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陰性”是怎麼回事?“特殊”病例背後有何共性?


一名新冠肺炎治癒患者出院10天卻複檢出核酸陽性,21日成都通報的病例讓人神經緊繃。一些看似“特殊”的病例背後有何共性?

“假陰性”是怎麼回事?“特殊”病例背後有何共性?

資料圖 2月21日,合肥千麥醫學檢驗實驗室,檢測員正在認真檢驗。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四種可能或導致“假陰性”

核酸陽性,是指檢測發現人體內某種病毒數量超過正常值。根據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疑似病例如果“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即為確診病例。

檢索發現,疫情暴發以來不時出現“特殊”病例。除上述“成都特殊病例”以外,有村民在解除隔離5日後核酸陽性,有患者三次咽拭子檢測均為陰性,直到肺泡灌洗檢測才發現陽性。這些病例繞不開“陰”“陽”二字。

北京某呼吸內科專家在對中新社記者分析“成都特殊病例”時說,患者出院前的核酸檢測為“假陰性”,或是採樣操作技術所致,或是試劑盒質量和靈敏性所致,或是標本數量不足所致。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黃波進一步概括導致“假陰性”的四種可能,分別是:咽拭子所取口鼻腔分泌物或痰液只針對某個特定時間點或某個特定部位,可能未檢測到病毒;咽拭子病毒量太少,可能未達到核酸檢測靈敏度;採樣人員的操作可能不規範或有誤;檢測試劑盒質量可能不達標。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雷學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稱,引發“成都特殊病例”的最大可能在於檢測標本差異。他說,隨著病情發展,病毒在下呼吸道標本內被檢測到的可能性更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修正出院標準,“把下呼吸道肺泡灌洗液的標本檢測作為出院標準”。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則明確稱:為提高核酸檢測陽性率,應當儘量採集病例發病早期的呼吸道標本,留取痰液,實施氣管插管時採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標本採集後儘快送檢。


“上陰下陽”現象值得重視

浙江一名男子痰咽拭子核酸陰性,但糞便核酸陽性。無獨有偶,重慶也出現多起“咽拭子檢測陰性,肛拭子檢測陽性”的病例。

“應重視這些現象。”北京某呼吸內科專家說,科研人員已從新冠肺炎患者糞便中分離出活的新冠病毒,提示病毒有糞口傳播和糞呼吸傳播的可能性。當然,即使出現“上陰下陽”的情況也不奇怪,因為一般病毒都是“先在呼吸道內消失,再在腸道內消失”。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率領的團隊22日發佈消息稱,已從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尿液標本中分離到新冠病毒。近日,學術期刊《柳葉刀·胃腸病和肝病學》刊發的新加坡醫療人員的評論文章稱,考慮到同屬冠狀病毒家族的SARS病毒(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MERS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存在糞便排洩證據,處理新冠病毒患者的糞便必須嚴格遵守預防措施。鑑於此,中外專家均再次提醒公眾要“注意下水道的通暢,馬桶沖水時蓋蓋”。

需指出的是,即便“非典”時期香港淘大花園下水道內檢測出SARS病毒,但SARS病毒是否存在糞口傳播途徑始終沒有證實。南方醫科大學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趙衛認為,糞便中檢測出病毒,並不意味著病毒傳播途徑發生變化。

“陰陽之謎”影響防控策略

看似“特殊”病例的背後皆有“陰陽之謎”,破解方法多種,首先是提高核酸檢測陽性率。除上述防控方案規範採集方法,醫院和企業在研發準確率更高的試劑盒,醫護人員在提高採樣技術水平,專家學者在探討新增抗體檢測等不同方法驗證病原學結果。

在累計報告的逾7萬確診病例中,“特殊”病例畢竟尚屬極少數。北京某呼吸內科專家說,個體差異導致同一種病毒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現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注意極端現象,但公眾不必因此恐慌”。他舉例說,即便治癒患者體內留有病毒,傳染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病毒載量,並不意味著一定發生“人傳人”。

趙衛也表示,新冠病毒能否在人體內長期留存,仍需進一步研究。而對於愈後患者會否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他給出肯定答覆:“目前應該不存在這種問題。”

當然,更重要的在於借鑑“特殊”案例細化防控策略。對此,診療方案第六版已考慮到潛在風險,建議患者出院後繼續進行14天自我健康狀況監測,並建議在出院後第2周、第4周到醫院隨訪、複診。北京有醫院開設了新冠肺炎患者隨訪門診。

防控方案第五版則對無症狀感染者這一防控難點作出部署,比如完善解除隔離要求,又如拉長判定密切接觸者的時間範圍,勢將增加找到“陽性”的概率。

來源:中國新聞社 | 記者 張素 李京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