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角度的懸念設置特色,解讀推理懸疑佳作《看不見的客人》

《看不見的客人》是西班牙導演奧利奧爾·保羅於2017年上映的又一部懸疑力作,同年引進國內,好評如潮,豆瓣8.8的高分,勝過他的另兩部懸疑片《女屍謎案》《茱莉婭的眼睛》。

男主艾德里安是一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妻子賢惠,女兒可愛,可謂人生贏家。他卻與勞拉(女攝影師)保持著情人關係,一天在幽會後發生車禍,撞死了青年丹尼爾,為了掩蓋事實,兩人決定將丹尼爾連同他的車子一起沉入湖底。勞拉在現場等候男主時,遇到樂於助人的老人托馬斯,並邀請她至他家修車。而托馬斯正是受害青年的父親,一幕人性大戲由此拉開……


從三個角度的懸念設置特色,解讀推理懸疑佳作《看不見的客人》

本文嘗試從情節與節奏、人性與反差、觀眾代入感的道德焦慮三個角度來解讀本片的懸疑設置特色。

一、情節與節奏的懸念:你以為的並不是你以為的

故事一開頭,是男主與“律師”古德曼的庭前會面,商討如何把男主從她情人勞拉的密室被殺案中脫罪。律師要求男主把真相說出來,否則律師無法幫他:“沒有痛苦,就沒有救贖。”

從三個角度的懸念設置特色,解讀推理懸疑佳作《看不見的客人》

但作為社會精英人士的男主並不信任律師,不斷申明自己的無辜、對女主的感情。觀眾一開始被帶到的懸念是:男主到底能不能被脫罪?律師有沒有能力、會如何幫男主勝訴?

這是本片的核心?錯,這只是一個引子。

繼而律師通過自己掌握的信息、細緻而合理的推理逐步征服了男主,男主相信律師的專業性,真相一點一點往外洩露。

電影通過精緻的畫面、演員精準的表演、對事件剝繭抽絲般的重現,讓觀眾相信了男主口裡的“真相”。

為了說服法庭為什麼密室殺人案另有其人,男主不得不說出男主因與女主勞拉幽會,回來的路上撞死了青年丹尼爾。男主在勞拉的逼迫下不得已把死者與車子都沉入了湖底。後來收到了“知情人”的威脅短信,要求拿十萬封口費去那個三百公里外的酒店碰面。因此,嫌疑人應該是這個“知情人”。

但律師不信。律師通過現場事實與專業的分析,揭示出男主在撒謊。若按照男主的交代,無法說服法庭。

這是影片帶給觀眾的第二重懸念:原來還有案中案!這裡面還有多少什麼不為人知的隱情?

如此一來,就深化了第一重懸念,從“是什麼”轉到“為什麼”,豐富了對第一重懸念的期待與緊張感。

但這也只是開始。律師為了幫助男主脫罪,拿出一張男主被捕時的現場圖(後來知道是偽造的),酒店服務員、受害青年的母親也在照片上,這樣一來,受害青年父母的嫌疑就大了。因為他們有做案的動機、條件與場合。母親有酒店房間的鑰匙,可以配合父親進行天衣無縫的“密室做案”。丹尼爾的父母因一直懷疑男主與情人,通過車牌號幾次找過他們,但都沒能直接獲取真相,必定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至此,脫罪有望了。影片也遞進到了第三重懸念:嫌疑人的父母真的是兇手嗎?

萬事俱備,只欠證據。律師提出,可以放一件勞拉身上的東西到丹尼爾的車裡,坐實證據。男主終於在律師拿出來的地圖上標註出了沉湖地點。

這是第四重懸念,丹尼爾的父母最終能獲知他們的兒子與車子被藏在何處嗎?他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真相。第四重懸念解開了。

接下來會如何進行呢?這個方式可以幫男主脫罪嗎?

這裡,導演送了觀眾一個懸念外的意外:在被推下水之前,丹尼爾還活著!

這個案件的性質就變了,從“肇事逃逸”成為了“故意謀殺”。觀眾被帶進了第五重懸念:案件會因此有什麼變化?勞拉竟然是這樣的人?男主會因此更容易脫罪嗎?

但是情節的反轉出乎意料,律師在得到想要的真相(沉湖地點)之後,終於讓觀眾瞭解了實情:

勞拉為了贖罪,將真相都告知了男孩的父母。隱匿撞車事故、沉湖丹尼爾都是因為男主怕出軌之事被暴露而使自己身敗名裂、一無所有所為,而勞拉麵對丹尼爾的父母,良心不安,將男主叫到酒店勸他自首(那十萬元作為男孩父母的補償),男主將勞拉殺害。

然後,第五重懸念(核心)揭開了。

這個律師是丹尼爾的母親假扮的,她不是來幫丹尼爾脫罪的,她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他兒子的藏匿地,同時男主自己承認的證詞也將把自己推入萬劫不復。

前面的所有懸念都只是給最後的懸念做鋪墊,本片不是陳述律師如何幫客戶從一樁殺人案中脫罪,而是一個隱忍的母親一步一步誘導、迫使兇手自己和盤招供的為兒子復仇的故事。

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觀眾最開始以及隨著事件的進展所以為的那樣,成功地被導演的懸念設置給帶著跑。

從三個角度的懸念設置特色,解讀推理懸疑佳作《看不見的客人》

二、人性與反差的懸念:那個你不是我認識的你

好的影片都是對人性徹底、通透的挖掘。英國詩人、劇作家羅·勃朗寧說過:“愛情、希望、恐懼和信仰構成了人性,它們是人性的標誌和特徵。”

《看不見的客人》為我們揭秘了背後的“客人”,也讓我們看到了複雜、隱秘的人性。電影藉助人物在情節中的表現來設置懸念,使觀眾對人物的認識從虛到實、從假到真的過程。片中主要人物都經歷著在愛情、希望、恐懼與信仰中的堅持或掙扎,每個人都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也反映了人性,引發觀眾的不同深思。

男主艾德里安年輕有為、功成名就、生活幸福。若無意外,他在世人面前可以一直維持彬彬有禮、友善誠懇、兢兢業業、愛家護妻的形象。影片一開始也容易被他帥氣的外表、堅毅的眼神、幹練的思維與對於勞拉被害的眼淚所矇蔽,內心卻深藏著無比暗黑的心機、撒謊成性、為了目的不擇手段、栽贓陷害、毀屍滅跡、用金錢掩蓋真相,不由得讓人覺得恐怖乃至髮指。

一開始影片借男主的口,表明他的情人勞拉是一個果敢、大膽、自私、心狠手辣的不道德的第三者,但從她後來的實際表現來看,她雖然痴情於男主,但不能否認她的本性善良。出事後被恐懼、內疚、焦慮所折磨,最後良心發現,選擇將真相告訴丹尼爾父母、賠償他們,並想說服男主自首。卻不料男主並不是她以為了解的那個人。

丹尼爾父母,更是讓人印象深刻,在兒子出事前後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的人,其潛藏的為了孩子永不放棄、為了真相願意付出任何代價與犧牲的愛是何等強烈,那不是一般的酒店服務員、文學教授在面對社會精英挑戰、面對司法不公所能迸發出來的能量。

特別是母親,從服務員到以假亂真的律師,在喪子之痛中要經受多少付出與刻苦的練習才能騙得過精明的男主,她所要承受的痛苦、委屈、不公卻不得不堅韌、理性面對,與我們想像中的服務員、家庭婦女形象相去甚遠。

從三個角度的懸念設置特色,解讀推理懸疑佳作《看不見的客人》

三、觀眾代入感的道德焦慮懸念:這個我是否是真的我

影片代入感指觀眾在觀賞影片時,把自己代替了電影中的人物,想像自己身臨其境在那個場景中,來面對片中人物的境遇。

成年人在觀看蜘蛛俠、變形金剛、美國隊長、超人這類影片時,是很難有代入感的,頂多圖個爽、暢快。

但《看不見的客人》卻通過每個人都可能遇見的困境下的懸念設置,活生生把觀眾不斷拉進主人公所處的困境中,觀眾除了對影片人物的命運進程期待與緊張外,還容易陷入導演不斷拋出的一層又一層的面對自我的道德感焦慮:

  • 當男主在車禍後面對報警還是藏匿的難題,如果是我,會怎麼選擇?我願意用家庭破裂、身陷囹圄、事業盡毀來承擔責任、換取內心的平安嗎?如果覺得不可能面對這種選擇,可以設想一下不小心在停車場剮蹭了別人的車子,但沒人看見,也沒有攝像頭,我會怎麼做?
  • 當勞拉在處理事故時對男友言聽計從,事後焦慮不安甚至抑鬱,為了自己所愛的人,我會怎麼選擇?
  • 丹尼爾的母親為了尋求真相,付出巨大的隱忍與犧牲,我在那種面對社會精神人士構建的銅牆鐵壁、司法被金錢收買面前,會以怎樣的心態面對?會為了孩子付出到哪個程度?

……

影片中每一個主人公的困境、轉折、選擇,都會喚起觀眾的同理心、道德感批判與選擇,不斷折磨著觀眾的內心。

當我們是當事人,還能以旁觀者的期望要求去做嗎?不要過於相信自己。著有《紅字》《胎記》的美國作家納撒尼爾·霍桑曾說過:“人的本性中決無行善或作惡的所謂堅定不移的決心,除非在斷頭臺上。”在大失大得面前,我們的人性能經受得住考驗嗎?

只有時刻警醒、反省自己,承認自己人性中軟弱的一面,才能在人性與公義的選擇面前,做出合理的行為。否則,那些暫時得到的,終會失去。甚至會像片中的主人公一樣,一步錯,步步錯,終將萬劫不復。

從三個角度的懸念設置特色,解讀推理懸疑佳作《看不見的客人》

四、結語

什麼是一部好的懸疑片?

懸疑片的核心要素是利用電影的敘述語言進行懸念設置。懸念即讀者、觀眾、聽眾對作品中事件(情節)發展變化與人物命運進程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情。

懸疑片大師希區·柯克卻著力於洩露一些情節的線索提前告訴觀眾(他舉例說,觀眾知道桌底有個炸彈,但片中人不知道),如此一來,觀眾的心甚至比當事人還要緊張不安,於是不自覺中參與了劇情,帶動了觀眾的激情以及足夠強的期待和緊張感。

而《看不見的客人》不但熟稔運用希區·柯克的懸念觀,還將這種懸念的設置拓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導演奧利奧爾·保羅在影片中將情節與節奏、凸顯人性與反差以及觀眾代入感的道德焦慮三個方面設置多重懸念,通過多次倒敘、插敘、閃回的電影手法,虛實交錯,不斷製造智商碰撞和邏輯推理的高潮,帶給觀眾一個視聽、感受與思考盛宴。

近年來,優秀的推理懸疑片不斷湧現,諸如《黑暗面》《調音師》《消失的愛人》《彗星來的那一夜》《前目的地》等,國產的也不少。但是在懸念手法的運用上,《看不見的客人》實屬懸疑片的經典之作。

最後,若您喜歡這類片子,順便推薦一下同為奧利奧爾·保羅導演的《海市蜃樓》(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