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到底是谁的功劳?是学校、是学生、还是家长?

寻日常乐点享美好生活


天赋占比百分之九十其次是努力,与老师和家长没多大关系,只要智力好自学一样考上,我家乡有很好的例子。


大奔9589


作为一位清华毕业生,感觉自己还是有资格来讲几句的。


第一,大言不惭地说,是自己的功劳。我在高三的时候,被老师要求,给大家讲学习经验。我极为紧张,因为我没觉得有啥学习经验啊。我一向做作业比别人快,别人整晚都在做作业,我在上晚自习前就做完了,那时心算速度也很快,现在已经不行了。背东西对我来说,也毫无压力。考政治的话,我提前半天背就够了,那时基本读一遍就知道大概意思,三遍就基本原话复述。


我自己胡诌了一个学习经验。在我之前,还有其他人讲,我听了大惊失色。我自己拟的学习时间不对,跟别人的相差太大,连忙再改。手忙脚乱地做了个报告,做完,没一个人问我问题,估计觉得很不靠谱。

不过,到了清华,我就成学渣了。后来毕业后,我们同学聚会。大家都自嘲在清华是学渣,受尽了各种打击。不过到了社会上,自信又恢复了。有一位同学,他转行去了一500强企业,业务培训考试,其他人都是专业领域的硕士、博士,他啥也不是,培训1个月,全集团几百人考试,他考了第一名。还有一位,现在做得风生水起,据说,他周围的人都说他是非常非常聪明的人,是他们见过的最聪明的人。好吧,其实我没觉得。

第二,是家长的功劳。我如果没有我父亲,大概也考不上清华,因为爱玩。但我爸特别严格,在他的严厉要求下,我被迫上进。我好几位同学也这么说。有一位现在身家不小了,他特别感谢他姥爷,小时候他不想上学,被姥爷打了一顿,就打好了。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没有什么理想,其实我们也是普通人,不像有些大人物,从小立志,特别奋进。现在想来,自己没出息,估计这是关键。但小时候,我们的父母都有一定想法,逼着我们有所追求,才考上了清华。所以,最感谢的是家长。

第三,老师的作用一般般。好老师当然非常受用,对人的影响巨大,但遇到好老师的概率非常小。我上次听一中学老师聊天。他感叹,原先自己不喜欢的差学生倒是对他很客气很热情,也很感谢他。原先自己喜欢的好学生倒不怎么样。我心想,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好学生从老师身上获得的帮助不大啊。


不过,考上清北其实不算什么,只是一个稍高一点的起点而已。有些人没考好,上了其他学校,其实大学学历并不是最关键,只要持续努力,最终结果都不会差。

<strong>

大家不要太妄自菲薄,加油就是啦!


五道口的颜学姐


教育跟种庄稼一样,种子、肥料、阳光以及精心呵护缺一不可。同样,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孩子,也必然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认识的清北学子不少,但真正看着长大的也只有我表姐家的双胞胎兄弟了,他俩老大保送北大,老二考上人大。他们的成长历程对我很有启发。

先来说说两个孩子的现实情况。

首先,两个孩子比较聪明,但也并不是什么天才

两个小家伙出生时我就在医院里,此后幼儿园、小学我也能经常见到他们。两个孩子小时候没报过什么兴趣班特长班,也看不出他们在哪个方面有令人惊叹的特长。他们最大的爱好就是玩,幼儿园时喜欢玩玩具,家里到处都是玩具“残骸”,上小学后喜欢玩电脑游戏,每次到我们家来,两个人就霸着电脑玩。看的出来,他俩玩的时候还是比较有悟性,理解力强,一说就能懂。另外,两个孩子还有个优点就是比较专注,哪怕是在很吵的环境下,也能专心地做作业。

其次,家庭环境和睦,但并非书香门第

表姐和表姐夫都是性格特别好的人,两口子很少红脸,家庭氛围非常的和谐。表姐很细心,对孩子关照得多,但对孩子的学业并没有很高的要求,表姐夫为人比较豁达,从来不打骂孩子,甚至都不随便批评。表姐是高中学历,干临时工,表姐夫是二本本科生,国企小头目,家庭经济条件还可以。但和大多数四川家庭一样,他们没事也喜欢搓两把麻将,平时很少看书学习,也很少辅导孩子功课,家里也谈不上浓厚的学习氛围。

最后,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是一直都很好

两个孩子小学期间的成绩只能算是中等偏上,主要是家里对他们要求也不高,平时放学做完作业后就是玩,没有特长班补习班。初中的时候,表姐在重庆买了一套学区房,把孩子送到重庆名校上初中,由于教学质量和生源质量明显更高了,所以刚去的时候两人都有些跟不上,一直到初三才实现了逆转。而到了高中,老大就开始一骑绝尘了,高二时参加化学奥赛获得重庆市一等奖。

以上都是真实和完整的信息,这也让我看到,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加某种机缘,也是可以成为学霸,考上清华北大的。后来我多次和表姐夫聊孩子教育的事,他给我总结了这么三个方面:

第一,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在孩子上小学期间,家里基本不关心孩子的成绩,只是看着孩子别落下太多就行,那个时候就是保证孩子玩的时间。因为是双胞胎,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能玩出很多名堂来。而到了5、6年级,表姐夫就开始主动联系孩子的班主任,请求老师平时多关注、多表扬两个孩子,主要是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而到了初中,家里就非常重视学习了,不但买了优质学区房,表姐还辞职全职带孩子。基本上中学6年,两个孩子都是关起门来疯狂学习。高二那年,为了准备奥赛,老大全年只休息了一天,其余每天都是从早上6点学到晚上11点,这种强度,连父母都心疼。

第二,智力重要,内动力更重要

同样苦学六年,有的孩子可能只能考个二本,而他们能上北大人大,这与智力水平肯定是有关系的,其中老大的智力也要明显高于老二。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孩子的学习内在动力特别强,根本不需要家长提醒。一方面,从小表姐和表姐夫就向他们灌输,要向我和我哥看齐(我们俩当年同时考上211高校),所以他们内心是不能接受自己落后的,特别是初中进入名校后,更激发了他们要强的心。另一方面,双胞胎两人之间有很强的互相促进作用,老大成绩好一些,就要想着给老二做榜样,老二则是拼命不被拉太远。可以说,他们完全是为了证明自己而学。

第三,名校可以让努力变得更有成效

两个孩子中考都考入了重庆最好的高中——南开中学,这所学校,每年清北50多个。只要在校期间能保持在年级前50名,基本上就可以上清北,保持在班级前十名,基本上可以上C9。所以,对这种学校的学生来说,不需要去考虑怎么上清华北大,只需要考虑怎么进入班级前5名,年级前50名就好了。同时,受名师教育,和准备上清北的学霸们一起学习,更能激发人的潜能,同样的努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回报。相比起来,我当年在一个县重点上学,全校每年才上一两个清华,想考清华,太难了。

总的来说,对这两个孩子来说,个人智力,学习内在动力,父母的引导,家庭环境,优质的学校教育都是缺一不可的,这里面有家长、个人的主观努力,也有很多机缘巧合。我看对我家孩子还是随缘比较好,以考个211的期望,最后如果能等来清华北大,岂不是更大的惊喜。


高校人才真经


为了防止有人喷我信口开河,先说明一下基本情况:我曾在省重点高中任教多年,学校每一年考入清华、北大两所名校的有三四十人,985院校每年四五百人。所以,好学生我见的算是比较多,教过的也不少。——应该算是有资格来回答这一问题。

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很难说只是一个人的功劳,如果要衡量学校、学生、家长三者,我觉得首先是三者所占的因素依次应该为:学生、家长、学校。

首先,功劳最大的肯定是学生自己。

能够考上清北名校,自身一定有过硬的实力。学生的智商不能低于普通人,得有稳定的心态,有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不弱的自控能力,能够对自己对未来有比较清晰的规划,有时候还需要你具备很强的抗挫能力和耐得住寂寞的能力。

就我们学校那些考上清北的学生来看,天赋异禀者极少,态度端正懂得埋头苦学的占多数。他们身上大都具备某种特质,你只要和他们一接触,就能轻易感受到人家的学习热情。这些个人的特质是他们能够考上清北的关键。

其次,家长的功劳远大于人们的想象。

我们学校是一个月休一天,其实家长和孩子能接触的极少。但据我所了解的情况看,基本上每一个能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都坦言受家长的影响深刻。

这种影响并不是在高中才开始起作用,更多的是作用于他们学习的初期阶段。他们往往家庭环境比较宽松和谐,死板的在家逼迫孩子每一分钟都在学习的家长基本没有,他们的家长不管学历高低,工作好坏,似乎都对孩子有一种信任和宽容。因为很早的时候,他们已经或有意或无意的培养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他们在孩子中学阶段其实相当轻松。按我的理解,最近热播的《小欢喜》电视剧中,考上清北的学生家长很少有宋倩那样对孩子苛责的,反倒是更像方圆和那位区长夫人,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

最后,才轮到学校和老师的功劳。

当然,实话说,学校和老师的功劳如果分开的话,应该是学校的功劳大于老师的功劳。

学校的功劳,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容易考入清北的大环境,以及主动给学生创造一些考入清北的便利条件,比如之前我们学校的自主招生,比如我们是所有985院校的优质生源基地,清北等名校的招生办每年都会在高考前和我们学校联系,初步接触那些特别优秀的学生,用各种条件吸引他们报考各自的院校。这些是学校独有的资源,你换一所差些的学校,资源就没了。

最后的最后,才轮到老师来邀赏。

虽然我的学生里出过不少清北的学生,但我一直坚定的认为:没有我,换成其他老师,他们一样会是清北。一个老师对准清北的学生帮助并没有多大,老师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工具的作用。老师能给他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题,能让他们提振信心,能给他们能力的提高提供各种便利,仅此而已。

一个最现实的假想,我一个考进北大的学生如果跑去其他学校,他进北大不能说十拿九稳,但几率不会小;但如果把我扔进隔壁学校,我一定教不出北大来,毕竟,隔壁学校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出过北大......


金牌小书童


我儿子那个高中,2019有12个同学考上了清北。

我觉得,一个孩子能考上清北,孩子的天赋占80%,老师跟家长各占10%。

学霸分两类,顶级学霸和瘸腿学霸。

顶级学霸就是高考六门功课都很出色,没短腿。瘸腿学霸是,总有一门瘸腿。如果考五门,很多顶级学霸还干不过瘸腿学霸。能考上清北的,就是门门功课都出色的顶级学霸。

普通学生,再努力,方法再好,也不可能成为顶级学霸,天赋就是一条鸿沟。

家长就是土壤。顶级学霸这个大树,从“家”这块土地成长起来。爸妈给了他天赋,给了他成长的环境。从小还培养他的学习习惯,培养他良好的道德情操。

对于顶级学霸,爸妈就是基础材料提供者。

老师就是基础材料的打造者了。一块好材料,家长粗加工,交给学校。学校根据这块材料精工细雕。

对于老师来说,平庸的学生,她也得尽心尽力的教。但如果捡到一块好材料,老师会教的很舒服。

总结吧。

考上清北的孩子,孩子自己首先就是一块好材料。爸妈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供粗加工产品给学校。老师就是工匠。

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但材料本身最重要。


春暖花开003


家长铺路,教师指路,学生走路,对于多数考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而言,三者缺一不可!如果说谁的功劳最大,我认为家长的功劳最大,其次是孩子的努力,最后是老师的帮助!

第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前提

家里从来不管,但是孩子很优秀的有没有?有,但是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从北大、清华公布的学生情况看,农村学生不足20%,这还是有”自强计划“、”筑梦计划“、”农村专项计划“等 政策的扶持下才实现的。

北大清华的学生, 多数家庭都不一般,这些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从小就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而且有一定的教育资源和经济实力。

有关机构对近十年各省的高考状元进行了调查,发现状元多数出自教师家庭和公务员家庭,这就能说明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赢在高三“老师观察,一般而言,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老师的家庭,更容易出学霸,因为这样的家庭,有资源,有时间,有陪伴。

如果家庭教育缺失了,孩子很难有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老师也无能为力。第二、优秀的老师是辅助

老师在学霸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对于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而言,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也不可夸大,很多学校,倾全校之力去培养北大清华的学生,却无法培养出来,不一定是老师不行,而是没有好苗子。

所以,每年中考后,各地都会进行“生源大战”,即便是重点高中,也不能置身事外,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好的生源,一切都白搭。

当然, 教学相长,重点高中有优秀的生源,往往老师的业务水平更高,对学生的指引作用更大,所以才会出现衡水中学这样批量“生产”北大清华学生的超级中学。

第三、自我奋斗是关键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好的家庭条件和学校资源,如果没有孩子自己的努力,都无法转化成成绩。

其实,这三个因素,哪个最重要,真的很难说清楚,因为三者完美配合,才能出一个“精品”,但是如果非得找一个最重要的,我觉着家庭教育最重要,因为这个是前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很难积极上进,再好的学校也没有用,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往往倾注了家庭全部的心血,这些家庭从孩子出生前就开始准备,从孩子出生后,就一步步规划着、陪伴着孩子的成长,才使孩子有更好的习惯,更加积极的态度,更高的格局,最后考上北大清华。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问题,欢迎关注!


赢在高三


考取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光荣主要来自于极低的高考录取机率。以清华、北大为例,两年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均在3800人左右,这一规模已经保持了多年,迄今也看不到扩招的任何希望。这样的录取人数相对于庞大的高考生总数,可以说是极度的僧多粥少,招生计划极度稀缺。按2019年全国参加高考总人数1031万计算,总体平均录取率均不到万分之四,足以称得上是万里挑一。

所以被清华、北大录取的本科生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有着学神、学霸的崇高地位,是典型的天之骄子,被戏称为天才的代言人。

学生是学习和受教育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学校则为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提供平台,提供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学生共同享有学习成长的公平机会;家长就更不用说了,要为孩子的学习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和积极引导。可以说,学生、学校、家长互为犄角,缺少了哪一方,学生连健康成长都成问题,更别说想要考取清华、北大等顶尖名校。

考取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往往一惯都是年级中的佼佼者。客观地讲,这些同学在享有的教育资源,得到优秀老师的个性指导肯定要比普通学生多得多,甚至有的学校还会单独开小灶,安排专门的任课老师辅导指导,有目的地进行拓展、调解情绪等;在参加清华、北大举办的综合营、竞赛营、金秋营等实践活动里,学校也往往给予机会支持,从而让这些学生拥有拿到清华、北大降分优惠的可能。所以,学生考取清华、北大,学校功不可没。至于学生和家长,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

孩子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这既是孩子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更有家长这个强大的后盾。所以,很难说究竟是哪一方的功劳,或者说是哪一方的功劳更大一些。这是一个相互成就的三方缘份,学校和家长成就了孩子。

那么究竟谁的功劳大?不可能各占三分之一。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类似,到底是先有学生还是先有学校谁是决定性因素呢?从眼前朝后看肯定是先有学校才有学生,所以学校是最主要的是生蛋的母鸡,是决定性的因素,功劳应该在五成以上。家长在孩子前期的培养占有不可替代地位,更是名正言顺的母鸡,功劳应该在三到四成,剩下的就是学生本人部分。假设你生来就是天才是神童而且勤奋有佳,没有父母及早给你施肥浇水你能成为大树吗?没有学校顶尖水准的老师授课,你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栋梁之材吗?可以想象把你放在很一般的学校,把你放到任意一个家庭,你的人生轨迹肯定发生重大偏转。正因为非同一般的学校,非同一般的家庭加上你自己三力合一,才会恰巧让你从千万学子中脱颖而出!记住再好美食再好的美味放在锅里给烧糊了,也就没味了,成功与失败易如反掌。


亿伏天澜雨


如果一定要在孩子、家庭、学校三者之间划一个比重的话,那比较合理的比重应该是7:2:1。

学习的事情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其他因素都是外部条件。

只有孩子自身才是核心因素。

能够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一定不能够否认他们的天赋和智力。较高的天赋和良好的智力这是必须要承认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备这样的天赋和智力条件。有较高的天赋和良好的治理,加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勤奋努力,最终才能成为真正的学霸。因此上说,在考到北大清华这些孩子之中,孩子自身的因素占到70%。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综合性、多维度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情感价值方面的影响。而情感价值方面的影响恰恰与智力发展又密不可分。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培育孩子情感价值的沃土,也是孩子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精神之源和基础。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庭越和谐越幸福,孩子就越聪明,父母越恩爱孩子就越聪明。所以说,家庭因素在孩子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占到了20%。

良好的学校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家长想尽办法给孩子择校的根本原因。但学校因素说到底终归还是外部因素。如果孩子自身条件不好,再加上家庭环境不好,即便学校教育再好也很难实现但是考上北大清华的目标。所以说学校教育,在孩子成人成才的比例中占到10%左右。



总之,孩子自身因素是“核”家庭教育是“基”,学校教育是“辅”。三者教育密切配合,密不可分,协调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孩子较高的目标,使孩子能够考进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


教育探微


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我认为家长、学校各占百分之三十的功劳,学生百分之四十努力。家长是学生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幼苗才能茁壮成长,家长对学生的管教模式决定孩子智力潜能开发优劣,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引路人,没有老师教导,学生也是无头苍蝇,不可能到达胜利彼岸。学生的智商与努力是关键,衡水中学证明了努力可攀高峰,长郡中学证明智商登顶龙门,总之,打开智慧之门,探索科技未知,家庭环境,良师益友造就科学巨匠。


周跻969


考上清华北大绝非偶然,而是必然,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功劳,当然要排在第一位,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原生家庭又给孩子提供了健康成长的积极正向的条件,所以家长的功劳位居次席,学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体系性的知识架构与专业的讲解与指导让学生的成长如虎添翼,所以学校是占据第三位的功劳!

一、人与人的差异其实从母亲怀孕那一刻就已经存在了,天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作用极其重要:


  • 我们都听说过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就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灵感”,但实际上他的原话里面还有后半句“但这一分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灵感就是天赋,从概率上来讲,能升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一定是少之又少,能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也一定是出类拔萃的,所以谈起是谁的功劳这个问题,当然首先是孩子自己的天赋使然最重要!



  • 有些时候我们过分夸大了后天勤奋努力的作用,而忽视了天赋的重要意义, 当我们看到身边的同学天天贪玩,而成绩却依然比那些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死记硬背的同学要好很多的时候,其实不用怀疑,那就是天赋决定的,是任何外力改变不了的!那些通过勤奋刻苦获得成功的同学,其实内在的天赋可能占据的作用会更大,只不过我们更愿意去放大外在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刻苦精神而已!

二、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家庭教育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细胞,孩子降生以后,第一个学校便是家庭,作为这个学校的第一任教师,便是他的父母。


  • 家庭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为孩子的天赋正常的发挥提供先天优良的土壤,这种环境的重要性在于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孩子如果放在另外一个环境里面,这种先天的优势极有可能发挥不出来,这就是家庭环境的重要价值所在!


  • 天赋的释放与发挥是需要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磨合的,而有着先天基因联结的妈妈和爸爸是最佳的不二人选!有个词叫“书香门第”,我们会发现在这样的家庭里面,一代又一代的人,几乎都会从事跟文化教育相关的职业,这就是家庭的影响;同样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不务正业的家长,孩子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面也是游手好闲,环境造人,这句话绝对是真理!


三、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学生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不可或缺!


  • 一个孩子再有天赋,家庭环境再优越,如果不能通过学校的正规教育,很难轻易的迈入象牙塔接受高等教育!


  • 学校是专业教书育人的场所,有专业的师资力量,按照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这样专业的环境里面,学生可以得到系统的授课,包括遇到疑难问题时的专业及时的解答,这一切都为学生最终考上大学直接创造了条件!


其实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虽说学生、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成功的道路上占据的分量会有不同,但是实际上这三者是统一的,是缺一不可的,换句话说,把这三者生硬的割裂开来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一个人的成功一定是这三者和谐共生,共同起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