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将朱可夫,百战百胜,但为何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黄应秋


我是历史伶俜者,你来问我来答。

二战时,苏联常用的就是人海战术,以比德军多几倍的部队去进攻,因为苏军战斗素养不如德军,所以在这种战术下,成排的苏军士兵像被割稻子一样倒下,战斗的结果往往就是苏军要付出比德军多几倍的伤亡。



朱可夫作为苏联的战神,有着无往而不胜的战绩,特别是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等等,拯救了岌岌可危的苏联,但是其实他也有败绩。唯一的败绩就是火星行动,苏军伤亡32.5万人,德军只伤亡了四万人,德军阵地依然很坚固,只不过当时的苏联政府需要一个百战百胜的战神来鼓舞士气。



朱可夫在安排对德战术时,也是采用人海战术,往往会准备至少2倍以上的兵力优势,这也是他充分考虑了苏军跟德军战斗力对比的情况下。



苏德战争前期,有200多万的苏联红军主力被德军歼灭,苏联为了快速补充兵力,大量征召适龄青年加入军队,甚至还有女性士兵,这样子虽然苏军总兵力看上去还是很多,但其实很多都是直接从农民转变为士兵,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培训,战斗力当然不如训练有素的德军。



为了弥补战斗力的差距,不光朱可夫,苏联的各级指战员都喜欢用多于德军几倍的兵力去作战。但是这种靠士兵密集冲锋的方式也带来了大量的伤亡。


历史伶俜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朱可夫并没有百战百胜,只能说他的胜仗比较多,但败仗也是不少。

朱可夫为什么胜利伤亡反而比敌人大,主要是他的作战思维问题。

其实,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苏军损失是远大于德军的。

苏德战场双方伤亡人数:德军损失1180万,死亡及失踪380万、伤病约700万 。

而苏联红军损失2960万,死亡及失踪915万、伤病1832万。

为什么苏军明明赢了,损失还是德军一倍以上?

主要是两点:

第一,苏军的战斗力相对较差。

这是一个大话题,但一般认为同等数量对抗,苏军绝对不是德军对手。

甚至数量保有一二倍的优势,往往德军也是胜利一方。

这不仅仅是武器装备问题,还有战术和训练的问题。

第二,苏军战略如此。

苏军的战争战略就是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包括兵员和武器),在持久战中压垮敌人。

所以苏军很多时候并非不能很精锐,而是不需要这么精锐。

打个比方,苏军战争中始终没有制造装甲运输车,这当然不是它没这个技术。

能够制造这么多坦克,造装甲车有什么难度?

其实,这主要还是不重视,不在乎士兵的运输伤亡,反正有大量人员可以补充,将生产装甲车的资源都用来造坦克,消灭敌人。

朱可夫的作战也是一样。

他在具体指挥时,攻击比如德军1个团,往往是用二三个团的苏军夹击猛攻,务必要求全歼德军,至于自己伤亡是其次的。

反正苏军伤亡再大,也可以迅速补充。大家看看苏军2960万的损失数字,就知道了。

1939年,英国人口才4700万,法国人口4100万。

等于苏军的伤亡数字,差不多相当于英国或者法国的总人口了。

太吓人了。


萨沙


第一名将朱可夫,百战百胜,但为何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每当提起二战,就不得不提起苏德战争,说起苏德战争,就不得不提起“苏联军神”朱可夫,他是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是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可以说,朱可夫一生从无败绩。但就是这样一个百战百胜的名将,为什么每次战斗中牺牲的士兵比敌人还多呢?

小编认为,不管是什么原因,战争只要取得胜利,就是最终目的。

1、从士兵到元帅的朱可夫。

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出生在卡卢加省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父亲是鞋匠,母亲在农场干活。他有一个姐姐,全家四口只有一间房屋,家中的房子小得几乎无法容纳一家四口同时居住。朱可夫曾自嘲说:“挤死总比冻死强。”自幼生活十分艰苦。但就是这样的生活锻炼了朱可夫的意志,后来完成了从士兵到元帅的嬗变。

他在漫长军旅生涯中立下了举世公认的赫赫战功。荣获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胜利”最高军功勋章2枚,图瓦共和国“共和国”勋章1枚,蒙古人民共和国英雄(1969年),荣誉武器1件,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是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防空军事指挥学院以其名字命名。他不但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指挥艺术也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起到巨大推进作用。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功卓著的“传奇元帅”。朱可夫是苏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的“三驾马车”之一,他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俄罗斯民族英雄,永载史册。正如他的挚友艾森豪威尔上将所赞颂的那样“牺牲的军人们到达天堂时,一定会得到另一枚荣誉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这种勋章将被每一位赞赏军人的勇敢、眼光、坚毅和决心的人所珍视。”

2、名将朱可夫指挥的战斗,为什么每次牺牲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朱可夫先后指挥过莫斯科战役、保卫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柏林战役,可谓是战功卓著。但在朱可夫指挥的战斗中,为什么每次牺牲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一是苏联军队传统的战术是波浪式进攻。沙俄数百年的传统战术是不能丢的,苏军进攻方式被称为波浪式进攻。在苏联将领眼中士兵是消耗品,苏联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最前面的两股波浪是荷枪实弹的,而后面两股波浪通常是赤手空拳。这样的强攻结果就是一波波的苏联人倒下,当前面的两波人被打倒后,后面的队伍就跨过他们同志的尸体,并捡起死者的武器继续进攻。感觉苏联人步兵进攻战术似乎还在沿袭冷兵器时代的模式,靠人海战术往前平推,不惜牺牲任何士兵的生命以谋求胜利,有时候战死的苏联士兵堆积成山,令德军惨不忍睹。

二是执行斯大林“不惜一切代价”的命令。我们知道,当时斯大林在苏联人心中,那是神一样的存在,人人崇拜斯大林,再加上苏军的整体指挥官素质比较低,缺乏良好的战斗风格和战术素养。由于最高统帅斯大林的命令中最经常见到的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所以自上而下,整个苏军指挥官们不管战士的死活,而且只知往前冲,他们也不怕死亡。所以每次都以伤亡惨重的代价取得胜利。战后再源源不断的用生力军弥补战斗损失,这样苏军又能持续保证兵力优势。

三是朱可夫的作战艺术依赖人海战术。苏联著名的叶廖缅科元帅曾经点评过常胜元帅朱可夫的军事艺术特点,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比敌人兵力多至少2-3倍,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由于朱可夫深知苏联军队在整体战术素养方面仍与德国军队有差距,朱可夫还深知自己的基层指挥官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后,往往会失去理智,选择疯狂而徒劳的冲击坚固防线,因为这种现象已经多次出现过。在逆境中的苏联基层指挥官往往丧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完全靠本能。所以,在每次战斗中,朱可夫都以多于德军几倍的力量展开,根本就不在乎牺牲。

四是俄罗斯是战斗民族,他们根本就不怕死亡。并且面对德军的入侵,满腔的仇恨,所以,即便死亡也要进攻,因此每次都伤亡惨重的代价取得胜利。

五是当时苏联的武器没有德军先进,武器不行,就用人海战术,因为当时苏联国大人多,不在乎牺牲,用人海战术消耗德军的战斗力量,所以,每次战斗都是惨胜。

虽然按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强调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让人感觉到朱可夫指挥的战斗不可思议。但小编认为,自古成王败寇,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每次战斗都是因地制宜,不能一个标准丈量,但不管怎样,战争以胜利为目的,这样考虑,就理解朱可夫的作战思维了。


葛大小姐



朱可夫苏联元帅,被认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虽然朱可夫被称为战神,但有一个情况就是,朱可夫指挥的战役虽然最后都能取胜,但己方的损失远远大于敌人。比如朱可夫的成名战,与日军的诺门罕战役,朱可夫的伤亡是日军的两倍。白俄罗斯战役,朱可夫伤亡77万,德军伤亡40万。

朱可夫并不是百战百胜,也遭遇过失败。那就是1942年的"火星"行动,当时苏军为了拔掉刺入莫斯科咽喉的勒热夫突出部这根刺,消灭德军第九集团军,动员了190万军队,意图通过绝对的优势,消灭德军。德军第九集团军司令莫德尔的指挥下,依托地形构筑防御纵深,组建交叉火力网。在苏军进攻下,德军防线不断向后弯曲却并不破裂。莫德尔设计的弹性防御很有效,在德军进攻乏力后,德军进行反攻,反包围了突入的苏军。这一战以苏军惨败而告终,苏军死亡和被俘约26万,伤约50万,而德军只伤亡4万人。这一战也成了朱可夫的军事生涯的唯一败绩。

从第九集团军战后的战报中,我们也许可以得出朱可夫指挥的部队每次伤亡都比敌人大。

"敌军虽然开局雄心勃勃,进展顺利,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以后,立刻失去理智,疯狂而徒劳地冲击坚固防线。这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现象多次出现。在逆境中俄国人往往丧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完全靠本能。俄国人本质上迷信蛮力,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盲目遵循战前部署,不会随机应变。”

战后苏联为了提升朱可夫的英雄形象,刻意抹去了这一场战斗,在资料中也以别的地名代替。
在中国人的眼里,百战百胜的战神,往往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也许在战斗民族眼里朱可夫这种作风就应该是战神。


好奇而已716


首先朱可夫并不是百战百胜,而且其指挥打赢战争的前提,都是条件明显优于对手;其一生最大的败笔莫过于面对防守大师莫德尔的“勒热夫战役”,此战朱可夫以百万苏联军队对战莫德尔的二十万德军,而此时苏联凭借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而士气旺盛,但战争结果最终是德军伤亡不到4万人,而苏军伤亡人数超过32.5万人,双方伤亡对比竟然达到了1:8;可以说此战也是朱可夫面对德军名将时,在战略指挥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而朱可夫指挥的战斗伤亡率过大,也与德军的装备以及“人海战术”有关;分析如下:

二战德军装备水平明显高于苏联,因此苏联阵亡率都相对较高;

在二战的前期,德国通过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获得了大量的重武器(坦克、火炮)制造基地,而这些都为后期德军的战斗机器做了充足的准备,当时德国凭借侵吞消化以后的实力,工业实力大涨,生产出了让后期盟军惧怕的“虎”式坦克,当时苏联面对“虎”式坦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通过人肉炸弹或者不断消耗坦克的弹药,在其打光以后突入消灭,而且德军的武器水平都在苏联之上,由于苏德前期的大量军事工业基地都被德国摧毁,导致苏联军工产能不足,后期大量参战人员都是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加入了前线战斗(可以参考《兵临城下》电影,我觉得很多细节都值得参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苏联的指挥官来指挥与德军的战斗,机会都会造成军队大量的伤亡,只不过当时苏军的最高统帅恰好是朱可夫而已;

二战中苏联凭借地大人多的优势,大量采用“人海战术”去弥补与德军装备技术上的代差;

二战德国名将辈出,可以说在军事能力上,德国的指挥官都表现优异,面对这样的对手,很少有国家有与之能匹敌的将领,而苏联的朱可夫恰好是为数不多的能与德国将领相媲美的指挥官,在指挥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两场重大战役当中,朱可夫的表现都可圈可点,直接摧毁了当时德军占领莫斯科以及斯大林格勒的战略目标,为后来将德军拖入俄罗斯的冬天,苏军进入战略反攻赢得了时间,所以朱可夫的战场指挥能力在苏军当中属于万种挑一的好手,但就是这样一位苏军的优秀指挥官,其与当时大多数苏联将领一样,在斯大林最高统帅打赢战争的指导前提下,对于取胜过程中本国军队的损失率,几乎都不在考虑的第一要素,由于当时双方装备、实力的对比上,苏联方面认为需要“人海战术”来消除与德国的军事代差,所以一场战争下来,苏军即使打赢了,伤亡人数也会远超德军;

因此战后统计,苏军二战当中的损失人数竟然超过了2000万人,而这其中大多数都属于年轻男子,很少有妇女、儿童出现,所以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就是二战以后遗留下来的问题;


尖刀出鞘


其实不仅仅是朱可夫,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将领都有这个问题,那就是在与德军作战时,苏军的损失总比德军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朱可夫的指挥能力不行,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情况,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指挥官的能力只是一个方面,还包括武器装备,士气,士兵的训练,以及军人的素质等等。

毫无疑问,在二战的东线战场上,德军的素质,受训练程度,以及他们的装备都是远远超过苏军的。其实这一点没有任何值得杠的,从双方的伤亡,就能够说明一切了。

在整个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苏军付出了近3000万人的损失,而德军的损失仅为1200万左右,就算加上德国的仆从国,损失也没有像苏联那么夸张。

其实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它的本质就是一个拥有国家的军队,打仗仿佛就是普鲁士人的天生技能一样,当时的普鲁士人比起俄罗斯人来更配得上战斗民族这个称号。

在一战失败之后,全世界又迎来了和平,可是德国人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利用这段时间研究出了新的战术和新的战争理论,闪击战就是这二者的完美体现。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军事理论,德军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德国闪击战的面前,号称欧洲第五大强国的波兰土崩瓦解。德国装甲集群面前,法兰西的大地在颤抖,但是最遗憾的是德军的进军速度还是赶不上法国人的投降速度,法国人延续了没有人能在法国投降之前占领巴黎的荣耀。

连番的血战锻炼了德国军队,也验证了德军新的军事理论以及战术思想的可行性,通过实战弥补了其中存在的缺陷。而与之相比,苏联的情况则是非常惨淡。

由于斯大林的问题,使得苏联境内的肃反被无限扩大化,以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首的大批红军优秀将领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大量的高级军官被清洗,他们空出来的位置迅速的,又被新人填上,但是这些人真的具有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吗?

(朱可夫)

那些原本中低级军官迅速被提拔起来成为了高级军官,职务可以飞速的提升,可是军事素养呢?这造成了苏军指挥水平的大退步,当然这个锅也不能全给斯大林来背,毕竟就算是不搞大肃反,苏军的人员素质和军事思想,都远远不足德国人。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兵源素质,能够和德军相媲美,没有一个国家的军事思想,有德军这么先进。

其次,苏军开战初期被德军坦克一顿Rush,损失过于巨大。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苏联发动突袭,在猝不及防间,苏军遭受了极大的损失。整个战争初期,德军都是在大踏步前进,苏军则是成建制的,被消灭。

要知道这些都是苏军的常备军,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随着这些有生力量的迅速消耗,斯大林不得不大量征收没有军事经验的青年人加入军队。

这些人被匆忙组织起来,稍加训练就投入到了血腥的战场之中,面对这些刚学会放枪的士兵,任何高明的指挥官都徒呼奈何,数量再庞大,也无法改变他们是乌合之众的现实。当时的苏军充斥着这样的部队,这种部队怎么能和经验丰富,作战手法老道的德军相比呢?

面对这样低素质的兵源,朱可夫,作为军事统帅,只能不断的增兵,以此来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用士兵的生命来获取胜利。这也是无奈之举,也许换作德军只要一个师就能达成的目标,但是当了苏军这边,就可能付出三个师的代价。

而且苏联将领受到俄罗斯帝国军事思想的影响非常重,在他们眼里,士兵就是一连串冷冰冰的数字,就像游戏里面的NPC,是快速消耗品。二战中苏联的攻击方式被称为波浪式进攻,据说只有冲在最前面的两股波浪是携带着武器的。

而后面几波高喊着乌拉向敌人冲锋的军队一般都是轻装上阵,跨过先行者的尸体,抄起前面倒下兄弟的武器继续进攻。苏联人就是靠着这种人海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种源自于俄罗斯帝国的传统,到了朱可夫这一代,仍然在苏德战场上得以延续。

同时,苏军的中下级军官军事素养较差,不可与德军的同级别指挥官相提并论。苏联人本身就是一个热血质的民族,在逆境中,苏军的基层指挥官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军事指挥官的事实,失去理智。就像一头发疯的公牛,看到了红不一般,会不管不顾的向前冲,不撞南墙,心不死。

在这种疯狂的心态之下,作为一名指挥官,很难再做出理性的判断,于是乎就会出现各种自杀式攻击,尽管非常的勇敢,但同时又非常的愚蠢。

作为一名苏联的高级指挥官,朱可夫对于自己这些部下的德行与脾气可谓是了如指掌,所以没奈何他也只能多多部署兵力,以免这些热血质的基层官兵一时上头,发起自杀冲锋,稍有不慎导致整个战场崩溃。

再者,德军的武器可比苏军先进的多。德国的工业化程度原本就比苏联高,德国人利用捷克斯洛伐克的工厂,作为武器生产基地,可谓是如虎添翼。

德国人生产出来的虎式坦克,是二战时的一款经典坦克,在东线可谓是风头一时无两,要消灭一辆虎式坦克,苏军不得不使用坦克海的方式,损失大量的T34,才能阻挡一辆虎式的前进。

在两者武器装备差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换作谁来指挥苏军,他的结果都不会比朱可夫好到哪里去。

苏德大战中的朱可夫,其实已经竭尽所能了,不是他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相信在苏军统帅这个位置上,没有人能够比朱可夫做的更多。


历史评说


为什么老拿朱可夫元帅说事儿?

在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苏联人付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最最惨烈的代价和牺牲,死亡人口高达2000万,其中军人牺牲和阵亡近1000万人。

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在东部战场上一度投入了四分之三的兵力和战略物资,阵亡了二战时期几乎五分之三的兵力。德国法西斯的疯狂导致苏联卫国战争的惨烈程度。

朱可夫元帅从卫国战争开始,就先后担任苏军总参谋长、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莫斯科城防司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乌克兰方面军司令和柏林战役方面军司令。在四年的卫国战争和解放东欧战争中,力挽狂澜,为解放苏联和最终打败希特勒法西斯德国立下了伟大的功绩,彪炳青史。

为了与猖狂和残忍的法西斯德国军队殊死搏杀,肯定会付出极大的代价,这就是苏联军队和德国军队搏杀时现实。

在苏联军队死亡的近千万人中,被俘虏的苏联红军就达到400余万,其中近300万被先后迫害致死,其它600多万都是阵亡的。

在打出苏联国境线后,苏军有损失了100多万。其中解放波兰阵亡60余万,解放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就阵亡15万,柏林战役伤亡30余万。

综上所述,苏联红军为了二战的胜利,损失很大,怎么能简单归结为朱可夫元帅的问题呢?





一风2008


朱可夫真不容易,上面是难伺候的“婆婆”斯大林,下面是装备落后训练不足兵员素质太差甚至中高级军官严重缺乏战争经验的苏联红军,你让他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有着丰富装甲突进与空地协同经验的德国军队,如何能够低廉的损失代价消灭敌人?

面对优势装备与先进战术的日本军队,中国大军不也是数倍的战损?即使是英国、法国面对德国军队又能如何?丘吉尔说阿拉曼战役前英国战无不败,阿拉曼战役后英国军队战无不胜,但你看看英国打赢阿拉曼战役是德国数倍的飞机、坦克、大炮与海量的石油,英国能以少胜多基本德国吗?

一些人认为美国军队不错,恺塞林不是打出了一比八的德国与美军的战损?即使是诺曼底登陆后面对德国的偏师,数百万英美盟军在海量的飞机、坦克、大炮支援下能如何?艾森豪威尔以为1944年圣诞节前可以打入德国本土,结果呢?朱可夫如果有这些豪华的武器装备,哪里需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苏式坦克对付不了虎式坦克,只能通过大口径反坦克炮,而美军可以用轰炸机,这就是美军人员损失少的原因。


一梭烟雨江湖行


第一名将≠百战百胜

尽管朱可夫有着“第一名将”的美誉,但是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也曾经历过惨痛的失败。“火星行动”是朱可夫一生中最大的败笔,甚至连朱可夫本人都不愿意过多谈起。当年他亲率两个方面军共计190余万人从三个方向杀奔勒热夫突出部,妄图一举歼灭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单从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朱可夫拿下勒热夫丝毫不成问题,然而最终的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苏军苦战二十余日,付出了近百万人的伤亡却依旧未能撕破德军的防线,最终只得铩羽而归。



“火星行动”的失败再一次暴露了朱可夫乃至整个俄国人的痼疾,过分迷信蛮力,非常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他们一旦陷入逆境,就如同丧失理智一般只知疯狂地冲击德军防线,而不懂得随机应变。尽管朱可夫是苏军将领中的佼佼者,但他的身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第41集团军被围困后,朱可夫孤注一掷将所有的预备队投入到战场,让两万多人在宽仅四公里的正面“玩命”猛攻德军防线,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蛮力=胜利?

与德国军官灵活多变的指挥相比,苏军的指挥则要呆板得多,这一点在战争爆发初期表现的最为明显。在苏联军官的字典里似乎从未有“谋略”二字,有的只是“不惜一切代价”,这种“不计代价”的进攻最终也就演变成了巨大的伤亡。上至最高统帅斯大林下至普通士兵对蛮力的信奉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有时会作出一些毫无意义的“举动”。或许能从下面的战斗中感受到苏军的这种疯狂!



1941年11月17日清晨,克林西南方的穆西诺附近发生了一场短暂的战斗。蒙古骑兵第44师两个团的士兵挥舞着马刀义无反顾地冲向了德军某炮兵连阵地,尽管苏联骑兵表现得非常勇敢,但在德军的炮火下,这战斗演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苏军前仆后继,两个团近两千人全部葬身在炮火下,却未能伤及德军一丝一毫。这种突击从军事角度而言毫无意义,可类似场景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这种情况直到莫斯科战役结束后才有所改观。

前期军队素质低下,后期攻防角色转换

受大清洗的影响,苏军的整体军事素质要比德军差上一大截。苏军的指挥官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军官都缺少足够的经验,这对士兵而言就成了一种灾难。另外,由于战争爆发过于突然,苏军士兵大多是紧急征召入伍的农民,他们缺少足够的训练,也没有相应的战场经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苏军的战斗力。为此,苏军也只能依靠数量上的优势来弥补“质量上”的不足。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朱可夫也别无选择,而这种“以数量拼质量”的战斗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伤亡。

随着战争的历练,苏军的作战经验逐渐累积,苏德双方的实力差距开始缩小,但苏军的伤亡情况却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在苏军反攻阶段,其伤亡依旧高于德军,比如在切尔卡瑟突围战中,苏军虽然重创了德军,但他的伤亡人数依旧是德军的两倍。这除了是因为其兵员素质依旧与德军存在差距外,还由于双方攻防角色的转变。此时,苏军成了进攻的一方,而进攻方的损失向来要比防御方大,所以才会出现上述状况。



总的来讲,朱可夫作为一名苏军将领,他的身上也存在着迷信蛮力的一面,同时他也不得不面对苏军素质低下的现实。为了取得胜利,朱可夫只能不断地增兵,进而以数量优势打败德军的质量优势,而这必然会让苏军付出更多的代价!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战情解码


小油瓶首先纠正一点,被誉为“胜利的象征”的朱可夫也并不是百战百胜!

朱可夫幼时出身贫寒,但却凭借优秀的军事素养当上了苏军的陆军参谋长,诺门罕一战朱可夫初露锋芒,第一次在战场上成功试验了大纵深的战术,后来朱可夫临危受命,先后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出色的指挥成功的击退了两次德军全力进攻,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一举歼灭了保卢斯的德国第六集团军,成功扭转了苏德战场上的不利形势。接下来朱可夫又先后指挥了列宁格勒破围战和库尔斯克会战,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最后朱可夫指挥三个方面军的苏军率先拿下柏林,结束了欧洲战场上战斗。可以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朱可夫,哪里有朱可夫,哪里就有胜利,朱可夫也亲切的被苏联人民成为“战场上的救火队员”,被斯大林誉为“胜利的象征”。

▲一身荣誉的朱可夫元帅

然而人们记住的大都是朱可夫的胜利,朱可夫也不是神,他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胜利的象征”朱可夫最惨痛的军事失败

那是在1942年的春天,朱可夫凭借莫斯科战役的威望,升任苏军副总司令,指挥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朱可夫为消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彻底扭转被动局面,策划了围歼勒热夫突出部27万第九集团军的“火星行动”,参战兵力190万,火炮24000门,坦克3300辆,战机1100架。

▲勒热夫突出部战役地图

“火星行动”作战体现了朱可夫的典型风格,苏军7个集团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以泰山压顶之势对德军发起向心攻击,但是朱可夫明显低估了德军防守的坚韧和反击能力,德军依托地形构筑纵深防御,将城镇乡村修建成要塞据点支撑防线,精确部署了交叉火力网杀伤突破敌军,此外这次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拥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战役爆发后先后有5个装甲师和1个摩步师增援了莫德尔。

面临苏军强大的攻势,德军防线弹性十足,不断向后弯曲,却不破裂,苏联的大军根本撕不开突破口,虽然在东北西三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因为德军顽强的纵深防守而显露疲态,不得不转攻为守,而德国名将莫德尔立刻抓住翻盘机会,投入预备队反击突破最深的4万苏军。

▲发起冲锋的苏军部队

为了挽救败局,朱可夫孤注一掷,投入了战略预备队继续进攻,企图救援被围苏军,苏军发起人浪冲锋,但立刻遭遇德军凶猛的火力扫射,残酷的战斗进行了3天,苏军仍然在拿不下德军坚固的防线,被围苏军只能丢弃所有重武器,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返回苏军战线,至此“火星行动”苏军惨败,战后统计苏军阵亡和被俘26万人伤残50万人,损失坦克1847辆,大炮1100门。而德军的伤亡仅在4万余人左右。

▲勒热夫战场上的德军依托良好的防御体系击败了进攻的苏军

这就是令朱可夫铭记一生的“火星行动”,当然战争结束后,朱可夫如日中天,形同战神,苏联也极力掩盖朱可夫的缺点和败绩。

一将功成万骨枯,“胜利的象征”朱可夫是这句名言最贴切的典范!

一将功成万骨枯,朱可夫这位常胜将军的功成之路,也同样是用无数士兵的献血堆出来的,但相比其他国家,俄国人付出的代价更高。

为什么说朱可夫即使打了很多的胜仗,但仍然是自己士兵的损失远远大于德军的损失呢?

(1)苏联军队的密集冲锋战术

第一个例子是以赛罗夫斯克高地强击战,在这场战斗中俄军一个营的兵力对德军的一个碉堡发起了进攻,结果俄军营长在进攻中死去了所有的连级指挥员,最后那只原有700多人的俄军营只剩下了不到100人,而碉堡中只有两名德军机枪手,其中的一个机枪手已经疯掉了,因为他受不了面前堆积如山的俄军尸体。

▲苏联红军发起密集冲锋

第二个例子是1943年一位步兵营营长的战斗经过记录,一位名叫B·佳特洛夫的营长在回忆1943年12月的一次战斗经过时写道:“开始冲锋了。我们摆起了一条散兵线,弯弯曲曲像条黑色的长蛇。紧跟在它的后面又是一条散兵线。而且这些黑色的弯弯曲曲、又蠕动着的长蛇在白皑皑的雪地上是那么的荒谬,那么的不正常!黑白相映,简直就是一个活靶子。于是德国人的子弹像雨点一般飞了过来。许多火力点也开始了射击。大口径的机枪开始从第二条防线的堑壕里向外扫射。散兵线纷纷倒下。

▲苏联红军发起密集冲锋

营长拼命地喊着:‘冲啊!……去你妈的!冲啊!……向前冲!冲啊!我枪毙了你!’但是,已经不可能再次发起进攻了。想像一下吧,在枪林弹雨中怎么可能从地上爬得起来……不管怎么说,指挥员们到底还是把‘黑色的农村步兵’组织起来进行了几次进攻。但是,这是徒劳无益的。敌人的火力实在太密集了,还没走上两步,就都像柱子一样纷纷倒下。

从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苏联人进攻时,导致他们毁灭的最大障碍是进攻时的密集冲锋,苏联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德国人简直就是砍瓜切菜一般,这样的强攻结果就是一波波的苏联人倒下,因此苏联人的战术素养非常值得怀疑,他们明显没有德国人“会打仗”,感觉苏联人步兵进攻战术似乎还在沿袭冷兵器时代的模式,靠人海战术往前平推,不惜牺牲任何士兵的生命以谋求胜利。

(2)整体指挥官素质低下,对士兵生命缺乏应有的珍惜

与德军相比,苏军的整体指挥官素质比较低,而一支军队的战斗风格和战术素养是和他的指挥官的能力分不开的,在整个苏德战争中,几乎很少有苏联军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时候,多数都是占人数绝对优势的苏军以大量的伤亡代价歼灭少数作战素质较高的德国军队,然后战后再源源不断的用生力军弥补战斗损失,这样苏军又能持续保证兵力优势。

▲斯大林的不惜一切代价命令,缺乏对士兵们生命应有的珍惜

由于最高统帅斯大林的命令中最经常见到的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所以自上而下,整个苏军指挥官们都缺乏对士兵生命应有的珍惜!!!

(3)朱可夫的作战艺术依赖人海战术,

苏联著名的叶廖缅科元帅曾经点评过常胜元帅朱可夫的军事艺术特点,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比敌人兵力多至少2-3倍,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

其实这里面有朱可夫的考虑

由于朱可夫深知苏联军队在整体战术素养方面仍与德国军队有差距,朱可夫还深知自己的基层指挥官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后,往往会失去理智,选择疯狂而徒劳的冲击坚固防线,因为这种现象已经多次出现过。在逆境中的苏联基层指挥官往往丧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完全靠本能。

▲朱可夫依赖人海战术有着对战局明晰的判断

所以朱可夫知道,苏军只有在人数上占优势,才能取得对的作战的优势,才会考虑对德作战。

这样就是为什么斯大林听说中国的淮海战役,中国以60万兵力战胜了美械装备的80万国民党军队,其中还歼灭55万时,高呼这简直就是东方奇迹,因为他们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斗,与中国人灵活机动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斗方式还存在较大差距。说句不好听的,朱可夫的这种依靠比敌人付出更多的伤亡代价方式取得胜利,在中国早就被当做败军之将了!

综上所述,由于整体战术素质和战术指挥不如德军,苏军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击败德军,所以即使是朱可夫也要依靠人数优势获取战争胜利,但在这个过程中苏联人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以及崇尚蛮力不懂的变通的密集冲锋战术,导致了苏联军队巨大的伤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