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青少年玩游戏成瘾,美国有这种情况吗?他们是怎么管控的?

茉莉清幽2


美国没去过,不太了解,应该也有吧,但中国沉迷游戏的人太多,危害太大,长此以往会毁了一代甚至几代人。国家层面必须尽快出台控制网络游戏,提倡知识提升能力的激励氛围。


踏雪无痕63397


他们才不管控呢。听说过“奶嘴乐”理论吗?这个理论是个德国人发明的,源自于一本叫《全球化陷阱》的书。书中提到了一个“20/80的理论”,其意思是说,在全球化到来之际,只有20%的人和国家是受益的,其余80%的人和国家是很难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如果一旦这80%的人和国家对那20%的人和国家不满,就会引发全球化危机。怎么办呢?书中就引述了美国的战略学家、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应对措施。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小的时候爱哭爱闹,这时候大人往往就给他喂奶。当他含住奶瓶或者妈妈的奶头的时候,就安静下来了。布热津斯基应对这80%的人和国家就是采取这个“喂奶”的办法。他将这80%的人和国家比喻成小孩,将影视节目、电子游戏、唱歌跳舞等感官刺激的娱乐活动比喻成奶水,天天用这些“奶水”来喂这群“小孩”,让他们天天沉浸在感官刺激的娱乐活动中以得到满足,这样他们就不会“哭”也不会“闹”,就不会威胁到其余的20%的人和国家的利益了,大家各得其所,也就其乐融融和谐共处了。正因如此,所以这个办法也就有了个“奶嘴乐”的名字了。

《全球化陷阱》这本书是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70后80后的朋友应该还记得,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们大陆开始流行港台歌曲,大家崇拜的对象也从原来的解放军、科学家、各条战线上的英雄和劳模换成了港台影视歌星,各类天王天后轮番登场。大家的随身听、录音机里放的是港台流行歌曲,喜欢看的是港台的枪战片、武打片、言情剧和欧美的动作片。后来各种游戏机又兴起,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的游戏层出不穷,单机的、联网的应有尽有。特别是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4G网络的全面覆盖,走在大街小巷上的人几乎都在低头刷手机,都是在看各类综艺节目,在玩各种游戏和在看各种影视剧,在刷微信和QQ。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巧合,也可以推测说是布热津斯基的“奶嘴乐”陷阱正在我们的身上发挥着作用。

有人说,我工作一天了,累得够呛,我看看电视,听听歌,打打游戏,娱乐娱乐,放松放松,这有什么错吗?放松娱乐当然没有错,连伟大领袖都说既要懂得工作,又要懂得休息。但健康向上的娱乐可以给人激励和奋进,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娱乐方式则是在慢慢麻痹人们的神经,消磨人们的斗志,这就是一种精神鸦片嘛。而那些庸俗的、坠落的、下流的东西更是精神毒药,毒害着人们的思想。《娱乐至死》中说,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人类的理性思维,而影视娱乐等感官刺激的视听类节目培养的是人们的感性思维。如果我们整天沉浸在感性思维中而失去了理性思维,往小了说是个人的颓废,往大了说就是整个社会的退步了。

希望大家都不要“娱乐至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