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食制”到“合食制”:古代飲食方式轉型為何會發生在明代?

當今社會,吃飯聚餐越發的隨意化。今天,大家可以因為開心而聚餐,明天,大家也可以因為難過而聚餐。可以說,大家坐在一起吃飯已經是我們現代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吃法。一群人一起吃飯會呈現出一種無法描述的美妙,這種美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到這裡,大家可能不知道。早在千百年前,“聚餐”並不存在。其實,“聚餐”這種飲食方式是經過了上百年的改變才逐漸形成的。在那個時候,聚餐叫做“合食”。

合食,顧名思義也就是合起來吃飯的意思。早在宋朝以前,人們的飲食都還是以分食製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巨輪駛到明朝,就在明朝政治格局的引領下,合食制逐漸成為中華民族主流的飲食方法。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合食製成為我們主流的飲食方法,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呢?

從“分食制”到“合食制”:古代飲食方式轉型為何會發生在明代?

一,生產力的進步為合食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常言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明朝時期,生產技術的變革,使得生產力得以提升。最初的時候,人類靠石器木器捕獵打魚。等到青銅器的出現和發展,使得我們手中的工具變成了青銅製造品。隨後,鐵器的出現和發展,更是極大的改變了人們手中的工具。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因為生產力的進步而創造出來的製造工藝。也可以說,生產技術的每次進步,都會給人類帶來重大改變。

要知道,遠在商朝的時候,青銅器就已經得到了廣大的運用。當時,人們運用各種青銅製造器械,無形之中,青銅器已經遍佈人類的生活。當時,人們使用的鍋碗瓢盆都是青銅器。因為有了青銅器,人們逐漸開始用青銅器制的器皿吃飯,漸漸的,分而食之已經成為了飲食習慣的主流。

話又說回來,因為最初人們分食制的時候,採用的是每人一個小桌子,桌子上放著食物。當時,由於坐姿以及桌子的大小等眾多原因,只能一人一個人吃飯。加上當時的物產條件不夠豐富,以及有限的經濟條件,每個人的食物都是未知的。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很多人是沒有飯吃的,又哪來的機會一起吃飯?

在歷史的巨輪推動下,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桌子椅子逐漸出現。在唐代的時候,凳子椅子圓桌已經出現了。後來,這些工藝品更是被人們所接受。漸漸的,人們感覺到一起吃飯的快樂。一群人圍在一起,吃飯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其樂融融。從唐朝時期開始,合食制的雛形已經出現。

到了明朝時期,經過朝代的變遷和民族的融合,人們對於這些新興事物已經完全接受了。在人們的心裡,已經認可合食的快樂。也就是這個時候,人們徹底摒棄以往的飲食習慣,更加青睞於合食制。這個時候,在人們心裡對吃飯已經有了更高的認識。

從“分食制”到“合食制”:古代飲食方式轉型為何會發生在明代?

二,明朝以前的等級制度過於嚴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合食制的出現。

早在宋朝以前,中華大地階級分明,當時,貴族世家門閥數不勝數,更沒有人人平等這一說法。要知道,在遙遠的古代,最為鮮明的特點就是階層分明的等級制度。荀子曾經說到:“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貧賤輕重皆有所稱者也”。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記》

“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養老也”。

《後漢書·梁鴻傳》:“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正如材料所說,早在夏商周時期,等級制度已經出現。當時的人們就已經將這種階級層次表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在飲食中,等級分明已經鮮明的體現出來。古代貴族聚餐的時候,每個人的飲食已經有了明確規定。

宋代以前,門閥制度霸佔中國政治舞臺,當時的貴族幾乎代代相傳,在平民與貴族之間有著非常巨大的差異。在南北朝時期,等級差異體現的最為明顯,當時廣為流傳的便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正是因為受這些等級觀念的制約,使得人們普遍存在階級分明的思想。儘管唐朝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各種椅子桌子,但在人們的心裡仍有著非常強烈的等級觀念。漸漸的,合食制紮根於普通的平民百姓心裡。

尤其是明朝時期,合食制終於成為主流飲食方式。其實,這一切還要歸功於乞丐皇帝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創建者朱元璋出身寒門,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成為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低微,做事獨特,提拔了很多平民出身的官員。正是因為明代選拔人才的不拘一格,使得合食制逐漸佔據主流。因為明代很多官僚都是平民百姓出身,他們比較喜歡合食,經過一定程度的發展,合食制的方式方才在明朝時期成為了一種主流的飲食方式。

從“分食制”到“合食制”:古代飲食方式轉型為何會發生在明代?

三,深受少數民族文化影響。

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這五十六個民族居住在中華大地各處,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隨著朝代的發展,各個民族的百姓和文化都在不斷的融合進步。其實,明朝之後合食製成為主流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漢文化在發展中,一直都受到了草原民族文化的影響。

《戰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後漢書》記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

通過史料,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早在中央王朝強大的時候,草原之上少數民族的文化就已經出現在漢人的生活中了。隨著各民族之間的戰爭,草原之上的遊牧民族逐漸強大起來,後來,他們更是佔據中原,執掌天下。此時此刻,他們對漢文化的影響力更大了。少數民族的胡人武力值極高,曾經多次進攻中原,對漢族文化影響巨大,而這個胡人的飲食方式一直都是“合食”。所以說,在胡人的影響下,中華民族逐漸形成了一種自己獨特的合食文化。不得不說,這也是合食製成為主流飲食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宋朝和明朝之間隔了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歷經元朝時期的發展,受元朝統治的影響,到了明代人們普遍對合食制已經不反感了。元朝蒙古人作為統治天下的掌權之人,他們把自己獨特的合食方式發揚光大,讓漢人不得不接受。畢竟身處那個年代,違反統治者的意願屬於自找麻煩。所以,大多漢人逐漸接受了元朝統治者喜歡的合食制度。

從“分食制”到“合食制”:古代飲食方式轉型為何會發生在明代?

小結

分食制到合食制的演變看起來像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但其實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合食制。漢朝時期,合食只是上層貴族的一種飲食習慣,而普通百姓無權享受。也就是說,合食制因為受到種種因素的限制在明代以前並沒有普及開來。也可以說,到了明朝時期,各種條件全部成熟,已經完全具備了合食制的所有條件,於是乎,就在大明王朝的統治下,合食制度正是普遍開來。從那以後,人們更加樂衷於這種合食方式,對於之前的分食方式已經逐漸摒棄。也可以說,合食是飲食習慣進步的一種體現,也是飲食方式發展的必然。試問,有了推杯換盞的機會,誰又甘心蹲在角落裡吃飯?

參考文獻:

《後漢書》

《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