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魚石斧圖”與“帝”字雛形


“鸛魚石斧圖”與“帝”字雛形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鸛魚石斧圖”與“帝”字雛形

繩結柄斧圖


1979年初,汝州市閻村文化遺址出土一件6000年前的二次葬棺——“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此陶缸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64件不可移動文物之首。

陶缸外壁繪製一大型黑白二色彩畫“鸛魚石斧圖”。此圖由“鸛鳥銜魚圖”和“繩結柄斧圖”兩部分組成。“繩結柄斧圖”畫的是一根豎挺的木柄上端由繩段緊綁的石斧,木柄和石斧上有明晰的繩結紋路。這個“繩結柄斧圖”就是漢語“帝”字的雛形,或稱原始“帝”字。


“鸛魚石斧圖”與“帝”字雛形


“鸛魚石斧圖”與“帝”字雛形


在以竹木、石塊為武器的原始部落時代,帶刃的武器“帝”威力無比,所向無敵。使用帶刃的木、石武器的首領叫“帝”;手持特大戰斧的首領叫“王” ;文治天下的首領叫“君”;頭戴金冠的王者叫“皇”。

“帝”字的起源在“繩結柄斧圖”上得以生動地、完備的、真切地展現出來。“帝”是當時最高權力的徽標,手執(掌握)“帝”(武器)的人(首領)也被稱為“帝”。


經碳14鑑定,“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6000年前的二次葬棺。“鸛魚石斧圖”的寓意是:黃帝族戰勝炎帝族,中原一通,炎黃二族聯盟,共同崇拜“帝”,而掌握“帝”的人則是陶缸之中所殮葬者。陶缸之中所殮葬者不是別人,而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陶缸上所繪的“鸛魚石斧圖”就如後世的“墓誌銘”,不僅“記述”著軒轅黃帝的豐功偉績,而且“鐫刻”著他的名號(帝號)“黃帝”。

“鸛魚石斧圖”是軒轅黃帝被尊為“帝”的歷史寫照,也是中國6000年前的歷史大事記。

傳世的一些作品對“帝”的解釋大多是後起泛解,並非其原始本義,例如,秦代《爾雅·釋詁》解釋:“帝,君也。”秦代《呂氏春秋》解釋:“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載:“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帝是最高的稱謂,是君王統治天下的稱號)。”《康熙字典》也採取這些說法。還有人依“甲骨文”將“帝”解為“象花蒂的全形。本義:花蒂。”又有人解為“象架薪木燒祭,主體象薪木。”這些解釋不免牽強,望形生義,顯然與“帝”義相去甚遠。

“帝”原始為武器,後借代為掌握“帝”的部族首領,到黃帝時期就是權利和威望至高無上的軒轅黃帝,“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就是最直接、最有力的出土文物見證。


“鸛魚石斧圖”與“帝”字雛形

聲明: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