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這的3段話中,你看到怎樣的世界?

卡爾•羅傑斯(1902—1987),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家和發起者、心理治療家,被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他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並因“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而馳名,是《論人的成長》的作者。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這的3段話中,你看到怎樣的世界?


最近在參加學習,今天的作業是分析羅傑斯的一段文字,找出3段自己比較有感觸的話來分享。

開啟學習碎碎唸的模式。下面是我看到的世界,你會看到怎樣的世界?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這的3段話中,你看到怎樣的世界?


01

除了第1個收穫與其他各項有著最密切的聯繫外,在順序上並沒有太多的組織性,有些是屬於個人價值觀和信仰方面的問題。

我們的內在世界反應了外在世界。這些重要的內在和思想,主導著我們許多行為。

比如,價值觀和信仰方面。

耶魯大學醫學博士、《從尿布到約會》的作者黛布拉.哈夫納在一次直播課程中,強調性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價值觀和家庭文化。

她說,你的價值觀和家庭文化是在怎樣的,決定了你對你的孩子進行怎樣的性教育。

比如,一定是結婚後才可以,還是婚前兩個人足夠相愛,做好防護措施就可以。你的這些價值觀決定了給孩子怎樣的教育。

所以,很期待接下來的學習中,其他幾點,羅傑斯的看法和剖析。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這的3段話中,你看到怎樣的世界?


02

在與當事人的關係中,我發現從長遠而言,扮演非真我的角色無益於治療。

武志紅說:一個人的生命,終究是為了活出自己。

這裡的“活出自己”,我理解為“真我”。

但什麼是真我?

暫且不表佛學中講的“出離生死煩惱的自在之我”,作為芸芸眾生渺小一員,真我可能是“真正的我”,再縮小一點,或許是“真實的自己”。

但是為什麼有些大家覺得特別真實的人,會不斷受到傷害,甚至不受歡迎呢?

比如,一個人覺得,我是一個真實的人,如果多加修飾就變得不真實 。所以,他們開口說話前就會先說一句作為鋪墊:“我說的話比較直接,如果有說得不對的地方,你別太在意啊。”

小S說,每當她聽到這樣的話時,背後就開始冒冷汗。

殊不知,沒有智慧的真實,很多時候,是一種深深地傷害。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這的3段話中,你看到怎樣的世界?


我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這種愛是真實的,發自肺腑的。

但是,我們會看到很多真的很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因為沒有智慧,採用錯誤的方式去表達,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傷。

最近看了很多育兒方面書籍,很多案例讓人觸目驚心,比如:

我深怕他以後在社會上沒有競爭力。所以,我只能讓他不停地學,不停地學,平常和週末時間都塞得滿滿的,即使孩子已經厭學,已經快抑鬱了,但是不行,仍舊要去學習,因為我很愛他……

為了鍛鍊他的意志力,所以在他做作業時,我在旁邊放電視看,這樣才能更好地磨練他,因為我愛他……

為了讓他膽子更大一點,不再害怕鞭炮,我就拖著他到鞭炮聲中去鍛鍊,強行拉下他捂住耳朵的手,因為我希望他膽子大一點……因為我愛他,不能讓他膽小如鼠……

真實是可貴的,但如果那個真實的自我不是伴隨智慧,可能我們終其一生在尋找的真我,就有可能是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辛苦爬到樓頂,卻悲涼地發現,當年架錯了梯子,爬錯了樓……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這的3段話中,你看到怎樣的世界?


03

羅傑斯說:我還沒有發現在與他人的關係中試圖維持一種虛偽的外表、表面行為與內心感受完全不同是有益的或有助於治療的。

我相信,它無助於我與其他個體建立起建設性關係。我想說明的是,當我感到自己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時,我絲亳沒有恰當地從中獲益。

實際上,在我看來,我在與當事人關係中所犯的大多數錯誤、我沒能幫助其他個體的大多數情況,都可以歸結為由於某種防禦性原因,我的行為處於一種表面水平,而我的真實情感完全相反。

真誠的敞開,是我們通向他人心靈的橋樑。

我們都討厭虛偽,但是,不知不覺中,在與他人的溝通中,我們卻很難把自己的內心感受和行為完全一致起來。

優秀如羅傑斯,即使知道這樣的方式無助於我們與他人建立建設性的關係,他也無法從中受益,因為我們都有一種防禦性的系統在作怪。

我們會本能的通過一系列防禦性行為來保護自我。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這的3段話中,你看到怎樣的世界?


這種外在的防禦,究其根源,可能還是因為我們過於執著於自我。

我們深怕自己受到傷害,深怕他人對自己有不好的看法,就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整個人都是緊繃的狀態。

所以很多外在的聲音,即使很好,也都無法進入我們內心。

真誠地敞開,談何容易。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這的3段話中,你看到怎樣的世界?


回想自己這幾年的成長,覺得2017年的進步,很大一部分歸功於那個時候的自己真的很敞開,是用空杯的心態去接觸許許多多新事物。

在參加線下很多課程時,作為學生時代舉手回答問題都哆嗦的人,硬是逼著自己積極地站起來發言。

因為演講的龍兄老師講過一句話:一定要不斷不斷地霸佔舞臺!

當我一次次逼自己站起來發言,甚至站到舞臺上去講時,我看到了那個敞開的、不斷吸收營養的自己,在快速成長。

突破0到1後,雖然後面也一直在進步,但同時也感受到,自己似乎沒有以前那麼敞開了。這或許是防禦性行為在作祟吧。

所以,困住我們的,永遠都是自己,不是他人。

PS:很淺顯的自我碎碎念,但每一步淺淺地思考,都是我們進步的階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