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息非常低,為什麼很多老年人還是習慣存在銀行?

品多多VV


人隨著年紀增長,對確定性的要求會逐漸增加,對風險逐漸厭惡。一方面是由於經驗閱歷對選擇的影響,另一方面就是支付能力在下降。

人老了,就不再是勞動力的主力軍了,賺錢的能力就下降了。但是各項開支卻很有可能加大,比如自己的醫療,子女的教育、子女結婚等等。所以,收入下降,支出增加,抗風險能力就下降了。如果這個時候,老年人去做投資,一旦出現投資損失,當突發狀況出現的時候,可能就過不去了。

銀行的存款利率雖然低,但是穩定,本金安全(50萬以內)。這就是老年人依然會選擇在銀行存錢的原因。


即將有文化的新青年


為什麼老年人喜歡把錢存到銀行裡呢?我對這個問題專門做過分析,我先說兩個案例,然後再分析原因。

我的一個親戚家是農村的,是一個退休教師,由於手裡積累了一點存款,聽說網上理財收益很高,而且利息兌付也很及時,於是就投資了20萬元,就是大家熟知的P2P,結果後來平臺跑路,投資到現在也沒收回來,他這種情況,是很多老年人的笑柄,他們覺得雖然存銀行利息低,但是安全,這是最關鍵的。

還有一個是我們單位退休的幹部,他可謂見多識廣,退休後開始下海經商,憑藉自己的人脈關係銷售商業禮品,後來遇到一個紅顏知己,專門做投資,發現經商不如投資賺錢快,結果到處借錢投資,最終結果可想而知,不但雞飛蛋打,連自己的房子也被拍賣了,我們退休的同事都對此耳熟能詳,所以他們感覺還是存銀行牢靠。

上述案例說明,有些老年人也是想獲取高收益的,但是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這給很多老年人起了警示的作用,大部分人辛辛苦苦賺了一點養老錢,是不敢去冒大風險的。

所以老年人喜歡把錢存到銀行,主要是有以下原因:

一是自己的退休金都從銀行代發,月月跑銀行,對銀行的業務比較熟悉,比如利率什麼時候上浮?大額存單什麼時候發行?國債什麼時候開賣?所以他們有自己的投資方式。

二是老年人之間互相會進行交流,像前面說的兩個案例,我都是從老年人口裡得到的,他們對於投資失敗的案例記憶特別深刻,對於一些投資成功的案例,他們認為時間還太短,不能驗證其準確性,往往持觀望的態度,所以還是喜歡把錢存到銀行裡。

三是老年人對現在的一些投資工具不熟悉,大部分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有些人不認識英文字母,對於投資理財的知識更是有侷限,所以我告訴他們創新存款、貨幣基金這些概念的時候,他們理解起來都非常費勁,而銀行存款對他們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容易。

四是年齡大了會變得更加保守,老年人經歷的事情太多,年齡越大越知道自己個人能力有限,這樣人就會變得越來越保守,更喜歡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投資,銀行存款有實體營業廳,有紙質存單,有國家擔保,他們覺得存款更安全。

總之,儘管我們感覺銀行存款利率比較低,但是據我瞭解,老年人都有自己的投資之道,無論是銀行存款還是理財,他們的資金和投資週期安排的都比較合理,長期算下來,投資收益也還是可以的。


互金直通車


這個問題我也經常拿來問自己。

剛開始很不理解自己的爺爺奶奶、父母為什麼到了年底就把一年攢下來的錢存為定期。

後來,隨著自己的年齡慢慢變大,也慢慢地理解他們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為這個問題再加點料。

我認為不僅僅是很多老人習慣這麼做,很多中年人也這麼做(60後、70後)。

話不多說,接下來來談談我是如何理解這個問題的。

這是一個從小就紮根在心底的習慣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但也有例外,龍變蟲、鳳變雞、老鼠變老虎。

借這兩句話,我就想和大家說,一個嬰兒最終長大成什麼人,主要由遺傳和環境決定。

遺傳大家都懂,就是從上一輩繼承下來的基因,比如說長得像。

環境呢,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從小到大接受的各種教育,如父母、學校和社會。

由此,我們來談談為什麼老年人總是把錢存在銀行裡。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說過這些例子:

一個經歷過戰爭年代的老人,在兒女家生活的時候總是習慣買很多的菜把冰箱塞滿。

一個在飯店經歷過嚴重火災並險些喪命的人,每次到公共場合時總要先知道後門在哪裡。

這些說明什麼?

說明他們的遭遇形成了他們的習慣。

那麼老人存錢的習慣就好理解了。

現在我們所說的老年人大多是40後、50後。

那時候的他們過的是啥日子,過的是飢寒交迫、擔驚受怕的日子。

經常是吃一頓不知道下一頓還有沒有,甚至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

如果運氣好、收成好,有了不錯的結餘,還能去揮霍、去投資地產?

當然不會,還是過的“一分錢掰成兩半用”的日子,把結餘都省下來以備萬一。

所以說,老人已經這樣過了幾十年了,早已把這種習慣牢記在心。

存錢在銀行也就不足為奇。

可能也有過拿錢做些其他事情的想法,但心有餘而力不足

不排除老人也想拿著錢像年輕人一樣買個基金、股票。


但是實力不允許啊。

不是每個老人都像巴菲特、蓋茨那樣,大多老人都是普通人。

生活在這麼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連年輕人都要時刻努力不讓時代拋棄自己。

更何況本來起點就低的老人們,他們大多沒接受過多少教育。

所以說,就算老人們有想法,但是“不會用”是個天然的障礙。

很多老人目前連智能手機都不會用,但去銀行存錢不一樣啊,多多少少也存過幾十年的錢了。

再加上銀行幾乎已經普及到每個鄉鎮,還有什麼比去家門口的銀行存個錢更省事的事情呢?

年紀大了,不能像年輕人那樣冒險了,更何況還是孩子們給自己的生活費

1.年輕的時候,去多闖蕩、冒險沒多大問題,但老年人不行。

因為年輕人犯錯的成本很低(不違法),大不了是幾個月的生活費。

但老年人不一樣啊,他們大多已經退休,拿著子女的錢和自己的退休金。

這時候再去像年輕人那樣冒著血本無歸的風險去投資,會讓自己陷入非常難的困境。

更嚴重的話,可能會影響到自己和子女之間的關係。

舉個例子,有很多報道稱老人被賣保險、保健品的騙子把養老的錢都給騙走了。並且因此和兒女的關係也變僵。

2.老年人很多錢都不是留給自己的,大多還是為子女以及自己的孫輩準備的

老年人已經走過了大幾十年的歲月了,該體驗的也體驗的差不多了。

就算還想體驗些新鮮的,但身體已經不允許了。各個感官的能力嚴重退化。

並且老人都想為自己的孩子們做點什麼、不拖累他們。

所以,老年人怎麼會把兒女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拿去做些有風險的事情了

以上呢,就是我的全部觀點,僅供參考。

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進行指教、交流。

最後,感謝你的閱讀。


GloryLong


你的看法有點片面。有些人存款是為安全而存在的,這就是客戶習慣去銀行存款的理由。

銀行人告訴你:不止是老年人,中年人,年輕人同樣有錢存定期存款。只不過年輕人手中有存款的少,中年人買房的多。比例其實是一樣的。

這些人特別理性,任你說破天去,連理財業務都不辦,你越提醒他們存定期,利息少,不划算,他們越以為你在騙人。事實上站在專業的角度上,銀行推薦給客戶的,確實比他們自己要的定期存款收益多很多。

雖然說高風險有高回報,低風險收益低,但是人的想法很難改變。你也不能說他們小心駛得萬年船不對,但是同樣存一年,你就不點,人家是你一兩倍,就想問一問,錢多咬手嗎?!!!

哈哈,銀行人只是盡義務提醒,辦與不辦主動權在客戶。



紅姐來自鳳城


現在,在銀行存款的人當中,老年人佔據了很大比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現象呢?

首先,老年人具備了一定的經濟財力。他們基本上很少花錢,除了生活必需品和一些日常開銷外,很少再有其他大額花錢的地方,所以才有了一部分閒錢可以存在銀行裡。這些錢,是他們前半生辛苦打拼的所得,也可能是他們為自己養老準備的積蓄。為了給這個錢更多妥帖的地方,所以才會選擇銀行。

其次,老年人一般比較保守。總體來說,50歲以上的人,在接受互聯網、高科技、理財等新鮮事物上還是比較慢的,他們寧可相信銀行的定期存款,也不接受這些新奇的東西,尤其是在錢財等涉及到重要的資產上,更是慎之又慎。所以,他們存款的比例是最高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是手機銀行、支付寶、微信等方式進行消費操作,所以他們很少存定額。

第三,老年人有省吃儉用的習慣。改革開放以前出生的人,特別是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的人,他們知道窮日子是什麼滋味,也確實過怕了那種日子,所以他們會更加節約,更加節儉,有點兒錢捨不得花,就存起來了。一些老人,把孩子們孝敬他們的錢都一點點的存起來備用。通過這種方式,存的不僅僅是錢,而是對自己未來的一份安全感。

第四,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沒有錢可以存。這麼講,工薪階層80後,基本上沒有多少存款,單單一個房貸就讓他們掏空了很多人的錢包,更別說存款了。很多人都是月光族,這個月花下個月的錢。此外,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在孩子身上花的錢也會更多。所以,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幾乎無款可存。當然,像王思聰之類的人,不是我等凡人,不能比,這樣的人全中國也沒有幾個,不要抬槓。這些人就算髮了年終獎手頭有些零錢了,也會選擇理財或者其他更具有增值空間的方式,而不是定期存款。

最後,存款的老人多,但不代表存款的數額就多。在大量選擇銀行存款的老人中,少有存儲大額資金的,多數是存儲資金很少的,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個人的經歷和經濟情況。

所以,在銀行選擇存錢的人裡面,老人居多就不足為奇了。


白鹿過隙


老年人一般是從困難年代過來的,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物質生活的提高非常珍惜!慢慢的手頭的有了寬裕的資金,就會考慮存銀行。因為,在他們看來,銀行是國家的,也是最安全的,雖然利息低,但是不至於有什麼風險。其次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對於其他理財的不穩定性非常抗拒。所以,寧願利息非常低,還是會選擇存銀行。



帥哥他爸252135423


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分析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安全。首先,現在的老年人大多數是60年前出生的,年輕時代接觸的資金存管方式只有銀行定期存摺,在他們的時代裡,銀行全部是國有銀行,是國家的。他們相信國家,相信他們的資金存在銀行裡,是安全的,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其次,銀行利息雖然沒有理財利息高,但最起碼的收益能保證,不致於會連累到本金安全或造成虧損。

二、習慣。老年人年輕時代的資金理財方式只有一種,即定期存款。他們一直都是到銀行來把現金存起來,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種習慣;其實到銀行存款,也是習慣使然。

三、信任。老年人一般存款都是到附近的銀行網點辦理存款,首先網點是固定的,他們看得見,不像一些網絡理財;其次,銀行存款完畢後,銀行會出具一些正式加蓋印章的存單或存摺,他們信任這種書面資料。

四、簡便。首先,老年人一般到銀行存款,一月或一年固定時間去就可以,不用天天想著什麼理財時候到期,然後再去購買其它理財。其次,老年人年齡都比較大了,行動起來不如年輕人方便,也不願過多去折騰。

綜上所述,我感覺儘管銀行存款利息非常低,但大多數老年人都喜歡到銀行存款的原因吧!


突破自我1978


銀行存款利率非常低,為什麼很多老年人還是習慣存在銀行,從相關數據來看在我國,其實不僅僅是老年人樂忠於銀行存款產品,從存款總量來看我國80%的儲戶均是選擇的銀行存款產品,為什麼大多數儲戶選擇銀行存款產品哪,主要還是因為對於金融知識的瞭解較少,以及風險承受能力,這裡說一說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管新規

自2018年4月資管新規的落地與實施,打破各類理財產品剛性兌付,今後不管是銀行業還是金融機構,均不得在推出成弄保本收益理財產,也就是說目前任何除銀行存款產品,其餘理財產品均即便是風險在低也是存在一定風險。

銀行存款安全?

就目前來看選擇銀行存款是目前安全性較高的產品,因為各銀行所推出的一般性存款產品,不管存款銀行發生哪些問題導致銀行經營不善,破產或倒閉儲戶存款也不會受到任何損失,因銀行一般性存款產品,均是受存款保險條例本息50萬元保障。


再加上我國對於銀行業的管理非常嚴格,各個銀行每月每季度每年,均是需要向央行以及銀監會提交相應的財務報表,經審核發現某銀行存在信用風險的情況下,央行以及銀監會是會第一時間下令整改,在銀行無法自行解決或存在信用風險較高的情況下,央行以及銀監會是會依法接管該銀行,保障廣大儲戶存款利益。

小結:可以說除國債外,各銀行所推出的一般性存款產品安全係數最高,所以我國大多數儲戶樂忠於銀行存款產品。

老年人為什選擇銀行存款?

其實也是很容易解答的,因為老年人思想觀念,風險承受能力,接觸新鮮事物等較弱,以及兒女均已成家立業,家庭和生活當中各項支出已不再操心均有兒女承擔,在有一部分存款或退休金的情況下,往往都是會選擇一些安全有保障的銀行存款產品,並不會讓自己的老本存在任何風險。
不過對於接觸銀行存款產品較多的老年人,在選擇存款的時候其實也是會考慮,儲戶國債,大額存單這類產品,因為存款利率高於同期限定期存款,靈活性高於傳統存款產品。


綜上:銀行存款利率低老年人為什麼還選擇銀行存款,其主要還是因為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對於金融知識的缺乏,所以在閒錢的時候會選擇銀行存款不選擇理財產品(並非絕對畢竟對於金融知識比較瞭解的老年人,均是會抽出一部分資金投資到各類理財產品當中提升總存款收益率的提升)。

以上就是關於我的全部分享與觀點,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哪方面有遺漏留言評論交流。「點贊關注」本文章本人原創,謝絕抄襲21:05

福星卡匯


將個人的款項存銀行或者是其他方式處理這與老年與否無關,是與個人的款項儲備觀念和所積累的款額大小關係相較更為密切。

我們看到,當股市開盤時,在證券公司大廳操盤的頭髮斑白的老者所佔的比例不低;在網貸p2p遭雷崩盤時,維權報警的也大都是大爺大媽們;當傳銷演講鼓動投資時,臺下聽眾差不多全是老叟老奶;即便是到銀行存錢,纏著大堂經理要其推薦高利率的理財品種的也大多是老年人。

這就是當前大多數老年人的資金儲備觀念。


吳剛49065796


存款利息雖然低,但是安全可靠,是大家最熟悉的理財方式。尤其是老年人,他們那個年代,可能一輩子只接觸過存款,其它的方式根本不瞭解。

我有個親戚,六十多歲。平時的錢都只存銀行存款,從來不去存其它的理財產品。它說,它這一輩子都沒多少錢,他怕錢沒了,還是存銀行最踏實。

任何一種理財產品都有特定的目標客戶群體,存款就是和那些不願意承擔風險的保守型客戶,這本身沒有什麼對與錯,只要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可以了。

現在銀行取消了存款利率管制,不少民營銀行的存款利率也並不低,某些小銀行為了吸收存款,存款利率甚至比某些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還高。所以,如果偏向於存款類產品,可以瞭解一下這些中小銀行的存款產品,還是不錯的。

不過,另一方面,這些高利息的存款產品的銀行線下網點比較弱,主要是在網絡上操作,對於老年人來說可能不太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