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宅在家裡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育兒知識、早教方法、教養智慧、親子閱讀,父母掌握一點,孩子受益一生。教子探討無止境,讓涵哥和您一路同行...

「涵哥談家教」孩子成長的特級老師、 母親進階的無牆大學 、 家庭幸福的全科顧問!

因為疫情的原因,這個春節,家長和孩子都待在了家裡。

  如今,很多學校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延遲了開學時間。

  對此,有人歡喜有人憂。

  家族群裡,有人因為此事煩惱:孩子再不開學,我就要被逼瘋了!

  反之,也有人珍惜這段和孩子朝夕相處的親子時光,默默陪伴。

  殊不知,兩種心情,就意味著兩種成長環境。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一言一行,皆是言傳身教。

  父母如何宅在家裡,孩子的未來就呈現出什麼樣子。

父母宅在家裡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為人處事的態度,塑造孩子的三觀

  “媽媽,我為什麼不能出去玩?”這是這段時間以來,孩子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

  而父母的回答,可以用言語表達,也可以以行動展現。

  當你帶著孩子安靜地宅在家中,重點關注相關事件時,他會明白,即使自己遠離疫區,也不應置身度外。

  當你心疼醫務人員的付出,通過多種渠道盡綿薄之力時,他會清楚,自己雖普通,肩上也需要擔起責任。

  父母怎麼對待疫情,孩子就形成了什麼樣的三觀。

  如果父母展現給孩子的,是冷漠的態度、事不關己的樣子,那他長大之後,三觀的底色是悲涼。

  如果父母呈現給孩子的,是關切的目光、積極應對的姿態,那他長大之後,三觀的底色是溫暖。

  因為這次疫情,好多人認識一個名為鍾南山的院士。

  84歲歲高齡的他,逆向而往,奔赴前線,扛起了抗疫的大梁。

  一時間,他成為了全國人民的偶像。

父母宅在家裡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縱觀他的成長經歷,會發現:

  他的擔當和責任,大義和悲憫,離不開他的原生家庭,尤其是他的父親。

  鍾老的父親鍾世藩也是位醫生,他在家的時候,總會有人來找他看病。

父母宅在家裡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鍾南山那時還小,看到父親面不改色,充滿耐心,便好奇地問道:“爸爸,你沒必要這樣啊?”

  鍾世藩給出的回答是:“所謂醫者本分,就是治病救人。”

  父親對待病人的態度,奠定了孩子未來從醫的品行。

  鍾父用自己的行為,身體力行地告訴了孩子什麼是良善,什麼是慈悲。

  於是,時隔多年,鍾南山也活成了父親的樣子,為病人求生,給國家獻力。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個窗口,也奠定了他們三觀的基礎。

  而這個兒時的三觀,指引著孩子的未來,也提供著前進的方向。

  三觀正,人生一片坦途,孩子難以入歧途;三觀不正,孩子在彎路中碰壁,在療傷中成長。

父母宅在家裡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家中共處的方式,影響孩子的習慣

  宅在家中的父母,很多時候會很雙標,一方面允許自己自由地玩手機,一方面則要求孩子務必認真學習。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刷屏全網的才女武亦姝,以及她的父親。

  17年《詩詞大會》這檔綜藝的開播,讓武亦姝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她衣著漢服,文靜沉穩,唐詩宋詞,信手拈來,雖然僅僅只有16歲,但憑藉出色的表現,她贏得了比賽冠軍。

父母宅在家裡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去年,武亦姝再次出現在媒體上,這一次,是因為被清華大學錄取。

  這不禁讓很多家長深思:這麼優秀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呢?

  對此,她的父母最有資格回答。

  原來,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4:30之後是不用手機的,就專心陪伴兩個孩子。

  想要養成孩子不玩手機,專心自律的好習慣,父母就要率先做到這一點。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你就先做什麼樣的父母。”

  誠然,最有效的教育,或許不是耳提命面的教令,而是潛移默化的灌輸,是以身示範的培養。

  父母在做自己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在教育孩子。

  父母怎麼控制自己的時間,孩子就會有什麼樣的時間觀念。

  父母怎麼度過一天的光陰,孩子就會有什麼樣的日程安排。

  舞臺上的董卿,總被誇“腹有詩書氣自華”,當然,臺上的侃侃而談,離不開多年養成的閱讀習慣。

父母宅在家裡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這個獲益終身的習慣,還得從董卿的父親說起。

  董父本身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每年寒暑假,他都會給董卿列一個書單,兩人一起閱讀,共同探討。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久而久之,父親的愛好,亦成為了董卿的習慣。

  每一個人了不起的人的背後,肯定有一個不一般的父母。

  他們爭分奪秒,所以孩子從不懈怠;他們自律成癮,所以孩子可以厚積薄發。

父母宅在家裡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日常情緒的表現,決定孩子的性格

  和孩子朝夕相處,總會有特別生氣的時刻。

  最近,有位媽媽和我聊起了她的暴脾氣。

  在家裡陪孩子吃飯,兒子總是會敲碗,她本來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聽到這些聲音後更加煩躁,會忍不住對孩子大吼:

  “你到底能不能好好吃飯了?”

  剛開始,孩子會因為被吼而大哭,次數多了,他聽到吼聲就會立馬乖乖閉嘴了。

  這位媽媽之所以為此事煩惱,是因為她在孩子的眼神裡看到恐懼。

  當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孩子產生了膽怯的心理。

  發脾氣的是父母,為此買單的是孩子。

父母宅在家裡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他們會因為害怕父母,而變得小心翼翼,並假裝乖巧。

  一旦養成這種隱藏情緒、本性的習慣,時間久了,孩子容易形成逆來順受的性格。

  童年的創傷,有時候需要一生來治癒,在孩子面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就是在拿孩子的一生做賭注。

  日推上有一位新手爸爸分享了自己關於為人父母的感悟:

  “做父親後我才明白,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學會換紙尿褲,或者更加努力地去工作,最重要的是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把自己的情緒帶到孩子的身上,絕對不是好父母。”

  深以為然。

  父母在家裡對情緒的控制能力,決定了孩子今後的性格養成。

  愛發脾氣的父母,給了孩子一個壓抑陰鬱的童年,從而使他消極膽小,懷疑自己。

  情緒穩定的父母,為孩子營造了一個和善的家庭氛圍,繼而引導他積極向上,平和待人。

  親子之間的問題,永遠不是靠一聲吼就能解決的。

  而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離不開一對擁有好情緒的父母。

父母宅在家裡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給孩子的安全感

  在一個孩子眼中,什麼是最重要的?不是物質滿足,也不是昂貴的禮物。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父母的陪伴和愛就是最好的教育。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妻子曾在演講中說到,奧巴馬雖然很忙,但他總會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用晚餐。

  每天睡前,奧巴馬還要會陪女兒讀書。

  他的大女兒在家裡讀完了《哈利波特》七本書,每一本,都是和奧巴馬一起看的。

  陪伴的時間雖然短,但他卻陪出了高質量,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溫馨和來自父母的呵護。

  工作和陪伴是可以兩全的,因為真正的陪伴不是並排坐在一起,而是要注入愛和感情。

  判斷父母是否盡職,陪伴的時間長短不是衡量標準,陪伴的質量才是。

  想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需要父母的三顆心。

父母宅在家裡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陪伴孩子,要用心。

  拒絕心不在焉的對談,形式主義的在位,而是全身心地投入,關注孩子真正的內心訴求。

  陪伴孩子,要細心。

  幼小的心靈是敏感且脆弱的,要在相處過程中找到孩子的優缺,以便今後進行發揮和改正。

  陪伴孩子,要有耐心。

  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書,肯花時間才能讀出每本書的韻味,肯堅持鑽研才能讓它變得豐富。

  為人父母,總要清楚:

  再好的名校,都不能代替父母給予的溫暖。

  再多的錢,也比不上父母帶來的安全感。

  在愛裡長大的孩子,未來的樣子肯定不會差。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對父母教育孩子有所幫助,涵哥每天都會為家長帶來專業的孩子成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資訊可以關注涵哥的今日頭條!孩子教育問題私信涵哥必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