崇焕站在宁远城的瞭望塔里挥無着令旗,下令明军的火炮开炮,只见几团火焰,几声炮响,后金军被炸得血肉横飞,溃不成军。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优势兵力大举攻城。袁崇焕在宁远城高高的瞭望塔里,冷静沉着指挥。等后金军集体冲锋时,他命令几门火炮同时开火,这样一来后金军是死伤无数,宁远城下后金军是被炸的狼哭鬼嚎的,都不听督战军官的指挥,纷纷逃跑。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下令全军后退。

袁崇焕看见后金军阵形大乱,马上就命令关宁铁骑冲出城门,明军骑兵将士们挥無着砍刀,在后金军的队伍里反复的冲杀,一直把后金军追出去近四十多里,才凯旋而归。

努尔哈赤英雄一世,在大草原上是所向无敌,没有想到竟然在小小的宁远城下栽了跟头,他是又气又恨,是毒火攻心,加上伤势严重,没几天就死了。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了他,做了后金的大汗。公元1627年,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这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祯帝(崇祯是年号)。

后来皇太极和袁崇焕打了几次恶仗,皇太极是屡战屡败,他知道宁远城防守严密,自己真的不是袁崇焕的对手,于是绕开了宁远城,率领二十多万大军攻打河北,直扑京城。

袁崇焕马上就带领大将祖大寿和何可纲等人率领军队前去拦截,但是已经完了。皇太极已经到了北京城下,这时魏忠贤的余党纷纷造谣,说袁崇焕纵容后金军,这次后金军是袁崇焕引来的,袁崇焕想凭此威胁朝廷和后金议和。

崇祯帝是生性多疑,流言听多了心里就没有底了,开始胡思乱想了,对袁崇焕产生了疑心。皇太极打探到这个消息,就用了一个反间计。后来崇祯帝把袁崇焕抓起来下了大牢,并且给活活的剐死了。

可怜袁崇焕对大明是忠心耿耿,最后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如果袁崇焕不被冤杀,他带领的关宁铁骑肯定能打败皇太极的后金军。可是历史没有假设,袁崇焕一死,大明的气数已尽,再没人能扭转乾坤了。


隐者康司马


清朝入住中原走了狗屎运,只有崇祯稍微给力点,帝国不会覆灭,和袁崇焕关系不大。

我最不愿意看明史,知道为什么吗?就是崇祯一首好牌打的稀巴烂,崇祯这么勤政还导致大明覆灭,我个人认为笨蛋越努力危害越大,还不如老实呆着,女真只有十几万的兵马,占地面积小,和大明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满清能入住中原实属运气。其运气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崇祯帝能力不高,还喜欢猜忌,把一帮有能力的大臣弄的是死的死,降的降,其聪明他人一看谁替崇祯卖命,谁没有好下场,破北京城的时候根本没有勤王的。

二、自然灾害,农民起义。崇祯也是够背的,遇上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农民揭竿而起,李自成为代表的起义军拖垮朝廷。其实李自成也没有想破北京城的意思,他只想让崇祯封王,可是迟迟得不到消息,就稀里糊涂的把北京城给破了,若是崇祯利用李自成火并努尔哈赤,他做渔翁之利也未尝不可。朱家皇帝个个骨头硬,死也不愿封异姓王,李自成进了北京城,顺便霸占了陈圆圆,吴三桂倒戈。

三、李成梁拥兵自重,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军事才能是李成梁一手调教,八旗骑兵也是仿制李成梁的军队建立的。李成梁一己私心,为大明埋下隐患。


饕餮中国


袁崇焕志大才疏,平台召对时向崇祯保证五年平辽,因此崇祯不断下放权力给他,他逐渐将关宁铁骑军阀化,将金军平到北京城下,因此,袁崇焕必死。

即使不杀袁崇焕,袁崇焕会继续清除异己,逐步掌控对明朝北方所有部队的控制,崇祯有被架空之虞。

袁崇焕的御敌策略是不断筑坚城凭大炮据守,一路筑城到盛京。但是,明朝当时穷的叮当响,很多军人常期欠饷,形如乞丐,哪有钱给袁崇焕不停的筑城?

所以,即便袁崇焕不死,对内威胁中央,不断要权要钱,对外不敢野战,不顾国力不断修城,没等他修到盛京,崇祯早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因此,纠结袁崇焕没有意义。明末的问题根本不是军事上的问题。一直到崇祯17年3月19日(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国灭,后金仍然只是在辽东发展,而山海关仍然掌握在明军的手里。

辽东只是大明公司倒闭的导火索,而非根本原因所在。

大明公司的破产,因素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大明的体制年久失修,出了问题。”世兵制”和“卫所制”的衰亡,导致了大明的军队事实上沦为各种利益团体,而失去了基本国防功能。为此大明不得不借鉴“平倭”经验,发展募兵制和征兵制,从而不但使得军队私有化,而且还增加了朝廷当然用兵成本,使得本身就被“世禄制”拖得不堪重负的大明公司更是雪上加霜。最终导致了钱没少花,但军队更倾向于“听调不听宣”。

但是袁崇焕的死,使得辽东军队“自保”倾向愈为严重,使得朝廷对辽东军队彻底失去钳制手段。

辽东军队种的代表”关宁铁骑”就是一个利益集团。由于其边防的重要性,他发展成为一个游离于大明军事体制之外的一个怪物。”关宁铁骑”的前身(或母版)是李成梁的辽东铁骑。

为了提高战斗力的需要,这支部队享受着各种特殊待遇,比如双饷;比如战利品按等级分红;比如收复的辽土的重新分配。使得这支部队善打硬仗、苦仗。成为实力可以与八旗部队相抗衡的军队。因为对于“关宁铁骑”而言,打仗意味着不是单纯尽义务,而是创收的必要手段,有了这层利益关系,朝廷想用”关宁铁骑”没有那么顺手了。

而当袁崇焕督师辽东的时候,在辽东的明军事实上大都处于私人军队性质,而且派系关系复杂。袁崇焕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整顿辽东的各支部队,使得各支部队都完全听命于袁崇焕个人。

在这个过程中,擅杀毛文龙,设计陷害赵率教,炮打满贵,都是出于这个逻辑。袁崇焕就是想要成为辽东乃至北方边军的事实上的统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事实上这个逻辑的出发点也没有错,如果你无法使得自己的手下的军队令行禁止,你又如何保证自己有能力打败皇太极?

但是袁崇焕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不懂得,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取信崇祯,反而一连串的举动,使得君臣之间嫌隙丛生。

崇祯2年(1629年)10月,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避开关宁锦防线,直奔京师而来。这导致了崇祯对袁崇焕当然信任荡然无存。

当着祖大寿和满贵等人的面,崇祯下令将袁崇焕打入死牢的时候,就注定了祖大寿日后的降金。

而崇祯最终要杀袁崇焕,事实上更可能是因为除开袁崇焕没人能“追回”关宁铁骑。大明的天子调不动大明的军队,而一个死囚在狱中仅凭一个手札就可以“叫回”关宁铁骑。

这不只是面子问题,更是深深的恐惧。

崇祯年间,大明王爷近二十万,占据大量良田,不仅不交税,还从朝廷拿俸禄,占国家财政的20%以上。

由于美洲印弟安人大量死亡,植被因此大范围的恢复,导致气候变冷,俗称小冰河时期。

明朝北方农作物因此大量减产,灾民遍地,政府又无力救灾,于是灾民变流民,流民变流寇,政府又加税练兵镇压,导致农民雪上加霜,民变更多,恶性循环。

后金农业大量减产,牲畜大量冻饿而死,尤其是冬天,更是难以为继,不得不南下抢劫明朝过冬。为了应对金国,明朝又加征辽响,导致民不聊生。

由于山西农民去内蒙垦荒,带回了鼠疫,很快传遍明朝北方数省,进一步消弱了明朝的财力、军力与国力,加重了北方的混乱。

荷兰控制了对华贸易线,不仅自己不用白银与大明交易,还不准西班牙与葡萄牙用白银与大明交易。

日本于1640年禁止白银外流,成为压垮大明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明通货紧缩,处处缺钱,无钱赈济灾民,也无钱练兵,更没钱修城,换言之,大明是穷死的。

综上,纠结于袁崇焕无意义,袁崇焕害死满桂、赵率教与毛文龙等人,毁掉大明长城。五年平辽,欺君罔上。将明朝巨额军饷堆积出来的关宁铁骑军阀化,其罪当诛。凌迟处死,死得不冤。



当代曹植


纠结袁崇焕没有意义。明末的问题根本不是军事上的问题。一直到崇祯17年3月19日(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国灭,后金仍然只是在辽东发展,而山海关仍然掌握在明军的手里。

辽东只是大明公司倒闭的导火索,而非根本原因所在。

大明公司的破产,因素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大明的体制年久失修,出了问题。”世兵制”和“卫所制”的衰亡,导致了大明的军队事实上沦为各种利益团体,而失去了基本国防功能。为此大明不得不借鉴“平倭”经验,发展募兵制和征兵制,从而不但使得军队私有化,而且还增加了朝廷当然用兵成本,使得本身就被“世禄制”拖得不堪重负的大明公司更是雪上加霜。最终导致了钱没少花,但军队更倾向于“听调不听宣”。

但是袁崇焕的死,使得辽东军队“自保”倾向愈为严重,使得朝廷对辽东军队彻底失去钳制手段。

辽东军队种的代表”关宁铁骑”就是一个利益集团。由于其边防的重要性,他发展成为一个游离于大明军事体制之外的一个怪物。”关宁铁骑”的前身(或母版)是李成梁的辽东铁骑。

为了提高战斗力的需要,这支部队享受着各种特殊待遇,比如双饷;比如战利品按等级分红;比如收复的辽土的重新分配。使得这支部队善打硬仗、苦仗。成为实力可以与八旗部队相抗衡的军队。因为对于“关宁铁骑”而言,打仗意味着不是单纯尽义务,而是创收的必要手段,有了这层利益关系,朝廷想用”关宁铁骑”没有那么顺手了。

而当袁崇焕督师辽东的时候,在辽东的明军事实上大都处于私人军队性质,而且派系关系复杂。袁崇焕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整顿辽东的各支部队,使得各支部队都完全听命于袁崇焕个人。

在这个过程中,擅杀毛文龙,设计陷害赵率教,炮打满贵,都是出于这个逻辑。袁崇焕就是想要成为辽东乃至北方边军的事实上的统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事实上这个逻辑的出发点也没有错,如果你无法使得自己的手下的军队令行禁止,你又如何保证自己有能力打败皇太极?

但是袁崇焕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不懂得,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取信崇祯,反而一连串的举动,使得君臣之间嫌隙丛生。

崇祯2年(1629年)10月,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避开关宁锦防线,直奔京师而来。这导致了崇祯对袁崇焕当然信任荡然无存。

当平台召对,当着祖大寿和满贵等人的面,崇祯下令将袁崇焕打入死牢的时候,就注定了祖大寿日后的降金。

而崇祯最终要杀袁崇焕,事实上更可能是因为除开袁崇焕没人能“追回”关宁铁骑。大明的天子调不动大明的军队,而一个死囚在狱中仅凭一个手札就可以“叫回”关宁铁骑。

这不只是面子问题,更是深深的恐惧。

所以这是一个死结,袁崇焕再厉害,也只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但如若袁崇焕工于谋身,那么他最终也只是利益团伙中的一份子。

所以根子问题解决不了,袁崇焕活着无非最终不是洪承畴就是孙承宗而已。


凌烟阁2020


大家好,我是“辽宁有历史”。

虽说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可以没事的假设下历史,活动活动大脑。

首先,就这个问题,我来表明下我的个人观点:如果崇祯没有杀掉袁崇焕,袁崇焕能在一定时间能延期明朝的灭亡,但时间不会太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第一,袁崇焕镇守的宁远一带是关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清军在此不能通关并入关,那么,清军就不能对明朝取而代之。所以,这也是说为什么会一定延续明朝时间的原因。

第二,不能延期太久的原因,是因为明朝还要面对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其实,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并非仅仅因为清军的虎视眈眈,而是因为李自成已经攻入北京。即使袁崇焕在宁远一带拖延了清军,但明朝全力对付李自成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延续时间是不会很久的。

第三,一个国家的国运并非一个人就能改变的。崇祯皇帝并非一个昏君,那为什么明朝会毁灭在他的手里呢?这是因为“国运”二字。当国运注定一个朝代灭亡是没有人能够阻挡的,这也是要“顺势而为”而不要“逆势而动”的核心意思吧。





辽宁有历史


延续不了。首先,明朝不是亡于满清,而是亡于农民起义。袁崇焕能守住辽西屏障,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增加他的权力,让他镇守整个北边,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的能力也仅限于此,已经达到极限了,让他同时兼顾内忧外患,他分身乏术,力难从心。

袁崇焕是一位优秀的大将之材,战术非常厉害,但不是帅才。存在局限性,只能在局部有所作为,不具有统筹全局的能力。处理不好毛文龙的问题,对毛文龙的战略牵制作用不够重视,足以说明袁崇焕的战略高度是不够的。

如果孙传庭不被罢免,不死于非命,明朝是会延续一段时间的。孙传庭是李自成的克星,袁崇焕是满清的克星,这两个人一个向西推进,一个向东向北推进,大明胜利有望,甚至是指日可待的。但是非常不幸,两个应时而生的,挽救大明的国家栋梁,都被自己的领导给解决掉了。《明史》说的明白,“传庭死,明亡矣”,就是说孙传庭一死,就再也没有人能阻挡住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步伐。

明朝的末代皇帝,失误实在是太多太多。刚接手的时候,形势还是很不错的,虽然问题很多,但总体实力仍远强于对手。然而在一番勤政之下,形势变得每况愈下。《尚书》和《周易》都非常强调“天佑有德”,如果天子失德,他的天命随时都会终结,随时会被革除。天启的时代,就不断地残害忠良,到崇祯的时候,更加严重,把国家的中流砥柱一个个的都给清除掉了。天启的时候,如果熊廷弼不被撤职,努尔哈赤连沈阳都进不了,要威胁京师那就更不可能了。熊廷弼就是有这个能力,而袁应泰就是没这个能力。

虽说有志者事竟成,但崇祯却是志有余而事不成,因不胜其任而当了亡国之君。其实京师陷落的时候,应该转移撤退,保住有生力量,这是最起码的战场应变。这点应变都没有,那对军事是一窍不通的,说明真的是不能胜任。

袁崇焕在不在,或其他人在不在,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只要崇祯皇帝在,大明就必亡。正如《孙子兵法》所说的,“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必败”。


秦客逸民


700万两一年的辽饷,总额占财政收入一大半。换句话说全天下兵马的饷银还没有辽东多。

那么看看养的这帮精兵都啥表现,后金入寇,一路不能阻击,让后金军打到北京城下才勉强接战,期间一直消极避战,在北京城下打不过后金,却一直要求入北京城修养。敌军未退,外兵不可入城,这是当年北京保卫战时于少保立的规矩。

朝廷招袁崇焕入朝后,崇祯指责袁大都督指挥不力,下狱,还没定罪,辽东精兵居然在后金军就在北京城下的情况下跑回山海关了,你想想,这种情况下,别说崇祯了,北京周边所有老百姓能不骂娘吗。打了败仗,国家不能治罪,否则就算大敌当前,咱也不管,走起,任由后金在京畿重地肆意烧杀抢掠,甚至北京城有没有危险也无所谓。袁大都督就带出这样的兵,说难听点连后期北洋军阀都远远不如。

最重要一点,根本没有什么反间计,官方给袁崇焕定的罪,核心就是指挥不力导致后金入寇北京城下,同期被斩的还有一批官员,其中居然包括一名工部尚书,原因是守城的时候才发现有一些城防设施平时没有做好。

有没有袁崇焕无所谓,可惜的是袁崇焕事件让崇祯再也不相信大臣了,如果可以把给袁崇焕的信任给卢象升和孙传庭,局面或许会不一样,当然,最大的罪人还是崇祯,如果换朱元璋,10个后金都不够打


法眼大师


如果崇祯没有杀袁崇焕明朝肯定会延长一段时间,崇祯皇帝本身也是一个励志勤勉的人,但此人心中多疑,且信任宦官,对于一个刚登基不久的皇帝来说,袁崇焕杀伐果断,且有先斩后奏之权,但袁祟焕此人太过正直,且斩杀大将毛文龙而无上奏已经埋下了祸根。面对一个杀伐果断且能耐高于努尔哈赤的人,崇祯帝心里肯定是想除之而后快!


爱无恨35


也许也是,回天无力。

因为,明朝除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更重要的是皇权与官僚的矛盾!!

崇祯是一个励志上进的皇帝,但他的很多政策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当时明朝有一个最大的官僚政治团体:东林党!除了少数几个人,东林党人也是一群人渣,只知道争权夺利,当然他们的口号是无比的光辉,他们借崇祯扳倒了魏忠贤宦官团体,趁机发展壮大,直至与崇祯相抗衡。以致崇祯最后身死都和东林党的掣肘有很大关系!所以即使袁崇焕是诸葛在世,他也不可能两线作战,同时打败满清鞑子和李自成的农民军,明朝积弱已经很久了,还有一点,是崇祯不得不杀,宁可错杀袁崇焕的理由,因为袁崇焕和东林党人有所关联(袁崇焕的恩师孙承宗是东林党人),所以反对东林党的其他政治集团,一起合作,搞死了袁崇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