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歷經了千辛萬苦,你方能感悟它的美

古人鑄造錢幣的用途是流通使用,千百年下來能留存下的傳世錢彌足珍貴,歷史的滄桑感都遺留在一枚錢幣身上。

一枚傳世錢經歷就像是去西天取經一樣,道路充滿了荊棘,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得真經。可能會有人不屑的說有那麼誇張嗎?

第一,歷史上的動盪也多,大部分錢幣會在動盪時期作為窖藏,當主人離開後回不來時,或者其後代因不清楚,那麼窖藏就無法及時拿出來了。

第二,古人改朝換代後都有毀前朝的錢幣,譬如清初毀大量明錢去鑄清錢,這是有文獻記載的。毀前朝錢幣既是為了政治打擊,也是為了偷懶,把舊錢一回爐重鑄比去挖銅礦簡單多了,省時又省力。


錢幣歷經了千辛萬苦,你方能感悟它的美

第三,民間毀錢鑄造銅器來謀取利潤,把一些鑄造精良的錢幣回爐重造香爐,佛像以差額賺錢。鍊鋼鍊鐵更是成噸數銷燬。以上種種造就了傳世錢稀少,特別是鑄造量不大的錢幣傳世更少。請善待自己的傳世錢吧,不要以邊道磕碰,字體模糊,錢體有裂的現在觀念去看待它。如若這樣,那你看不見的是其背後苦難和文化的傳承。民國時期的藏家都以傳世為珍惜,常常佩戴把玩。玩錢幣的本質就是探索和認知其背後的文化,當你看著一枚古錢時也是對古人的一種對話吧。這是自己的感悟吧!歡迎廣大泉友留言交流。


錢幣歷經了千辛萬苦,你方能感悟它的美


錢幣歷經了千辛萬苦,你方能感悟它的美


錢幣歷經了千辛萬苦,你方能感悟它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