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不痛恨屠城的曹操,却痛恨无意阻挡全国统一的诸葛亮?

付晓144


封建王朝皇权世袭制,到汉献帝已是穷途未路,君无道臣奸侫,黎民百姓倒悬于水深火热。曹操想统一天下施仁政而助黎民于水火,诸葛村夫空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识时务,施展奸诈之术阻碍国家统一而使天下黎民又多忍受几十年分裂战火之苦,实乃千古罪人万世妖道是也。怕被后人寻其墓穴挫骨扬灰而布疑冢,自知无颜面对中华后世而悄然逝去无踪。


jinlixu357kb


最近,在网上接连看到几篇贬损抹黑诸葛亮的文章。论据都十分牵强,难以服人。例如有一篇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损失了十一员大将,简直就是胡说八道。这些人很有点利用贬低名人,吸引眼球,赚取流量的嫌疑。

诸葛亮是一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中国历史上。千人赞扬,不增其高;万人贬损,无使其矮。

又何必哓哓不休哉?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诸葛亮最大的罪恶是他以光复汉室为名,穷兵黩武,不断发动战争。在他的治下,以及按照他的既定方针继续北伐的姜维领导下,蜀国因连年征战而贫困不堪,老百姓食不果腹。据吴国使者崔诩向孙休的汇报,天府之国的景况却是“经其野,民皆菜色。”对诸葛亮不断乏魏的国策并不是无人反对,他自己所写的《出师表》就表明刘禅有不同意见,所以诸葛亮才需要搬出他老子来压阿斗。并谆谆劝诫刘禅要尊贤纳谏,发扬先帝的品德,不断进取。刘禅年轻时大概就被诸葛亮这样压下去了,但到第六次出征之前,刘禅终于发表了不同意见:“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能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第101回)诸葛亮又搬出先帝来喋喋不休地弹其老调,光禄大夫谯周站出来,由于大道理谁也讲不过诸葛亮,便用当时人们普遍相信的天象不详为理由,企图阻止出征。诸葛亮回答道:“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虚妄之灾氛而废国家大事耶?”(第102回)由此可见,往日他为自己毫无道理的决定——比如让关羽守华容道——所给的理由:“吾夜观天象”,如何如何,都是妄语。蜀国的百姓,我相信,肯定喜欢刘禅偏安的打算,而不愿参军北伐,为光复什么汉室卖命,也不愿意为没完没了的战争赋税、纳粮、运输。诸葛亮贩卖的战争对老百姓有害无益,对蜀国有害无益。他穷兵黩武,耗尽国家的财力,丢失了蜀汉的民心,导致三国中的蜀,最易守难攻的国家最先灭亡。无论《三国演义》怎样吹嘘诸葛亮,丑化刘禅,我们稍加分析,还是不难看出谁是罪魁祸首。

刘备没有曹操的霸气和才气:曹操的霸气在三国人物中是出了名的,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我们甚至可以从他是诗句中感受到这种霸气。曹操的才气也是相当出众的。他推广屯田制,解决了军粮问题。他不光会用人,自己也是有勇有谋。文学修养也颇高,是建安七子之一。

  而刘备呢,听到曹操说他是英雄的时候惊吓至筷子落地,很难看出他身上有英雄的霸气,只能说他有英雄之谋略。他的才气表现得最突出的是识人,能把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谋士招至麾下(当然诸葛亮,庞统在三国演义里被妖魔化了,其实曹操手下的五大谋事均不在此二人之下),他自己的勇敢谋略并没有曹操那么突出。文学才气就更谈不上了。

  

  刘备的儿子难与曹操的儿子相提并论:先说曹操的儿子,曹操有诸多儿子,不少是名垂历史的:比如曹丕,曹植,文采一流,与其父并称建安七子。尤其是三子曹植,谢灵运曾说过:天下才分十斗,曹子建(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好象是这样说的,书不在身边,只能大概表达一下。)“才高八斗”说的就是曹植。还有六子曹冲,很有名的根据浮力的原理为大象秤重的神童,等等等等。

  刘备的儿子在历史上的名声就显得很猥琐。“扶不起的刘阿斗”让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显得有点不值。


古今历史观文


不论是对于曹操屠城的指责,还是指责诸葛亮阻止全国统一。这都是站不住脚的。可以说现在很多人评价曹操或者诸葛亮,都是带着偏见的眼光去评价对方。所以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站不住脚。曹操历史上确实有过屠城的经历。但你以为屠城的只有曹操吗?刘备,孙权这些人谁没有过屠城之举?而且曹操屠城真的是因为嗜杀吗?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至于诸葛亮阻止国家统一,这就更可笑了。站在曹魏阵营一方,确实可以说诸葛亮是阻止国家统一的凶手。但如果站在蜀汉一方,诸葛亮则又成为了致力于国家一统的斗士。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自然不同。

历史上曹操确实有过屠城的明确记载。而且曹操屠城还不止一次。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屠徐州之战了。《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中记载,公元193年,曹操父曹嵩在徐州被害,曹操由此迁怒陶谦。并且表示,除非徐州百姓开城投降,否则徐州城破之日,他会屠城以报父仇。虽然明眼人都知道,曹操报父仇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曹操看上了徐州之地。但曹操父亲被害也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曹操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进攻徐州。

而曹操所宣称的屠城口号也不过是一种斗争策略罢了。历史上很多人在战争期间都以屠城的理由来瓦解对方的抵抗之心。这是一种震慑敌胆的手段。如果对方乖乖投降,屠城自然不可能发生。但如果对方不识趣,那么战胜对方之后必然会行屠城之事。这种屠城行为并不是报复。而是更进一步立威。这就代表自己所说的屠城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正会去做的。在日后再使用屠城这种威胁手段的时候,自然就会手到擒来。而且屠城之举虽然在古代也被人所诟病。但不得不说这种手段很有效。在古代屠城的诸侯将领也比比皆是。这个不值得吐槽什么。

说诸葛亮阻止了全国一统,其立场明显就是站在了曹魏一方。三国时期以曹魏为代表性政权。这种说法来自于晋朝。因为晋朝篡魏得来的天下。所以晋朝把曹魏认同为三国时期的中央政权。而刘备的蜀汉和孙权的东吴则属于地方割据政权。在《三国志》中也有相同的观点。但是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并没有谁主谁从的说法。魏蜀吴地位平等,他们互相之间谈不上谁影响谁一统天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谁就是正义的代表。而其他两方则被视为叛逆。陈寿在三国志中虽然给曹魏列为本纪,蜀汉和东吴列为传。但其在《三国志》中的立场也明确表示了,三国时期魏蜀吴没有地位上的差距。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说什么诸葛亮阻止了全国统一是不恰当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人有贤愚好坏之分,如果仅仅因为学问不多,见识不够而对人对事有误判,从而发出有失公允言论的人还可理解。而有的人则是从自已的价值观出发,只管站队,不论对错,凡不符合自已一方利益的人和事,一概大棒伺候。

曹操征战一生,杀人无数,其中屠城的恶行就有好几次,无数的黎民百姓被其屠杀,是个名符其实的刽子手。

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因陶谦的部将杀了曹操的父亲,曹操攻下徐州后,进行屠城。

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击败张邈,屠了雍城。

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曹操破吕布,屠彭城。

官渡之战,坑杀降兵七万多。

建安九年(公元二O四年),曹操大败袁尚,屠邺城。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0七年),曹操讨伐乌丸,屠柳城。

曹操的部下也干过屠城的事,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视百姓生命如草芥的曹操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十足的恶棍形象。

蜀国的刘备和诸葛亮,在民间的口碑都很好。刘备逃命的时侯也不忘带上老百姓一起跑。

诸葛亮做为蜀国的丞相,一生勤政爱民,凡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蜀国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只是后来出兵讨伐魏国,征战过于频繁,给老百姓造成一定的负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仅有少量家产的诸葛亮说到也做到了。

老百姓的心中有杆称,大奸大恶之徒只能得逞于一时,一旦时过境迁,权力不再,只会惹人唾弃耻笑。而爱民为民者,谁想贬低抺黑也都只是在做无用功。






大河桥下流


世人对曹操存在偏见。

1.成绩盖世

曹操对内既是剿灭黄巾乱匪,也是讨伐董卓反革命集团积极分子,天下大乱时又消灭袁术野心家,扫清吕布军阀,统一袁绍割据势力,坚决打击以马超韩遂为代表的西北分裂集团,维护了边疆稳定;对外把对中国威胁最大,危险系数最高的北方游牧民族一举荡平,统统摄服。

2.发展经济

采用屯田这种脚踏实地、切实可行的生产方式,而不是大谈泛泛虚妄、不着边际的高明理念,为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办了件实事,实实在在的发展了生产力,有效恢复了汉朝时中国的心脏地带——中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善待中央

自以董卓为首的反朝廷反人类反革命集团作乱以来,汉献帝政权基本上变成了流亡政府,各家诸侯世受浩荡皇恩的白眼狼子孙却不闻不问,曹操毅然主动承担了维护中央照顾中央的艰巨而光荣责任,在他的操劳下,三国杀整体上乱而有序,大家都只是在一个中国一个朝廷的大前提下折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4.文化学者

作为高级官员,首号军头,曹孟德时刻注意加强自我文化修养,坚持高雅艺术追求,带动了三国时代的文艺复兴,使得这一时期艺术特点呈现出水火求济、龙虎交会的大时代风华,与后来西晋文人的那种阴阳怪气、萎靡不振的畸形化情绪,形成鲜明对照!


颤动的丹田


《三国演义》中的第一笨蛋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孙权搞得,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打得,与诸葛亮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当然就没有华荣道的一说了,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的失误,马谡是替罪羔羊,借东风是莫须有,空城计是神话,七出祁山一次未果,都是铩羽而归,培养了一个二百五接班人葬送了蜀国,《三国》第一聪明人是阿斗,吃喝玩乐啥事不管,得扔给傻逼诸葛亮了,是《三国》里的风云人物在位最长的,生活品味最高的,阿斗最聪明的一句话是——此间乐不思蜀,他不这么说脑袋立马就搬家了


792突击步枪


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大部分为了博流量开始另辟蹊径,不走正常路。以前是崇刘反曹,现如今变成崇曹反刘。刘备一生爱民,逃跑都不忍心丢弃百姓,得到一个虚伪的名声。曹操屠徐州几十城,协天子而令诸侯得到赞美。很多人讨论什么年少爱刘备,年老爱曹操的人,说实在的,他可能连三国演义都没有看过,更何况三国志呢?他们获取“知识”的来源就是来自于各种自媒体。

现在的很多人就喜欢抹黑历史名人来博取关注。三国一直是一个热点,抹黑诸葛亮的人大有人在。他们常用的套路就是先去除三国演义给诸葛亮附加的光环,然后再加三国演义给诸葛亮的缺点和历史上诸葛亮本就有的缺点。毕竟,人都有猎奇心理。

比如,经常有人说蜀汉人才缺乏怪诸葛亮,说他专权。但是你只要看看史书就明白,这真不是诸葛亮的锅。首先刘备被陆逊一把大火烧白帝城,一场大败不说,损失了多少人才?当时夷陵一战,马良、程畿、冯习、张南、傅肜、王甫、沙摩柯等人皆战死,杜路、刘宁等势逼降吴;黄权退路遭阻而降魏。益州内部的南蛮也见此也蠢蠢欲动。基本是刘备的全责。他给诸葛亮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结果诸葛亮不仅短时间内就平定南蛮,还能反攻。

就这种功绩,还有人说诸葛亮不懂军事?

诚然,曹操是一代枭雄。但处于那个年代,兴汉是对的,符合诸葛亮这种士人的个人理想。我们处于后世,不能说痛不痛恨。至于那些人,只是看多了网络文章罢了


临江陆子鸿


说二句,看问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的分析,伤害人们的多少而决定恨痛。首先,说说曹操屠村。曹操刺董卓后,可称惊弓之鸟,在误解误判的情况下屠了全村。逃走的途中又遇恩人,尽管得知自已的行为是千错万错,还是一不做二不休的杀害了恩公。同时也失去了阵宫与自己共同创业的机会。如果曹操没有后来的成功,没有后来的一方诸侯,曹操会永远的被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就是如此,曹操仍然被世人吐槽。在历史舞台上曹操永远都是白脸……。再说说诸葛亮,诸葛亮是历史的必然人物。如果没有他历史可能要从写,三国有可能就是一国……魏国。由于诸葛亮的出现,他联吴抗曹,施展雄才,用尽全力,使曹操八十三万人马,极乎丧尽。八十三哪,给屠一村如何?在后来的战斗中又有多少千军万马死在战场?是诸葛亮阻止了全国统一,是诸葛亮让更多的人们死亡,最大罪魁应该是诸葛亮而不是曹操。由于历史文笔不一,文笔服务于政治的不同,刘备,刘皇叔,诸葛亮,关云长,赵子龙,张飞,以仁,义,礼,致,信,打造了一个合乎民意的链条,传至民间。而曹操只有屠村,一合酥,烧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都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诸葛亮的出现才是千古罪人。分裂了国家,伤害了百姓……浅谈曹操,诸葛亮,屠城,统一,阻止,割据。个人观点不足指正。


手机用户乌龙


三国演义有点艺术性的渲染,三国志里面的诸葛亮,显不出对蜀国有多大贡献。按国家统一大业来讲,曹操是正确的,后人评价,虽奸,且雄,一代枭雄统一了北方。诸葛亮,只不过扶持没落的王朝。军阀混战,阻挡了统一进程,历史上的事情,也不能拿现在的观点来看。也就是谈谈个人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