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渭南華縣的“搶化肥”風波與薄膜生產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難以忘卻的記憶

口述人 武寶民 整理 高曼麗

化肥風波

19世紀80年代,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農資供應短缺問題突顯,尤其是化肥。每年國家計劃內調撥,縣生產資料公司外購,遠遠滿足不了生產發展的需要。為化肥,政府可以說“絞盡腦汁”,華縣生產資料公司的同志風餐露宿、各地奔波。但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震驚了整個縣城。

1986年夏收剛過,一天,幾輛運載著化肥的車開進了生產資料公司的大院。急等播種的農民一聽來了化肥,不約而同,數百人圍了上來,人力車、自行車堵塞了交通,青年人翻牆而過,大門一開,老人婦女一擁而進,爬上汽車,紛紛搶卸,場面異常混亂。生產資料公司的同志苦口婆心卻無濟於事。消息傳開,臨近縣城鄉鎮的群眾也來“搶”,事態迅速擴大。但現場的群眾無一人未付款而運走“搶”到手的化肥。

第二天,老人、婦女,人越聚越多。容不得我們在辦公室“坐而論道”,必須馬上解決。當時有多種解決方案:一是動用警力,這隻能損害黨群關係,二是通知鄉鎮領人,但這也只是把矛盾問題下移。農民急購化肥是為了提高產量,政府調撥外採化肥,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生產,利益一致、目標共同。問題是供需矛盾引發的。要平息“風波”,只有到現場,到群眾中去,,抖 “家底”,爭取群眾諒解。政府和班子成員走向現場,首先肯定了群眾生產的積極性,然後把化肥計劃調撥和政府外購情況,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告訴了群眾,並講了正在運輸之中的和今後分配的方案。瞭解真情的群眾紛紛退回了“搶”到手的化肥,事件迅速平息。

通過“化肥風波”,我們一班人深深地認識到,一切為人民謀福利的事,一切關乎人民切身利益的事,都應和人民商量,公開“家底”,這是做群眾工作的捷徑。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提高工作“透明度”,人民的“知情權”。只要讓群眾心知肚明,工作的難度就會大大降低。事後曾參與“搶”化肥的幾位老人,竟成了我們的“忘年交”。他們還拿著親手種植的新鮮蔬菜,到政府來看望我們。當然政府都變相地付了費,因為老人是絕不要錢的。他們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老師,從和他們的言談中,我還學到了不少種植栽培蔬菜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他們使我更深入地瞭解農村的真實情況。

薄膜生產

華縣和兄弟縣相比,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中、省企業單位多,有的企業在業界知名度很高。他們的管理經驗,快捷的商品信息,是發展地方經濟不可多得的借鑑。發展縣域工業,不能不說受到他們的激勵和影響。1984年年末,省上召開技術經濟會議,政府派出了破天荒的龐大代表團,通過與會同志深入認真的研討,二輕局大膽引進了當時先進的八米寬幅薄膜生產線。

上世紀八十年代渭南華縣的“搶化肥”風波與薄膜生產

陝西省華縣塑料廠 秦寂攝

他們在引進的基礎上,依據當時廠內已有設施,大膽創新利用,當年引進當年投產,一次試車成功,一舉成為西北地區生產八米寬幅薄膜的唯一廠家。產品遠銷東北、內蒙古等地,當年工業產值比上年增長兩倍多。

鞭炮鑼鼓聲中的投產剪綵,記錄著二輕局和塑料廠這個“拼命三郎”夜以繼日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可觀的經濟效益,是對他們開拓創新精神的讚許和肯定。

事物通過對比,在開拓著人們的思路,提高著人們的認識。從引進到投產,都未達到過高度的思想統一,因為這是新的工作內容,一個從未見過的新產品。二輕局和塑料廠同志們的開拓創新精神在華縣工業發展史中應記一筆,他們的工作成績對推動當時華縣的經濟發展、思想解放功不可沒。

原文作者:口述人 武寶民 整理 高曼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