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为何却不战而降?

丿魚丶尕灬羙


说夏侯玄不战而降,是高看夏侯玄了,夏侯玄不是不想战而是没有能力一战。

武将手握重兵,身居高位,并不代表他就有造反的实力,想要造反他还要有充足的准备,过人的能力,巨大的威望,夏侯玄显然三点都不具备。

要说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之后最有能力反抗的是夏侯玄的表哥曹爽。



曹爽身居辅政大臣,兄弟掌握洛阳周边的部队。恒范逃出洛阳城的时候还把大司农的大印偷偷带了出来,方便调集粮草,最大的王牌就是曹爽手里还有小皇帝曹芳,“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爷爷曹操的拿手好戏,可惜曹爽没学到。并且司马懿只是控制了洛阳城,洛阳周边军队还在观望或者根本不知情,曹爽中军別营就在城南,管理天下钱粮的洛阳典农的治所也在城外,到许昌也不过两天,许昌武库足够的武器储备,有钱,有兵,有皇帝,有家伙事。曹爽竟然选择投降做富家翁。

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
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在司马懿的诓骗下,曹爽带着做富家翁的美梦被活活逼死。


夏侯玄当时的职务是征西将军,虽然手握十万大军但是这支部队是司马懿的老班底,在曹爽掌权的时候,任命夏侯玄掌握这支部队就是为了断开司马懿和他军界老班底的联系,现在司马懿掌权,夏侯玄就反过来坐在了火上口上。

征西将军在曹魏主要是负责和蜀汉作战,在夏侯玄之前,特别是曹真,曹休去世之后,这支部队长期受司马懿节制,部队的高级将领在对诸葛亮的战争中培养出了深厚情谊,甚至一些将领存在对司马懿个人的人身依附,因此,曹爽在架空司马懿的过程中,派亲信,表弟夏侯玄任征西将军。


在夏侯玄任征西将军任上,曹爽为了树立个人威信,在心腹的鼓动下发动了骆谷之役,夏侯玄为主要执行者,这一仗打下来,不仅没能取得半点成就,反而白白损失了大量的粮草,牛马,使原本就空虚的关中更加艰难,夏侯玄在这一战后也名声扫地,现在就算他想发动兵变,估计手下将领也不愿听从。

而且高平陵之变事出突然,仅仅一天曹爽就投降,被罢免幽禁,夏侯玄也来不及准备发动叛乱。贸然行动,只会授司马懿口实,到时候,司马懿只需派一使者带着一辆囚车,就会有人将夏侯玄绑好送进去。


对于自身处境,夏侯玄及其党羽心知肚明,因此,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听说被征召,第一想法也不是拥兵自重,而是逃跑投靠蜀汉,只是夏侯玄自恃祖上和司马家交好,不愿意投敌,奉诏进京,自此身价性命被司马家掌控。


醉美木渎


你要说曹爽还有点机会的话,夏侯玄在曹爽跪了以后除了等死能做啥?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以后,就开始逐步清除曹爽的亲信。夏侯玄和曹爽交往密切,又是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军事,手握重兵,因此司马懿征召夏侯玄入朝。夏侯霸曾经劝夏侯玄一起出逃,但是夏侯玄拒绝,还是回京,最后被司马师所杀。夏侯玄乖乖服从命令回京,也是无奈下的选择。

首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就当时的局势来说,并非是要篡权,而是清君侧。曹爽的能力很平庸,而为了争权,他一再排挤司马懿,还发动了对蜀对吴的战事,结果全部失败,魏国国力大损,朝堂上下对他都很不满。也正因为如此,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大多认为这是拨乱反正,郭太后和朝中大臣多予以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曹爽也不得不认输,夏侯玄在政治上根本没有任何理由起兵反抗。

其次,夏侯玄并非军事人才,虽然都督雍凉军事,但是并不能完全掌控部队。夏侯玄是一个名士,写点文章做做学问还行,带兵打仗的能力就差的多了。特别是曹爽的伐蜀之战,夏侯玄也是参加了的,结果兵败而归,在军中威信不高。而在夏侯玄之前,司马懿也曾经都督雍凉军事,在这两地有很多旧部,夏侯玄即使起兵,也不会有多少人响应。

第三,出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夏侯霸出逃以后迷路,一度陷入困境,“粮尽,杀马步行,足破”,幸亏遇到来接应的蜀军才得以生还。夏侯霸好歹从军多年,能跑能打还混成这个样子,夏侯玄不过是个名士,让他跑路受这罪显然不可能。

所以夏侯玄乖乖回朝也就不奇怪了,虽然他也知道结局必然不会好,但是真的没什么选择余地。


不沉的经远


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曹爽自己都放弃了,夏侯玄师出无名;第二,夏侯玄没有啥军事才能,在军队内威望不足;第三,夏侯玄和司马家有姻亲关系,对司马家还心存幻想。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司马懿乘曹爽和魏少帝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扫坟的时机,发动了政变,控制了洛阳城。曹爽在得到司马懿不杀自己的保证后,放弃抵抗投降,司马懿控制了皇帝后立刻翻脸无情,诛杀曹爽三族。

高平陵之变时,夏侯玄是曹魏的曹氏和夏侯氏中在外掌握最大兵权的人。夏侯玄当时担任征西多年,统帅雍州、凉州前线大军。征西将军全面主持对蜀汉和西北诸胡的战事,手下拥有曹魏京城外四只大军团之一。用大家更熟悉的人类比,夏侯玄此时的地位,类似于诸葛亮北伐时的司马懿。

曹爽在掌握着皇帝的情况下,如果自己没有选择放弃,司马懿无法完全掌握中央名分,各地地方实力派至少会选择观望。夏侯玄这类肯定忠于曹魏政权的力量,要远大于司马懿掌握的实力。曹爽掌握皇帝号召讨伐司马懿的情况下,夏侯玄起兵响应才有胜利的可能性。

曹爽自己就放弃了,夏侯玄起兵就是地方叛乱,司马懿能调动曹魏全国的力量对付夏侯玄,夏侯玄基本没有机会。

夏侯玄是一位风度无双的名士,一直到东晋还有很多士族怀念他的风姿,夏侯玄也是魏晋玄学的开创者之一。不过名士夏侯玄在军事方面能力不足,在军队体系内没多大威望。作为征西将军期间,没有打过大的胜仗,反而惨败却有一次,正始五年(244年)进攻蜀汉在汉中被蜀汉大将王平大败。相反司马懿曾经在雍凉前线任职多年,军中遍布旧部。夏侯玄师出无名强行起兵的话,有多少人听他指挥是个很大的问题。

夏侯玄虽然属于在曹魏有类似于宗室地位的夏侯氏,肯定天然忠于曹魏,但夏侯玄和司马家其实有很亲密的亲戚关系。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是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的妻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年轻时,和夏侯玄也是亲密的好友。有这层关系,夏侯玄有司马家起码会保全自己性命的幻想很正常。

高平陵事变后不久,司马懿控制的朝廷就解除夏侯玄征西将军职务征召夏侯玄入朝,夏侯玄也乖乖接受了征召。司马懿生前,夏侯玄勉强还能保得性命,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位置,不久后就找借口杀了自己的大舅子夏侯玄。


仁勇校尉


这就是司马懿“狼子野心终暴露”的著名事件——高平陵事变!根据当时司马懿所筹划谋反的“高平陵事变”,说的夸张一些,就算多给夏侯玄10万雄兵战将,夏侯玄也不见得能够战胜司马懿,挽救曹魏大统。莫不说夏侯玄为何不战而降,就算夏侯玄果真颇具实力、胆敢和司马懿碰上一碰,依照史上的“高平陵事变”,当时的夏侯玄也是赶不上的!难道身为人臣的夏侯玄非要在曹芳已经禅位、曹爽已经落寞之际,将自己的家底全都赔上与司马懿背水一战嘛。

曹芳曹爽不是曹操,夏侯玄也不是夏侯惇、夏侯渊!论其曹家关系和夏侯家关系来说,大家也许早就有所耳闻了。但是到了曹爽和夏侯玄这一辈,似乎”主仆关系+兄弟关系”就显得不是那么太层次分明了。曹爽和夏侯玄是典型的表兄弟关系,但是曹爽和夏侯玄又都是极其平庸之辈,曹爽身为曹魏大将军,手中是握有实实在在大权的,曹爽又极其信任夏侯玄,将曹魏三分之一的兵权都全权交于夏侯玄。谁曾料想到,夏侯玄竟然在曹爽临死之前面色未改、纹丝未动!

其一:10万大军?名存实亡!

10万大军名存实亡的真正内涵是,看似夏侯玄手中握有调动10万大军的兵符,但是此兵符放在夏侯玄手中早已是名存实亡,因为夏侯玄在军中鲜有威望。那么为何如此呢?不知道读者还记不记得曹爽和夏侯玄二人在之前的那场大败?那便是骆谷之战,在此战役之中,曹爽和夏侯玄两个不懂兵法的人自诩清高,亲率10万大军进取汉中,结果轻而易举被蜀汉以“破敌阵”大破之,10万旌旗尚存数人,这可是继曹操赤壁之战最为惨败的一次了。由此之后,即便夏侯玄在曹爽拥护之下,仍然掌握曹魏大权,但是其名声早已在魏军当中名存实亡了,如今碰上司马懿的精兵悍将,莫不说夏侯玄手下这10万大军抵不抵得过,夏侯玄本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其二:曹爽无道,天下唾弃

曹爽身为辅政大臣,又是皇帝曹芳的叔叔,但是曹爽野心很大,很快便凭借着曹睿生前对他的宠幸而变得权倾朝野,慢慢地,曹爽更是变本加厉地走上了“架空曹芳和郭太后”的叛逆道路。如果曹爽能够同祖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般,那也可以!就算比不上曹操,如果能和父亲曹真相提并论,那也可以!但是就是如此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草包,硬是活生生地架空曹芳,简直是自以为是。反观司马懿,司马懿是同曹爽一样,都是被曹睿留下来辅佐曹芳的,没曾想到的是,曹爽竟然做出如此忤逆之事来。莫说是曹魏文武大臣,就连天下人都为曹爽无道行为而不齿!曹爽都败坏到如此地步了,名存实亡的夏侯玄怎么去救?


历史课课代表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夏侯玄一直没动手,确实让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高平陵政变)

一是曹爽对夏侯玄有知遇之恩。夏侯玄与曹爽是表亲(夏侯玄是曹爽姑姑的儿子),而且夏侯玄在曹叡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得罪了曹叡,曹叡把他从黄门侍郎贬为羽林监。后来,曹叡去世,曹爽当辅政大臣的时候,才把他提拔起来,先是当散骑常侍,接着又当中护军,再接着当征西将军。

二是司马懿和夏侯玄关系不好。夏侯玄曾向作为另一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提过很多好的建议,司马懿也认为这些建议提得好,但却认为时机不到,不能实施。显然,因为夏侯玄威望高,司马懿忌惮夏侯玄,才不采纳他的建议。从这个角度来说,夏侯玄也应该帮曹爽。

三是夏侯玄有能力阻止高平陵政变。夏侯玄当时是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和凉州两个州的军事。当时他正在前线,手握重兵。要想带兵反抗司马懿,其实是很容易,而且是可以成功的。因为夏侯玄作为皇室成员(夏侯家族和曹家是同一家族),只要站起来振臂一呼,必然一呼百应,拿下司马懿,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夏侯玄最终并没有这么做。高平陵政变发生后,司马懿把他从边关调回去,让郭淮代替他的职务,他就规规矩矩交出兵权,回到长安。被任命为任大鸿胪、太常这样的闲职。后来,当司马懿去世,司马师主政的时候,还在“李丰政变”事件中,把他无罪杀死,诛灭三族。

(夏侯玄剧照)

夏侯玄最后的结局,可以说是他一手造成的。那么,他当时为什么不动手呢?我认为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曹爽的态度让夏侯玄不好主动作为。曹爽在高平陵政变中,不听桓范的劝告,不起兵与司马懿对抗,而是选择束手就擒,这多多少少影响了夏侯玄的判断。

其实,曹爽在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是有足够能力与司马懿对抗的。按照桓范给他分析的,其一,他手中有天子,可以号令天下;其二,他到许昌后,许昌不但有武器库,还有足够的军队;其三,桓范作为大司农,还可以调拨天下粮草。曹爽这么好的条件,他都不选择和司马懿对抗。夏侯玄毕竟是一个无直接利益的人,他有什么必要起兵呢?

第二,夏侯玄以国家大局为重。我为什么说夏侯玄以国家大局为重呢?因为当司马懿征调夏侯玄进京的调令到达后,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曾劝夏侯玄别进京,同时又对他提建议说,干脆投降蜀国算了。当时夏侯玄说:“吾岂苟存自客於寇虏乎?”意思是说,我怎么能够为了保存自己而投降敌人呢?显然,夏侯玄是以国家大局为重的。他知道,一旦自己造反,或者投奔蜀国,都将造成魏国的动乱和分裂,这对魏国肯定是不利的。

第三,夏侯玄具有名士风度。夏侯玄是一个名士,他是玄学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四聪”之一。作为当时的名士,讲究的是一种风度(魏晋风度),就是大灾大难面前,临危不惧。当年,夏侯玄靠在柱子上写字,天下大雨,打雷击中了柱子,把他的衣服都烧焦了。但是,他依然谈笑自若,继续写字。这一点,充分表现了他的名士风度。具有名士风度的人,既要泰然自若,又要光明正大,绝对不能做出起兵造反之类的事情来。

(司马师剧照)

夏侯玄其实把什么事都看得很明白的,但是他不想办法,不躲避。当司马懿去世的时候,有人对夏侯玄说,好了,威胁解除了。夏侯玄却摇摇头说,你说错了,司马懿在世,还可以凭着我和他多年的交情不杀我。他的两个儿子,肯定不会放过我的。果然他最终被司马师杀掉。

直到死的时候,夏侯玄依然是一副名士风度。《三国志》记载:“临斩东巿,颜色不变,举动自若。”这就是夏侯玄的风格。


我们的三国


夏侯玄是夏侯尚的次子,是曹爽的姨表兄弟,父亲夏侯尚死后夏侯玄继承了他的爵位,曹爽为削弱司马懿权力,重用他出任征西将军,坐镇长安;但司马师的原配夫人是夏侯玄的亲妹,他是司马师的大舅子,与两边亲近关系几乎等距离,而夏侯玄无纵横驰骋于沙场的经验,只是一芥文官,缺乏军事和政治手腕,“才”不配位。


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六神无主,得知了司马懿的军事事变行动,仍不听取大司农桓范的建议:挟持曹芳至许昌,效仿魏武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法,再号召各路诸侯起兵勤王;他贪图富贵,目光短浅,轻信“洛水之誓”,导致自己身败名裂。


司马懿是三国时的一流人才,高平陵事变前做的滴水不漏,而事变后到曹爽被杀2个月时间不到,这对手握兵权的夏侯玄来说真是猝不及防,他来不及应对;而足智多谋的司马懿洛水之誓有人情味和迷惑性,就是没有真实性,发现是谎言时,机会已经遛走了!


况且, 曹爽大权独揽期间,任人唯亲、排除异己、弄得朝廷乌烟瘴气,早已引起公愤,司马懿师出有名,他“清君侧”,仅清除曹爽一党而已,还受到太后及文武大臣的支持!


这时,司马懿已是丞相,拉笼了太后,控制了皇帝,有号令天下兵马的权力,纵使文官夏侯玄起兵,能是足智多谋、久经沙场的司马懿的对手?夏侯玄回京后,谨言慎行,明哲保身是正确的处世行为。


希望星晨58298869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氏家族趁曹魏宗室陪同魏帝曹爽前往高平陵祭扫祖坟时发动兵变,控制京城洛阳,诛杀以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宗室,曹氏江山自此由司马氏做主,史成高平陵事变。

事变之时,与曹氏一体的夏侯家族的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手握十万大军,为何不起兵反抗,而是乖乖回到京城洛阳投降。落墨君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01

以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宗室乖乖就范投降

夏侯玄受曹魏宗室尤其是曹爽的态度影响

魏明帝曹叡死后,曹爽和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曹爽是曹魏宗室最有权力的人物。

司马氏发动兵变之时,曹魏宗室其实有很大机会挽回危局,消灭司马氏。但是以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宗室实在是蠢得不能再蠢了,忠于曹魏的谋臣桓范曾向曹爽提出对策:挟天子前往曹魏旧都许昌,然后以天子名义调集兵力对抗司马氏,同时号召忠于曹魏的势力起兵勤王。

这其实是一条非常正确的、也是唯一的道路,但是曹爽、曹曦两兄弟却胆小如鼠、蠢如猪狗,妄想投降来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桓范气得悲痛大哭道:曹子丹(曹爽、曹曦之父曹真)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曹爽等曹魏宗室乖乖向司马氏投降,交出了所以权力,回到洛阳城被控制起来。而此时的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军事,手握十万大军。

此时的夏侯玄完全可以放手一搏,起兵讨伐司马氏,但是夏侯玄却乖乖回到了洛阳。夏侯玄之所以这样选择,很大程度是受到以曹魏宗室特别是曹爽的影响。

夏侯玄曾经因为失言为朝廷贬谪,曹爽掌权后,重新启用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可以说曹爽是夏侯玄的恩人、伯乐,同时夏侯玄的母亲是曹爽的姑姑,两人是表兄弟关系。

曹爽对高平陵事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夏侯玄,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挟天子到许昌对抗司马氏,那夏侯玄肯定会起兵响应。

然而,曹爽没有做任何抵抗,就乖乖投降了,夏侯玄受到曹爽影响,交出兵权回到了洛阳。

02

司马氏并没有废掉魏帝曹芳

夏侯玄以忠臣自居,不愿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

高平陵事变后,虽然司马氏取代曹氏掌权,但是并没有废掉魏帝曹芳。曹芳仍然是魏国名义上的天子、最高统治者。

如果夏侯玄起兵讨伐司马氏,司马氏必定会以天子的名义宣布夏侯玄为乱臣贼子。夏侯玄为人清高,又以忠臣自居,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

03

对时局判断失误

妄想回到朝廷与司马氏争权

夏侯玄对时局判断失误,他想回到洛阳联合曹魏宗室铲除司马氏。即使不能铲除司马氏,他也认为自己能保住性命,这点和曹爽十分相似。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当司马氏掌权的朝廷召回夏侯氏在外掌兵权的人时,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十分清楚的认识到回到洛阳性命难保,于是投奔了蜀汉。夏侯霸劝夏侯玄一同投奔蜀汉时,夏侯玄没有听从。

04

即使起兵讨伐司马氏,胜算也很小

夏侯玄虽然身为征西将军,掌握雍州、凉州的十万大军,但雍州、凉州的这十万大军有很多是司马氏的势力,真心愿意跟随夏侯玄讨伐司马氏的人并没有多少。

以这样的军队去对抗司马氏掌握的数十万大军,无异于以卵击石,胜算非常小。

结语:高平陵事变之时,能够力挽狂澜的只有曹爽,可惜曹爽的水平实在不怎么样,白白将江山送给司马氏。以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宗室屈服后,区区一个夏侯玄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不过事实证明,向司马氏低头换来的是自己人头落地,曹爽、夏侯玄地下有知,定会后悔当初没有放手一搏。


风雅斋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作为曹爽亲信的夏侯玄,当时以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军事的身份,坐镇关中,是曹魏关中军队的最高首领。夏侯玄当时手握重兵,而且曹魏部署在关中的军队不下十万,为什么夏侯玄不以关中之兵讨伐司马懿呢?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曹爽主动投降,没有下令夏侯玄起兵勤王、讨伐司马懿

正始十年,当时执掌曹魏的权臣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到洛阳郊外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乘此机会,原先一直装病的辅政大臣司马懿,突然发难,发动了针对曹爽的政变。

司马懿控制了洛阳以后,曹爽吓得不知所措。从城中逃出来的大司农桓范劝曹爽,立刻带着曹芳都许昌,以皇帝名义,下令各地方镇起兵勤王、讨伐司马懿,但曹爽犹豫不决。

就在曹爽犹豫不决时,司马懿派太尉蒋济写信给曹爽,蒋济以四朝元老的身份为司马懿背书,称曹爽只要投降,一定可以保他性命,而且后半生照样是荣华富贵。

不仅如此,侍中许允和尚书仆射也奉司马懿的命令,前往曹爽处力劝曹爽投降,许允跟曹爽说,司马懿指洛水为誓,绝对不会伤害曹爽的性命,只要曹爽能投降,即便不能再做官了,但以后还是富家翁。

面对司马懿提出的这么诱人的投降条件,曹爽心动了。于是放弃抵抗,主动投降司马懿。桓范得知后,痛苦地说“我要被曹爽这样的蠢货连累要灭族了”。

曹爽主动投降司马懿,并没有下令各地的方镇起兵勤王,包括夏侯玄在内的方镇将领,自然无法应命讨伐司马懿了。曹爽自己都投降了,夏侯玄又怎么能起兵讨伐司马懿呢?师出无名,肯定会被当作谋逆处理的。如果夏侯玄在没有得到曹爽命令的情况下,就讨伐司马懿,那么司马懿就会以平叛的名义,调动曹魏全国的力量对付夏侯玄。到时候夏侯玄不败何存?

曹爽向司马懿投降,意味着承认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合法性,如果夏侯玄起兵讨伐司马懿,那就意味着叛乱。拥有中枢执政权的司马懿,当然会毫不客气地出兵平定夏侯玄。

夏侯玄在关中军队里毫无威望,远不如司马懿对关中军队的影响力,夏侯玄无法调动关中军队征讨司马懿

魏明帝时期,诸葛亮多次北伐,对曹魏构成了很大的军事威胁,当时曹魏宗室中唯一能对抗诸葛亮的曹真病重,无法任事。除了曹真,曹魏只有司马懿能抗衡诸葛亮。所以魏明帝只好启用司马懿坐镇关中,抵御诸葛亮。


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晋书·宣帝纪》

从231年到237年这几年的时间里,司马懿一直是曹魏关中军队的最高领导,司马懿以领兵抵御诸葛亮为契机,长期镇守关中,使得他在关中的根基非常深厚,关中将领基本都是司马懿一手提拔的,司马懿对这些将领有提携之恩,对他们的影响力也是非同一般。

曹爽执政后,为了消除司马懿对关中的影响力,提拔夏侯玄为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军事,曹爽此举就是为了控制关中、削弱司马懿在关中的政治势力。但是夏侯玄属于空降关中,他和关中将领并未渊源。尽管他名义上也是关中军队的最高领导,但他在关中军队里面毫无威望,也谈不上影响力。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征夏侯玄为大鸿胪,把他调离关中。司马懿一纸诏命就能召回夏侯玄入朝,可见司马懿在关中的势力是非常庞大的。

司马懿在关中的影响力,远非夏侯玄所能及,关中将领几乎都是司马懿的旧部。如果夏侯玄以关中军队征讨司马懿,那么关中将领肯定会反对。以夏侯玄的威望,想要驾驭关中将领比登天还难,他几乎没有可能调动关中军队。所以如果夏侯玄领关中军队讨伐司马懿,显然很难成功。

高平陵之变时,曹魏重臣几乎一致支持司马懿,反对曹爽。夏侯玄即便起兵讨伐司马懿,也得不到响应

曹叡死后,遗诏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论资历、威望和功勋,司马懿都碾压曹爽,曹爽进入中枢之前,籍籍无名,是被突击提拔进中枢牵制司马懿的。曹爽面对各方面都碾压自己的司马懿,一开始对司马懿还是很敬重的,各种大事小情也都找司马懿商量着来,但是时间一长,曹爽就不耐烦了,嫌司马懿碍手碍脚,于是改任司马懿为有名无实的太傅,架空了司马懿。曹爽把司马懿排挤出权力中心,他自己独揽大权。

曹爽执政后,亲近群小、胡作非为、倒行逆施、排斥异己、专横跋扈、乱改制度,把朝政搞得乱七八糟,曹爽乱政的行为,让曹魏重臣都非常不满,他们迫切希望尽快结束曹爽乱政的局面。

当时曹魏元老重臣孙礼,就曾在司马懿面前痛哭流涕,力劝司马懿担负起顾命大臣的责任,罢黜曹爽,拨乱反正。

时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而鲜卑数寇边,乃以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今当远别,何不欢也!"礼曰:"何明公言之乖细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讬,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爽诛后,入为司隶校尉,凡临七郡五州,皆有威信。迁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户。-《三国志·魏志·孙礼传》

孙礼的意见,也是曹魏元老勋臣的意见。高平陵之变时,曹魏的元老重臣,几乎都站在了司马懿一边,一致支持司马懿扳倒曹爽。太尉蒋济曾写信劝降曹爽,力劝曹爽向司马懿投降;司徒高柔代行大将军的职权,接管了曹爽的军营;太仆王观代行中领军的职权,接管了曹爽之弟曹羲的军队;尚书仆射陈泰(曹魏元老陈群之子)也奉司马懿之命出城当面劝降曹爽。

在曹魏元老重臣都支持司马懿的情况下,夏侯玄如果执意起兵力助曹爽,对抗司马懿,无异于和曹魏群臣作对,没有人会响应夏侯玄。反而绝大多数朝臣都会站在司马懿一边,反击夏侯玄。

对此,夏侯玄有清醒的认识。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征夏侯玄入朝时,明显是不友好的举动,有人劝夏侯玄举兵反抗,或者干脆逃到蜀国,但都被夏侯玄拒绝了。

夏侯玄是名士,但是军事指挥才能极为欠缺

夏侯玄出身名门,从小就有名声响亮。夏侯玄善于谈玄,是曹魏后期的清谈高手,他跟当时的清谈名士都有往来,他本人也是魏晋名士的代表人物。

夏侯玄作为响当当的魏晋名士,清谈和玄理是他的强项,但是对于军事指挥,他一窍不通。夏侯玄在坐镇关中之前,一直过的是优哉游哉的生活,和各种名士坐而论道,从来没有在军队历练过。即便到了关中,还是显示出他和军旅格格不入。

正始五年,曹爽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就和当时坐镇关中的夏侯玄一起,出兵征讨蜀汉,但是在骆谷之役中遭遇惨败,损兵折将、丢盔弃甲。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

可见,夏侯玄几乎没有什么军事指挥能力。这样一个人,怎么能让关中将领服他呢?怎么能对抗戎马半生的司马懿呢?可以想象,如果夏侯玄起兵讨伐司马懿,结局可能是不战自溃,还没等司马懿迎战,夏侯玄就自己先败了。

结语

尽管在高平陵之变时,夏侯玄手握重兵,理论上可以和司马懿一博。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可能。曹爽没有下令夏侯玄起兵讨伐司马懿,夏侯玄出师无名;夏侯玄在关中毫无影响力,而司马懿却在关中根基深厚;曹魏群臣都一致支持司马懿,夏侯玄得不到响应;夏侯玄严重缺乏军事指挥能力,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这些因素,都是促使夏侯玄按兵不动,没有起兵讨伐司马懿的原因。


袁卫宇


夏侯玄是名士 属于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类型

作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的夏侯玄,在厚待自己的曹爽被司马懿冤枉下狱时,连上书为曹爽辩解都没有做,何况起兵反叛?

夏侯玄的部下、堂叔夏侯霸,在听说郭淮替代夏侯玄职位后,就投奔了有杀父之仇的蜀汉。

因为夏侯霸父亲夏侯渊在汉中之战而死,刘禅还亲自化解仇恨,对投降的夏侯霸说:

“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

意思就是:你父亲是光荣战死,不是被我父亲陷害杀死。

三国时的傅嘏和陈寿就评价夏侯玄是中看不中用,名声很高、志向很大但没有能力:

“泰初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三国志 傅嘏传》
“玄以规格局度,世称其名,然与曹爽中外缱绻;荣位如斯,曾未闻匡弼其非,援致良才。举兹以论,焉能免之乎!”——《三国志 卷9》

陈寿认为夏侯玄的长处是规格(理论、规划)和度量,但短处是没有实务能力,从来没有匡弼错误、推荐良才的行为。

夏侯玄的能力在于理论研究,不擅长实务处理。

夏侯霸投奔蜀汉时,曾经要求夏侯玄一起走,夏侯玄拒绝:

“吾岂苟存自客於寇虏乎?”

在变通能力上,夏侯玄就不如叔叔夏侯霸了。夏侯玄更注重名节,夏侯霸更注重现实。曹爽被杀三族,和曹爽亲近的夏侯玄、夏侯霸,一个选择反抗,一个选择服从。

夏侯玄、何晏、王弼三人是魏晋南北朝清谈之祖:

“竞为清谈,祖尚虚无,谓《六经》为圣人糟粕。由是天下士大夫争慕效之,遂成风流”

从实务角度夏侯玄难以反叛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手中有曹魏皇帝,夏侯玄只是都督凉州军事,手下有多少人铁心跟随,难以知道。

就算部下愿意跟随,夏侯玄是最佳办法是效仿西汉的七国之乱的旗号:

清君侧。

起兵造反,或者举兵投降蜀汉,都不是最佳办法。

但夏侯玄的凉州兵马,是没有办法击败司马懿的。除非曹魏大臣多数都站在夏侯玄这边。但从高平陵之变来看,曹魏大臣大部分都是站在司马氏这边。

在舆论和军事上,夏侯玄就已经输了。

举兵投降蜀汉,就发生伦理冲突:

以东汉继承者自居的蜀汉,和同样是东汉继承者的曹魏皇族,法理上彼此冲突。

因此,夏侯玄唯一能做的,就是和夏侯霸一样,率领自己的部下投奔蜀汉,想要举兵反抗,很难。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夏侯玄是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的大舅子,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是司马师的结发妻子,为司马师生了五个女儿。

年轻时的夏侯玄有名望,仪表出众,时人目之以为“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在政治上,提出了“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建议,司马懿认为“皆大善”。夏侯玄博学多识,才华出众,尤其精通玄学,是著名的玄学家文学家。



夏侯玄与司马师都是少年得志,是惺惺相惜志趣相投的好友,加上司马师是夏侯玄的妹夫,两人关系亲上加亲。
公元226年,司马师18岁时曹丕去世,他的父亲司马懿成为了托孤重臣之一,这时候的司马师是人生中少年得志、风光一时,晋书记载司马师“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也就是气质不凡、内涵丰富、名声远扬,这时的司马师算是春风得意,前途无量。

公元232年,曹叡在位时期有名的浮华案,司马师和夏侯玄同时受到牵连,所谓浮华党更类似于一个政治团体甚至是学术沙龙,他们聚在一起时讨论了很多属于时政、学术相关的话题。最后遭到曹魏老臣的忌恨,同时引起曹叡的不快。 24岁的司马师被罢职,在家蹲了7年后,因为他的父亲司马懿又当上了辅政大臣,而他也被提拔为中护军,才重新出仕。7年的时间,司马师变得冷酷、残忍甚至是变态。

根据《晋书》记载,夏侯徽知道丈夫司马师不是曹魏的忠臣,司马师也对出身夏侯家族的妻子非常顾忌。青龙二年(234年),心狠手辣的司马师毒杀23岁的妻子夏侯徽,可以说司马师与夏侯玄有杀妹之仇,夏侯玄与司马师已经由亲戚变成了仇人,那么高平陵政变时夏侯玄为什么不起兵帮助表哥曹爽反抗司马懿司马师父子呢?

首先,曹爽兄弟主动投降束手就擒,夏侯玄讨伐司马懿父子名不正言不顺。

公元249年,曹爽兄弟陪同魏主曹芳到洛阳郊外的高平陵祭祀曹叡。乘此机会,原先一直装病的辅政大臣司马懿,突然发难,以太后的名义发动了针对曹爽集团的政变。

司马懿父子控制了洛阳以后,曹爽兄弟吓得不知所措。从城中逃出来的大司农桓范劝曹爽,立刻带着曹芳都许昌,挟天子令诸侯,下令各地将领起兵勤王、讨伐司马懿,但曹爽犹豫不决。

就在曹爽犹豫不决时,司马懿派太尉蒋济写信给曹爽,蒋济以四朝元老的身份称曹爽只要投降,一定可以保他性命,而且后半生照样是荣华富贵。

不仅如此,侍中许允也按照司马懿的命令,前往曹爽处力劝曹爽投降,许允跟曹爽说,司马懿指洛水为誓,绝对不会伤害曹爽的性命,只要曹爽能投降,即便不能再做官了,但以后还是富家翁。

仍然留恋洛阳娇妻美妾花花世界的曹爽兄弟缺乏与司马懿集团拼一个鱼死网破的勇气,自寻死路投降了司马懿集团,结果曹爽集团七千多人全部被杀。

曹爽兄弟向司马懿集团投降,意味着承认了司马懿集团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合法性,如果夏侯玄起兵讨伐司马懿,那就意味着叛乱。与拥有绝对合法性的司马懿集团相比,绝对是以卵击石。

其次,夏侯玄在关中军队中的威望远不如司马懿。夏侯玄无法调动全部关中军队征讨司马懿 。

曹叡统治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多次北伐,对曹魏构成了很大的军事威胁,曹魏只有司马懿能抗衡诸葛亮。所以曹叡只好启用司马懿坐镇关中,抵御诸葛亮。

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晋书·宣帝纪》

从公元231年到公元237年这几年的时间里,司马懿一直是曹魏关中军队的最高领导,司马懿以领兵抵御诸葛亮为契机,长期镇守关中,使得他在关中的根基非常深厚,关中将领基本都是司马懿一手提拔的,司马懿对这些将领有提携之恩,对他们的影响力也是非同一般。

曹爽执政后,为了消除司马懿对关中的影响力,提拔表弟夏侯玄为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军事,曹爽此举就是为了控制关中、削弱司马懿在关中的政治势力。

但是夏侯玄属于空降关中,尽管他名义上也是关中军队的最高领导,但他在关中军队里面只有叔父夏侯霸与他一条心,并不能完全控制关中军队。

第三,夏侯玄以曹魏政权的大局为重。

当司马懿征调夏侯玄进京的调令到达后,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曾劝夏侯玄别进京,同时又对他提建议说,干脆投降蜀汉算了。当时夏侯玄说:“吾岂苟存自客於寇虏乎?”意思是说,我怎么能够为了保存自己而投降敌人呢?显然,夏侯玄是以曹魏政权的大局为重的。他知道,一旦自己造反,或者投奔蜀汉,都将造成曹魏政权的动乱和分裂,这对曹魏政权肯定是不利的。

第四,夏侯玄是文学家玄学家,政治军事才能非常平庸。

夏侯玄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他善于谈玄,是曹魏后期的清谈高手,他跟当时的清谈名士都有往来,他本人也是魏晋名士的代表人物。 夏侯玄作为文采风流的魏晋名士,坐而论道是他的强项,但是对于带兵打仗,他几乎一窍不通。

夏侯玄在坐镇关中之前,一直过的是养尊处优的生活,和各种名士坐而论道,从来没有在军队历练过。即便到了关中,还是显示出他和军旅格格不入。

公元244年,曹爽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就和当时坐镇关中的夏侯玄一起,出兵征讨蜀汉,但是在骆谷之役中遭遇惨败,损兵折将、丢盔弃甲。成为曹魏朝野的笑柄。

可见,夏侯玄的军事才能非常平庸。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对抗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呢?

如果夏侯玄起兵讨伐司马懿,结局可能是不战自溃,还没遇到司马懿,夏侯玄就众叛亲离。

第五,夏侯玄具有高风亮节的名士风度。

夏侯玄是一个曹魏名士,他是玄学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四聪”之一。作为当时的名士,讲究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风度,就是天灾人祸面前,处变不惊。当年,夏侯玄靠在柱子上写字,天下大雨,打雷击中了柱子,把他的衣服都烧焦了。但是,他依然谈笑自若,继续写字。这一点,充分表现了他的名士风度。具有名士风度的人,既要临危不惧,又要光明磊落,绝对不能做出起兵叛乱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来。

夏侯玄其实对在劫难逃的命运看得非常清楚但又无可奈何。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侍中许允对夏侯玄说:“威胁解除了,你没有可以忧虑的了!”夏侯玄却叹息道:“士宗(许允字),你怎么看不清时事呢?此人(指司马懿)尚且能够以世代的交情善待我,而子元(司马师字)、子上(司马昭字)是不会容忍我的。”

因为司马师杀害了夏侯玄的妹妹,司马师与夏侯玄已经由亲戚变成仇人,司马师不可能放过曾经的大舅子夏侯玄。

公元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与张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密谋杀大将军司马师,让夏侯玄代替他为大将军,张缉则为骠骑将军。

司马师秘密得知了他们的计划,于是请李丰来相见。李丰去后,立即被杀。司马师又下令逮捕了夏侯玄、张缉等人。

夏侯玄、张缉等都被诛灭三族,其余的亲属迁到乐浪郡。三月,夏侯玄在东市被处斩,临斩时,仍然神色不变,举动自若,从容受刑,时年45岁。

在暗无天日的乱世,像孔融、夏侯玄这样高风亮节的正直名士,因为政治军事才能不如曹操、司马师这些心狠手辣的奸雄,最终被他们满门抄斩,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