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本托底、伏笔递进、影片立意三个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1994年,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在美国上映,它在当年既不卖座也不讨好,虽在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得到7项提名,但最终一无所获。不过这种种的不如意丝毫不影响这部没有酷炫和花俏的监狱电影渐渐沉淀为世界影迷心中公认的影史第一。

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能够后来居上了呢?因为它所讲述的,不单单是"越狱"这一件事,观看这部电影,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有人明白坚持,有人懂得智慧,有人学会成长,有人重拾希望。

从剧本托底、伏笔递进、影片立意三个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精妙绝伦的大师级剧本托底,人物刻画形象生动

姜文说过:"电影最难的不是讲好一个故事,而是不讲故事。"可以说电影能否成功,不仅要看演员的演技和导演的拍摄技巧,剧本精彩的,无疑会给电影加分。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经典的电影,他们都是改编自著名的作品。在导演拍这部作品之前就已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剧本的雏形,只需要找编剧去打磨。

《肖申克的救赎》也拥有一个出色的基础,它由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改编,起初的副标题为"春天的希望"。监狱作为故事背景带有寓意性,以安迪、典狱长、狱警和囚犯们所构成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错谬、混乱的。安迪是一个无罪的好人,却被关进监狱接受改造。肖申克的几任典狱长没有一个是清白的,但他们却在那里颐指气使,教化训导着无罪的安迪。在这样一个错谬、黑白颠倒的世界,安迪却像一只浴火后重生的火凤凰,依然能保持高贵的品格,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健康自信地飞出了炼狱的火坑。

从剧本托底、伏笔递进、影片立意三个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除剧本外,影视人物塑造是影视作品关乎成败的因素,在承载剧情的同时也被导演赋予了深刻的文本内涵这一基本前提。电影开头被导演用蒙太奇段落和两个时空的平行剪辑来呈现。在这两个时空之中,一面是处于纠结、醉酒中的安迪,是他那正与高尔夫球员偷情的妻子;一面是秩序井然的审判罪犯的法庭,是言之凿凿、确可信据的律师证词。

相信很多人最开始都会觉得这位衣冠楚楚的银行家是一个到了黄河仍不死心的、残暴凶狠的杀人狂魔。以至于在后来一步步揭秘案件的真相之后,大家会感受到一股难以表述的惊讶与震撼,会为他们竟然相信这样一位知识渊博、富余绅士风度的银行家是杀人狂魔而感到羞愧,会为安迪在十九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逃出升天的传奇事件而由衷地感到兴奋,并且为安迪的理性、睿智、坚忍赞叹不已。

从剧本托底、伏笔递进、影片立意三个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伏笔层层递进恰到好处,电影细节处理到位

《肖申克的救赎》在台词和伏笔方面的细致十分到位,在剧情的前后呼应方面也很厉害。影片当中,有一幕大家在整理图书的时候,整理到了一本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当作者大仲马的名字,在电影当中引发大家的玩笑时,安迪忽然为大家解释了这本书是讲的越狱的事情,这为后来安迪的越狱做一个暗示的伏笔。

除此之外,我们都知道安迪最后是越狱出去的。而在影片中并没有明确的表明他是有这个准备的,但是在很多细节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从安迪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细小的举动中,就能够窥见他"走上了一条更少人迹的路",这也为他带去了"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细节往往会成为一部影片成败的关键,毕竟触动观众的点是多样的,有可能是动作场面,也有可以是人物的柔软性格展现,很多细节不能丢失,它或许会成为你影片的灵魂。

和《肖申克的救赎》一样,同年上映的《阿甘正传》也是"细节控"。比如猫王在阿甘家作客时,偶然间看到阿甘的腿疾,然后收获灵感,发明了风靡全球的爵步。"猫王"的全称可能大家叫不上来,但经典造型历久弥新:长鬓角、黑墨镜、喇叭裤。从猫王开始,美国娱乐文化引领全球,《阿甘正传》则巧妙地引入了这一细节。

从剧本托底、伏笔递进、影片立意三个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当中有一个令人惊叹的情节。黑人瑞德的视角里,头两年是安迪最难熬的时间。优渥风光的中产才俊遭遇生活的迎头暴击,因为无期徒刑的错判而人生无望。安迪却向瑞德索购了一把石锤子。这正是安迪的与众不同之处。也呼应了之后瑞德在回忆与安迪相处的日子,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片段:我告诉你,安迪有一种大多数犯人(包括我在内)所缺乏的特质,一种内心的宁静。甚至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认为漫长的噩梦终有一天会结束。安迪总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大多数被判终身监禁的囚犯入狱一阵子以后,脸上都会有一种阴郁绝望的神情,但安迪脸上却从未出现过。安迪一直都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坚定不移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而监狱里的狱警每每查房的时候,大家都会和瑞德一样惊讶为什么没有发现安迪的石锤,这把石锤被他放在了哪里?最后安迪越狱成功,监狱长打开了一本圣经,原来当初锤子是放在了圣经挖出的洞里。这让大家不得不感慨导演拍摄的精妙之处,剧情安排得如此巧妙。

从剧本托底、伏笔递进、影片立意三个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人人都需逃离自己的肖申克监狱,拥抱自由与希望

电影史上,"监狱"在各种类型的经典电影里都有呈现:喜剧片、侦破片、西部片、历史片、战争片、传记片甚至歌舞片里,都有监狱片的佳作。但历史上的监狱片那么多,如此成功的却只有《肖申克的救赎》,因为他完美地融合了"自由"与"希望"的这两大主题。

电影中最经典的一段旁白是这样描述的:我曾经试图描述过,逐渐为监狱体制所制约是什么样的情况。起先,你无法忍受被四面墙困住的感觉,然后你逐渐可以忍受这种生活,进而接受这种生活……接下来,当你的身心都逐渐调整适应后,你甚至开始喜欢这种生活了。什么时候可以吃饭,什么时候可以写信,什么时候可以抽烟,全都规定得好好的。我们离开制度森严、流程有序的工作8小时,我们是不是有一种无力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感觉?

监狱,是实景,也是隐喻。它为人提供外部的制约和张力之源。试问芸芸众生,何处又不是监狱?

从剧本托底、伏笔递进、影片立意三个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哈姆雷特说,整个世界都是巨大的监狱,到处都是牢房。莎士比亚用这个比喻说明,在自由世界里,人也时常被现实和命运绑架,囚禁在生活中。对囚禁的体验让我们得以理解监狱中的人,他们的情感和动机。我们是否是因为害怕自由,才让我们甘愿把自己变得忙碌呢?

不是一座监狱名叫"肖申克",不是一种体制名叫"肖申克",而是一种人生有限的认知,名叫"肖申克"。这座自身认知障碍的"肖申克"中,我们都要翻越那座高墙!只有翻越和突破才是我们今生的使命。

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肖申克监狱里所有的犯人和现代社会的人一样,他们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由的幻觉,是牢笼中一时的喘息。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才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长的自我救赎后,体会到的真正的自由,又有他的自律、耐心、智慧做保证。

从剧本托底、伏笔递进、影片立意三个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影片中和安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狱友布鲁斯。布鲁斯被严重体制化了,他习惯了这种模式,不得不依靠它来生存。其实不止布鲁斯,如果没有安迪的正确引导,瑞德也极有可能踏上布鲁斯自杀的老路。

自由不在外边,而在自己心里。心若不自由,处处都是牢笼。体制化是个非常可怕的东西。它会把错的变成对的,对的变成错的。它会把你的思想固化,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丧失一切批判能力和抗争能力,拦要切断一切可能和希望。

安迪则不痛,他曾经试图救赎其他狱友,给他们争取到一次喝啤酒的权利,不顾一切在喇叭里公放莫扎特的音乐,让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当牢笼中的人静立当地,抛却所有的愤懑与怨怼,伤害与恼怒,微笑着、若有所思地沐浴着自由的阳光时,安迪的人性魅力又一次彰显。这是心灵的救赎,这是希望的力量。

希望是关不住的,锁不住的,是有翅膀的鸟,是流动的空气,是任何黑暗都无法染指的。它深藏在你的内心深处,不能到达,不能触摸…安迪就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如何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不断去突破自我,不断去超越自己的认知障碍。

他用了25年才成功越狱,但是只要心是自由的,哪里都关不住一颗自由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