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雲”享樂——我們可以有多“無聊”?

2020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應該是“天崩式”的開局,尤其是對於年輕人而言,春節加上寒假,本該是出去“浪”的大好時機,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只能貫徹“宅家”的方針,在家裡窩著,也算是過上了之前一直期盼的

“在家裡躺著就能為社會做貢獻”的生活了,具體嘛,如同下圖!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薯片才是宅家必備

這,是不是像極了你在家的樣子?一直這麼躺著,舒服歸舒服,但是總有那麼一些心靈的空虛是“快樂肥宅套餐”無法填補的,畢竟吃東西只是讓胃得到了滿足,對於被迫做“肥宅”的年輕人而言,精神上依然空虛著。

於是乎,一種莫名有趣的“雲文化”悄然誕生了,並且在各大主流平臺的支持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傳播開來,其中最熱門的當屬前段時間的“雲蹦迪”!

顧名思義,雲蹦迪就是指線上蹦迪,將舞臺、燈光效果,音樂移植到網絡平臺,通過平臺共享的方式,大家一起“嗨”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雲蹦迪”掀起的熱潮令許多人倍感意外。2月8日元宵節當晚,上海TAXX酒吧在抖音平臺上直播酒吧DJ在家中打碟,一舉衝上了抖音直播小時榜榜首,最高在線人數達7.1萬人,打賞總收入728.5萬音浪,摺合人民幣約72.85萬元!

TAXX試水嚐到甜頭後,效仿者也蜂擁而至。2月9日晚,ONE THIRD在抖音上做了一場舞臺直播,直播間累計在線人數超過121.3萬人。據新聞媒體稱,來自北京、青島、長沙、蘇州、成都、重慶等一二線城市的眾多酒吧紛紛加入,進行“雲蹦迪”直播。

我自己本是不愛湊熱鬧之人,也不去所謂的酒吧夜店,但是在“雲蹦迪”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也有幸進入過一次“蹦迪房間”,其熱鬧程度可能不及現實的蹦迪場面,但是也稱得上“嗨”!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參與人數之高可想而知

除了“雲蹦迪”,年輕人還擁有其他的“雲娛樂”,比如“雲喝酒”、“雲聚會”等,因為“禁足令”,這些原本只是“表情包式”的調侃變成了現實。

從表面上看,是這次疫情促成了這種“雲文化”的誕生,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地探究一下這種文化的背後,就會發現,疫情只不過是加速反應的催化劑,真正起主導地位的應當是青年亞文化!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雲喝酒”表情包

<strong>什麼是“青年亞文化”?

就百科的解釋而言,“青年亞文化”即指的是由年輕人群體創造的、與父輩文化和主導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

“這不是傳統的中產階級文化,與父輩文化也不緊密相連。這是一個被工人階級年輕人的經驗所統治的文化空間,是他們的語言、他們的創造力首先創造出了這個亞文化”——英·默克羅比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披頭士樂隊

作為一種不斷髮展的文化而言,青年亞文化也是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徵的,例如早期的“披頭士”,就是60年代歐美國家的時尚潮流。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年亞文化的內涵也在發生著變化,從早期較為激烈的“披頭士”以及“塗鴉抨擊”,到稍顯溫和的“日韓純愛”的追星族,再到如今更具共性的“雲文化”,應該說,青年亞文化的發展歷程是逐漸從激烈走向溫和,從個性走向共性的過程。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從父母長輩對於“雲蹦迪”一臉茫然的表情來看,這種文化顯然是適應性當代年輕人的專屬,前面在解釋“青年亞文化”的含義時,也提及了這是一種“與父輩不相連”的文化,這就意味著這種文化其實是一種非常小眾的存在,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和主流文化有著價值觀上的衝突。

還是拿“雲蹦迪”來說,“雲蹦迪”的存在是一種現實蹦迪的替代品,其存在的意義與現實蹦迪並無不同,如果有喜歡蹦迪的朋友就可以非常直觀地理解什麼叫“價值觀差距”了:

<strong>——“媽,我和同學出去玩哈!”

<strong>——“去哪裡?”

<strong>——“吃飯唱歌,可能還去蹦個迪”

<strong>——“吃個飯就回來,蹦什麼迪,正經人誰去那裡?”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這種對話模型我想是十分常見的,在父母一輩看來,這種東西是上不了檯面的,時代變遷造就的觀念差異是很難相互理解的,這就是所謂的“代溝”。可是,對於當代年輕人而言,這是凸顯自我認知的一種方式。儘管青年亞文化之中可能包含厭世、頹廢的成分,但在青少年看來,這些文化內容中充滿了輕鬆、自由和愉悅,自然就很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同。


二次元&彈幕——創世還是避世

作為“青年亞文化”更為典型的代表,二次元文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和“雲蹦迪”相比,二次元更具有文化內涵, 也許有看官對於何為“二次元”有些不太理解,這裡就通俗地為大家解釋一下:

二次元,就是虛擬構想的社會,裡面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幻想出來的,是否符合現實社會在這裡面並不重要,簡而言之,你所幻想的一切都能被稱之為“二次元”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二次元虛擬

這種說法始於日本。早期的日本動畫、遊戲作品都是以二維圖像構成的,其畫面是一個平面,所以被稱為是“二次元世界”,簡稱“二次元”,而與之相對的是“三次元”,即“我們所存在的這個次元”,也就是現實世界。二次元是指人類幻想出來的唯美世界,用各種憧憬的體現虐襲觀賞者的視覺體驗,本質其實還是現實世界的人類心中模糊的對夢想生活的憧憬和對美好未來的期望。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二次元的現實主義——cosplay

說起國內的二次元,當然少不了某“字母站”,而說起“字母站”,值得一提的便是彈幕!

<strong>作為一個合格的“宅男”,你以為“快樂肥宅水”就是全部了嗎?那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啊!宅男若不識彈幕,宅盡生命也枉然!下面我們就來仔仔細細地研究一下作為“宅男必備”的彈幕到底是何方神聖?

彈幕,最初來源於一種軍事用語,是指用密集的炮彈在短時間內集中攻擊敵人,炮彈疾風驟雨般落入敵方陣地,以大規模殺傷敵人,這種戰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早被英國軍隊使用。而後,彈幕一詞被引入射擊類遊戲,指的是一方用密集的子彈攻擊另一方,子彈像“彈雨”一樣從屏幕劃過。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而引申到現代,“彈幕”是指通過一定的網絡技術,將評論性的文字逐條發送到視頻頁面上,文字內容、字體、顏色、字號等可由彈幕發出人自由選擇。簡單的來說,就是邊吐槽邊看視頻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為什麼彈幕會受到這麼多年輕人的歡迎?其實這就和交互體驗有著莫大的關聯。

打字本身並沒有什麼趣味可言,可是當打字成為了一種交互的符號甚至是一種獨特的暗號,那意味可就完全不同了:

普通彈幕——看視頻的感受(不錯!很棒!

空耳彈幕——用本國的文字諧音外國發音(嗦嘎!阿里嘆多!

解釋性彈幕——指對於視頻中難以理解的情節的解釋

無實際彈幕——也叫刷屏彈幕(777777 233333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彈幕最大的特點有兩個——即時性碎片化

即時性

彈幕是即時顯示的。觀眾在彈幕視頻網站觀看視頻時,可以將自己在某一刻的感受寫在彈幕播放器的文本框內,並可以以個人喜好定義字體的大小、顏色、所出現的位置,而所寫內容會即時顯示在觀眾所觀看的視頻畫面中,觀眾可以在視頻畫面上隨時互動,隨時發表看法與感受。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其次,彈幕是即時消失的。無論視頻畫面上的彈幕數量是多是少,單條彈幕在視頻畫面中停留時間大約在 3 秒鐘,然後劃出視頻畫面。這裡所說的是單條彈幕,並不是說畫面上的彈幕都會消失,對於“槽點”多的視頻,彈幕會源源不斷的出現,甚至會始終覆蓋整個畫面。

碎片化

彈幕視頻網站視頻的觀看者眾多,由於自各行各業的人對於相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思考,這使得彈幕的內容往往是不同的。針對所觀看某一情節即時發送的特點也使得觀眾沒有過多的時間深思熟慮而出現片面性;加上彈幕視頻網站在技術上消除了受眾時間和空間的障礙,甚至為參與者營造了一個虛擬的公共空間,彈幕的這種社交化特徵也是其內容的碎片化的重要影響因素。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和上一節說到的“雲文化”一樣,無論是二次元還是彈幕都是當代青年亞文化的內容解釋。

“一代新的青少年正在出現,他們的文化特點:他們正在過早地對成人世界感興趣並期待著儘早向著成人狀態過渡。可以窺見一斑的是青年人在學習階段就表現享有完全的參與成人世界的願望,而越來越不願意把自己的訴求推遲到以後再去滿足。”——羅森馬那爾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發達的網絡將全世界各地的文化盛宴都展現在了青少年的面前,各種網絡流行語以及小眾的亞文化充分迎合了青年一代厭倦平凡生活,嚮往與眾不同的文化體驗的需求,從這些青年亞文化的興起,我們不難看出新時代下青年文化發展的新動態。業界學者也可以通過對典型青年亞文化群體的探究分析出在日新月異的複雜社會生活中青年一代對文化環境的喜好和需求。

雲蹦迪&二次元——宅著宅著,我發現,原來“宅”也是一種文化

<strong>總結來看,彈幕的出現,拓寬了純粹視頻的界限,對於彈幕,有些人很恨,覺得它影響了視頻的觀看體驗;但有些人又覺得彈幕是非常不錯的存在,很有趣,比如看恐怖片時,彈幕可以很有效地消除恐懼感,這其實並不是彈幕本身就有什麼樣的屬性,而是因為彈幕在不同的年輕群體是以不同的功能而存在的。


寫在最後的話

宅文化,是一種現代文化,它是以時代發展與科技進步為依託而存在的意識,宅在家裡固然是可以從虛擬世界獲取很多樂趣,但是過於虛擬也是它最大的弊端,本是為了消遣時間,填充心靈空虛的行為,但是如果一味地沉溺,反而會覺得越來越空虛。

我想這次被迫“宅”家已經讓年輕人體會到了這種感受。“雲文化”也好,“二次元&彈幕”也罷,究其本質而言,都是一種虛擬化的行為,並不代表現實的本質,凡事都需要把握一個“度”,分寸之內,是為娛樂;分寸之外,是為頹廢。

新興文化的誕生總是伴隨著利弊,還是那句話,文化是在不斷髮展的,而在這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取捨,與原先不同的是,這次的取捨更多的是基於自己的態度,而非文化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