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與帝位,宋高宗趙構兩難的抉擇,註定岳飛結局與南宋偏安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是岳飛《滿江紅》的後半段,滿腔熱血洗國恥,雄心壯志拾河山,聽來多麼令人心潮澎湃!只可惜岳飛生不逢時,遇見了趙構與秦檜一幫軟弱上司,最後被冤殺,含恨風波亭,遺憾西湖邊。


家國與帝位,宋高宗趙構兩難的抉擇,註定岳飛結局與南宋偏安


在既得帝位與祖宗基業之間,趙構其實進入兩難抉擇的地步,經過複雜的思想鬥爭後,帝位的誘惑佔據了上風,岳飛只能死,也不能不死。

北宋末期,在幽雲十六州的誘惑下,與崛起十多年的金國人簽訂了海上之盟,狡詐的金國人在盟約中承諾,只要北宋與自己將遼國弄垮,燕雲十六州歸於宋朝。金國人看準了燕雲十六州這個自宋太祖以來,宋朝一直的心頭之痛,於是,藝術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矮人宋徽宗進入了圈套,從此,北宋的滅亡伏筆就此埋下。

宋金聯盟滅掉遼國之後,金國人露出了本來的真面目,於公元1126年,進攻北宋,大軍圍困汴梁城,宋徽宗嚇得不要不要的,慌亂中將皇位傳給了其子宋欽宗。在這一次的圍困汴梁城之時,金國人向北宋提出了割地要求,於是趙構被派出與金人議和。

公元1127年一月,金國人再次大軍壓境圍困開封,宋欽宗出城受降,金人提出種種無理要求,諸如金銀布匹、大量女子等條件。滿足條件後金人依然不滿足,於當年四月將北宋皇室以及無數的皇室女子和民間女人一併作為戰利品,擄掠北歸。有史料記載這次被北擄的北宋民眾多達數十萬,其中包括了徽欽二帝、王后妃嬪、公主駙馬等,這中間就有宋高宗趙構的生母及王妃與三個女兒。


家國與帝位,宋高宗趙構兩難的抉擇,註定岳飛結局與南宋偏安


根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華人男女,驅而北者,無慮十餘萬”。

這些被擄北去的人們,遭受了慘不忍睹的對待,很多女子在押解途中遭到金人的強暴者很多,一部分因不堪忍受屈辱自盡,大多數則被金人押解到了金國,其結局大多悽慘,姿色出眾一些的被金人的皇室王公收為妾,大多數被賞賜給了士兵,受盡了屈辱,一部分被充入洗衣院,實則這也與當妓女無異。

而趙構因被派出議和的路上被宋將宗澤勸留而有幸逃脫此劫,徽欽二帝被擄北去後,趙構在外以王子的身份招攬宋朝將士,成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率領宋軍勤王。公元1127年五月在應天府稱帝,年號建炎,經過錯綜複雜的過程,終於來到杭州,暫時安定下來,南宋自此偏安南方,趙構就是南宋第一帝宋高宗。

江山北望,大片祖宗基業掌控在金人手中,太多的宋朝子民受蹂躪於金人的淫威之下,父兄妻女皆在金人的魔掌中受罪。此時的趙構不可謂不傷心,不可謂沒有屈辱感。


家國與帝位,宋高宗趙構兩難的抉擇,註定岳飛結局與南宋偏安


而此時宋朝尚有大批愛國將領在主戰,諸如岳飛、韓世忠、張俊、宗澤、李剛等。而以當時的南宋勢力,尚有南方大片的國土,實力完全可以與金國一決高下,何況當時宋軍民皆以靖康之變為恥,士氣高昂,實乃有實力與金國一決高下的,而趙構卻在此時猶豫了。

一個國家之恥辱,莫過於河山被侵佔,太上皇、皇帝、以及大批的女人被敵國虜獲而去,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就是國難,國人皆以恢復故土、殺敵報國為己任。

從岳飛的《滿江紅》的字裡行間,不難看出當時宋朝軍民是懷著滿腔熱血,收拾舊山河之心的,至少可以看出宋朝並沒有喪盡民心。那麼作為宋朝王子的趙構為何不趁此全民熱血沸騰的大好時機一舉組織反攻,奪回大宋朝的國土,重振大宋王朝雄風?

趙構不僅沒有重振河山之心,卻在秦檜等人的慫恿下,將主戰的李剛、宗澤等罷免,岳飛冤殺,就這樣南宋哪來的力氣與金國爭雄呢?而後來的南宋在趙構的組織下,還與金國簽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在父兄尚在被對方關押的前提下,竟然向金國稱臣納貢,真夠臉厚的!


家國與帝位,宋高宗趙構兩難的抉擇,註定岳飛結局與南宋偏安


然而難以想象,是什麼原因令趙構置被北擄的父母、兄長、妻女不顧,而甘願屈辱地偏安在臨安呢?

有史料記載,當時的軍民抗金的口號是“殺盡金人,迎回二聖”。就是這句話觸動了趙構的既得利益——皇權。

如果沒有金國的背信棄義,攻破開封擄掠徽欽二帝而去,皇位永遠輪不到趙構這個王子的,而事發突然,趙構在變故中登上了帝位。如果任由岳飛等將領一鼓作氣,蕩平金國,真正從北方將徽欽二帝迎回來時,宋高宗算什麼?退位給長兄?這真難,太難了!皇權至高無上,誰甘願到手又拱讓呢?李世民為了皇權不惜殺掉兄長與弟弟,逼父退位,在皇權與親情之間,李世民做不到遷就,趙構當然更做不到。

明朝文徵明的《滿江紅》中有這樣一段:豈不念,封疆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這段話,或許可以詮釋趙構當時的真正心理!


家國與帝位,宋高宗趙構兩難的抉擇,註定岳飛結局與南宋偏安


祖宗河山受人踏碎,父兄妻女受人凌辱,卻甘心偏安一隅,忘卻重振河山,甚至連自己的帝位都需要敵國冊封,趙構丟臉如此,令泉下的先祖太祖太宗情何以堪?不知後來泉下見到列祖列宗,作何解釋?

人性本善,利益使之淪喪。利益之下,禮義廉恥、親情顏面只能退步!人心與人性太過於複雜,難以揣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