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大将军的范蠡是如何华丽变身为中国的“文财神″的?

松青追梦人


范蠡出生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一个家道败落的家庭。当时宛城县令的文种很欣赏他,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一起投奔了越国。

后来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和夫人雅鱼还有大臣范蠡都给吴国夫差做了奴役。留下了文种在越国代行国王的职责,治理国家,处理政事。

最后,勾践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十年,终于打败了吴国。范蠡被封为上将军,可是范蠡辞官不做却偷偷的走了。他走时给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读完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帮助越王勾践打下了天下,应该享受荣华富贵。

不久勾践派人送了一把剑给文种,说:你曾经教大王伐吴的七种方法,大王只用了三种就灭掉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你去教给大王的父亲吧*。文种没有办法只好自杀。

范蠡离开越国后,从海上坐船到了齐国,在海边安了家。他和两个儿子白手起家,很快就积累了几十万家产。齐国人认为他很聪明,想请他当相国。范蠡叹息道:*做生意积累了千金家产,当官能当到卿相,这是平民的极点了,一直拥有尊名是不吉利的*。他谢绝了齐国人的好意,把家产都分给了穷人,到别的地方去了。

范蠡在陶这个地方隐居下来,化名陶朱公,继续做生意。后来他和儿子靠信息灵通,开始从北方往南方大量的贩马,又发了大财。陶朱公把大量的钱财用于帮助那些没有生活能力的残疾人,还有当地的穷人们。后来民间老百姓们为了歌颂范蠡帮助穷苦人们的善举,都把他称为*财神爷*!就这样民间千百年来都把范蠡称为*文财神*,在生意开业的时候和过大年的时候,都供奉他的画像。


隐者康司马


范蠡是个具有大智慧的人,知进退,懂取舍,明事理,识人心,在帮助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后,不恋权力,功成身退,飘然离去。

范蠡走后给一同辅佐越王的文种去了一封信,对他说″越王嘴尖脖子长,是个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的长相,你还是尽早离开吧"。文种却不以为然。不久后,越王来到文种家里对他说"先生给我出了七条计策,我用了三条就灭了吴国,剩下的四条麻烦你到地下去跟先王们去说吧",然后留下一把剑就走了,文种才知范蠡有先见之明,但后悔已经晚了。

范蠡漂泊江湖,到了齐国改名鸱夷子皮,他带领家人在海边开荒种田,又引海水煮盐贩卖,不久就积攒了数十万钱的家产。

后来他又辗转来到了陶(现在的山东荷泽定陶),陶邑这地方地理位置很好,交通便利,有多条道路通往各诸侯国,是做生意的好地方,范蠡就在此地居住下来,开始囤积货物,经商做生意,十九年里,获千金以上的利润的生意就有三次。积累了巨万家产。范蠡又给贫困的亲朋好友分发了很多钱财,谈论起富翁时,后人都很敬佩陶朱公。

范蠡从老师计然那里学了很多治国和经商之道,其中″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理念让他在经营生意时受益很多。范蠡是春秋时期最成功最有名的大商人,他的经营理念对后世的商人影响很大,商人们对他很敬仰,把他奉为文财神,家家供奉,香火不断。





大河桥下流


范蠡,是春秋末期的大政治家,有文财神,商圣之称。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同时也是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范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样的一个奇才,他的人生历程是怎样的呢?

智谋超人位居名臣

提起范蠡,人们自然会想起越王勾践,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成语“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出自春秋时代吴越争霸的一段历史。

卧薪尝胆

说的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立志复仇,夜卧柴堆上,屋梁上悬挂苦胆,每日舔舐,用苦涩来警醒振奋意志,时刻不忘复仇大志,最终成功击败吴国,称霸诸侯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一般人想到的是越王勾践的隐忍和意志力。其实,主导整个故事发展方向,并最终使它有个圆满结局的却是足智多谋的范蠡。如果没有范蠡和文种两人的辅助,勾践是绝不可能战胜吴王的,正是范蠡洞彻历史人生的大智慧,主导了这一段精彩的历史。

第一次散财

范蠡本是楚国的一介平民,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与文种一起投奔越王,被拜为大夫。到越国不久,越王不听二人劝谏,贸然与吴国开战,兵败被围。危机中范蠡献计,使越王留的性命。后来,他又与文种一同制定灭吴九计,帮助越王灭掉吴国,称霸中原。

范蠡与文种便自然成为越国最大的功臣,被尊为上将军,高官显位,荣华富贵,自不待言。就在这功成名就之时,范蠡却毅然向越王辞行,越王为了挽留范蠡,先是承诺富贵,继而威胁,然而范蠡最终还是辞掉了高官厚禄,将家产全部充公,离开了越国。这就是范蠡第一次散尽家财。

白手起家成为巨商

离开越国的范蠡,先是来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这个古怪的名字,指的是当时的一种大皮囊,范蠡的用意很明白:人,有时就要象这种皮囊一样,混沌能容。

在齐国,他亲自率领家人在海边辛苦劳作,治理产业。他们垦荒种地生产粮食,还利用海边的盐业资源,开展商业贸易。经过全家人辛勤劳作,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

第二次散财

  齐王听说了他的才干,便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宰相。而范蠡却喟然感叹道:“治家理财,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职找上门来,这些看似幸运的事情,对我这样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祥的征兆啊”。

他归还了齐王的相印,邀来朋友乡人,把数十万的家财尽数分给他们,只留下些便于携带的珠玉,作为日后经商的资本。散尽家财后,他连夜走小道离开齐国。这是他第二次主动从事业的巅峰激流勇退。

从头再来成就辉煌

后来,范蠡又迁居到陶,再次改名换姓,自称朱公,人称陶朱公,在陶地他率领家人重新创业,不久便再次成为当地首富,财产远远超过在齐国的时候。据史书记载,在他从商的十九年中,几次积攒了数以千计的黄金。“天下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为当时天下首富。

三聚三散布施典范

范蠡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就是放在今天这个时代,也是个奇迹!古人有“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但范蠡却能算得上既富且仁了。

第三次散财

司马迁曾评论他是“富好行德”。他富裕之后,没有象其他有钱人那样购田地,建城堡,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周围的民众遇到灾害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布施。

有一年,天下大旱,几乎颗粒无收,范蠡除了保留自己的生活必需,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拿出来布施给国人。亿万家产,一日荡尽。

谁知道,这次散财之后不到几年光景,他再次积累起了万贯家产,速度之快,现代人炒股票恐怕都比不了。但是,范蠡的善举并没有因此止步,当灾害出现的时候,他再次把全部家产布施了,这样的布施一连有三次之多。

为富且仁,世人奉为财神

范蠡因为善于致富而又乐于施财济众,所以被世人奉为财神!

为了表示对他人格的仰慕,后来做生意的人就把他的像贴挂起来,以他为榜样。可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慢慢的大家不知道陶朱公是谁了,只晓得他是财神,礼拜财神也不是为了学布施,而是想从他这里求发财



御前带刀侍卫


范蠡,春秋末期越国的大政治家,是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士,官拜上将军。当勾践复国成功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便萌生退意,激流勇退。他弃官而去,来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称他陶朱公。

1、弃官从商

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三次赚了千金之多。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这样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商界的楷模。

2、经商理论

范蠡很有经商的头脑。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也就是说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可见范蠡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供求关系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了,如果放到现在,肯定也能够在股市翻云覆雨。因此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也就是“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就这样,范蠡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和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商界地位

陶朱公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从商十九年中,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之后,人们就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其名字也就成了财富的代名词,大将军范蠡也就华丽变身为了“文财神”。

穿越古今,纵览中外,关注历史,关注论史大能猫


论史大能猫


范蠡,春秋时期楚国人,公元前536年出生于宛地,因不满楚国的腐朽统治,转而投奔越王勾践,官拜大夫后,邀请楚宛令文种一起辅佐勾践。

因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执意伐吴,兵败于会稽,史称"会稽之耻"。

为帮助勾践振兴大业,42岁的范蠡毕其心于一役,施展了一生才华,主动请文种留在越国总揽政务,自己陪勾践夫妇于公元前493年去吴国当"奴仆"忍辱求和……最终,范蠡陪着勾践夫妇在吴国当牛做马服务3年后,得以安全回国。

回到越国后,范蠡和文种又竭尽所能、全力辅佐勾践奋发图强,终于于公元前473年兵强马壮时一举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刎,越国由此成就霸业。

这就是成语"卧薪尝胆"讲述的经典传奇: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复国实现霸业后,范蠡已过花甲,63岁的年龄了。按常理,他已到晚年,可以坐享其成。然,范蠡却选择了另类的晚年生活。

毅然选择了功成身退,因为范蠡明白,勾践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的"雄主"。他决定"功成而不居",哪怕自己63岁的年龄,也要急流勇退,离开越国,过自己想要的普通生活。

临走前,他劝好友文种一起离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可惜,热衷功名的文种不相信范蠡所说,认为正立了盖世之功,受到越王重用,高居为相,怎么可能有不好的结局呢?死活不愿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荣华富贵。

范蠡无奈,只好与文种作别。后来文种的下场果然验证了范蠡之言。次年,越王勾践就找了一个"文种想谋反"的罪名,赐文种一把宝剑,令他自裁。

而范蠡放弃了高官厚禄,选择了过普通人的生活。由于范蠡有经商头脑,长于"薄利多销",很快就积累上千万的资产。范蠡成了巨富,对钱财却坚持"财聚而不守"的理念。为此,他三次散尽家财,救济贫困。

范蠡每次散尽家财之后,又很快赚到比以前还要多的财产。以致人们都很崇拜他,奉为"商圣",尊为财神,期望得到他这个大财神的保佑,经商沾得财气,从此财源滚滚。

这就是后世供奉范蠡为财神的由来。


史不可当


范蠡,春秋时期楚国人,公元前536年出生于宛地。他前半生从政,辅佐濒临灭亡的越王勾践成为霸主,在政治生涯走到顶峰时又激流勇退。后半生从商,三度富甲天下,财富过千金,在国家危难、百姓流离时又三度散尽家财,救济苍生。是我们中国最早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经济学家,被后人誉为一代商圣,文财神。

范蠡告别了越王勾践后首先来到了齐国,化名鸱夷子皮,购买了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他对待雇工亲和、慷慨,买卖公平,遇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并赈济灾民。时间长了,仁信之名广播天下。短短几年,即成为齐国首富,家财巨万,时人评价其“富行其德者”。

齐国国君听闻后拜范蠡为相国。范蠡则用自己家财施济天下贫民后而去任相国。上相国任后,范蠡大力发展经济,促进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尽量调整减少灾年对齐国经济的冲击影响,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三年后,齐国国富民强,百姓奉范蠡为神明,朝野上下一片诵德之声。值此时,范蠡“居官至卿相,治家达千金,久受尊名,恐怕不祥”,于是挂印封金,散尽家财于贫苦百姓,飘然而去。

这次范蠡举家迁至齐国陶地,他认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齐、鲁,南通楚、越,西达秦、郑,北连晋、燕,是中心位置,非常适合经商。时越国盛产蚕桑,齐国广耕锄,秦国多冶炼,赵国善土木,各国有各国的特产与需求,范蠡乃互通有无,促成各国间的商品交流,使各国受利同时自己受利!同时兼行农业种植与养殖。在范蠡推动下,陶地成为春秋末期东周的经济枢纽,贸易之都。同时继续使家财兼济贫苦大众百姓。

范蠡总结的经商策略亦很丰富透彻。如:“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伺机而动”,“水则资车,旱则资舟”,“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一贵一贱、极而复返”,“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论点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盛赞范蠡:“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范蠡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真的是一个宏略于胸,又悲悯天下的智者。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疾而终,后人尊名陶朱公。


刘文广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晓龙追剧


历史上范蠡因为具有双重身份而为后人所乐道,其中一个是政治家,另一个是商业家,并且这两个身份都很成功,他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原因就在于咱们的范蠡范大夫懂形势、知进退。

在著名的成语故事卧薪尝胆中,主人公就是范蠡侍奉的君主,越王勾践。范蠡在越国国力最为虚弱的时候没有离开越国,而是帮助越王出谋划策,对吴王投其所好,不断送金子、珠宝、美女来麻痹他,为越国暗中恢复国力赢得时间。最后在范蠡的策划下终于将吴国推翻,越王勾践顺利复国。

在越王复国的过程中,范蠡可谓是居功至伟,没有他的谋划,越王不可能顺利复国。因此越王在复国后为了感谢范蠡的帮助,封他做大官,范蠡却不声不响地悄悄离去。不是范蠡不想做大官,而是经过和越王多年的相处,他深知越王的脾性,猜疑妒忌心非常重。正所谓“伴君如伴虎”,范蠡一想,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如果留下来当官,但是自己的功劳太大,而且越王也不会允许自己身边有这样一个太聪明的谋士,日后肯定会找借口杀了自己,与其如此,不如另寻出路。事实证明范蠡的眼光很对,越王勾践最后对自己的功臣挥起了屠刀,基本上一个没留。

范蠡远离朝堂先是游山玩水,但是很快口袋就见底了。为了生计他开始经商,事实证明他的确有经商的天赋。历史记载范蠡经商期间三次成为巨富,历史上的“三”都是虚指,实际上并不止三次,但是他没有贪恋钱财,每次他赚到钱之后都会分给穷人,这就是为什么民间称他为“文财神”。





歪嘴说历史


在我国财神分为两类,文财神和武财神。其代表的人物不同,在家中摆放的位置也不同,文财神摆在大门两侧,不可正对大门;武财神面向屋外,面向大门。而范蠡便是文财神的代表人物之一。

范蠡协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知道越王不是一个“共享福”的人,留在越王身边,迟早有一天会身首异处,于是悄然隐退。

之后范蠡来到了陶(今山东省定陶西北)地,开始经商生涯,他将自己的政治智慧运用到商业领域,不出几年便富甲一方,被后人称为“商圣”,同时范蠡此人善良、慈悲、好施舍,后来更是直接被后人供奉为“文财神”。


洋哥说历史


不贪恋功名利禄,不贪恋钱财富贵,不贪不恋,反而放得下,。

以天下之心,聚天下财富,为天下人,天下财富都是自己的,也都是天下人的,自己只是个管理者,钱为我所用,财为我所有。

传说,毕竟是传说,很美好,具体怎么样,谁也不是当事人,谁又没有苦衷与不得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