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 藍山在行動」藍山:“通村村”搭起戰疫“連心橋”

今年立春以來,三藍大地春陽暖人,和風拂面。藍山縣雷家嶺蔬菜種植基地,幾百餘畝生機勃勃、長勢向好的蔬菜,種植大戶雷志亮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原來,雷志亮共種植西蘭花、香芋、荷蘭豆等蔬菜千餘畝,受疫情衝擊,原本銷往粵港的近兩百畝西蘭花因成熟後無法採摘銷售,已經長出了淺黃的花朵,只能讓其壞在地裡。

湖南省“通村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唐登峰瞭解情況後,主動找到雷志亮,發揮網絡平臺優勢,聯繫縣城復工企業及正常上班的機關單位在網上平臺上進行銷售,利用物流網絡進行配送。“通村村”這個“小平臺”發揮了幫助農產品上行、解決群眾農產品銷售難的“大作用”。

愛心接力:“滯銷貨”變“搶手貨”

“共抗疫情,共度時艱,望與您為伍,為愛轉發。”2月18日,在藍山縣機關幹部微信群中,一條非官方的信息在悄然傳遞。利用身邊的朋友圈,以及公司的物流平臺,唐登峰將雷志亮蔬菜滯銷的消息傳遞出去。

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對這件事十分感興趣。三斤只要6元錢,還送貨上門,你買十份,我買三份,既幫助了農民銷售農產品,又解決了家裡買菜難的問題。一時間,“滯銷”的農產品變得“搶手”起來。雷志亮的蔬菜瞬間變成“網紅”產品。

“這次‘通村村’沒有收取一分配送費,等於免費幫我賣農產品,多虧通村村幫了我的大忙!”雷志亮心存感激。2月18日以來,短短4天的時間,通過“通村村”平臺就已銷售農產品47噸,價值188000元。

唐登峰介紹說,目前,藍山縣在全省率先開展的通村村平臺建設已頗具規模。疫情防控期間,“通村村”充分發揮服務農村出行,打通城鄉兩端供應鏈的作用,全力保障物資供應,維護疫情防控的“生命線”。

轉變思路:“燙山芋”變“金饃饃”

“自從有了這個‘通村村’平臺,我們農村生活方便多了。”“以前快遞還要自己開40分鐘車到鎮裡去拿,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快遞收發,真是太方便了。”每次“通村村”的快遞員們將網上購物的貨物親自送到農村群眾手裡時,都能聽到這樣的感謝。

農村出行難的“最後一步路”、農產品銷售的“最後一公里”,農村交通安全監管難的困境,對於許多地方來說,一直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可以說,交通瓶頸不僅牽絆了農村人出行的腳步,也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充滿科技化、數字化的城市相比,農村交通與信息閉塞,技術服務領域空白,農村和城市形成了新的信息剪刀差,城鄉難以快速實現統籌發展。

如何來解決這個“燙手山芋”?藍山的決策者們費盡心思,在瞭解到貴州省探索實行“通村村”的經驗後,縣委書記秦志軍當場拍板表示:“‘通村村’是打通群眾出行難‘最後一公里’的便民實事,也是解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利民好事,我們一定要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藍山縣委、縣政府果斷決策,在全省率先建好“通村村”服務平臺,打響智慧交通“頭一炮”讓藍山人民群眾先受益。

2019年以來,藍山縣在湖南省率先開展“通村村”農村服務平臺建設,實現了“五通”,即通村行、通村運、通村買、通村賣和通村遊。該平臺於2019年5月建設完成,目前已覆蓋全縣209個行政村,建成村級服務站點327個,初步形成“1+N”,即1個縣級中心、N個村級服務點的農村出行和物流網絡格局。

目前,藍山縣共投入運營調度人員120餘人,客運車輛242輛、貨運車輛24輛、公交車40輛,設置了10個客班車視頻監控和8個危險路段視頻監控,實施全天候24小時安全管理、調度、查詢班車及包車等服務。物流業務快遞到村業務每個村日均單量超過1500件。

銷售“觸網”:“物流終端”變“購物平臺”

“師傅,您好,你今天的配送任務是49單,清單已發送至您手機,請您按時配送。”在藍山縣“通村村”物流配送中心,快遞員們異常繁忙。

藍山縣作為粵港澳優質蔬菜供應基地,在疫情發生後,各地因疫情導致消費市場冷清,產品滯銷,損失較大。針對部分大型蔬菜基地賣菜不易,百姓出門買菜不便的“兩頭難”問題,藍山縣“通村村”農村服務平臺主動對接各大蔬菜基地,把基地裡的各色時令蔬菜上架到網上購物平臺,組織平臺裡平時服務於農村地區載人搭物的車輛組成車隊開展免費送菜服務,搭起戰疫“連心橋”。

“這次疫情充分證明,通村村在農村有廣大的市場。它將物流平臺、購物平臺和銷售平臺三者有機結合,將成為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對於這次“通村村”在疫情實踐中的表現,該縣縣長魏和勝評價道。

在引進“通村村”平臺之後,藍山縣委、縣政府並沒有僅僅滿足於將“通村村”作為一個物流平臺、一個安全監管的軟件,而是想方設法把它打造成了一個集農村客運、物流配送、農產品銷售、旅遊休閒等為一體的綜合平臺。據統計,“通村村”客貨同網的方式有效解決了農村物流配送到村的難題,普通包裹進城入村時間由過去的3至5天縮短到1天,配送成本從5至10元/件降低至2元/件。

此外,“通村村”通過與各大電商企業深度合作,初步構建起“電商運營企業+‘通村村’物流+村級服務站點”的農產品上行銷售模式,形成了電商企業網上“銷貨”、村級服務站點集中收儲並標準化包裝、“通村村”跑腿由村到縣接入骨幹物流網的協作模式。同時藍山根據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增加了金融保險、農資信息功能,並積極爭取與農村部推廣的信息化進村入戶工程兼容,這就使藍山“通村村”的內容更豐富,農民得到的實惠和便利就會更多。

“穿越千山萬水的距離,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滿足千家萬戶的需求。”對於“通村村”在藍山的發展變化,藍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何江鴻用三句話總結道。對於“通村村”未來的發展,何江鴻充滿了信心,每次“通村村”建設中遇到了困難和挫折,他就用下一個“馬雲”的例子來鼓勵唐登峰。何江鴻相信,隨著“通村村”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推廣,農村群眾的生活將會越來越美好,唐總的公司也會越來越壯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