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

爱剪辑nice


这就牵涉到个忍受程度的问题了.事实上荀彧反曹操都是有争议的,但就事论事,你按中国士人一贯的思维来考虑,一开始他必然也是犹豫痛苦过,但他在曹操手下办事也不可能不知道曹操的才华.一但曹操的所作所为超出荀彧所能接受的底线他就背叛了.而荀彧的底线就是曹操不能称王,在汉朝是有明文制度的,异姓


俊哥说谈


有着“王佐之才”的荀彧,一直被曹操视作自己的左右手。曹操更是当众称之为“吾之子房”。但在他晚年时,却因为一件事和曹操反目,最终被迫自杀。是老年的荀彧背叛了曹操么?

当然不是,与其说是荀彧背叛了曹操,不如说是老年的曹操背叛了自己。

老年的曹操背叛了自己当初的理想。想当初,荀彧对曹操提出“迎奉天子”时,曹操是同意的,这时候他们的理想也是一致的,那就是结束这战火纷飞的乱世。

但是当曹操的成就和地位日渐高涨时,曹操的心态开始产生了变化。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在眼前,曹操触手可及。但荀彧显然没跟得上这种变化,于是在曹操想晋升国公时,别的臣子都顺势支持,只有荀彧旗帜鲜明的站出来反对。

这自然引起了曹操的不快,曹操认为这是一种背叛,是来自肱股之臣的背叛。荀彧也难过。他认为曹操背叛了他,背叛了他们“中兴大汉”的共同理想。

所以荀彧只能选择去死,只有他死了,曹操才能再无阻碍,才能心安理得的登上魏公的宝座。

但曹操真的能心安理得么?不见得。终其一生,曹操都没有真正的取代汉室,为何如此?或许,他只是怕想起荀彧那幽怨的眼神吧。


胖哥侃历史


这个问题让我出离愤怒了!!!

对,很生气。

先下结论:荀彧忠于的是汉室而非曹操。是曹操背叛二人曾经共同的理想而非荀彧。

荀彧祖父荀淑品性高洁,学识渊博,时人尊为“神君”。

荀淑有子八人,个个忠贞守礼,才华横溢,有“荀氏八龙”的美称。

大汉忠臣

荀令君芝兰玉树,光风霁月!

曹孟德逼死伏后,凌辱天子,窥伺王位,是为不忠

伏皇后被弑

曹孟德屠城徐州,杀吕伯奢,是为不义。

如此不忠不义之人,说荀令君背叛他,曹操配吗?

他!

不!

配!

恩断义绝

荀家诗书传家,一门三代,尽皆忠烈,和外戚大将军斗,和宦官斗,从来就没有怂过跟你开玩笑呢?

荀彧一开始是在袁绍帐下,看袁绍不能成事,转投曹操。也看曹操一心报国,满腔热血,兴复汉室,正是此人。

荀彧和曹操一主一副,一内一外,南征北战,一统北方,兴复汉室的大业,眼看就要完成。

可是,阿瞒,你变了。

当初说好的你做周公,我誓死鞍前马后,肝脑涂地。可是你眼里越来越多的野心让我看不懂,你忘了高祖白马之盟?

你背叛了我们的初心。

阿瞒,我不是怕死之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你好自为之。

附司马懿评价荀彧: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煮酒放歌


大家好,我是小天。对于题主问题“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呢?” 荀彧反对称王. 其实曹操只是汉朝的一个当权派和实力派,荀彧希望通过曹操来中兴汉室,当他发现曹操的野心就反目了。

笔者认为这个还牵涉到个忍受程度的问题了.事实上荀彧反曹操都是有争议的,但就事论事,你按中国士人一贯的思维来考虑,一开始他必然也是犹豫痛苦过,但他在曹操手下办事也不可能不知道曹操的才华.一但曹操的所作所为超出荀彧所能接受的底线他就背叛了.

而荀彧的底线就是曹操不能称王,在汉朝是有明文制度的,异姓不得王。

荀彧的简介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反对曹操主要原因

联系到之前荀彧反对曹操称王,实际上是为了能够维护汉室所做的努力。虽然荀彧帮助曹操献计献策,做出相当大的努力。

不过从内心上来讲荀彧是效忠于汉王朝,尤其是整个汉王朝当中没有出现过一个异姓王,曹操称王是在公然的践踏朝廷的这一规定,作为儒生的荀彧是接受不了的。在当时的时候曹操是没有任何的表示。

荀彧尽心辅佐曹操的主要目的是匡扶汉室,而当曹操真实面目彻底暴露并将其边缘化时,荀彧也已经认识到,自己已经无力阻止曹操,汉室之倾颓以成定局。正是自己极力辅佐之人,毁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奋斗目标。最终导致了荀彧与曹操的反目。

结尾:题主所说背叛,小天不认可。不能说是背叛 ,荀彧一开始就是为了匡扶汉室而作为己任。只是最终曹操想自立。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荀彧与曹操最终渐行渐远。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朋友可以留个关注,您的点赞与关注就是小天最大的助力。


帝天陌


荀彧是曹操麾下最为重要的谋士,没有“之一”。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其曹魏集团的整体发展的战略规划者,或者说是“总设计师”!其余如:郭嘉、贾诩、司马懿等辈虽然在具体事务之上有着惊艳表现,但在整体战略层面均远远不及荀彧。而曹操也将荀彧比喻为“吾之子房(张良)”,史书将荀彧评价为“王佐之才”,由此可见荀彧在曹魏集团分量之重!

那么我们再回到问题本身,身为曹魏集团核心成员的荀彧,为生么在晚年会和曹操“分道扬镳”呢?

一、两个人的理念从趋同转向分歧

荀彧原本是袁绍的谋士,他当初之所以放弃“四世三公”身份显赫的袁绍,转而追随名不见经传的曹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个人在创业之初的政治理念层面具有极大的趋同性。为什么这样讲?

首先,在荀彧层面。荀彧出身于著名的门阀世家“颍川荀氏”,故而其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的是系统的门阀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之下,维护“正统”成为了其价值取向的核心,重塑朝廷权威,恢复汉家天下秩序是其具体的思路。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为曹操谋划的发展战略便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其次,在曹操层面。由于其本身并不具有明显超越其他诸侯的号召力,想要在群雄逐鹿的残酷“淘汰赛”中脱颖而出,则必须要借助当时仍然存在极大号召力的“汉室正统”,所以曹操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发展模式。

那么好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很多地方存在着趋同的地方,尤其是最初的发展阶段几乎可以说完全如出一辙,这就是荀彧与曹操在创业之初理念相同的根源所在。

但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最终的目的上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一个的根本目的在于重塑汉室正统,而后一个则是以正统的旗号发展自己的实力。正是存在这样的不同,所以在渡过创业之初的苦难期之后,随着势力的越来越庞大,最终就要面临一个姓“曹”还是姓“刘”的问题!

所以如果单纯从理念层面来看,曹操和荀彧两个人从一开始便注定了不可能走到最后!

二、利益集团的内部分裂

如果说曹操和荀彧两个人单纯是个人理念上的分歧,或许最终会以其中一个人低头妥协来结束,但是当这种理念的不同代表了两股利益集团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时,那么便不再有可以缓和的可能了!

首先,在荀彧层面。如前文所述,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更为重要的是其身份是“颍川荀氏”的家主!也就是说,荀彧个人的态度实际上代表了“颍川荀氏”这一千年门阀的态度!那么“颍川荀氏”又是汉朝门阀中最为举足轻重的势力之一,其本身的态度实际上对于整个门阀阶层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那么好,在这样层层递进的关系之下,荀彧也就成了门阀阶层在曹魏集团中的利益代言人。

其次,在曹操层面。随着曹操创业不断取得成功,其亲族开始逐步担任集团内部各个重要职务,从而掌控大量的国家资源,这就形成了曹魏集团中的“曹氏管理层”。如果说,创业之初这个管理层是曹操一手打造的话,那么到了后期,曹操便实际上是被这个集团推着向前走了。曹操代表着“曹氏管理层”的核心利益,而这个管理层的最终目标则是将曹操推上权力的顶峰,而不是重塑汉室!

那么到了这个时候,曹魏集团内部实际上便分裂成为了两大阵营。曹操和荀彧两个人实际上便是被这两大阵营所分别裹挟,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当然,在这一时期双方还存在着一个“缓冲带”:那就是曹操掌权是以汉朝丞相的身份,所以名义上的最高权力依然还属于汉室朝廷!

三、最终矛盾的激化——封王加九锡

从前面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和荀彧随着曹魏集团的发展而逐渐走向了对立的两极,那么最终彻底点燃两人之间“火药桶”的便是曹操进位魏王加九锡事件!

我们先来说封王。很多人会说,当丞相和当魏王有什么区别?反正整个曹魏不都是曹操说了算?小编这里就要说了,有区别,而且区别很大!

在汉代的爵位当中,自公爵以上,其封地是可以称之为国的!那么曹操封魏王,那么他的封地就与汉朝成为了属国关系。那么在曹操的属国之内,他可以任命自己的官员,拥有自己的税收,拥有自己私人的武装。简单说,曹操这个时候就可以甩开朝廷另搞一套了。

另搞一套就不是汉制了!而这里有个矛盾的核心,那就是汉朝实行“察举制”,官员任免以地方推荐为主。那么大家试想一下,一个人在地方上若是没有人脉、势力、财富,人家凭什么推荐你?所以,“察举制”就是世家门阀垄断朝廷公职的工具。但是曹操不一样,他搞的是“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实际上这就大大的冲击了世家门阀的垄断利益,所以他们当然不会同意。

接下来,我们再说加九锡。所谓“九锡”实际上是古代天子是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但是获得了九锡的臣子、诸侯却意味着可以表天子征讨叛逆,也可以天子名义进行祭祀。这其中的政治意味就不一样了!

首先,代表天子征讨叛逆,那就是实际上有擅自动用军队的权力,而且不需要征得天子的允许。这实际上就代表军队从国家公器变成了某个大臣的私有产物,至少是拥有绝对的“使用权”。

其次,代表天子进行祭祀。在古代,祭祀是一项非常崇高、严肃且等级森严的活动。做为祭祀的人员要有严格的身份认证,就好比某个家族祭祀祖先,那么作为主祭的一定是族长;某个家庭祭祀祖先,主祭的一定是家主……那么推而广之,代表国家祭祀的自然一定是天子!

那么好,现在有一个臣子或者诸侯竟然能够代表天子进行祭祀,这就好比你们家在进行祭祀的时候却由一个外人来担任主祭……所有人都明白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接受这样的事情!

所以,封王加九锡便成为了历朝历代权臣篡位的必选步骤,其目的便是美化其篡夺政权的行为。而曹操这样做了,实际上就算是撕破了最后一层“遮羞布”,这个时候荀彧作为世家门阀一方的领袖便再也没有了退路。这也是两个人矛盾暴发的直接原因!

综上所述,荀彧之所以在晚年与曹操分道扬镳,在个人层面是因为两个人的政治理念出现了极大的分歧,而根本原因却是两大利益集团的政治裹挟,而最终致使矛盾暴发的直接原因则是曹操进位魏王加九锡。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我是华夏问长安,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喜欢我,就关注我!


华夏问长安


曹操和荀彧的矛盾,实际上都集中在叛汉这一命题下。

荀彧毫无疑问的是汉臣,虽然他始终都在为曹操出谋划策,但是他希望的是和曹操一起,共同匡扶汉室天下。

一度也有很多人疑惑,既然是匡扶汉室,荀彧为何不投刘备。

实质上来说,汉末时候,天下割据四方的大多都是别有用心的军阀,实际上出身汉室皇族的比刘备还高的也不是没有,如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比较刘备起自于草莽来看,刘表、刘璋显然更具有分量。

不过这些人在荀彧的眼中看来,都不应该算是正统。他心心念念的唯有皇室正统而已。

而当时在北方唯一匡扶汉室正统的,就只有曹操,其实此前荀彧也曾投袁绍,但他认为袁绍不能成事而已。

那么被荀彧选中匡扶汉室的曹操,是不是也是汉臣呢?

答案也是肯定的,从曹操生前行为来看,虽然多有僭越,但并未行篡逆之事,而且即便是在临终前,曹操也仍然渴望自己是一个汉臣。

既然二者观念并未分歧,那么荀彧所谓被判也无从谈起,事实上更让荀彧忧虑的是,他无法控制当时汉室衰亡的局面。

荀彧本身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永平元年(189年),荀彧举孝廉,任守宫令,这也是荀彧首次得到汉朝官位。

然而由于董卓弄权的关系,荀彧弃官归乡,实质上,这时候汉室衰亡的局面已经无法避免,荀彧回到冀州家乡,很快就意识到作为中原地区,这里很快就会有较大规模的战乱。

在这种情况下,荀彧别无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初平二年(191年),荀彧投奔曹操,这才又重新感受到希望。于是他费尽心机,帮助曹操扩大自己的地盘,同时迎接汉献帝到许都。

而这时候荀彧的任职发生了变化,他此前一度是作为曹操手下的司马(副手)打天下,而迎接汉献帝以后,荀彧担任了尚书令,很显然这是一个朝廷授予的官职。其实从任职的逐渐转变,已经注定了荀彧和曹操走到了陌路,虽然两人的目标从没有改变过。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表奏天子封荀彧为万岁亭侯,荀彧推辞开始,虽然荀彧后来勉强答应,但其后曹操屡次想给荀彧加官进爵,甚至还想让荀彧位列三公,但荀彧始终推辞。

因为荀彧是朝廷的官。可既然是朝廷的官,那么相对于曹操其他部下而言,这个对立面就已经设立起来。

很显然曹操麾下的势力越来越大,这一点荀彧无法控制,而虽然他也努力为朝廷吸纳各路英才,但是有不少都归入到曹操门下,汉献帝一脉势单力孤。

荀彧忧虑,未来即便是曹操不愿意称帝,一旦他的部下怂恿,没人能经受住这样的诱惑,很显然,荀彧这个想法有不幸的预料中。

而曹操称国公,就是压垮荀彧最后一根稻草,他视之为友的曹操,已经和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无法改变这样的困境,所以只能自杀。

而直到荀彧死后,曹操才明白了荀彧的心思,因此后来无论谁来劝进,曹操一概不准。


漫步史书


荀彧是世家子弟,当世的才杰,曹操身边的三大谋臣,一个是贾诩,一个是荀彧。另外还有一个郭嘉,死得早。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的故事很是精彩,没经张绣同意,就答应了曹操派来的说客,投降曹操,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贾诩的判断完全正确。曹操待两人如上宾。荀彧是能和贾诩齐名的谋臣,曹操带兵去打张绣,就是拍荀彧守大后方,可以说荀彧是曹操为数不多完全信任的人。

 

荀彧受儒家思想较深,受汉室俸禄,一心想恢复汉室,在曹操手下,也是想寄希望于曹操,能恢复汉室江山,当曹操晚年暴露出想称帝的想法,荀彧就犹豫了,但还是继续跟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只可惜他的政治理想决定了他的结局,曹操早年还是想做汉臣,一统天下,但时局的变化慢慢影响了他,荀彧和曹操的政治路线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肯定有一人要做出牺牲,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人必然是荀彧。





米爸Derek


荀彧是儒家知识分子,政治理想是恢复汉室;曹操是一代枭雄(一般被成为奸雄),是政治家,政治家要审时度势,保持政治平衡。

早期,荀彧作为曹操手下第一谋臣,提出“迎奉天子”,“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都被曹操采纳。曹操亲帅大军征战在外时,留守处理日常事务和后勤粮草供应也是由荀彧负责。

此时二人政治上高度一致,合作非常愉快。

后期,三国分立之势已经形成,进入短暂和平时期,外部压力减小,曹操年事已高,继承问题凸显出来。无论曹操的那个儿子继位,都需要汉室灭亡,在这种形势裹挟下,曹操自觉不自觉逐渐威逼汉室,这和荀彧的政治理想产生冲突。荀彧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所代表的恢复汉室的势力远远不如拥魏灭汉的势力。

如上所述,曹操晚年的政治形势已经不允许汉室的存在了,荀彧的政治气节决定和他的政治理想同命。作为废汉拥魏势力的绊脚石,荀彧不得不先于汉室灭亡。

所以说,并不是荀彧老年背叛曹操,而是政治形势的变化让荀彧和曹操形成了对立。荀彧既没有背叛自己,也没有背叛曹操,他为他的政治理想而死。


百事通达万家兴


首先,需要了解荀彧这个人的背景。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人。家世比较好,爷爷是当官的,老爹也是当官的,叔叔也是当官的,荀彧就是一个官二代,是有智慧有能力的官二代,不像今天官二代,除了正事不干,其他事都干。

和司马懿一样的官二代,这样就比其他人有了更多的优势,用现在的话说,绝对的赢在了起跑线,别人开飞机跑,你骑自行车跑,累死也追不上,何况当时社会上呢,更何况这是一个极有智慧的富二代,还努力拼搏,比你有钱有权还比你努力,荀彧就是这么可怕的一个富二代。

当时南阳人何颙十分欣赏他,说:“这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良才。这个富二代优秀的令人感到可怕和嫉妒。

荀彧是非常有预见能力的一个人,汉朝实行孝廉制,当时还没有科举考试,当了官,后来不干了。当时董卓作乱,他就预估到了天下大乱。

回到家干的第一件,就是移民,从河南移到河北。他说天下要大乱,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兵家必争之地,军事要地,不能呆在这里了,要赶紧离开。乡里人舍不得故土,不愿离开,后来荀彧带领自己家人跟韩馥到了冀州去了。

这是袁绍已经踢掉了韩馥,占了韩馥的冀州牧。到了冀州,袁绍也是非常器重荀彧的,自己的弟弟荀谌,还有辛平郭图投靠了袁绍,他说袁绍这个货,没出息,干不成大事,然后就跑去投靠曹操去了。

这就是普通人跟智者的区别,可以对事有正确的预测能力,并且可以做出明智的选择。读书读的是什么,可以眼见更宽广,可以放大格局。站的高看的远,就会可以规避祸患。

很多人都想成就一番事业,却一直停留在空想的阶段,爱做白日梦,想拥有这个,想拥有那个,却从来想过自己可以拥有的根本在哪里,自己有独特的技术还是过人的头脑,还是有丰厚的人脉和资源,想成就事业,先问自己的根本在哪里,然后强化根本,才有机会有所成就。

然后荀彧让曹操,先稳固自己的根本兖州,曹操是从这里起事,有黄河和济水做天然屏障,可以自保。其次,收割粮食,然后伺机图吕布。最后联合扬州的刘繇攻打袁术,抢占地盘。

这是荀彧初步给曹操的战略,非常有现实意义,有个战略,后来曹操才能争夺天下的基础,进可攻,退可守,不至于把自己逼上绝路和衰退之路。

假如今天你没有任何独有的优势,身边也没有提供你崛起的资源,你最好还是找一份工作踏踏实实的干着。一则给自己储备一些资金,二则储备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三则你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

荀彧提出的这个套路,对现在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做事战略,你先强化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活下去,然后储备资源,联合别人的资源,合作共赢,来获取更多资源。

这是资源共享的年代,也是互利共赢的年代,拿起你智慧的武器,寻找合作伙伴,一起去创造,获取更多效益吧!

所有竞争归根于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三国更是如此,三国英雄争霸的年代,各路英雄好汉,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唯有曹操是最先开始争夺人才,最后还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

除了自己奉献自己的智慧外,还不断给曹操拉拢举荐人才,曹操一并任用,比如郭嘉荀攸等等。

无论从战略还是人才上都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战术计谋上荀彧也不比其他谋士差。如果曹魏帝国崛起,除了曹操本身的智慧以外,荀彧的功劳至少能占到剩下一半功劳。

无论官渡之战提出的四胜论,还是当初平定兖州的正确指导,还是袁绍初败,让曹操度过黄河乘胜追击,为曹操称雄天下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

后来荀彧不同意曹操称魏公加九锡,曹操把他踢出局,这件事,在司马光看来,荀彧是有错的,司马光说,曹操有刘邦之能,荀彧是萧何之功。东汉已经是灭亡之边,一切都乱了套路,曹操力挽狂澜,荀彧不跟曹操,还能跟着谁。


草竹道人


导语:

荀彧,字文若,因在曹操阵营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敬称为“荀令君。”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后投奔曹操,为曹操一统北方的事业上立下汗马功劳,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曹操称为“

吾之子房。”(即汉初三杰的张良)

但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近二十载,却在晚年凄凉而死(史载:“以忧薨”),至于他忧亡的原因,却是因曹操加封魏王之故。


荀彧为何会选择辅佐曹操?

东汉末年时,汉室昏庸,十常侍弄权,先有黄巾作乱,再有董卓祸乱宫廷,而汉廷的威望也在这乱世之中丧失殆尽,各州州牧、有识之士,纷纷借剿匪之机壮大自身势力,虽名为汉臣,但实际上已独立于汉廷之外。

不过乱世方能出英雄,谯县曹孟德、江东孙文台、涿郡刘玄德,此三人皆是自乱世而起。

英雄既出,天下文人士子自然趋之若附,想着能一展平生所学而实现自己的大抱负,而这些英雄豪杰为了成就一番大事业,同样求贤若渴,遇到名士时频频上门拜访,恳请出山相助。

荀彧本来在冀州袁绍处,袁绍将其奉为上宾,但荀彧知道袁绍优柔寡断、色厉内茬,于是便弃了袁绍,投奔曹操去了。

不得不说,荀彧的选择是极对的,他看准了曹操是会有一番大作为的。以曹操的谋略加上荀彧的智慧,两人组成了三国第一对黄金搭档,曹操在外征战时,荀彧留守后方,居中调度,粮草军械供应皆通畅无比。

荀彧并没有背叛曹操,他只是在秉持一个汉臣的忠义而已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意图进爵国公,加封九锡。

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

但这一点在荀彧看来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有悖人臣之礼,于是荀彧上谏,极力抗拒曹操的这一行为。

《三国志·卷十》: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曹操)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不过曹操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如果天下没有曹孟德,不知又多出多少个王来,而且汉室能够延续至今全赖他的功劳。

而且荀彧对曹操而言属于他的部下,而不是汉室臣子,所以荀彧的反抗让曹操从此对荀彧不再信任。

《三国志·卷十》:(曹操)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恃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而荀彧在不久之后便病死了,对于荀彧的死因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荀彧因病而故;第二种是荀彧服毒自尽。

曹操曾派人送荀彧食盒,而荀彧开盒后,里面却空无一物,荀彧明白曹操的意思,便服毒自尽了。

《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总的来说,荀彧的一生都是为了平定天下而奋斗,所以他在年轻的时候选择投奔曹操,因为曹操在他看来就是一个有能力实现自己梦想的人。

不过后来的曹操萌发了取代汉室之志,这是荀彧所不能忍受的,虽然汉室倾危,但荀彧始终认为自己是汉臣而不是曹操的臣子,所以他反对曹操加封。

而曹操在有生之年也没能取代汉室,或许是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他曾经也是汉臣。而他的儿子曹丕替他完成了这件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