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好人和壞人的區分度嗎?

現實歷史影視的三農


你好,我是寒山筆記,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和大家交流文化知識,提升豐富自己的知識量。

區分一個人的好壞不是文化水平來衡量的,有文化的的知識分子不一定就是好人,也不是壞人就沒文化了,文化只是一個人受教育水平的體現,如果只是用文化來區分好人和壞人的標準,那太片面了,如今教育水平相對公平,人民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學好了文化教育,怎麼去運用文化知識就是個人行為了

俗話說有文化的知識分子能造福社會,也能毀滅社會 這句話就是說如果有文化的好人把自身的文化用在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上就能造福社會,如果文化被壞人所利用於做壞事那對整個社會有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我覺得文化不是作為評判好人和壞人的區別


寒山筆記


有文化就是好人嗎?

文華代表的是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並不是用來定義善與惡。好與壞!

從大事來說危害他人,和危害國家的人就是壞人。

對社會有貢獻,能照顧到大家利益的人,就是好人。

但是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杆稱,來衡量好人壞人。我個人認為對我好的人,他就是好人,惡意傷害我的人就是壞人。

我爺爺有文化,地上全知,天上的知道一半,但是小時候常逼背八卦,算九宮。我做的不好就打我。我覺得他是壞人。我奶奶沒文化,但是總是護著我,我認為她是好人。

珍惜對自己好的人,一輩子不長。真心對你好的人不多。





陳沐椿風水命理


文化只是一個人的學歷稱呼,也不能說文化高他就好人,如果他文化高而(善惡不分)他就(不是人,)那樣他比壞人(還可恨),因為有文化做壞事(害國又害民),壞人也有殺人和通敵賣國對於樣的人必須死。




趙柱良


首先對於一個人來講文化是受教育的程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歷的高低,而好人和壞人通常是道德上的區分。兩者有一定關係但不是必然結果,不是文化高的道德就高就是好人,也不是鄉村野夫道德就低就是壞人,不是有一句古語說“仗義屠狗輩負心讀書人”嘛。我們來看兩個真實的歷史故事,看完你就會明白文化是否是好人壞人的區分度了。

話說,在民國年代的舊中國,有著這樣一個姑娘。她出生在上海寶山縣的一個富裕的官宦之家。兄弟姐妹共有12個,她排行第八,在姐妹中,她排行第二,在家中都是被稱為“二小姐”的,是實打實的名門閨秀。她的幾個哥哥很早就留洋,且成就頗豐的就很少了。四哥張嘉璈是當時有名的銀行實業家;二哥是中國政治家、哲學家,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她的哥哥張歆海還曾任外交部歐美司司長、葡萄牙公使、波蘭公使等。

15歲時這個溫婉的女子要嫁人了,她的哥哥告訴她,她要嫁的是一個頗有才華和理想的年輕人。那時候,張幼儀是開心的,還帶著些許期許。可是,那個很有才華的青年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的時候,就不屑又嫌棄的說:鄉下土包子。但還是和她完婚生子,她生下兒子之後,那位很有才華的青年就遠赴重洋留學去了並在那裡結識了一位聞名天下的才女。這青年一邊猛烈追求這才女,一邊命令再次懷孕的她打胎。她說,把孩子打掉會有危險的,可能會死的。青年只是冷冷的說,坐火車也會死也危險,你就不坐火車了?

她的哥哥安頓了她,她把他們的孩子生下來,然後就成全了青年,簽署協議離婚。並且成為了民國第一樁開明離婚案的女主角。而那個很有才華的青年憑藉著這個“第一次”,再次在中國名聲大噪,被譽為掙脫封建婚姻枷鎖的進步青年代表。

這個有才華的青年就是那個聞名全國的詩人“徐志摩”,他的《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首詩傾到了當時包括後來這些年多少青年男女的心,不可謂不是才華橫溢文氣斐然。那麼,他的文化高和他的道德能劃等號麼?


我們再來看一個歷史故事:戰國時期軹邑深井裡有個遊俠兒混跡在屠戶中間,他的一個朋友拖他去刺殺一個大大的仇人,他說“我的生活貧寒,只能做個屠夫來維持生計來供養我的老母親,只要我的老母親活著一天我都不會去替你刺殺仇人。”

過了很久他的老母親去世了守孝三年後,他就履行諾言去替他的那個朋友殺死了那個仇人,聶政在刺殺仇人時又殺死十多個侍衛之後,已經力疲,被眾人圍住。他們圍著聶政不敢向前,聶政已經刺殺了仇人,也沒有打算活著離開。他隨即自己用劍劃破臉皮,挖出眼珠,又割腹挑腸,當場慘烈死去。他就是戰國著名的刺客:聶政。

韓國把聶政的屍體擺在街市上,以千金懸購他的身份與姓名,可是並沒人知道這個刺客究竟是誰。聶政的姐姐聽說這事後,說道:“聽描述,這個刺客肯定是我的弟弟。他為人仗義,又很有節氣,我不能因為吝惜自己的性命,就埋沒弟弟的名聲。”於是,聶政的姐姐去了韓國,她看到屍體,面目全非慘不忍睹,但是,她還是一下子就認出了這就是自己的親弟弟。聶政的姐姐哭著說:“弟弟啊,你真是英勇啊!姐姐為你驕傲,你這樣自毀容貌,自殘軀體,全都是為了不牽連我啊。因為吝惜我的生命,而不能顯揚你的名聲,做姐姐的我,怎麼也不忍心這樣做啊!”聶政的姐姐抱住聶政的屍體繼續痛哭道:“這是我弟弟軹邑深井裡的聶政啊!”說完自盡在他弟弟身旁。聶政之所以名垂後世,也是因為她姐姐不怕剁成肉醬以顯揚他的名聲!

每每看到這個蕩氣迴腸的故事,就會想雖然聶政姐弟出身市井沒有文化,可是誰能說他們兩個是“壞人”呢?

聽完這兩個故事,大家是否明白文化高的不一定就是好人雖然他的作品流芳百世,文化低的也不一定就是壞人,他們以視死如歸的氣魄和撼動山河的壯舉,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俠義之名,使自己的英名萬古流芳。


瘦金體花間書


文化可不是區分好人和壞人的標準。文化我認為是一種認知,即便是這種認知也有層次之分,只有文化水平到了一定程度了,才能對一個人的行為起到一定的的規範作用。高的文化水平不是好的道德修養,但是二者也不是對立排斥的,是互有相互重疊的一部分。也很好想象,現在出現的一些沒素質,沒品德,沒立場,沒底線的人,不乏高學歷高知識水平的人。沒上過學,或者學歷低的人,大多也淳樸善良。當然高學歷不代表高的文化水平,但至少代表了一定的文化水平。顯而易見,文化不是區分好人和壞人的標準。

我認為,區分好人和壞人,有兩個標準。

一是是否能夠做到與人為善。一個人假如能夠做到始終與人為善,不分對象,那麼他就能夠以一個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身邊的人。那麼就可以說,他是一個好人。

二是是否常動惻隱之心。即便一個人平時很厲害,很嚴厲,或者不做好事,但是能夠經常看到他不忍,,,這個可以好好體會,那麼他多是為世事所迫,如果環境好了,可以改變。我認為內心他還是個好人。

兩個標準,區分情況,但我想比較客觀。大家怎麼看。


心裡顫動的一點點


文化是好人和壞人的區分度嗎?答案一定是不是。

我們似乎非常願意用好和壞來作為評價的標準,所有事物和狀態都必須是線性的,要麼好,要麼壞,不能既好又壞,也不能既不好也不壞,與好人有矛盾就一定是壞人,與壞人不對付就一定是好人。真是這樣的嗎?為了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還是來具體看幾個人吧。

  • 范雎

戰國時期魏國人,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相國。提出“遠交近攻”戰略思想,為秦國大出天下創造了基礎。這算有文化了吧?卻也成為成語“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的關聯對象。

  • 李斯

戰國時期楚國人,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法家代表人物,秦國丞相。他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以秦篆統一文字,制定法律,統一車軌、度量衡制度、貨幣。這算有文化了吧?可他也為一己之私妒殺韓非子,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毒殺長公子扶蘇,迎立少子胡亥為秦二世。

  • 李紳

唐代詩人,曾任宰相,著有著名的《憫農》詩二首。與白居易發起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這算有文化了吧?可這樣的一個人卻為官暴戾,結黨弄權,家中私妓成群,還在“吳湘案”中一意孤行鑄成冤案。

通過以上幾個人,誰能告訴我,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那麼,文化是好人和壞人的區分度嗎?


鼠眼觀世界


你身邊一定不乏那種對有錢人低眉順眼,對於騙人怒目相視的人!甚至很多高學歷的妹妹們也是經常毒雞湯泡著,有錢人素質都要好一些,人品肯定差不了,似乎有錢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切品質一般!到這不應該影響一個正常的人去真實的看待世界!

人不分好與壞,錢也不回選擇好與壞!但一個人的品質可以通過很多言行判斷出來!在渣女盛行的時代,不是所有不要臉的精神就可以得到尊重!


造夢小兵


好人壞人,是做人的標準

就文化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針對修養身性的。所以古代文化深的人,懂得修養的道理多,但是能不能反求諸其身,做到德性上身,就不一定了。所以論語中孔子針對宰予白天睡覺的事情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皇帝內經》說古之真人,起居有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白天宰予睡覺,不符合規律,孔子針對這個現象,感嘆道:之前,聽別人所言,就信其行,而現在,聽別人所言,要觀其行,因為言行不一定一致。知道的道理,不一定能夠做到。

而現在的文化,包羅萬象了,含了科技,技術,哲學等。所以,一個頂端技術的人,不一定懂得做人的道理,沒有憐憫之心的科學家,可能科研就是雙刃刀。所以,報道的國內頂尖學府的高材生能夠弒母,就不足為奇了。智商可以足夠高,但是沒有做人的功底,不會和自己的情緒和諧共存,不能提高自己的心量,包容的心態對待他人,不能心存感恩,索取的心態太強,人生可能都不會有好的歸途。

所以,我覺得,只要會看護自己心念,調節自己情緒,人心向陽,就是好人,即使大字不識。而不剋制自己慾望,放縱自己情緒,即使博學強識的人,也可能貽害他人。


陪菡寶讀古典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回答是肯定,不是。

首先,就文化本身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大概念,囊天地之萬物。想要給它下一個精準完美的定義,比登天還難。縱觀古今,有許許多多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眾人萬象,迄今為止也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可見文化之深妙,簡而不凡。

進而言之,應該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東西,諸如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是這個星球上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被普遍認可的一種意識形態。又比如飲食文化,茶文化,體育文化……,等等。

既然文化的界定沒有一個標準,何談對好人壞人的界定,沒有界定又那來的“度”呢?你不能簡單的籠統的說東方文化好,西方文化壞吧。

而對於“好人壞人”的界定,是非的評判,更取決於國家或個體的世界觀,意識形態價值取向和道德底線。當今世界危機四伏,霸權凌辱主義氣焰囂張,這與國家意識形態不無關係。

所以,文化是好人和壞人的區別度,其實就是一個偽命題。





纏墨香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文化不是好人和壞人的區分!秦檜文化程度很高,他是好人嗎?和珅文化程度也不低,卻是貪官!古今中外,有很多文化人,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成為了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專門研究統治老百姓的文化,這能是好人嗎?相反,一些文化水平一般的人,卻能夠堅持做人做事的準則,在國家,別人危難關頭挺身而出,捨身取義,隨受盡苦難,默默無聞,但畢竟是天地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