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縣橋峪水庫建成後,罐區小麥豐收,玉米畝產接近1000斤!

杜明科推薦

水庫建設者、受益者的心裡話

作者 東順虎

1969年的冬天,華縣聖山公社南麥大隊姬莊生產隊的會議正在進行中。

會上,隊長東甲戌開場即說:“社員們!咱們今天開會的內容很簡單,就是縣上決定在橋峪口修一座水庫。咱隊上以後也屬橋峪灌區,水的問題解決了,咱地裡的莊稼就有保障了。咱是灌區,那以後到工地上就更得好好幹。公社要求各生產隊的強壯勞力,一律參與修水庫工程。大隊給咱村分了10個勞力的名額,現在開會就這件事和大家商量一下,看誰先去,誰後去?每天男的工分多少,女的多少?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華縣橋峪水庫建成後,罐區小麥豐收,玉米畝產接近1000斤!

如今的橋峪水庫 吉建軍攝

大家聽了默不作聲。這時,社員姬喜友說:“一等勞、二等勞都得去,不然總不能叫一等勞幹到底,輪換著要好些。”姬振國說:“家裡都沒啥吃,上工地還給不給補貼糧?再是把一、二等勞分成兩個或三個班,每班幹15—20天,輪流上工地。”

社員中有的嘀咕說,我去還沒被子拿。有的說家裡還沒啥吃了,暫時還去不了,走了家裡都沒啥吃,需要出去借點糧食。這時,東甲戎隊長說:“大家的意見我都聽見了,晚上幹部開會研究具體事情。”

當晚的隊委會確定:

男勞力每人幹15天,換一次班,每天15分工,補貼半斤糧。女勞力幹10天換一次班,每天10分工,補半斤糧。男女勞力32人,分三個班輪流,把班次編好,選三個帶隊的明天準備,後天就上工地。輪到誰,如果誰家裡有事,自行調換,不準請假。

1969年10月20日,去橋峪水庫工地的社員打起被褥就出發了。有推推車的,有拉架子車的,踏著露水,披著月光上了工地。

大隊領工的潘全壽、翟宏建帶我們住在水渠村。那時,全縣各公社都上勞力修庫,人特多,能住民工的家裡地方也小,一家住不了幾個人,而且還要男女分開。民工有在大明以南各村住的,還有在金惠塬上住的。我當時被分到了水渠村仲冬家,門房的木條子編的樓上,上下十分不方便。

​​華縣橋峪水庫建成後,罐區小麥豐收,玉米畝產接近1000斤!

如今的水渠村 吉建軍攝

一切安排好後,大隊帶工的特別要求民工與住戶搞好關係,注意衛生,按時上下班,按時吃飯,有事請假等事宜。如需就醫本村有診所。伙食每天除個人交的外,另補半斤加班糧。上夜班的另加一個槓子饃。上下班聽我們的哨音和指揮部的號音。

我記得當時是南麥蘭州和姬莊趙旭才是伙房做飯的。起床的哨音響了,我記得我們姬家莊隊是兩個人一個筐子,抬沙石,就是挖河槽。當時要抬的很遠,出山風冷的很,就這樣日復一日幹了15天,肩膀都是腫的,鞋底都磨透了。第一批民工幹夠時間後,第二批人上來,就象接力賽一樣。

工地上當時是人山人海,有抬沙石的,有清雜草的,有打炮眼的,有放炮的,有警戒的,有搞宣傳的,還有衛生員揹著包流動服務的,還有測量的,場面十分壯觀。

又到春節過後,我繼續上工地,輪翻幹到了快收麥。那時節,天下大雨,橋峪河河裡漲了水。結河槽正到關健時刻,大水決不許灌進裡邊。為防止水倒灌,指揮部軍代表老閆親臨工地。我們都領了雨衣,組織了突擊隊,搶修防洪大堤。後勤處送了取暖的衣服等,高音喇叭不停的廣播,大家注意安全,抓緊搶修。

這時河堤突然出現了決口,水倒灌到結河槽。後勤處立即組織送來抽水機械,立即安裝抽水。電工、修理工和指揮部人員立即趕赴現場,商量方案,掄險成了全工地的緊急行動。後勤和工程“兩處”一邊組織後續勞力換班,一連組織灶房給工地送伙食,掄險整整進行了十多個小時,終於將河堤決口堵住。

隨後,我們南麥大隊又承擔了修溢洪道工程。大家運沙、搬石、和灰、供料,緊張有序。當時由潘壽連任技術員,他按照圖紙的要求指導,質量要求特別嚴格。

橋峪水庫1973年竣工,我作為當年的建設者,為此而感到無比欣慰。現在我常去水庫走走看看,就好像到了“家”,建設往事浮想聯翩。

1975年,橋峪水庫第一次放水,澆灌了我們家鄉的土地,人們高興地說,人老幾輩的旱地,終於澆上了水,莊稼豐收了。社員們高興地說:先給國家把公糧交了。那年小麥豐收,玉米畝產接近1000斤,這是歷史上沒有的。

華縣橋峪水庫建設,我們得到了受益,我們從心底裡感謝共產黨的領導,感謝華縣政府修建橋峪水庫的正確決策。特別是塬下的公社民工,他們不受益,但他們無私奉獻,我們受益區的人民更應該感謝他們!

【個人簡介】:東順虎,1949年7月出生。橋峪水庫修建時,是聖山營南麥連水利戰士,曾參加橋峪水庫結合槽和溢洪道建設。期間,又被派往澗峪水庫參加建設一年。水庫修建結束後,曾在飲料廠、玻璃廠擔任會計、供銷主管。現任南麥村監委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