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却看到了中年人的无奈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却看到了中年人的无奈

《狗十三》这部电影听说禁了5年,据说是名字取得有低俗之嫌,隐喻了一种情绪。其实它的真实含义很简单:狗代表李玩,十三是年龄。

影片以看似平淡的生活细节,表达了少女李玩,向成人世界不断妥协的过程。李玩有爷爷奶奶疼爱,爸爸的在乎,堂姐的亲情,甚至于最虚伪的继母也向她示好。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当然地爱着李玩。但是她并未感到幸福,因为她的内心没人能懂。

成年人和青春期孩子,似乎是两个难以交叉的平行空间。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做着自以为正确的事情。而在双方不断的冲突和撕扯下,终于以孩子一方的妥协告终。

其实,看这部电影一直揪着心。大家都在心疼青春期女孩李玩,我却看到了李玩爸爸---这个中年男人的左右为难。

在能力范围内,爸爸为女儿考虑了最大利益。

李玩爸爸是再婚,妻子要生了。作为爸爸,不希望女儿心理上有什么影响,就让她回到了爷爷奶奶家居住。

剧情一直是在爷爷奶奶家展开的。大人们都对李玩做了什么呢?

1、听从老师建议,让李玩学英语。"如果英语成绩能好点,说不定是班上的尖子。参加市里的英语比赛,还有两个直升高中名额"。

这是一个家长正常的反应。换了谁能够拒绝?这可是关系女儿升学的大事。难道依着孩子,任由英语成绩拉分,考不上理想高中?

在我的认知里,只有不疼不痒的关系才会"她高兴就好",那样多暖心多不得罪人啊。

亲爹妈一般都是"恶人",会逼着女儿学习,再追着女儿解释,"等你大了你才知道都是为你好"。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却看到了中年人的无奈

英语补习以后成绩提高多快!

2、因自己无法陪伴女儿,就买只小狗让娃高兴。从这一点说,李玩爸比很多爸爸都强。

后来的问题是,爷爷不小心弄丢了这只叫"爱因斯坦"的小狗,为此全家人齐齐到场,重视程度堪比"六方会谈"。

先是送李玩喜欢的旱冰鞋,又全家陪着找。可这并未使她高兴,反而更加伤心。不仅自己不吃不睡,挨家挨户地跑,还把担心她感冒,寻她回家的爷爷推了一跤。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却看到了中年人的无奈

当然这不是故意的。但她的反应呢?只是犹豫了一下,并未扶起爷爷,而是转身继续找她的狗。

矛盾激化是因为,李玩和堂姐男友出去喝酒,深夜才归,而奶奶为了找她走失了。于是有了爸爸的暴怒,对深夜归家的女儿一顿推搡,拽着她一起去找奶奶。

那个时候,搁谁,能做到不担心母亲安危,却顾及"女儿心灵受伤"?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却看到了中年人的无奈

李玩的表现,跟一个"大人越哄,就越哭闹"的孩童有什么区别?不胖揍一顿还能咋滴?

3、继母出主意,大家又买回一条同样的狗,谎称狗找着了。

这算是善意的谎言吧。前后买了两条狗,不都是为李玩高兴吗?其实他们大可以不管的。反正小孩子家,哭几天就忘了。

4、爸爸本打算带女儿去参观天文展览,却因应酬饭局被耽误了。

从成年人的眼光看,这完全合理。大谈"无为而治"、"孤独理解"的张哥,是饭局的中心。从李玩爸爸和其他人的恭敬态度看,灵魂人物张哥很不一般。也许,他决定了李玩爸爸的职务升迁、岗位变动、是否下岗-----

毕竟展览以后还能看,陪领导开心的机会却不常有。如果表现不好,会不会错过什么?

可以理解,真的。谁他么不是在成人的世界无奈地活着?难道他不想陪女儿去看天文展?难道他不知道亲闺女和那八竿子打不着的"张哥"谁更亲近?

这不就是"举起砖没办法抱你,抱着你没办法举砖"的升级版吗?

5、不顾李玩的反对,把"爱因斯坦2"卖到了狗肉店。

剧中多处表现了"爱因斯坦2"的不讨喜:撕得满屋碎纸片,对人狂吠,关卫生间,拿拖把打。不可爱,尤其还咬人。眼瞅着儿子哇哇哭,李玩爸一怒之下把狗卖了。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却看到了中年人的无奈

还能怎么办呢?现实摆在那里:再婚的妻子,年幼的儿子,年老的父母,青春期敏感的女儿,还有外面需要搞好关系的领导。哪一个都足够分量,哪一个都不能舍弃。

除了统筹考虑,"两害相权取其轻",他还有更合理的选择吗?

如果说错在哪里,爸爸一直把他认为好的、珍贵的,硬塞给孩子,这是他最大的错。

而要求这个俗事缠身、焦头烂额的中年男人,去理解、看见、懂得一个青春期少女的情感需求,是有多难为他啊。

实际上,只有自己才能看见自己的内心,别人很难介入,即使是父母。

再看看李玩是怎么想的。

爸爸和继母、弟弟才是一家,我要是不听话,会跟狗一样被扔出去。

我不喜欢英语,他们都逼着我学,还说为我好。

爱因斯坦丢了,用假的糊弄,逼着我承认它是真的。

当我发现"爱因斯坦2"和我一样,也是不被爱的那个。就从心底接纳了它,可是它还是被抛弃了。

爸爸为了那场莫名其妙的饭局,不肯陪我看天文展览。我赶紧跑去,还是晚了。大门紧闭,夜色凄凉,如同我此时的悲伤。


剧中为了表现李玩的痛苦,特意增加了李玩与堂姐男友多次私下接触的情节。于是堂姐顺理成章地失恋了,男友爱上了李玩。而李玩却拒绝了他,因为"我不是这样想的"。面对男孩愕然的眼神,李玩抛下一句"以后这种事情多着呢",自顾自走开。

因为自己不开心,就背着堂姐和堂姐男友一起聊天、喝酒、散步,送男孩礼物。若抛开主角光环,这不就是大家眼里的"绿茶X"吗?

张卫健在《信徒》中唱到:年少轻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结束,直到我们都不愿回顾。

李玩的成长是渐进的。对大人的每一项安排,总是先抗拒,再妥协。这个过程充满撕扯和血腥,但这就是长大啊。

哪个成年人,没有经历过脆弱、自我的青春期?但是没有谁,可以任性地、随心所欲地过一辈子,即使在亲人面前。

所以李玩必须长大。从最初的抗拒,到妥协,到接受,到承担。收起少女的自我,接受成人的规则,看清生活的本质。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却看到了中年人的无奈

李玩看着大家为弟弟过生日

这部剧里谁都没错。

剧中最难的是爸爸,每一步都尽心尽力,每一步都无可奈何。

电影没有透露李玩的父母是如何离婚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李玩的妈妈,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让一个男人带着进入青春期的女儿,这真的合适吗?

剧中,李玩对着镜子撩起衣服,羞涩地看着自己苗条的身材,和已经发育的小胸脯。

女孩大了,伴随着身体的快速发育,相应的精神成长却没跟上。与小女孩的简单快乐不同,青春期女孩心思细腻,敏感叛逆。甚至她自己都把控不了自己的情绪,让一个大男人对女儿的心情体察入微,真的是难为他了。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却看到了中年人的无奈

要星星,爸爸给摘星星!

所以说,大家谁都没错,错的是代际的年龄。

剧中有个情节令人泪目。李玩考了全省第一,保送高中,爸爸高兴地让女儿"想干啥爸爸都满足你"。返回途中,车里姜育恒的《再回首》响起,女儿问"你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一句话打开了爸爸的泪腺。他泪流满面,又觉得丢脸,慌忙用手捂住女儿的眼睛。

真正的孤独应该是李玩爸爸这样的吧?

曾经失败的婚姻,一家老小的依靠。命运一步一步推着往前走,每一步都身不由己。他很尽力地爱女儿,女儿却似乎离他那么远。他很尽力地爱这个家,却总是力不从心。

都说中年人的崩溃是悄无声息的,也是极其容易的。一句话,一首歌就够了。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却看到了中年人的无奈

在女儿面前装不下去了

这是一个处于夹缝中的男人,进退两难,左右为难。

这是一个顾此失彼的爸爸,他深深地爱着女儿,尽管爱得漏洞百出。

李玩很乖巧懂事,她贴心地握住爸爸的手,"爸爸,要不要我给你点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此时她与爸爸的距离最近,也许从这一刻起,父母子女间的隔阂与对立,才真正进入共情和接纳。

这不是妥协,这是内在自我的成长和成熟。

成长是必然的轮回。

电影结尾,最后一个镜头耐人寻味。

弟弟扶着椅子学滑冰,几次摔倒,教练都让他自己站起来。一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姐姐,所有人都在看着,没有一个人帮助他。教练不停地鼓劲。于是几岁的他跌跌撞撞,终于颤颤巍巍站了起来。

这是他唯一的路,也是姐姐已经走过的路。

弟弟、李玩、堂姐、父母、爷奶,就是人一生的不同阶段,所有人都逃不出这个轮回。

导演曹保平谈起:这部戏的主题是成长。成长并不残酷,但一定伴随着疼痛。因为成长就是蜕变,等于脱掉那层壳,开始进入一个真正的成人世界。

未来的李玩,会变成一个与曾经爸爸一模一样的妈妈,逼着孩子学英语,禁止孩子晚归,为了赚钱减少陪伴孩子的时间,言不由衷地奉承领导-------这就是每一个人的人生。

而这部电影的真正意义在于:看到。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不仅看到自己,更要看到他人。

这才是观影最大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