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到今天,有沒有人用辯證的思維看待《黃帝內經》?

三木人財經


《黃帝內經》,是一部古代醫學鉅作,包含了數代眾多醫學家的智慧知識,裡面的醫學理論知識,在當今有很多也是領先的,比如內經裡面講的正氣,就是現在的免疫系統,內經裡面講的經絡,也被現代先進設備及方法驗證出來了,內經裡面有很多的理論知識,被國內外現代科技證實了其先進程度,非常了不起的,又如內經所講的,小兒六歲時,肝腎發肓才完全,和美國現代科學研究結果很相近,中醫幾千年前就就掌握到了,中醫最厲害的就是辯證論治體系,這個是最深奧最難掌握的經驗技術,要想有好的中醫技術,必須要刻苦專研古代各醫學名著,對現代人學中醫有一定難度,學院裡學的只是表層的中醫,真正內在學到的很少,不信的話,你找個中醫博士,找幾個病人,再找個民間好中醫,對比下就知道了。


愛好音響


科學的發展,與是否用辯證的思維看《黃帝內經》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科學的發展,一直到今天,不過幾百年的時間。但是,科學的發展,其加速度越來越快,這是科學的本事。尤其是最近這幾十年,越來越快。不過,這與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黃帝內徑》是兩碼事,而且是風馬牛不相及。

《皇帝內經》中,與相當多內容,如果沒有玄學的知識和修為,是看不懂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理解不了其精髓的。可能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導致了要有辯證的思維看待《黃帝內經》的這個說法吧。

舉個例子吧。

最近五運六氣火了。本來,五運六氣是中醫在診療的過程中,加上地域、天氣等大環境的變化對人身體的影響,更好地判斷病情用的。偏偏這個時候有人拋出半年前的預測視頻,說早就有人預測了這次疫情。怎麼說這個事兒呢?

通過五運六氣,判斷在乙亥年末至庚子年初這段時間,有瘟疫出現的可能。注意,是有可能,前面要有許多的前置判斷條件的,例如地域和暖冬。那麼,這叫不叫做辯證?

所謂的辯證,筆者告訴你,老祖宗早在幾千年之前,就是辯證的了,不僅僅是在看待什麼《黃帝內經》的層面。而辯證的基礎,就是陰和陽。

順便說一句,陰與陽,不是對立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例如陰中之陽,陽中之陰。陰與陽,只是兩種屬性而已,而且,這兩種屬性之間,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老祖宗的智慧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 被稱為醫之始祖。 書中有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文,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看到這句《皇帝內經》開篇第一句話,普通讀者會怎麼理解呢?如果是我來理解 ,我會想到,在上古時代,嬰兒一落地就是神靈之體,很小的時候就能說話行文,再長大一點,就精通各項絕學,待到了年長時,大道至簡,周身神通,悉數內斂,而後,則是與天比肩。

作者把這句話看成一個生命,從胎兒到死亡的過程,也看成一個細胞從無到有再到地的過程,同時,也可以看成中醫體系裡相對應的各路經脈,或陰陽,要以發散的思維看待問題。

解說了諸多種種,也不忘提及人生中的大境界,大智慧。

作者天馬行空般的思維,實在是佩服的緊。《皇帝內經》原文略略幾個字,作者能講到小三為什麼喜歡摘原配的桃子;講到古代女孩及笄後每一年頭上戴幾根簪子;講生命的誕生、生長 、繁榮、枯萎;講生命是一個輪迴的過程;講冬天不能減肥,因為要冬藏;講學孔子就應該從《六經》入手。

黃帝內經是為中醫的發展奠定基礎,這正如是顯微鏡的發明,細胞的發現為細胞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果你還不能理解的話,我覺得我可以給你舉幾個例子,中醫講辯證論治,但是最早在黃帝內經裡,病和證沒有明顯的區分,而辯證方法黃帝內經提出了寒熱、虛實的概念。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用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概括並區分病證。明代王執 中將虛實陰陽表裡寒熱稱為"治病八字";張景嶽則明確提出以陰陽為"二綱",以表裡、寒熱、虛實為"六變"之說。清代,程鍾齡進一步闡發了八綱的涵義,提出審證治病不過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八字而已。近代《醫學摘粹》(1897)提出"八綱"一詞。這就是八綱辨證的發展歷程。除了八綱辨證,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裡創立了六經辨證,清代葉天士創立衛氣營血辯證。

不僅如此,講到命運,提到節氣,又結合中國的生肖、外國的星座、星盤,說陰陽,道易經,說的那叫一個天花亂墜,有些觀點的視角很是新穎獨特,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有些觀點則是像信口胡說,無法叫人信服,有點像狂熱的傳教信徒,看此書,要有學習的態度,也要有辯證的態度,孟夫子曾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正是這個道理。


王陽cium


《黃帝內經》相傳為黃帝所作,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曆代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黃帝內經》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病因學說”、“養生學說”、“藥物治療學說”、“經絡治療學說”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首先,黃帝的概念,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它代表著古代一群優秀的人的統稱。書當然不是一個人寫的,是很多醫家假借黃帝的名號,不為自己出名,把自己的做好的經驗著作統一編輯,為後代醫學作為經驗。 黃帝內經》成書於大約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學闡述,不僅涉及醫學,而且包羅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各項人類所獲的科學成就。令人頗感驚訝的是,中華先祖們在《內經》裡的一些深奧精闢的闡述,雖然早在2000年前,卻揭示了許多現代科學正試圖證實的與將要證實的成就。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大醫家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均深受《內經》思想的薰陶和影響,無不刻苦研讀之, 深得其精要,而終成我國曆史上的一代名醫。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迄今在診治學上仍具有指導意義。


林意詩語


辯證《黃帝內徑》不僅在世界醫學界,在國內也有人在辯證《黃帝內經》,不過辯證的方向和角度不同,其中,有人報以質疑,有人極力維護;但最終結果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依舊無法解釋黃帝內經中的部分內容記載和方法。

舉例:中醫的把脈,經略,穴位;通過中醫手法可以起到治病緩解的作用,可是在解剖學中,這些是無法得到證實的,可又是存在的。所以,科技的進步和如何去看待《黃帝內經》之間沒有關聯。

再說一下《皇帝內徑》;《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也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又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成型於西漢,作者並不是一人,而是由中國曆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 。

總的來說《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國學趣舍


感謝題主: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部是《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把醫學與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等相結合創立了“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黃帝內經》也一樣,我們不能全盤照抄《黃帝內經》上的知識來為現代人治病,比如非典、中東呼吸綜合症、新冠等現代病,因為古人沒碰到過,所以沒有辦法告訴我們如何治療。我們必須結合現代科學,豐富中國的醫學寶庫,將中醫發揚光大;現代中醫和《黃帝內經》是繼承和發揚的關係,一方面要繼承《黃帝內經》的醫學精華,一方面還要結合現代醫學,去豐富祖國的中醫理論。

同時,我們也不能放棄中醫,去全盤套用西醫,中醫與西醫的關係也是互補的關係,既要相互借鑑,也要相互彌補對方的不足,這就是《黃帝內經》與現代中醫及西醫之間的辯證關係。


鵬學天下


您好,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您的提問就存在問題,《黃帝內經》從另一個角度去學習乃是道家哲學思想的根基,本身就是唯物辯證的哲學。

其次黃帝內經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之上的,理論基礎上“天人相應”,“道生萬物”與“天地之始”的始動法理,合稱“道理或道法”。

然後都要受普遍因果或陰陽辯證法的主導與支配。故陰陽五行學說恰恰是揭示闡述了世界萬物根本發展延續的“始動法式機理”,將與牛頓闡述宇宙“萬有有引力”一樣,具有重大基礎科學理論發現與創新!唯物辯證法也認為“世界上沒有無因之果或無果之因事物”,提出因果辯證法是普遍規律,佛學也提出“因果輪迴”,現代邏輯學提出“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現實與可能”等五行,其因果也是居中而起主導作用。因此,“時不同道相通,勢不同理相同”,宇宙星球與天下萬物運動變化都脫離不了陰陽辯證法過程,一旦脫離就要遭到災禍的報應,故陰陽或因果辯證法也就自然成為宇宙世界的最高主宰支配者。

《黃帝內經》是古老中醫的立論基礎,已延續幾千年不敗,就是按天人同理進行陰陽辯證論治的,這難道不是辯證思維嗎?

這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


經轉流年正業


我主張要辯證的看待《黃帝內經》,一是《黃帝內經》這部著作本身就充滿了辯證法,二是我認為對於《黃帝內經》的評價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應一分為二辯證的出發點,既有看出裡面的不足,更要看到它的重要地位。《黃帝內經》是先秦眾多醫學家對前代醫學經驗的總結和發展,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這不是偶然的,它的最大貢獻是把辯證法運用其中,它認為人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形即身體,二是神即心,這裡的心是指精氣神。內徑認為形和神是辯證統一的,是互相影響密不可分的,形體敗壞了,精神無可依附,精神垮掉了,形體也很快敗壞掉,強調中醫治療既要重視形體的康復,也要同時重視病人精神的安撫,這已經非常全面非常先進了。在四五千年以前,能做到這一點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當然內經裡面的一些近似迷信的預言,以及不太成熟的具體治療辦法,我想也不用苟求於前人了,還是那句話,吸收其精華,剔出其糟粕,事實上,《黃帝內經》以後我們的先人們也是這麼做的,所以才有中醫幾千年的發展成就。我們現代人應該繼續認真學習西醫的同時,加強中醫的研究,使曾經為我們祖先的健康保駕護航的中醫國寶再發揮應有的作用。



現實歷史影視的三農


有!而且人數眾多,不過系統的,全面的,深入的,認真而仔細的研究之卻少之又少。之所以我這樣說是有原因的,因為通過此次疫情發現,大家對《黃帝內經》理解的不透徹,往往粗心大意,學習的不夠刻苦,研究的不夠深入。明明麻黃,杏仁,甘草治肺疫古已用之,現在有許多人在找良方,。學中醫是很苦很累的。首先掌握許許多藥材之藥性藥理之功能,還需俱備一定陰陽五行相生相剋之道,通過望聞望切之法,進行充分哲學辯證,這樣才能治未病和治病。

巜黃帝內經》巜道德經》巜易經》皆為哲學辯證之道,其思想,其智慧,其易理,其道法,皆為自然。

老子,黃帝與岐伯已把陰陽五行太極相生相剋之自然之辯證之法,講的非常明瞭。

其實一個人就是一個小宇宙,有陰陽之分,挺玄妙的,儘管吾從未學過中醫,但甚喜中醫,中醫不但能治病,並且更能治人。請重視和運用好黃帝與岐伯為人類留下的巜黃帝內經》吧,將來有更多更多之人需要它!


自然285589719


我們看待任何事物,都要用辯證的觀點,對於先人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更要用辯證的一分為二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來研究。

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並且其中存在著陰陽對立統一的矛盾,這是自然界中最顯而易見的運用陰陽來歸類事物屬性的方法,不僅無生命的事物可以分屬陰陽,而且有生命的事物同樣也可以分屬陰陽。

《黃帝內經》所說的陰陽,除了指出它們具有對立統一的關係外,還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質的規定,即陰陽兩方面各代表了一定的趨向和性態。關於陰陽的兩類屬性,《黃帝內經》用水火的特性來說明。即“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因為火性炎熱、升騰、輕浮、活動,集中體現了陽性特徵;水性寒冷、沉靜、下降,正好體現出陰質的本性。《黃帝內經》認為,不僅事物外部以及一事物與他事物之間表現出陰陽正反對立的辯證關係,而更主要的是所有事物內部都包含著陰陽二者對立的趨勢,萬物的運動和變化就是在陰陽相互交感的作用下產生的。《黃帝內經》所謂“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它清楚地說明,萬物的生成、運動、變化和消亡的根源,不在於上帝鬼神,不是超感性的精神本體,而在於自然界物質內部陰陽二者的相互作用。

《黃帝內經》認為,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中,陰陽矛盾雙方既處在一個統一體中,陰陽之間就必須維持相互聯繫和相互合作的統一關係,沒有陰和陽二者的統一,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此即《黃帝內經》所謂“陽生陰長”,“陽化氣,陰成形”;“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說明在人體中,陽主生髮,陰主成長,只有陽氣生髮,氣化功能旺盛,始能生精化血,促進形體的生長髮育。

陰陽的相互對立,就是說陰陽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排斥的關係,這主要是說明陰陽之間的鬥爭性。由於陰和陽的屬性與作用相反,且又相互聯結、不可分割,這就必然構成了陰陽兩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制約的辯證關係。《黃帝內經》謂:“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此“相錯”就是指陰陽之間交錯地相互作用,表現為陰陽正反對立的兩個方面,存在著上下、升降、動靜的相互交感,亦即《黃帝內經》所謂的“陰陽上下交爭”,這實際上是指陰陽的相互排斥而言。萬物的運動和變化就是在陰陽相互交感的作用下產生的。可以看出,陰陽相錯包含著《黃帝內經》作者對作用和反作用的直觀瞭解。

因此,事物內部由於陰陽兩方面的相互鬥爭、相互排斥、相互制約,就促進了事物的消長和轉化。即事物內部的陰陽兩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制約,一方太過,就會引起另一方的不足;而一方不足,也可導致另一方的太過,形成此盛彼衰,彼消此長,虛實相移的現象。如此就推動事物由成轉敗或由敗轉成,促進新舊事物的交替,亦即促進事物由量到質的變化過程,並且由新質而產生新量的發展過程。此即《黃帝內經》所言:“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黃帝內經》又謂:“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文中的“相薄”,即相互排斥、鬥爭之義,是說明陰陽的消長轉化過程,是陰陽之間矛盾鬥爭的結果。

由此可以看出,陰陽的消長轉化,實際上包含著“化”與“變”前後相接的兩個過程。其中“物之生”,是指事物的形成、生長和發育的過程;“物之極”,是指事物興盛到了極點就開始走向衰敗,從此使事物漸漸走向死亡和極變的過程,其中包含了質量互變的辯證關係。“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說明在事物“化”與“變”的過程中,亦包含著肯定和否定,“化”起肯定的作用,“變”起否定的作用。正是由於事物內部這兩種對立的力量和因素相互鬥爭,才推動了事物由成轉敗,或由敗轉成,引起新舊事物迭相交替。

《黃帝內經》運用陰陽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的理論,來說明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和人體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黃帝內經》認為,陰陽之間相互對立、相互制約,又相互聯繫、相互依存,才能夠保持陰陽雙方的平衡協調關係。《黃帝內經》運用陰陽平衡協調的理論來闡述人體的生理功能。

綜上所述,《黃帝內經》對陰陽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幾方面關係的分析中,闡明瞭對立統一規律的一些重要原則,並說明陰陽學說具有明晰的辯證法思想。《黃帝內經》運用陰陽學說的辯證思維方法,使之與醫學相結合,賦予醫學的內涵,而成為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醫學理論中,總是運用陰陽的概念將具體的生理、病理現象加以抽象概括,如將動靜、寒熱、虛實、升降等分別歸屬於陰陽,構成獨具特色的理論系統。所以,《黃帝內經》的陰陽學說,它一方面體現了樸素的對立統一的辯證觀,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含義和存在價值,為一般矛盾法則所不能替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