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是建国后发明的,在发明拼音前大家是怎么知道每个字的读音的?

小静游戏解说


以前有我们的汉字拼音,写法和汉字一样,新华字典上有。后来才用拉丁字母代替。


行云32105830


在沒有汉语拼音字母以前,是用注音字母标注读音的,注音字母也称为注音符号,其读音及与汉语拼音字母的对照表如以下两图




Lishaoqi


小静游戏解说提了一个问题说,“拼音是建国后发明的,在发明拼音前大家是怎么知道每个字读音的?”在回答该问题之前,先纠正该问题中的一个错误。

拼音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明”的,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4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将原来已经存在的、中华民国时期发明的国语拼音移植成拉丁字母的。本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1953、1952年在北方上小学的国语课本(现在叫语文课本)中学习的就是这种国语拼音。国语拼音的字母分别是“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这种国语拼音目前在中国的台湾地区还在使用。1954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大陆地区颁发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将上面的国语拼音字母分别对应地移植为“B(b)、P(p)、M(m)、F(f)、D(d)、T(t)、N(n)、L(l)、G(g)、K(k)、H(h)、J(j)、Q(q)、X(x)、ZH(zh)、CH(ch)、SH(sh)、R(r)、Z(z)、C(c)、S(s)、Y(y)[在非开始位置时分别为I(i)]、W(w)[在非开始位置时分别为U(u)]、YU(yu)[当时最初规定是在U(u)的上面加两点]、A(a)、O(o)、E(e)、E(e)的上面加^[后改为YE(ye)]、AI(ai)、EI(ei)、AO(ao)、OU(ou)、AN(an)、EN(en)、ANG(ang)、ENG(eng)、ER(er)”。这种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地区、新加坡、果敢和佤邦都在用。

至于在国语拼音之前,中国是怎么给文字标注读音的,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是用字给字注音;晚期出现了切音注音方式,又称为反切音注音方式,即用两个汉字进行拼切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

显然,靠字给字注音的方式,以及用两个汉字拼切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式,很不便于对于新汉字的学习,也不便于统一发音和语言。所以,直到国语拼音和汉语拼音出现之后,台湾地区才能够推广国语发音、大陆地区才能够推广普通话。


梁瑞林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在发明拼音之前汉字注音采用的是切注发。就是两个汉字合在一起,用前一个汉字的前半音和后一个汉字的后半音合起来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爱”。康熙字典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古人在拼音发明之前还有很多认字的方法:

“读若”法。

即找一个读音相似的字来给原字注音,写作“甲,读若乙。”。如“珣,读若宣”,我们就知道“珣”字和“宣”的读音相似。

直音法。

找一个同音字来给原字注音,写作“甲,音乙。”。如“蛊,音古”,我们就知道“蛊”和“古”是同音字,按照“古”字的读法读就可以了。

反切法。

即找两个字来“拼”音,写作“甲,乙丙切”。具体读音的时候,取乙字的声母,加上丙字的韵母和声调即是甲字读音。或者通俗的办法是将乙丙两字连起来快速读即得到甲字的读法,即比如:练,郎甸切,即是将“郎”的声母和“甸”的韵母、声调结合起来得到“练”的读音。(中古音练读len,甸读den)

等韵法。

宋代出现的《七音略》《切韵指掌图》等韵书,将23两个方法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查字典,具体的使用方法是:将汉字分成三十六母,二百零六个韵部,四声,即用三个坐标标注一个汉字,查找时按图索骥即可找到同音的字,然后按照同音字的读法取多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同音的字,可以寻找其他几个坐标相同而有一个坐标不同字,然后按照读音规律推测。例如“韬”字是透母,豪韵,平声。


皮武哥


其实最早的拼音,在民国的时候就有了,大陆和台湾最开始使用的都是这种。现在我们把这种拼音叫做台湾拼音,因为台湾使用时间长!台湾拼音源于民国时期,大陆解放初期也用这种拼音,是一种为汉字进行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现在台湾也使用了汉语拼音)
而现在我们使用的拼音,并不是台湾拼音,应该叫做汉语拼音(虽然台湾也是汉语)。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随缘62749180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现代社会,拼音对于中国人来作用极大,我们都是跟着拼音丫丫学语一步一步走到现在,而且汉字的数字化以及中文网页的发展也多亏了拼音,毕竟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一共超过91251个,常用的就有几千个,如果没有拼音,再大的键盘也是抵不过的,

但是你知道吗?拼音并不是古代就有的

汉字读音的标示和传承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用汉字记音,早年盛行过直音法和反切法两种办法。直音法:是用一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如“仁,音人”。反切法开始于东汉,这种办法是采用两个字拼合起来为另一个字注音。第二类是用创制于五四运动前后的“注音字母”。第三类是用拼音字母来给汉字注音和记录汉语,有威妥玛式方案、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当然都不如现代的拼音简单方便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今年70岁,小学生好象低年级时学的是类似日文的注音字母,如:《,厂,丂...等等,后逐渐改为拉丁字母的拼音,由于初习的是注音字母,印象深刻,致现在年岁大的拉丁字母拼音很多人用起来很困难,老朽好学,悟性还行,这障碍基本不存在,倒是把注音宇母忘干净了,也算失小得大吧!


大生34


汉语拼音前是国音拼汉字,我五七年上一年级就学的这。在国音前是用两个字的发音切要读的字,如哥我一一郭,莫啊一一妈。国音:勹夊∩匸一一bpmf……。


如意6474217745733


拼音是借鉴“拉丁文”(又是”洋货”哈,老杇们又不爽了)而创制的,那么汉语是怎么注音的呢?用文字相互注音。

咱中国的文字是音意结合的“象形”文字演化而来(有兴趣的读者可学习《现代汉语》便可了解“汉字”的起源丶及其发展演变史),古中国人没有发明出“音标”,只能用“音意”结合的汉字给新造”汉字”注音。比如,用“人”给“任”注音,又因平质不同而衍生出“认丶忍”等。所以今天的汉字有很多“音同而字不同,音同而意不同”的字;又由于“象形”符号的局限性,造字机械丶困难,只能采用重叠丶叠加丶拆分组合的方法造字,如:聶丶从丶双丶取丶恶等,又产生许多”字同音不同丶意同字不同”连古人很多时候都搞不明白弄错字,这就是我们读”古文”时常常遇到的“通假字”。

而“拼音”化国家,最开始也是“像形文”,但最终走向“拼音化”,创立了“音标”,如“a”音啊丶“O”丶“e”,这样,用音标造字简单多了。也就不会出现“音同字不同丶字同意不同”,不会出现“通假字”。书写也很简单,表达意思也很明确丶直接,不会出现让人猜的模糊语言,猜中了有“奖”,领会错了,表错情了挨打的尴尬了。

所以,中国人都把过多精力用在文字上去了,浪费了多少人的青春和才智。我想说,那些要恢复繁体字的人,其实只为一已之私非为国家民族之长远利益和发展也。


资料完善度低


你可以找一本老的新华字典看看,过去中国也有自己的拼音法,只不过后来改为现在的拼音法,中国人是最聪明的民族,要不然中国估文字和文化能传承几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