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和“共和行政”为何不能成为《资治通鉴》的开篇?

今天的人想要透彻观察古代的历史,除了二十四史以外,《资治通鉴》是始终绕不开的。《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时期,记载的历史上启战国开端,终于北宋初年。司马光作为《资治通鉴》的作者,为何将“三家分晋”作为该书的开篇?假若参照《史记》,将黄帝这位华夏文明始祖作为全书的开篇,岂不是更好?


“黄帝”和“共和行政”为何不能成为《资治通鉴》的开篇?

《资治通鉴》作为一本编年体史书,司马光在编写时依照时间顺序,将历史事件罗列其中。这便需要一个准确的时间点,这一时间点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共和元年,这一年周朝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出镐京。从这一年开始我国历史记载的所有事件,都以编年的形式有了明确的记载,每个君主在位的时间长短,他们在位时每一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都能完整地接续起来。


“黄帝”和“共和行政”为何不能成为《资治通鉴》的开篇?

因此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不会选择共和元年前作为开篇。黄帝的事迹虽然广为流传,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不完整的,特别是有相当年份的历史事件记载是空白,因而只适合作为纪传体的形式编写成史料。


“黄帝”和“共和行政”为何不能成为《资治通鉴》的开篇?

那为何司马光不将共和元年作为开端呢?想来“共和行政”也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便要涉及到“共和行政”的政治含义了,周厉王贪婪残暴,重用奸臣霸占山川之利,宠信卫国的巫师监视国人,任意迫害国人,最终导致国人同时发动暴动,周厉王出逃,最终死在了外地。国人联合起来推翻君主的暴政,这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黄帝”和“共和行政”为何不能成为《资治通鉴》的开篇?

在君主与国人共治天下的西周时期,“共和行政”有着天然的合法性,但是在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对“共和行政”大书特书显然不合时宜。司马光作为“儒家三圣”之一,在编写史书的时候自然不会写赶跑君主这样大逆不道的言论,反而选择“三家分晋”这样惨痛的例子教育天子,提醒天子时刻堤防乱臣贼子。对臣子胁迫天子求取分封的事例大加鞭挞,号召臣子要有臣子的本分,天子和大臣们要时刻注意权力过重的大臣,以防威胁天子地位。


“黄帝”和“共和行政”为何不能成为《资治通鉴》的开篇?

另一个原因就是春秋时期的这段历史不仅有人写过,写出的书还非常好,这本书就是儒家十三部经典之一的《春秋左氏传》。此书以孔子删定的《春秋》为大纲,上至周平王东迁,下至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在对内容进行扩充的同时,继承了孔子编写史书的指导思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褒贬没有直接写出来,往往蕴含在叙述中,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此书还带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黄帝”和“共和行政”为何不能成为《资治通鉴》的开篇?

司马光作为典型的儒家思想培养下的圣人,完美继承了儒家思想,对等级秩序和宗法伦理看得非常重要。在宋仁宗时期多次上书解决继嗣问题,宋仁宗觉得司马光真心为国家考虑,将奏折转至中书省,司马光亲自到中书省催促办理,直到赵曙被立为皇太子。但其实司马光在政坛过得磕磕绊绊,上书大量的奏折没得到重视,担任的官职也是无足轻重的闲官。


“黄帝”和“共和行政”为何不能成为《资治通鉴》的开篇?

四十多岁的司马光郁郁不得志之下,决定仿效圣贤修书,续写《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一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司马光将“三家分晋”作为全书的开篇,阐述自己忠君的儒家立场,对礼、分、名三者进行深刻的剖析,倡导恪守君臣之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