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用“聪明一世 懵懂一时”来评价盛世明君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太宗为他死后的庙号。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军事家,当皇帝后听取群臣的意见、广开纳谏,努力学习文治天下, 成功转型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用毛主席的话说“聪明一世 懵懂一时”,详细看看李世民的“聪明”与“懵懂”。

一、“聪明一世”


为什么有人用“聪明一世 懵懂一时”来评价盛世明君李世民


1.他独具慧眼,知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广纳贤才,不拘一格用人,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对大臣的各种建议、谏言都豁达地予以采纳,对人才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初步确立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整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必须经过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确保在全国施行的政策具有可行性。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的复审政策,不乱杀一人,起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全国死刑犯290人。

3.打击域外势力,维护边疆稳定。对外战争几乎没有败绩,取得辉煌的胜果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在对外战争中唐太宗多次体现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多次以少胜多,比如,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


为什么有人用“聪明一世 懵懂一时”来评价盛世明君李世民


4.胸怀大局、采用开放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四海之内只要知道唐朝的,均附于唐朝,以唐为荣。唐朝给予他们同唐人一样的权利,可以做官。这为唐朝增加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比如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契荜何力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这些人无不为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

5.完善科举制度、重视教育活动、大力兴办学校、普及官吏选聘。不仅仅中央开班学校,连地方都大理兴办教育,为国家输送人才,同时完善科考制度,使得科考规范、公平。

6.倡导廉政建设,崇尚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唐太宗建立一套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颇具代表性的如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再加上建立了权力监督体系,及时预防官员犯错,使得当时官员奉公守法,廉洁自律。行政机关崇尚节俭,不乱用民力,与民休息,每当官员外出巡视回京复命时,太宗问到的第一件事都是与农业相关。


为什么有人用“聪明一世 懵懂一时”来评价盛世明君李世民


二、“懵懂一时”

1.后期奢侈现象的明显增加。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不得限制太子用物,直接导致太子严重浪费,另外唐太宗自己也自己也开始大肆修造宫殿,比如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建了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了翠微宫。

2.过分干预史官工作。史官的工作是公正地写下皇帝的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论,历来的传统是皇帝均无权干涉,但是不知道唐太宗是太在意后人的评价还是什么原因,却经常干预史官工作。


为什么有人用“聪明一世 懵懂一时”来评价盛世明君李世民


3.不听魏征劝阻,让北方游牧民族胃口越来越大,最终直接叛乱。贞观初期,北方游牧民族归顺唐朝,但唐太宗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人家要什么给什么,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唐不但不感激朝廷的恩惠,反而胃口反而越来越大,最终直接叛乱,对此事唐太宗也自己检讨:“唐朝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4.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646年辽东战役之后,此后开始服用方士炼制的丹药,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的唐太宗突然对此入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