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運古建澄城村落記憶(68)

解家村老槐樹下話今昔


解建康


解家村是寺前鎮解家行政村村部的所在地。村莊距寺前鎮政府西一公里,108國道南邊,東臨縣道韋寺公路。村始建於北宋靖康1127—1279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村子現有68戶,360口人,以解姓居多。村莊為澄城縣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全村分後巷(北)前巷(中)南巷(南)三條巷。耕地面積600多畝,土地肥沃,耕作和灌溉都很方便,盛產蘋果、桃、梨、核桃等。

寺前鎮解家村 || 好運古建澄城村落記憶(68)

寺前鎮解家村 || 好運古建澄城村落記憶(68)

根據歷史考究,姓氏解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解姓,中國姓氏之一《百家姓》中位列174位。中國有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均有解氏族人分佈。2013年統計,全國解姓人口約為67萬。

據村裡老年人講說,祖先來自山西運城解州鎮,始建村時,村東城門外有觀音廟,內置神像,每日有專人看廟,來人抽籤上香祭拜,以求好運。村子南邊建有財神廟,天佑財源廣進富裕安寧;村西城門外有地母神廟,感謝黃天厚地,大地的恩賜,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民富物阜。現如今這三座廟均無存。

寺前鎮解家村 || 好運古建澄城村落記憶(68)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村西頭的老槐樹,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昔日解家村僅二十來戶人家,百十口人,民謠有“爛解家,火燒村”,早年跑回回時,把南巷藏身火海,毀於一旦,片瓦不留,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天旱又遇災荒,地裡收成微薄,食不飽腹,迫使有的人背井離鄉,出外逃生。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百姓翻身做主,過上豐衣足食的好生活,政府號召組建初級社。互助組,解家村老支書解俊明首當其衝,第一個在澄城縣溝南組建了“三興社”,在縣境外美名遠揚。把辦社經驗傳遍周邊地區,給全縣樹立了榜樣,風雨滄桑,老槐樹是解家村的歷史見證。改革開放後,解家村的政治、經濟、村貌、道路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過上幸福生活,全村現有小車25輛。茶餘飯後,村民便坐在老槐樹下,談論國家大事,討論社會新聞,村裡的家長裡短,到了夏天老槐樹下更是避暑納涼的好地方。老槐樹樹蔭下便是解家村的中心,男女老少都樂意到老槐樹下諞閒聊天,時而傳來歡聲笑語。夏收碾場老槐樹下更是休息的好去處,老槐樹縈牽著解家村的情絲。在外工作的人常常會思念老槐樹。

民謠“鐵爐的鋤,解家的杈,前後吳的好磚瓦。”解家的木杈自古享譽美名,做木杈的手工藝傳自現年82歲的解養盛一輩已是第六代。做木杈的原材料選自華縣、黃龍縣水磨灣、虎溝門、野壺等地的優質木材。經多道工藝、精細加工而成。杈頭上標有“解”商標,以防假冒,有四股杈、六股杈、十股杈、十二股杈多種型號。曾銷售到渭南、大荔、蒲城、澄城、合陽等地,也遠銷至山西、河南、以及周邊地區,當年的“一村一品”為當地的夏收碾場做出了突出貢獻。隨著時代的發展,農器工具的改進,曾經輝煌一時的木杈行業退出歷史舞臺,定格在當今機械化發達的時代。

解家村文化底蘊深厚,昔日過年敲鑼打鼓,放鞭炮、熱鬧非凡,正月十五有以解西保老人為代表自編自演歌唱共產黨、頌揚新生活的秧歌。正月二十三解家村過“帶”敲鑼鼓、踩高蹺、扭秧歌、跑馬馬。全村人出動,載歌載舞、揚眉吐氣,歌唱幸福生活,十里八鄉的村民都來看熱鬧,正月十五敲鑼鼓的習俗延續至今。

解家村人才濟濟,解俊虎上世紀七十年代任國家地質勘探局黨委書記(已離休),解養福六十年代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任國營華山機械廠高級工程師。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恢復高考後解家村共考上大學本科和專科學生50餘名,現在各地重要崗位工作,為祖國建設做貢獻。

寺前鎮解家村 || 好運古建澄城村落記憶(68)

謹以此文獻給生我養我的解家村,誠感祖先給予遼闊肥沃的土地,勤勞善良的解家人祖祖輩輩生生不息,一直在保護我們的家園。旨在追根溯源,銘記鄉愁、秉承傳統、牢記村史、願解家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寺前鎮解家村 || 好運古建澄城村落記憶(68)

解建康 高中學歷,中共黨員,當過文書、務過農、經過商、駐過隊,一生酷愛書法,善於編寫各種對聯,攥寫各類文章,現任全球華人書畫院會員,渭南市書法協會會員,澄城縣書法協會榜協會員,書法作品百餘件,多次參加書法展覽,獲獎作品達50餘篇,曾經因在渭南金水公園書寫字畫被華商報記者採訪並登報宣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