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山區:紅色物業築起防控安全屏障

2月18日日幕時分,邯山區貿西街道南辛街社區浴新南大街99號院門口,幾位紅色身影站成了一道風景:測體溫、登記、提醒……一件紅馬甲、一隻口罩是他們的“全副武裝”;一張小方桌、一個小喇叭、一本登記臺賬、一個消毒噴壺,是他們的全部家當。這支紅色物業服務隊,從大年三十開始已不分晝夜地在此輪流值守了20多天。

邯山區:紅色物業築起防控安全屏障

“這些‘紅管家’不僅是小區進出的第一道關卡,更是疫情防控的主力軍、是居民信賴的護衛隊。”南辛街社區黨總支書記李玉錄說。

“紅色物業”,是邯山區黨建引領下的物業服務,就是把黨的組織嵌入物業企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加強黨對物業服務的監督、管理、考核,使之既發揮物業服務功能,又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使物業管理更好地為居民和業主服務。

去年以來,該區在城市小區推行“紅色物業”創建。在有物業的物業企業,組建黨支部;在無物業的小區,由社區黨組織牽頭組建“紅色物業管理服務站”,由樓棟黨支部書記、黨員志願者負責管理。目前已在全區組建了160個“紅色物業管理服務站”。

99號院共11棟樓,曾經垃圾遍地,車輛亂停,髒亂難行。去年11月11日,響應邯山區委號召,99號院成立了紅色物業黨支部,11月18日、19日又陸續成立了業主委員會和紅色物業服務站。

有了“紅色物業”後,紅色物業服務站負責把小區的垃圾全部清理,每天有志願者清掃保潔;安裝了隔離樁,制止了車輛亂停放;安裝了路燈,粉刷了牆壁。疫情防控中,他們自制了科學的防控摸排表,支部成員、紅色物業服務站成員分包入戶登記,對重點人員密切關注,對小區每天噴灑消毒,輪流在門口值守,做到“樓不漏戶、戶不漏人”。

通過入口“關卡”進入小區,筆者看到小區內紅牆灰裙,院淨路平,牆上張貼著《黨支部成員值班表》,共5人,附每個人的電話。

“我們小區成立了以黨支部為引領,業主委員會、紅色物業管理服務站為主體的‘紅色物業’,三者交叉任職,實行組織聯建、事務聯議、工作共管。”黨支部書記李巧珍介紹說,防控期間,小區早上6:30開大門,23:30上鎖,5名支部成員輪流值夜班,居民有緊急情況隨時給值班人員打電話。

在這名單中,年齡最大的要數黨支部副書記楊樹林了,今年67歲,他腿部受過傷,還有關節炎。但入戶排查,樓上樓下地忙活,仍不在話下。“我是4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了,群眾選出了我當支部副書記和業委會主任,就得幹好,關鍵時刻要衝在前面。”

“楊樹林每天值班,今年過年沒吃過一頓餃子,他經常說晚上要替我值班,我比她小几歲,怎能讓他替我?”李巧珍說,“大年三十,我在群裡發了通知,不到10分鐘,支部成員和11名樓長就都下樓了,門口值班每天至少4人,他們家就在院裡卻顧不上回,餓了啃口方便麵,值班室的舊沙發就是休息處。”

“從支部成立那天的入黨宣誓起,我們就明白肩上的責任!在支部帶領下,服務站的服務更周到細緻。”紅色物業服務站站長、黨支部副書記屈玉平表示。這些天,他忍著胃痛在一線值班20多天。紅色物業服務站副站長黃德峰,年輕力壯,分發消毒液、搬抬物品等都是他來幹。當問及他們沒有報酬為何如此熱心時,回答幾乎一致:“紅色物業的宗旨就是服務居民,我們是黨員,不能忘了入黨時的誓言!”

居民楊邯生說:“他們起早貪黑地為疫情防控做著貢獻,居民都看在眼裡,多虧有了他們!我們心裡很放心!”

與此同時,在飛機場社區南巷院,紅色物業人員在小區嚴密佈控;在農林路金沙江小區,黨支部書記王保生表示:“我們紅色物業能把自己院看管好,請領導放心!”

貿西街道黨工委書記石清軍介紹說,紅色物業人員對小區情況熟,發揮了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當好疫情防控的排頭兵,築起小區防控的‘銅牆鐵壁’。

紅色物業的隊伍在壯大,聯防聯控的隊伍在壯大。

由15個獨門獨院小區組成的渚河路街道水電社區水院街,從最初的紅色物業服務站‘站好防控第一崗’,到下設的小紅帽、紅馬甲、紅袖章3支志願服務隊齊上,再到廣大黨員、樓棟長、群眾紛紛加入。“看到你們那麼辛苦,我也想加入你們!”每天都有主動報名的志願者,卡口值班表上的人員每天都在增加。小小的一條街上,湧現出了許多防控夫妻兵、兄弟兵、父子兵,帶動了居民群防群控。

據瞭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按照邯山區委統一部署,在各街道、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紅色物業”迅速由物業服務隊變為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的戰“疫”隊伍。全區40個“紅色物業”服務中心、123家物業管理公司、160個“紅色物業”服務站,2760個樓院長、8810個單元長、55200個志願者,分小區、分單元、分樓棟逐戶排查,並積極參與卡口值班、體溫檢測、環境消殺、健康宣傳等工作,構築起了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線。

邯山區委書記靳祿兵說:“紅色物業已在邯山區城市小區實現了全覆蓋,打通了服務業主的‘最後一百米’,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為織密織牢第一道防線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黨建引領下的小區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有益探索,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燕都融媒體記者陳正 通訊員韓豔萍 代國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