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爱国者导弹防不住无人机攻击,为什么却能成功拦截弹道导弹?

雏菊西瓜Peterpan


从本质上说,爱国者防空系统正是为应对弹道导弹而生的,工作原理导致其防范无人机着实差了点。

众所周知,“爱国者”防空系统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防范弹道导弹而生,该武器系统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并在随后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接受了检验,可以说是美国一款招牌武器,并受到了盟友的广泛青睐。正因如此,沙特在遭到胡塞武装频繁的远程打击后,不仅命令该国“爱国者”系统进入战备状态,而且还向美方发出求援信号,美军随即带着又一批“爱国者”系统入境支援,可以说成为了沙特防空网的“定海神针”。
而之所以该系统在此前应对胡塞武装无人机的攻击上,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作战性能,导致沙特最大炼油厂遭到攻击甚至一度停产,这其中主要来源于其工作原理所致。据悉,爱国者系统是一款四联的中近程防空导弹,与其他导弹不同的是,该系统主要依托雷达自动捕获目标,而不是依靠弹头内的制导部件人工打击目标。在此情况下,“爱国者”系统在监测空域时,往往会因为自身设置而出现盲点,进而忽视了速度较慢、体型较小的来袭无人机。
反观胡塞武装这次使用的弹道导弹,其从也门首都萨那附近发射,并一路横跨了上千公里到达沙特西部海岸,可以说从一进入沙特领空的那一刻起,就被“爱国者”系统的雷达所跟踪锁定,随后作战人员只要完成初步的目标识别后,按下按钮,就可以发射拦截弹对这些远程大威力弹道导弹实施拦截。甚至不排除胡塞武装在发射导弹后,美军处在中东基地的雷达就已经将其发现,并将相关情况告诉了沙特军方,后者才有充分时间予以准备。
此外,之前“爱国者”系统没有发现来袭的胡塞无人机,其实也和当地的地形限制有关,因为无人机在人为操控下,可以在山谷或者非平原地带来回穿梭,这让雷达难以将其准确探测,即便被雷达发现,美沙联军也很容易忽视这一“速度较慢”的飞行目标的威胁性,所以等到袭击发生后他们再做拦截恐怕为时已晚。总之,相比于无人机这样的打击方式,胡塞武装此番虽然采用了弹道导弹“很提气”,但这毕竟是美国及其盟友的拿手绝活,被拦截也不意外。倒是无人机这种低成本的攻击方式,恐怕会成为来来战场上的主流。

精英出鞘


根据沙特媒体报道,也门胡塞武装在21日凌晨3点发射了多枚多枚弹道导弹攻击沙特油田,但是都被爱国者系统拦截,并没有造成人员财产损伤。但是反观去年9月,胡塞武装利用小型无人机对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炼油设施进行袭击,爱国者不仅没有拦截,甚至连预警都没有,这次袭击造成大范围起火爆炸,沙特石油产量直接暴跌50%,全球石油市场大震荡。那么两次袭击,为什么爱国者拦截系统所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呢?



沙特作为传统土豪国之首,从美国购买了大量的爱国者2和爱国者3导弹防御系统,这些导弹基本上覆盖了沙特各个战略节点地区,尤其是各类重要石油设施周围和与也门交界地区。按道理来说,以美国人吹嘘的性能,爱国者导弹应该是无所不能,不管对于高空高速还是低空低速目标都有着不错的拦截能力,但是从两次截然不同的表现中我们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胡塞武装无人机

爱国者导弹的本名为MIM-104防空导弹,它是美国研制的第三代中远程、中高空地空导弹系统,拥有PAC-1、PAC-2、PAC-3这三个不同的基础和改进型号。从它的介绍中我们也能看出,实际上这是一款专门针对高空高速,尤其是弹道导弹防御拦截的武器系统,它的拦截到最高速度可以达到5马赫,目的就是为了追上弹道导弹,然后使用破片杀伤。再看爱国者所使用的相控阵雷达火控系统,号称有160千米的探测跟踪距离,其实也是相对于高空目标而言。


也门所使用的小型无人机是提前经过了航路规划的,采用低空低速绕路的方式进行防空突袭,针对这类目标,爱国者导弹只有不到40千米的探测拦截距离。如果无人机能够利用地球曲率和雷达扫描盲区而进入雷达探测死角,到了末端以50米以下的超低空进行规避,那么爱国者导弹根本不可能探测到。而这实际上也是目前防空系统的通病,对于体积大,速度快的导弹具备较强拦截能力,对于雷达反射面过小,飞行高度又太低的目标则很难进行拦截。



除此之外,拦截是否也与沙特防空部队的实际作战能力有很大关系,爱国者3作为导弹拦截系统,它的火控雷达作用范围有限,是不可能24小时进行开机的,因此还必须仰仗沙特境内的防空搜索警戒雷达,只有当警戒雷达发现目标接近发出预警,爱国者3才会打开雷达进行准备跟踪定位,继而进行拦截。沙特作为公子军队,训练不到位,值班偷懒,防空系统也没有全区域覆盖,无人机钻了空子也就不足为奇,而经过这次事件后,加强了战备状态,成功拦截拖鞋军的弹道导弹没什么好吹的,因为这放在其他国家也就是正常操作而已。只不过经历了这么多次失败,不知道沙特是不是真的对爱国者3失去了信心,想要去俄罗斯买S400呢?


军武吐槽君


这个东西是爱国者导弹系统所使用的最新型号的AN/MPQ-65雷达,爱国者导弹系统利用这个雷达来发现空中目标。

然而……相对于老款的AN/MPQ-53雷达,也就是下图

AN/MPQ-65雷达做出了以下的几个改变:

1.功率大了将近一倍

2.利用软件来滤除诱饵和碎片等微小的目标

3.可以侦测隐形目标


这就使得爱国者导弹系统全面升级成了一种重型的,高目标识别率的防空导弹系统,对于来袭的弹道导弹和战机爱国者系统的性能有了质的提高。


但是对于无人机这种低小慢目标来说,就会当作背景噪声而过滤掉。爱国者系统的雷达对于无人机几乎是视而不见的。

而且越是先进的雷达目前这种情况越是严重。

W君这里正好有一个卫星拍色的沙特那边爱国者导弹基地的合成孔径雷达照片。

合成孔径雷卫星照片是卫星在运行过程中向地面发出雷达波,然后根据返回雷达波的强度测绘地表状态的遥感技术。

由于某些卫星上的合成孔径雷达频率和地面的雷达相近,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的图片:

在这张图片上我们会faxing有一条由东向西由浓渐尖变淡的明亮条带。这个就是合成孔径雷达恰巧捕捉到的爱国者AN/MPQ-65雷达探测时地面上的回波,这个回波被卫星上的天线接收了。同样,爱国者AN/MPQ-65雷达自己也能接收到这个回波,代表着探测范围内水平延伸出去的地面杂波。为了降低这种回波干扰,我们再去看看前面爱国者雷达的角度这些雷达都是稍微向上倾斜的。这样就很大程度的避免了地面杂波的干扰

现在我们再引入一个知识点——旁瓣,大家手里几乎都有手电筒,但我们会发现聚光效果再好的手电筒在光圈外面也有一层或多层更淡的光斑。

雷达其实也一样,聚焦再好的雷达也会有逃散开的电磁波。这种电磁波叫做旁瓣。而雷达主要探测物体的电磁波束叫做主瓣。雷达电磁波的强度图如夏所示。右边的主瓣和旁瓣都很清晰

刚刚提到爱国者导弹的雷达倾斜了一个角度,就是为了“主瓣不对地”,但是旁瓣还是会“对地”的。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卫星拍到的雷达信号了

而上面这张图的左侧似乎只有一个主瓣,旁瓣的信息很弱。这就是靠电路和软件消除的效果。


说无人机——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一般在250米以下,甚至有的无人机仅仅贴着地面在20多米高的高度飞行。

这种小无人机基本上都是飞行在爱国者雷达去旁瓣干扰地面杂波干扰的空间内。

因此,雷达看不到是正常的。

对于这类小型无人机其实光电传感器要比雷达好用的多。但问题是——爱国者导弹系统中根本就没有光电传感器。

让爱国者打无人机就有点难为爱国者了。


军武数据库


因为无人机是低空低速,它散发出的红外线感应也很小,而且带有那种属于大型导弹,是拦截那种远程导弹或者中程战术导弹的对付无人机,简直就是高射炮打蚊子。


我相信会更好


首先导弹是根据热源锁定并跟随目标的,而无人机飞行时几乎没有大量热量来散发,所以导弹很难精确锁定无人机目标。


迷彩之恋5


无人机是高度智能的灵活闪躲机器,弹道导弹来了之后,已经是基本无智能的死弹头了,又不是高超音速,自然躲不过爱国者的拦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