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食制”到“合食制”:古代饮食方式转型为何会发生在明代?

当今社会,吃饭聚餐越发的随意化。今天,大家可以因为开心而聚餐,明天,大家也可以因为难过而聚餐。可以说,大家坐在一起吃饭已经是我们现代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吃法。一群人一起吃饭会呈现出一种无法描述的美妙,这种美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不知道。早在千百年前,“聚餐”并不存在。其实,“聚餐”这种饮食方式是经过了上百年的改变才逐渐形成的。在那个时候,聚餐叫做“合食”。

合食,顾名思义也就是合起来吃饭的意思。早在宋朝以前,人们的饮食都还是以分食制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巨轮驶到明朝,就在明朝政治格局的引领下,合食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主流的饮食方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合食制成为我们主流的饮食方法,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

从“分食制”到“合食制”:古代饮食方式转型为何会发生在明代?

一,生产力的进步为合食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常言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朝时期,生产技术的变革,使得生产力得以提升。最初的时候,人类靠石器木器捕猎打鱼。等到青铜器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我们手中的工具变成了青铜制造品。随后,铁器的出现和发展,更是极大的改变了人们手中的工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生产力的进步而创造出来的制造工艺。也可以说,生产技术的每次进步,都会给人类带来重大改变。

要知道,远在商朝的时候,青铜器就已经得到了广大的运用。当时,人们运用各种青铜制造器械,无形之中,青铜器已经遍布人类的生活。当时,人们使用的锅碗瓢盆都是青铜器。因为有了青铜器,人们逐渐开始用青铜器制的器皿吃饭,渐渐的,分而食之已经成为了饮食习惯的主流。

话又说回来,因为最初人们分食制的时候,采用的是每人一个小桌子,桌子上放着食物。当时,由于坐姿以及桌子的大小等众多原因,只能一人一个人吃饭。加上当时的物产条件不够丰富,以及有限的经济条件,每个人的食物都是未知的。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很多人是没有饭吃的,又哪来的机会一起吃饭?

在历史的巨轮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桌子椅子逐渐出现。在唐代的时候,凳子椅子圆桌已经出现了。后来,这些工艺品更是被人们所接受。渐渐的,人们感觉到一起吃饭的快乐。一群人围在一起,吃饭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其乐融融。从唐朝时期开始,合食制的雏形已经出现。

到了明朝时期,经过朝代的变迁和民族的融合,人们对于这些新兴事物已经完全接受了。在人们的心里,已经认可合食的快乐。也就是这个时候,人们彻底摒弃以往的饮食习惯,更加青睐于合食制。这个时候,在人们心里对吃饭已经有了更高的认识。

从“分食制”到“合食制”:古代饮食方式转型为何会发生在明代?

二,明朝以前的等级制度过于严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合食制的出现。

早在宋朝以前,中华大地阶级分明,当时,贵族世家门阀数不胜数,更没有人人平等这一说法。要知道,在遥远的古代,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阶层分明的等级制度。荀子曾经说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贱轻重皆有所称者也”。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

《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正如材料所说,早在夏商周时期,等级制度已经出现。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将这种阶级层次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饮食中,等级分明已经鲜明的体现出来。古代贵族聚餐的时候,每个人的饮食已经有了明确规定。

宋代以前,门阀制度霸占中国政治舞台,当时的贵族几乎代代相传,在平民与贵族之间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异。在南北朝时期,等级差异体现的最为明显,当时广为流传的便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正是因为受这些等级观念的制约,使得人们普遍存在阶级分明的思想。尽管唐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各种椅子桌子,但在人们的心里仍有着非常强烈的等级观念。渐渐的,合食制扎根于普通的平民百姓心里。

尤其是明朝时期,合食制终于成为主流饮食方式。其实,这一切还要归功于乞丐皇帝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创建者朱元璋出身寒门,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成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低微,做事独特,提拔了很多平民出身的官员。正是因为明代选拔人才的不拘一格,使得合食制逐渐占据主流。因为明代很多官僚都是平民百姓出身,他们比较喜欢合食,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合食制的方式方才在明朝时期成为了一种主流的饮食方式。

从“分食制”到“合食制”:古代饮食方式转型为何会发生在明代?

三,深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这五十六个民族居住在中华大地各处,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随着朝代的发展,各个民族的百姓和文化都在不断的融合进步。其实,明朝之后合食制成为主流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汉文化在发展中,一直都受到了草原民族文化的影响。

《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后汉书》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通过史料,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早在中央王朝强大的时候,草原之上少数民族的文化就已经出现在汉人的生活中了。随着各民族之间的战争,草原之上的游牧民族逐渐强大起来,后来,他们更是占据中原,执掌天下。此时此刻,他们对汉文化的影响力更大了。少数民族的胡人武力值极高,曾经多次进攻中原,对汉族文化影响巨大,而这个胡人的饮食方式一直都是“合食”。所以说,在胡人的影响下,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己独特的合食文化。不得不说,这也是合食制成为主流饮食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宋朝和明朝之间隔了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历经元朝时期的发展,受元朝统治的影响,到了明代人们普遍对合食制已经不反感了。元朝蒙古人作为统治天下的掌权之人,他们把自己独特的合食方式发扬光大,让汉人不得不接受。毕竟身处那个年代,违反统治者的意愿属于自找麻烦。所以,大多汉人逐渐接受了元朝统治者喜欢的合食制度。

从“分食制”到“合食制”:古代饮食方式转型为何会发生在明代?

小结

分食制到合食制的演变看起来像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合食制。汉朝时期,合食只是上层贵族的一种饮食习惯,而普通百姓无权享受。也就是说,合食制因为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在明代以前并没有普及开来。也可以说,到了明朝时期,各种条件全部成熟,已经完全具备了合食制的所有条件,于是乎,就在大明王朝的统治下,合食制度正是普遍开来。从那以后,人们更加乐衷于这种合食方式,对于之前的分食方式已经逐渐摒弃。也可以说,合食是饮食习惯进步的一种体现,也是饮食方式发展的必然。试问,有了推杯换盏的机会,谁又甘心蹲在角落里吃饭?

参考文献:

《后汉书》

《战国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