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我們普遍對五代十國瞭解很少?

春天的小小菠菜


這個問題可以通過與同為軍閥混戰的三國時期做對比得出答案。

1、對於一個時代的瞭解就必須有史料依據,相比五代十國,三國時期的史料是比較多的也是比較全的,比如《三國志》,《後漢書》。但是五代時期的也有《五代史》,《資治通鑑》等,但是這些史書對於五代這一段時間事件以及人物記載相對零散,而且又都是貶低的評價居多,以至於導致關注這一段歷史的人比較少。

2、由第一點所說的,史書對於這一段歷史時期評價的較低是又原因的,因為這一段時期是比較混亂的,軍閥混戰,朝代更替快。雖然三國也是軍閥混戰,國家更替,但是像劉備,曹操、關羽等人都是從前期一直到了中後期,從群雄逐鹿到了三足鼎立有了穩定的政權,對於歷史記錄是有利的。五代十國卻不是如此,五代一共53年,換了5個朝代,換了將近20個皇帝,這樣朝代更替是不利於歷史記載的。

3、五代的負面評價太多,這也是對於史書記載不利的。拿朱溫和曹操對比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軍事、政治上建樹頗多被稱為梟雄,朱溫一上位就廢了唐朝皇帝建立後梁,便四處征伐沒有任何建樹,而且後梁時期額皇位更替也是歷史記錄者不願提及的。石敬瑭為了當上皇帝將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人,自己成了“兒皇帝”,這些事件都會被打上負面的標籤,所以史書對於這一段時期的記錄也多為負面的。

4、一段歷史時期能夠被被普遍瞭解其實並非通過史書,而是通過小說、影視劇等趣味性較高的方式傳播,關於三國時期小說和影視劇就不多說了。五代這一段歷史由於史料的緣故使得相關的小說以及影視劇不易編寫和製作,這也導致五代十國時期瞭解的人少。

善於寫朝代更替過程中軍閥的羅貫中也有寫了一本關於五代的小說,叫做《殘唐五代史演義》,如果對於五代史感興趣可以從這本書入手,《殘唐五代史演義》精彩程度是一定不能和《三國演義》比的。


不羈de汪


你好。

個人覺得自秦代大一統以後,中國歷史上,最為紛亂的兩個時代,一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個就是五代十國時期。這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魏晉南北朝時期,從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到公元589年楊堅滅陳,一共369年的時間裡,一共出現了個86國家(割據勢力),皇帝更是數不勝數。

五代十國時期呢,從907年朱溫滅唐,到979年趙光義滅北漢,72年的時間裡,除了有16個國家,還有許多割據勢力。

國家興亡在任何時代都是最重要的大事,而在這兩個時期,王朝更替變得如吃飯喝水一般稀鬆平常,短短時間內出現那麼多國家,勢力,太過繁雜,非常不利於記錄和傳播。

此外,魏晉南北朝時期,多涉及少數民族,氐人,羌人,鮮卑人,匈奴人,羯人,高句麗人,丁零人,民族之繁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也對這段時期的歷史傳播和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慕容垂

而且,這兩段時期,皇帝成了最危險的職業,宋武帝劉裕號稱皇帝殺手,一生殺六個皇帝,宇文護殺三個皇帝,五代十國時期這更是成了一種常態,驕兵悍將,動不動行廢立之事。

禮義廉恥在這時期完全成了空談,忠孝仁義也都被拋棄,戰火紛飛,民不聊生,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兩個時期也不為過。正是因為太過現實,黑暗,殘酷,血腥,令人髮指,不忍卒讀。

劉裕

而且這兩段時間出於亂世,中國在對外方面往往是處於劣勢,甚至還出現兩腳羊,兒皇帝這種屈辱事件,這些都極大地打擊了民族自尊心和人民瞭解這段歷史的興趣。

不過,你願意深入瞭解的話,會發現這兩段歷史也並非那麼無聊,風流人物也是層出不窮。

陶淵明

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拓拔硅,慕容垂,宇文泰,劉裕,陳霸先……等等都是雄才大略的傑出帝王。有王猛這種五百年難得一出的宰相之才,有陶淵明,江郎,鮑照,庾信等傑出文人,《世說新語》足矣解悶,《昭明文選》名傳千古。

李存孝

五代十國時期,猛將如雲,自古“王不過霸,將不過李”,說的就是後唐大將李存孝,鐵槍王彥章,日不移影,連打唐將三十六員。後唐莊宗一片大好毀於伶人讓人悲嘆,後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天不欲我漢人收回燕雲!

總的來說,這一段歷史之所以不為大家所熟知,一方面是太過紛繁雜亂不易學習流傳,一方面內容太過黑暗,並且沒有如《三國演義》之類的書籍代為傳播(雖然有《殘唐五代史演義》,但流傳度沒法和《三國演義》比的)。


煮酒放歌


話說,五代十國看起來好像是五個朝代十個國家,實際上這只是表像而已,實際上,五代十國是處於唐宋之間的一段非常混亂的歷史時期,據史書記載,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地上同一時間段內存在的軍閥割據政權多的時候可達數十個。


並且這些政權之間經常會相互攻伐,百姓民不聊生。除了軍閥間經常混戰外,軍閥內部,叛變篡位事件也層出不窮。 這樣的亂世實在是沒有什麼值得宣揚的,因此大家都會選擇性的忘掉這個時期。

另外,我們現在很多人瞭解歷史的渠道比較窄,這也是我們不瞭解五代十國的原因之一。

不信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很多普通人是怎麼了解歷史的,不誇張的說大概就是這兩個途徑吧,一是通過影視劇,二是通過各地政府為了塑造城市歷史形象而進行的文化宣傳。

很可惜,不管是影視劇和各地政府的形象工程,大家選擇的都是一些知名度大的,且有一定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或者歷史名人。很顯然,五代十國並不具備這個特點。所以沒有人會去對五代十國進行大規模的宣傳。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感覺五代十國都存在感不強,實際上,歷史書籍對五代十國都記錄並不少,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


史海鉤沉


我是影妹我來回答大家對五代十國瞭解較少的我原因我認為有幾下幾點

民間的藝術創作較少

普通人對歷史文獻的瞭解較少,正史上描寫的帝王將相,神話傳說讓普通人對古代的正史並不是很感興趣,於是民間就有了小說家專門改編正史寫成小說在民間流行。

例如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改編的就是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史書三國志而成,還有說書藝人寫的《隋唐英雄傳》。這樣的作品貼近民間,老百姓看武將的陣前廝殺的興趣延續到喜歡書裡描寫的那段歷史時期。

關於描寫五代十國的小說並不出名,在《三國演義》和《隋唐英雄傳》這樣的影響力很大小說的面前顯得黯然失色,使得大多數人對那段歷史並不瞭解。

結束五代十國時期的宋王朝被吊打幾百年

五代十國那段歷史之後就是趙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北宋王朝的領土是中國大一統王朝中地盤最小,很多人稱宋朝為“弱宋”對外一直割地賠款被動挨打,一直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等故地。

反觀其他統一中國結束分裂的王朝,例如隋朝的京杭大運河,緊接著繼承隋朝的大唐王朝文治武功更是強橫一時,萬國來朝。直到現代外國華人聚集的地方都被稱為唐人街。

所以很多在看五代十國那段歷史時期時候,看到宋朝結束了中原割據的局面但緊接著就被北方的少數民資吊打數百年,換誰誰也不想去看這個憋屈的歷史時期。

五代十國的歷史時期並不精彩

還有一點也是根本原因,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故事並不精彩,活躍在歷史舞臺的人就那麼幾個軍閥,只有朱溫,李克用這倆人的對決才算精彩,並且五代十國的主角並不都是華夏民族,契丹和沙陀人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影響。

五代十國的精彩程度相對於三國時期曹操北征烏桓,諸葛亮平定南蠻,孫權開發臺灣收復山越相比,五代十國的割據政權面對的就是各種屈辱和荒唐,李存勖的昏庸被殺還有石敬瑭獻上燕雲十六州還自稱兒皇帝。這段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並不出彩反而有點黑暗,導致很少有人對五代十國進行研究和了解。

總結:

我認為大家不瞭解五代十國的歷史是因為民間小說家對這段歷史宣傳較少,在民間關於五代的文藝作品也比較少。

五代十國的內容也比較黑暗乏味跟中國的南北朝時期一樣,南方政權碌碌無為,整個歷史時期充滿了野蠻暴力和背叛,正面人物較少,並且銜接五代十國之後的歷史時期是宋王朝被動挨打幾百年讓人不想了解那段歷史。


影妹侃歷史


五代十國是指在唐王朝(907年)滅亡後,宋王朝(960年)建立前並完成全國統一(979年)過程中中原地區先後存在的五個較大政權和南方存在的九個較小的割據政權還有位於北方的北漢政權。對於五代十國的歷史瞭解較少,筆者認為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五代十國的存在歷史較短。五代一共只存在53年,十國的歷史雖然從892年開始存在第一政權,979年最後一個政權北漢覆滅,但實際上十國並不是並存狀態,比如吳和南唐、前鼠和後蜀都屬於接續關係。最後存在的北漢是在後漢被後周滅掉後,其宗室在太原建立的割據政權實際存在的時間也只有28年。存在時間最長的吳越政權實際上早已經成為宋朝的附庸。因為存在時間不長,歷史存在感就不強。

其次,唐宋對後世影響過於強大。唐朝存在200餘年,國力強盛時,唐朝皇帝曾經被周邊民族稱為天可汗。即使經歷安史之亂唐朝的威望仍然存在,延續了100多年。五代十國後面的宋朝歷經三百餘年,經濟發展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文化繁榮影響周邊國家,據說宋朝滅亡後,某島國舉國哀痛。不得不說唐宋是真的強大的,就連宋的對手遼國皇帝都希望自己一輩子做後人。夾在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長期處於分裂混戰狀態,戰亂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也導致人們不願意回憶和記敘這段歷史。

第三,中國大一統文化認識的偏差。中國人的生活總希望圓滿,中國一般很少出現悲劇,都是喜劇。導致人們更希望看見一個統一的王朝出現,對這些割據政權有很大的偏見。還有五代的開國皇帝有三位來自於叛變原來的主子(朱溫叛唐、劉知遠叛後晉、郭威叛後漢),石敬瑭叛後唐雖然有不得以,但割讓幽雲十六州也沒後世不齒。作為後周的繼任者宋也不會對後周做過多的宣傳。這些因素導致後世對五代瞭解甚少,十國都不被正統承認,記述的更少。

第四,民間文學作品中對五代十國的描寫較少。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取材的真實歷史時期是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水滸傳》取材真實歷史時期是北宋,《西遊記》取材真實歷史時期是唐,《紅樓夢》沒有表現真實歷史,大都認為其反映的是清朝的事情。還有反映周代商的《封神演義》,反映東周的《東周列國志》,民間有反映隋唐的《隋唐演義》。後世反映五代的比較有名的是元曲裡面反映劉知遠的作品《白兔記》,知名度也遠遠低於反映其他時期的作品,其他反映五代的作品比較少。

最後,反映這個時代的正史史書都有很明顯的缺憾。二十四史中反映這個時代的史書有兩本《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這段很短的時間需要兩本正史典籍來記述,不是說明這段時間特別重要需要兩本書能夠說完,是因為最初的《舊五代史》成書時間比較短,內容記述的不夠詳實、準確。而《新五代史》屬於《舊五代史》的補充部分,但其本身為歐陽修私人修史,在裡面加入了許多內容使五代這段歷史更加詳實,但歐陽修更多采用春秋筆法,導致《新五代史》在後世爭議比較多。《舊五代史》部分內容散軼,更讓這段歷史存在欠缺。

雖然五代十國的歷史比較短暫,但其承唐啟宋的這段歷史,很值得後世仔細研究。以上是筆者的淺見,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行走在馬班陳範間


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民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而其任可得而稱也。——《南齊書·序》

學習歷史“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

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普遍出現,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藩,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這種呈現藩鎮割據、分裂混戰的局面,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五代十國”。公元907年,朱溫逼迫唐哀帝禪讓,建立後梁政權,五代十國正式拉開序幕。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並於公元979年建立大宋統一政權。至此,戰亂六十多年,經過五個朝代更迭,十幾個小國先後覆滅。

關於“五代十國” 並非沒有記載,期間的人物及歷史事件在薛居正纂《舊五代史》、歐陽修纂《新五代史》、司馬光纂《資治通鑑》中記錄較多,如果感興趣可仔細研讀之。

縱觀古代中國上下五千年,這一段唐宋之間的混亂紛爭,深究起來,著實算不得可供學習的“良史”,故而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這段歷史未列其中。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段歲月不為人熟知呢,卑羅列以下,以供參考。

狼煙四起,白骨露野

該時期僅七十餘年,但統治集團卻不斷更替,長的十幾年、短的只有二年;從當時南北範圍來看,又屬於多個割據同時存在,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戰爭對社會的破壞嚴重,人民生活、經濟、文化都深受打擊。

積水之窪,低於溝壑

五代之前的唐朝是輝煌的盛世王朝,有傳奇人物、文學大家;之後的宋朝,生活富足安逸,科技發展迅速,是另一個統一富裕的朝代。如此對比下來,夾在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便不值得著重墨評述了。

斷爛朝報,枯竹空言

雖然五代中確有短暫的安寧,譬如後周時期,由於政策利好,北方經濟有所恢復,但是終究是戰亂不止。其他當政者多為重武輕文之徒。後梁朱溫流氓出身,背叛、淫亂,父子、手足相殘;後唐李存勖執政昏庸,寵信伶人;後晉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甘當契丹遼人“兒皇帝”;後漢劉知遠政權殘暴,民不聊生……如此,後世從中也只是吸取教訓罷了,並沒有太多積極意義。

於政無利,避而不談

當政者對這段歷史的刻意迴避。宋太祖趙匡胤的登基源於其在陳橋兵變的黃袍加身提起來必然不那麼光彩。由於後晉高祖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造成歷史上中原地區很長一段時間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只能一次又一次被動地抵抗遊牧民族南下。因此在宋朝趨於穩定後,多不提及。而契丹人的燒殺搶掠對華北地區人們產生了很深的思想陰影,元朝和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掌權,為穩固地位,避免觸及當年受契丹族人帶來的傷害,也刻意不提及這段歷史。

古思已去,宜飲新茶

我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由五十多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國。中華民族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密切關係、友好往來、互通有無,平等互利,共同建設祖國、反抗階級壓迫和剝削、反抗外來侵略,構成了和諧、融合的民族關係。


作家牛佔龍


其實縱觀《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可以看出,五代亂世,英雄輩出啊!但之所以現在很少提及諸如槍神王彥章等五代的英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五代是亂世,和當今倡導的和諧社會有些“不兼容”;

2,梁、唐、晉、漢開國君主性格上陰暗面比較明顯,子孫又都是昏君,歷來都是當做教訓用來警醒後人的,所以學習意義不大;

3,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歷來受到中國人,特別是華北地區人民的痛恨,這使得清朝時期從北方入關的滿清統治者比較忌憚,所以提及很少;

4,五代時期的時間軸不像三國時期那麼好把握,記錄第一手資料的《舊五代史》又長期被擱置,加上宋初對太祖陳橋兵變的極力掩蓋,以及後世君王出於維護統治需要,對五代的國君犯上奪權的貶低(五代的君主全是造反起家的),導致五代歷史流傳較為小眾;

5,五代時很多著名人物並非是漢族人,所以在民族認同度上不如三國時期的亂世英雄。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


蒙森的生活漂流記


簡單來說,因為五代十國太亂。

一個時代能不能被後人熟知,靠的是什麼?不是歷史記錄,幾乎不會有人人翻史書的年代,現在也一樣,而是靠故事。一旦關於某個時代的故事火了,這個時代的曝光度就起來了,如果能夠持續下去,這個時代絕對能夠在大眾心目中留下一席之地。

最典型的,我們知道三國,是因為《三國演義》及其衍生品,而不是因為《三國志》史書。同樣的,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因為諸子百家、《詩經》等等;知道秦漢,是因為孟姜女哭長城、蕭何月下追韓信等等;知道隋唐,是因為《隋唐演義》、唐詩等等;知道宋朝,是因為楊家將、《水滸傳》、宋詞等等;知道明清,是因為《明朝那些事兒》、清宮劇、不平等條約等等。

五代十國在這份名單上缺了席,原因不是沒有故事,而是故事不火,故事不火的原因是載體——文學作品的質量出了問題,這個問題又能指向時代本身,往往是時代太亂導致故事難寫,進而導致傳播度不夠,時代不知名。

舉個例子,羅貫中,我們都知道他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可有幾個人知道他還寫過五代十國呢?他的《殘唐五代演義》只有個別章節有所名氣,比如李存孝和王彥章的故事,其餘都很平凡。

這就是主線的重要性,《三國演義》雖寫三國,卻是以蜀漢為主線,前期的主角是劉備,劉備死了是諸葛亮,諸葛亮死後這本書就沒多大意思了,靜候完結。而五代十國除了時間,根本撈不出主角,像馮道這種牆頭草不適合當主角,適合當主角的壓根就不可能走完全程。

五代十國堪稱中國最混亂的一個亂世,短短几十年間,比較大的政權就有十五個(五代十國),還不算那些比較小的,即便把範圍縮窄到中原,五代(梁唐晉漢周)的平均壽命是十年。

這段歷史放到書裡怎麼寫?前面才寫這個政權君明臣賢,活脫脫要一統天下的節奏,結果幾年後亡國了。取而代之的政權猛將如雲,幾年後也亡國了,讀者看著那叫一個窩火。

政權林立的同時,政權統治集團內部也極不穩定,缺乏一個穩定的政權核心,臣子普遍不忠君,父子兄弟相互殘殺,君主無力控制悍將,悍將無力控制驕兵,凌遲、剝皮、生吃活人等暴行不絕於書,用歐陽修在《新五代史》的話來說,這就是“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縉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

其他時代崇尚的仁義道德、忠君愛國,在這個時代被棄如敝履,完全不頂用,作者就算想寫,都難找落筆處。


平沙趣說歷史


一、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就七八十年,說的挺熱鬧,打的挺熱鬧。

二、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戰爭和頻繁的政權更迭導致了大量文獻的遺失以及科技與文明的衰敗,但隨後的宋代卻成為我國曆史上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之一,這其中五代時期的科技文獻保護與積累起了重要作用。


棟棟說史


1. 相比於其他時代,五代十國的文學作品和電視劇都偏少。沒有文學作品作為載體,讓大眾直接啃史書會很吃力。只有有趣的情節,只有動人的故事,才能打動讀者的心。

2. 五代歷時滿打滿算也就只有短短七十餘年,皇權更替非常迅速,短的只有幾年。而按全國範圍來看,又屬於多個政權同時存在。中原政權交替迅速,幾十年間似乎都在打來打去,十分混亂。而且戰爭對社會的破壞太嚴重,經濟、文化都深受其害。

3. 五代前面的唐朝是輝煌的盛世王朝,有傳奇人物、文學大家,而後面的宋朝,生活富足安逸,科技發展迅速,又是另一個統一富裕的朝代。這樣看來,夾在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就顯得存在感很弱。

4. 五代處於後世認為“禮崩樂壞”的時代,價值觀不是後世的普遍價值觀,有違史學正統。

5. 三國雖然是亂世,但這段歷史廣為人知,除了《三國演義》的功勞,三國本身就有主線能將亂世情節串聯起來。而五代十國,不像三國那樣可以有人物主線將整個五代變遷串起來,就是簡單的一個接替一個,一個倒下,另一個登上歷史舞臺。沒有主線就顯得作品很亂,難以理清。

五代十國其實有很多風流人物,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值得從故紙堆裡面刨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