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壓歲“劫”: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未來的金錢觀

午飯間隙,一大家子吃罷坐在餐桌閒聊,嫂子氣沖沖從門外進來,後面灰溜溜跟著的是剛上小學兩年級的侄子。

“這是怎麼了?”爺爺一把拉過孩子準備詢問,還沒開口,侄子的眼睛就紅了,嫂子也藉機數落起來:

“上午我就覺得奇怪,這孩子滿堆的零食和小玩具都哪來的?問他說是哥哥姐姐們給的,結果剛才被我逮個正著!”

嫂子氣得不行,原來剛才她去小店買醬油,恰巧碰見侄子掏出百元大鈔,眼不眨地買下一堆垃圾食品:“哼,也不知道這錢是哪偷來的……”

“我沒偷,那是小爺爺(爺爺的弟弟)早上給我的壓歲錢,他說讓我買自己想吃的!”侄子力辯,許是靠著爺爺有了膽子,他甚至不服氣地又隔著桌子質問自己的媽媽:

“我自己的壓歲錢,憑什麼就不能買我想要的東西?!”

是啊,明明是孩子的壓歲錢,為什麼孩子偏偏就沒有支配權呢?


壓歲錢,壓歲“劫”: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未來的金錢觀


孩子的壓歲錢,年年有,可也年年遭“劫”。


一個孩子,無論怎麼想呵護保全自己的壓歲錢,到最後,大多入的還是父母的口袋,家長們總會有各種義正辭嚴,容不得孩子拒絕的理由:

“爸媽給你攢著,開學以後交學費!”

“小孩子家拿錢不安全,爸媽給你保管,要用的時候問我們拿!”

“爸媽沒現金了,問你借一點兒!”

……

而我印象最深的是,記憶中母親的那句話:

“壓歲錢壓歲錢,壓個歲也就完事了,哪還真給你們孩子啊!大人給的錢大人收,你們,過過手癮就可以啦!”


壓歲錢,壓歲“劫”: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未來的金錢觀

多少年後,我依然記得那天眼巴巴望著母親從我珍藏的大紅包裡掏出錢的畫面,她一張一張數得仔細,然後塞進五斗櫥的一個鐵皮盒子,轉頭鄭重告訴我:“這錢,等開學了給你交學費!”

直到今天,我也難以忘記錢在口袋還沒有捂熱就瞬間被掏空的失落感。


同時幻滅的,還有對壓歲錢所有的美好幻想:那個中意許久的頭箍沒了;平時捨不得買的零嘴沒戲了;一直想買的硬抄本也沒影了……

你都不知道一個孩子沒有錢的心,到底有多苦!

可如今,當我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我也每年給兒子包壓歲錢,可似乎也是以同樣的理由,把孩子的壓歲錢收在自己手裡。


倒不是捨不得孩子花,而是真怕孩子管不住錢丟了,又或者是亂買一氣。

“媽媽,我能用壓歲錢買那個樂高嗎?”

臨睡前,兒子摟著我的脖子問。我答應了他,又告訴他該睡覺了。可睡意正濃時,兒子的聲音又在夜色中清脆響起:

“媽媽,我能不能自己保管壓歲錢呢?”

“能……等你長大以後……”

“那長大後是多大呢?”

兒子的追問,讓我清醒:是啊,長大是多大呢?

有人戲稱:守不住壓歲錢,是作為孩子的宿命;而守住的壓歲錢,卻基本靠造化。

這話聽著戲謔,卻不由令人思考:一個孩子,究竟長多大,作為父母才能安安心心把本該屬於他們的壓歲錢交到他手裡,由孩子自己來支配呢?


壓歲錢,壓歲“劫”: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未來的金錢觀


幾乎每一個大人都覺得,現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錢有什麼用呢? 即便需要使用,再問大人要,不就行了?

可一個不愁吃穿的小孩,就真的不需要錢了嗎?其實孩子真正要的不是錢本身,而是錢背後能夠帶來的純粹的童真快樂。

作家三毛在回憶童年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篇對於“錢”的深刻體驗,在她筆下,盡顯一個孩子內心對錢的掙扎。

和那個年代所有的小女孩一樣,三毛熱衷收集無數彩色的橡皮筋和紅樓夢丫頭們的畫片。對她而言,這些東西,就是她那段童年時間全部的快樂。

雖然家境不差,三毛的父母卻管束很嚴,小孩子根本沒有自己的零用錢。

有一次,三毛實在想買自己要的小玩意兒,於是她偷偷拿了媽媽放在臥室櫃子上的五塊錢。

但是,當三毛把五塊錢放到自己的口袋後,她卻一整天處於擔驚受怕中,想要錢的渴望,又害怕被父母發現偷錢的後果,讓她在那一天備受煎熬。

她不肯脫褲子午睡,因為錢就裝在褲兜裡;


她不願意洗澡,依然害怕藏在褲兜裡的錢被父母發現;


她哭泣著躲在浴室不肯開門,把錢緊緊捏在手裡,這錢猶如燙手的山芋,讓她不知藏在何處是好;

最後,直到她把錢扔進櫃子與牆的縫隙裡,然後假裝發現了錢,告訴媽媽,才算從擔驚受怕、魂不守舍裡解脫出來。


壓歲錢,壓歲“劫”: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未來的金錢觀

其實很多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那些童年在金錢上的匱乏,讓很多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他們甚至鋌而走險,以竊取的方式,滿足自己的私慾。

也有那些因為曾經未被錢滿足,長大以後生活中在“失控”狀態下的孩子,他們不停地通過花錢來“彌補”童年時沒有零花錢的“遺憾”。

一個孩子,他內心深處被壓抑的慾望,並不會隨時間的流失而消失,反而會在未來的成長中,尋找機會報復式地反彈。而一旦涉及到金錢,後果則更加可怕。

三毛是幸運的,因為她有一對懂自己的父母。

事實上,三毛的爸媽早就知道她拿了錢,他們始終不動聲色地呵護著三毛敏感的自尊心,不逼問,不揭發,也不責備,以便讓三毛最後能用自己的方式解決、釋然。

這件事情之後,三毛的父親瞭解到,三毛要的並非是錢,而是收集彩色橡皮筋和畫片的純真的快樂。父親開始管理起孩子的零花錢,每月從沒有零花錢,改變為有固定的零花錢,並且爸爸還要求三毛自己記賬,可以預支零花錢,但只能預支兩個月,兩個月滿了,就只能忍耐。

三毛後來在回憶中寫道,她很感激父親從小給予她的金錢教育,讓她知足於金錢帶來的享受,卻並不被金錢所縛。


多年以後,當她決定離開丈夫遭遇不測的傷心地,她幾乎能以傾囊相贈的方式,毫無牽掛地處置了所有的家產,正得益於父親多年來對她金錢觀的培養。

就如兒童理財讀物《小狗錢錢》的作者舍費爾說的那樣:

一個人能否安排好自己的花費,是在他人生的早期就決定的。


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只有從小學會支配金錢,才能夠過自己要想的生活。


孩子6歲左右,正是金錢觀念的奠定期與塑型期。如果父母對孩子做好金錢教育,讓孩子對金錢有正確良好的認識,未來則能幫助孩子理清金錢與人生的關係。

春節期間,當孩子得到壓歲錢,當他開始對錢在意了,其實是最好的金錢教育時機。


壓歲錢,壓歲“劫”: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未來的金錢觀

很多人問:

孩子的壓歲錢需要大人保管嗎?答案是:需要!

孩子可以自己擁有錢嗎?答案是:可以!

其實,這兩個問題一點都不矛盾。


我曾經在超市裡見過這樣一對母女,她們安排壓歲錢的方式,我想是最好的例子。

孩子拿著一張五十元的鈔票,興致勃勃挑選著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她不斷地叫著媽媽:

“媽媽,你覺得這個好還是那個好?”

“媽媽,這個就我是上次看中的,你覺得怎麼樣?”

一邊的媽媽推著車,始終笑盈盈地望著孩子。等孩子問得多了,她會溫婉地提醒一句:“你的壓歲錢,你自己決定哦!”

我留意了這對母女許久,不想在結算的時候,又碰上了她們。孩子把自己的一堆東西鄭重地堆放到收銀員面前,非常認真地看著物品一件件被掃碼。

“48.5元!媽媽你看我算得多好,沒超出今天的預算哦!”

孩子興奮著把手裡的五十元大鈔遞到收銀員面前,她依然意猶未盡地跟她媽媽暢聊著未來:

“媽媽,我剛才看中了一個玩具,不過超預算了,等下個月壓歲錢的利息到了,我再來買!”

看著母女倆遠去的背影,我深深佩服這位媽媽的智慧。

她把孩子大額的壓歲錢存進了銀行,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

她把孩子壓歲錢產生的利息給孩子花,讓孩子真正擁有錢的存在感,也從小讓孩子領悟“剩餘價值”的重要性;

她帶著孩子去購物,鼓勵孩子自己學會取捨,學會有計劃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種潛移默化的金錢觀培養,恰恰是對孩子最好的金錢教育。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一個懂得金錢管理的孩子,他也便學會了未來成長中重要的生活技能,這也能讓他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一生,會得到很多財富,而金錢便是其中一種。


把壓歲錢交到孩子手裡吧,和他一起來規劃,孩子在管理金錢過程中他所學到的一切,不正是錢之於人最大價值嗎?

**文字整理:家校聯盟網(公眾號:jxlmw-1),家校聯盟網致力於優秀孩子養成經驗共享,更多實用經驗請關注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