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位校長在“特殊開學典禮”上的致辭值得每個孩子思考

對於孩子們,這個假期雖然漫長甚至有些難熬,但也是一次非常難得的人生體驗,能夠讓他們對生命、安全和這個世界增加更深的理解和認識。雖然孩子們目前仍在居家抗疫,但各地各校的空中課堂卻早已開啟,在這特殊的時期,讓我們一起來看這幾位校長在“開學典禮”上都對孩子們說了些什麼。

這幾位校長在“特殊開學典禮”上的致辭值得每個孩子思考

1

“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

袁衛星


今天是原定開學的日子,我們在網上見面,開啟空中課堂。這第一課,由我來講。我這第一課,它不是語文課,不是數學課,不是英語課……也不是班會課,那它是什麼課呢?是生命教育的課。

……


因為疫情,你們也許有生以來第一次知道並且體會到了什麼叫“隔離”;因為疫情,你們有了一個意料之外漫長並且難熬的假期;因為疫情,你們開始想念你的同學,你的老師,你的課堂,你的校園……但我想說的是,隔離的是病毒,阻斷的是疫情。在社會中,在世界上,每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每個家庭也都不是一座孤島。我們仍和世界有著關聯。


英國十七世紀玄學派詩人約翰·堂恩曾有這樣的詩歌片斷:“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這個片段後來還被美國作家海明威引用了去,印在《喪鐘為誰而鳴》扉頁上。


現在,請你踏上通往你外部世界的旅程——


首先,重新感受一下你的家庭。趁著居家隔離的時光,品味一下家的味道,品味一下廚房裡媽媽忙碌的身影,品味一下飯桌上爸爸叮囑的話語,品味一下爺爺奶奶花白的頭髮,品味一下外公外婆深刻的皺紋,你或許會品味到,家是生命的驛站,也是避風的港灣;家是一份關懷,更是一份責任。


其次,重新思考一下你的學校。在這特殊的時刻,學校把課堂搬到空中,把教室架在網上,你能一如往常地投入學習嗎?以此聯想,如果離開了學校、沒有了學校,你還能成為一名自主學習者、終身學習者嗎?


再次,重新審視一下你的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這些顯著制度優勢正在發揮出空前效應、凝聚起強大的合力,成為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之源。我們的國家也許還不完美,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使她變得更好,不是嗎?


最後,重新打量一下你的世界。在疫情面前,全人類都是“當事人”。在全球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中,世界各國攜手同行,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各國科研機構和科學家也結成聯盟,與病毒賽跑,爭分奪秒研發有效的疫苗,以挽救更多患者。各國民眾除了為疫區和患者提供各種物質幫助之外,還以橫幅、信函、視頻等為載體,表達對中國人民的支持。在危難時刻同中國站在一起,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體現和最好詮釋。


…………


此外,在災難面前,人性得以暴露和展現。疫情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個放大鏡,既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也放大了人性的陰暗。


有人說,社會是最好的課堂。翻開這本教科書,你能看到:什麼是以身許國,什麼是精緻利己;什麼是力挽狂瀾,什麼是推波助瀾;什麼是捨生取義,什麼是見利忘義;什麼是逆向而行,什麼是尸位素餐。


而我說,面對疫情,人生就像走進了一個超大型的“購物廣場”,正在進行一場關於靈魂、關於人性、關於價值的消費活動。你可以購買諸如生存、健康、幸福、友誼、助人、自尊、自由、自我實現等等的基礎價值;也可以購買包括良知、豁達與遠見、整體感、驚奇、感激、希望、獨立與超然、謙恭、愛、儒雅與和善等等的精神價值;還可以購買例如謹慎、責任、勇敢、自制、可靠、真誠、誠實、公正、無私等等的道德價值;當然,寫著和平、正義、寬容、參與、合作、分享、忠誠、堅定、權利、義務等等的社會、政治價值也擺在貨架上任你挑選……


每一次,我和同學們講述泰坦尼克號故事的時候,都會用這句話來作結:你可以不高尚,但是決不可以低劣;你可以不偉大,但是一定可以崇高。


我還想說的是:也許,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做英雄的機會,但所有人都應該且必須做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人。


這一課就講到這裡。老師給大家留個作業:疫情當下、人生未來,你的責任和擔當是什麼?


我期待著同學們用行動做出答案!


(原文有刪減,作者袁衛星系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執行所長)

這幾位校長在“特殊開學典禮”上的致辭值得每個孩子思考

2

“埋下頭讀書的時候,請不要忘了抬起頭來看看窗外的世界”

韓忠玉


同學們,假期學習很重要。這個假期,你們的學習都在老師的跟蹤掌控中。任課老師、班主任的線上關心,家長的監督,讓你們的假期學習輔導成了一對一、二對一、三對一、n對一……除了假期作業,還有對防疫知識、健康生活知識的惡補。但是,同學們,在埋頭讀書的同時請不要忘了抬頭看一下窗外的世界。


我是一名教師,我一直以能與醫生共享社會的讚譽而自豪,但這個假期我被一批批醫務工作者捨身戰“疫”、大愛無疆的精神所深深感動。就在此時,在我們舉行特殊的開學典禮的當下,前方正有一批勇士在替我們“負重前行”。據報道稱,目前全國各地有2萬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有29個省區市向湖北派出醫療隊。2月8號,一個簡單的視頻刷爆互聯網:2月7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兩支醫療援助隊在武漢天河機場相遇,他們自報家門,互相加油,整齊的隊形,毅然的淡定,相互的關照問候,令人淚目。在這些隊伍中,有很多是跟你們高中學生同齡或年齡接近的護士,當同學們還在享受室內早春煦暖的時候,他們卻背起行裝走上了前線——冒著未知的風險。


在這場不容失敗的戰爭中,全國乃至全球都成為了一個命運共同體,打贏這場戰役,每個人都不是局外人。這裡面既有普通的醫務工作者、有學校保安、有快遞小哥,也有一個個熟悉響亮、讓人敬仰的名字。


鍾南山,84歲掛帥出征,南山不老,大樹長青,鐵肩道義,危難時刻顯身手,敢於發聲。李蘭娟, 73歲巾幗不讓鬚眉,始終浴血奮戰在戰疫第一線。黃錫璆,火神山醫院的建築設計師,也是2003年非典小湯山醫院的設計師,79歲,讓全世界見證了中國速度和中國精神。


可是,同學們,今天的業界泰斗、國之棟樑,他們還有哪些不為你我所知的艱辛與奮鬥,你想過嗎?鍾南山,出生在醫學世家,父母都是醫學專家,命運多舛,鍾南山自己也在文革中受到諸多不公正的待遇,歷經艱難,但他以德報怨、懸壺濟世、造福於民的痴情不改,關鍵時刻力挽狂瀾;他還是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400米欄的全國記錄創造者,1960年北京市運動會男子十項全能亞軍;李蘭娟的中學時代是在班主任的資助下讀完了初中和高中,然後做過代課老師、鄉村醫生,直至成為著名的傳染病學專家。


成長簡歷不能複製,但國士風範值得學習。同學們,學什麼?也許從艾青的這句詩中能有所感悟: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同學們,我真的希望你們帶著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能很好地讀懂社會、世界這部大書!雖然你們只能待在家裡,但我不希望你們禁閉了自己的視野和思維。希望大家在假期學習中,每天能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收看一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頻道( cctv-13),那裡有來自抗疫一線的直播。這算是給同學們留的一個小作業。你們雖然不能走上抗疫的第一線,但我希望在經過了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災之後,你們能經受一次思想的洗禮。


同學們,我希望這個寒假,你們在埋下頭讀書的時候,不要忘了抬起頭來看看窗外的世界!那裡不只是現實,還有未來!世界是古稀耄耋老人的,更是朝氣蓬勃的你們的!你們有責任,有義務,更需有素養和能力!

(原文有刪改,作者韓忠玉系山東省濰坊第四中學校長)

這幾位校長在“特殊開學典禮”上的致辭值得每個孩子思考

3

“在未來,我們會感謝正在經歷的最殘酷的生命教育”

郭雲峰


這個特殊的寒假,我們每個普通人以“堅守和堅持”的方式讓自己成為這場戰役的親歷者、見證者。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不想說想念,我想跟你說的是——在未來,我們會感謝正在經歷的最殘酷的生命教育!


三年前,我們學校提出了“智慧學校,生命教育”的辦學理念。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同學都知道我們提出的“生命教育”包含著“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個層面的意涵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本意。但很少有同學會深入結合生活,或基於自己的生命體驗的去理解和感悟“何為生命教育?”而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卻以一種異常殘酷的方式,以生命為代價,給我們上一場真實而深刻的“生命教育”課程。


我們說人與自我的生命教育首先是發現生命價值的過程,其次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的過程,再其次是豐富生活內涵,提高生命質量的過程。這一次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生命考驗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養成怎樣的衛生習慣才能提高生命質量。”因為“習閒成懶,習懶成病。”因為“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我們說人與自然的生命教育就是要知道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而不是主宰。我們只有瞭解自然、親近自然、敬畏自然,才能真正地與大自然和平相處,實現生命價值的提升。這一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橫行瘟疫告訴我們“禍從口出,病從食來”。告訴我們“貪婪和無休止的索取,以及無底線的貪食野生動物,換回來的一定是大自然的懲罰”!因為我們忘記了老祖宗告訴我們的“孔子十不食,管子八觀”;忘記了黑格爾說的“當人類歡呼對自然勝利之時也自然對人類懲罰開始”。


我們說人與社會的生命教育就是要知道社會是由一個個自然人構成的,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在這個社會里,每個人都應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和法治文明,每個人都應該存心養性、進德修業和克己奉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生命的價值追求。這一次新型冠狀病毒也告訴我們——“災難面前,誰都無法獨善其身;瘟疫橫行,無人可以幫閒旁觀。”今天,我們應該記住這樣的一段話:“國家並非抽象,它是由一個個個人所組成的共同體,是人民支撐的國家;只要每一個人都像個人的樣子,國家必然會像個國家的樣子。”

(原文有刪減,作者系深圳市桃源居中澳實驗學校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