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元廷的統治,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聯盟的真正原因

元末時期,由於統治階級的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白蓮教韓山童以一眼石人埋於黃河大堤中,並於其中刻字“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鼓動民眾反抗元廷統治。一時間,各地群雄並起,而長江以南的主要割據勢力,就是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人。那麼這三個人為什麼不聯合起來對付元廷呢?下面為大家一一分析三個人。

面對元廷的統治,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聯盟的真正原因

一、張士誠!

張士誠貧苦出身,原先是高郵湖畔的一個私鹽販子,後來因為受不了元廷的盤剝,起兵謀反。張士誠以高郵為根據地,佔領了江蘇南部到浙江西部的大片土地。

但是,張士誠這個人沒有什麼遠見(本來他就是個不法商販,也不能強迫人家有什麼大的理想),只想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不想和其他人多摻和,而張士誠與白蓮教紅巾軍也沒有什麼直屬關係,沒必要幫他們抗擊元廷。

面對元廷的統治,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聯盟的真正原因

所以,即使是陳友諒與朱元璋在鄱陽湖決戰的關鍵時刻,張士誠也未發一兵一卒去幫忙。戰後,朱元璋評價張士誠說:士誠器小,無長遠打算。這樣一個鼠目寸光的人,根本不會去想著與他人聯合,自己的滅亡也是早晚的事,果然,陳友諒沒了以後,張士誠也很快被朱元璋活捉了。

二、陳友諒!

相比較張士誠,陳友諒走的是另一個極端。陳友諒膽大而有心機。他本是湖北一個基層的公務員,後來,湖北地區爆發了以徐壽輝為首的起義,陳友諒就投奔到徐壽輝的部將倪文俊手下,憑藉作戰勇敢一路升官。但是,陳友諒的野心也在不斷擴大,先是殺了倪文俊,奪了軍權,又弒殺了徐壽輝,成了“漢”的皇帝。

而彼時的元廷,因為紅巾軍的三路北伐,主力都在北方迎戰,無暇南下,陳友諒藉機佔領了湖廣江漢大片土地,也是南方所有割據勢力最強大的。但是,他的野心也與日俱增,他有謀略,敢於搏命,也很善於抓住時機。

面對元廷的統治,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聯盟的真正原因

對於張士誠,陳友諒是看不起的,因為他也看出來張士誠是個酒色王公,花花太歲,而對於朱元璋,他知道這才是他真正的敵人,所以他一定要先滅了朱元璋。而他時機抓得也很準,在朱元璋主力救援安豐時,率領60萬大軍順江而下攻打朱元璋。

可他怎麼也算不到會在洪都城下被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擋了整整一百多天,在士氣盡失的情況下與朱元璋爆發了中世紀最大的水戰——鄱陽湖之戰。無奈接連失誤,最終力戰身亡。而陳友諒,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強的敵人。

面對元廷的統治,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聯盟的真正原因

三、朱元璋!

朱元璋相比陳張二人,他可是根正苗紅的紅巾軍,前期,朱元璋也跟著郭子興打了很久的元廷。包括朱元璋的很多地盤(比如南京)都是從元廷手裡奪下來的。元朝幾次率兵討伐,張士誠,朱元璋也都先後假意投降。

可北方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攻勢太猛了,最遠已經打到遼寧和內蒙地區,所以,江南的義軍也就不怎麼問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也開始在江南瘋狂的搶地盤,形成南方三足鼎立之勢(像方國珍,陳友定之流雖然當時沒有消滅,但是實力太小,無法與前述三人相提並論)。

面對元廷的統治,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聯盟的真正原因

後期朱元璋的主要對手是張士誠和陳友諒,但是在表面上還隸屬於紅巾軍的部隊。所以,在小明王被元軍包圍的時候,朱元璋還是不聽勸告的執意去救援,也間接地引發了陳朱二人的決戰。

四、朱元璋、陳張的活動範圍,距離元朝太遠,不可能捨近求遠。

三人的活動範圍都在南方,老巢也都在南方,距離元大都北京很遠。誰也不可能扔掉根據地,縱兵深入,遠襲元大都。誰都擔心自己草率出征,以後回不了老巢怎麼辦。因此,地理位置也會限制他們想要聯合攻打元朝的想法。倒不如順其自然,先互相把對方滅了,最後一家獨大,再水到渠成地進行北伐,元朝的覆滅不過風吹草低,指日可待,何必費事呢。

面對元廷的統治,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聯盟的真正原因

歷史小總結:

綜上所述,陳友諒,朱元璋和張士誠三人,為何不一起抗擊元廷呢?對張士誠而言是沒必要,對朱元璋而言是,有老大紅巾軍幫我擋著,先收拾其他對手,而對陳友諒而言,元廷不過是冢中枯骨,朱元璋拿下了,至少長江以南就沒人是他的對手了。而他們三人的勢力範圍又彼此犬牙交錯,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更不能指望他們聯手打擊元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