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莊子身上你感悟到了什麼?

1227105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稱莊子為“神人”。莊子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在本書中,于丹延續講述《論語》的方法,以現代的視角來講述莊子的思想。在《于丹〈莊子〉心得》中,她將主線放在莊子的“逍遙遊”上。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于丹認為,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做到的事。“這部書裡,真正流傳下來的思想,應該是天地自在逍遙遊,而這樣一番逍遙遊裡,莊子他看破的東西太多太多。”于丹說,莊子寫在書裡面的東西,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蘊含有大智慧。“莊子這個人在天地之間,可以說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這一切一切。”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論著。我覺得莊子想說明事物的對立統一關係。不要老從一面看問題。自以為是也是一種極端,以一技之長為耀也是極端。世界是和諧的。人與人也應是和諧的。

許多人把莊子與道家放在一起,與儒家相對。山人以為,儒家側重與社會及社會體系;老子強調人與自然;而墨家則重客體與其自然屬性;反觀莊子,則是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論點採用的較少一點。而過多地將儒家、老子相容。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是一種和諧的共存,無主次之別。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賢士,可謂是百花盡放,各有千秋。但在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莊子,莊子是繼老子道家學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個讓人猜解不透、與眾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卻沒有割捨一切,他知道人類有著無窮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卻沒有隱居山林,過孤獨而清淨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著歌悠遊於人間。

  莊子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逍遙遊》便是代表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沒有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而且團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那樣的年代裡,只是何等的心胸與氣魄,這是怎樣的宏大的想象力,能穿越眼前的狹小的空間,把思想插上翅膀飛上九天翱翔,距今兩千年了,我們才得以真正的飛上藍天。如果我們和我們的學生心中能藏有這種乾坤,哪還有什麼人生的苦惱不能隨運氣而飛至九天之外呢!

莊子言,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予無所用天下為,這亦是我崇拜莊子的一個方面,紅塵滾滾,物慾橫流,我們當世難得發現人不去為了名利而奮鬥的認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大家都是為食而死的人,是否有人為了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做點事情,那樣的人生才有意思。即便是一個普通人,我們的人生也應該是雲淡風輕,過的詩情畫意一點兒!不應該在物慾中用盡心機,心情負重,了無生趣!


小白S雷廷S自媒體人


喜歡莊子,之前在"莊周夢蝶"那裡我就說過,喜歡莊子是因為他會講故事。我發現,會講故事的媽媽是好媽媽;會講故事的老師是好老師;會講故事的商人最會營銷,是個好老闆……如此類推,會講故事的莊子當然是個有幽默感的睿智之人,能給予人智慧與能量。從莊子身上感悟到什麼呢?還是讓我從最喜歡莊子講的三個故事講起吧。

第一個:大樹的故事。莊子和他的弟子走到一座山下,溪邊看到了一棵參天大樹,枝繁葉茂,直聳雲霄,很是驚歎。莊子問伐木工人,這麼高大的樹木,為什麼沒人砍伐呢?伐木工人不屑一顧地說:這有什麼好奇怪的,這種樹不中用。用它來做船,太重了,會沉;用它來做棺材,又很快腐爛;用它來做器具,又很容易毀壞;用它來做門窗,它的脂液又總是不幹;用它來做柱子又容易被蟲蝕……總之,它就是個沒用的東西,不成材。這個故事告訴我,正因為不成材,這棵樹才保全了性命,活得長久啊,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時無用方為大用啊。

第二個曳尾塗中的故事。一個荒涼的小村莊,一條小河邊上,一個壯年漁夫在獨自垂釣。彼時陽光灑落,水面波瀾不驚,漁夫靜靜地沐浴著陽光悠然愜意,逍遙自在,毫不理會他身後站著的兩位穿著華服的畢恭畢敬的官員,這是兩位楚王派遣的大臣,他們表達了君王的愛才之意,說:“楚王想請您出山,管理國家政務,懇請應允”。聽了這話,漁夫並沒有受寵若驚倒反表情凝重了起來,然後,緩緩地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它死了已經有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裝著它,又用巾飾覆蓋著它,把它珍藏在宗廟裡,請問,這隻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留下骨骸在宗廟裡顯尊貴呢還是寧願拖著尾巴活在泥水裡呢?”兩位大臣似有所悟地回答:“寧願拖著尾巴活在泥水裡”漁夫說:“那麼你們請回吧,我也是這樣選擇的……”人的快樂在於天性的自由而無關功名利祿、榮華富貴。

第三個哀駘它的故事。哀駘它長相醜陋,是個醜八怪,可是衛國人特別喜歡他,無論男女。男的跟他交往之後都不願意離開他,即便離開也會時常想念他。女人和他接觸過的,都死心塌地地想嫁給他,哪怕給他當小妾也願意。哀駘它無權,無勢,無錢還奇醜無比,怎麼這麼受人歡迎呢?魯哀公也見過哀駘它,剛開始也差點嚇暈,長得實在超過想像,實在抽象。但交往不到一個月就開始佩服他,不到一年就開始非常信任他,願意把國家要事交給他打理。哀駘它告訴我們哀駘它之所以受人們的喜愛是因為他品性純良,德行深厚,不受得失、窮達、窮富、美醜等外在的侵擾始終保持心靈自由,自然平和,純真超脫,是一個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人。

綜上所述,從莊子身上我感悟到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有無限可能。世上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莊子就有著萬里挑一的靈魂,莊子的故事真是太有智慧了。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略讀《莊子》,分享一下我對此題的觀點。《莊子》分為三篇(即內篇,外篇,雜篇,三十三個章節)。

還是“道”。它覆蓋和託載萬事萬物,真是廣闊盛大的。

無所作為這就是順應之道,無所教化這就是順應天性,廣泛地愛人利物這就叫做仁,行為不與眾怪異這就叫做寬,能夠包羅不同的萬物這就叫做富。所以能夠執守天德就算是把握了萬物的綱紀,成就了德行這就是功業的確立,能夠順應大道這就叫做完備,不因外物挫折心志這就叫做德行完美。

“道”就是理順,“德”就是和諧。

所以說,天性存於內心,人事顯露於身外,“道德”本於自然。我是能力有限,就悟出了這些,要想更深的省悟這個“道”,詳看下面配圖才女子的行為……


不忘初心136533244


讀過莊子以後,我認為他是中國哲學當中,最具有哲學色彩的思想。

哲學大致可以分為: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

本體論,即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認識論,即我們如何認識這個世界。

倫理學,即人應當如何過好這一生,是人與人關係的準則。

哲學起源於古希臘,哲學的起源是科學,源自人們對死亡和世界真相的扣問。我們所言之中國哲學,所謂儒墨道法者,大多都可以歸入倫理學的範疇,如儒家之仁義,墨家之兼愛,都是關於自身道德與群己相處準則的問題。

莊子不同,他的眼光投向世界本質。用錢穆的話說:“孔孟楊墨,其實他們都偏在人生界,莊子的思想卻能更多注意到宇宙界。”又如《蘇菲的世界》裡巧妙的比喻:莊子就是兔子皮毛中那個不堪矇昧的寄生蟲,一心想要爬到毛髮的頂端,看看那個創造世界的魔術師的模樣!

莊子的思想處處透露著“矛盾”的思想,這與馬克思哲學不謀而合。世界發展的動力是矛盾,就像圍棋,黑白子包圍與反包圍的關係,兩股勢力在交織鬥爭中增長、變化,只不過世界沒有棋盤的範圍。

莊子對待矛盾的態度是頗耐人尋味的,他否定一切不必要的存在。正如《動物莊園》裡的驢子本傑明:據說上帝給驢子創造尾巴,是為了驅趕蒼蠅,而在本傑明看來,他寧願沒有蒼蠅,也不需要尾巴,哈哈!多麼絕妙的想法,這也很能概括莊子的思想,在《莊子》中,大量事物被其斥為“駢拇枝指”,即多餘的東西,而理想的狀態便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實現物與我同一,此所謂道法自然吧。

作為一名律師,在讀法學院時便對此多有感慨:人類的法律體系堪稱精巧,努力地想要解決所有問題。但這有有什麼值得讚歎的呢,我寧願沒有糾紛,也不需要繁雜的法律。或許,真正能夠阻止矛盾產生,而非事後解決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治世之道吧。然而,這又是多麼的不現實,所以,這也是莊子思想中消極的一面——實質上不是駕馭矛盾,而是迴避矛盾。前者就是法家思想了。

或許,宇宙這個矛盾機器,從大爆炸那一刻開始便是此消彼長不能停歇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莊子的思想固然瑰麗多彩,但終究只是一場迷蝶之夢吧!



封旺律師


莊子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遙地逃開名利的束縛,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遊蕩在宇宙天地間。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較之老子,更加熱衷於無所羈絆的自由。他可以做到無視世俗的一切偏見或者只是意見,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無論世人如何讚譽還是誹謗自己,都不會改變自己對個性的堅持。這一點真的很難得。一個人生活於世,就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能以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則或者不過是傀儡。正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一個人不能受制於任何外在的東西,比如功業、名利等,要活得灑脫、坦蕩與無比自由。

  莊子的逍遙的人生價值觀,或許在某些人眼裡有些消極避世,不值得贊同。但我們要承認的是,人各有志,莊子和老子一樣,不是積極追求建功立業揚名於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念。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個人的力量是極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脫苦難的人生。莊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莊子思想誕生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而莊子睿智、豁達、富有遠見卓識的個性,亦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莊子思想之所以能夠千年如新,正因為它能夠引起廣大人們的共鳴。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熱愛自由、無所顧忌的品性,只不過是有的由於種種外在環境的影響,而被社會規範、人生準則、忠於名利等東西所掩蓋。老莊思想代表的是人類最原始的最無華的價值觀念,可以企及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觸動軟肋。

 我們不妨在行走於人生困頓的時候,或是感覺到人生勞累的時候,汲取莊子逍遙自在的思想觀念,讓心靈保有一份難得的安靜與沁涼,以便能夠迎接更大的挑戰。當然更可以依從於莊子,實踐體會他的逍遙思想,在其中自由馳騁,獲得輕鬆愉悅和無所擔憂的人生體驗。

  在我的眼裡,莊子的逍遙遊思想並沒有什麼缺陷,被所謂的正統思想觀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議的。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誰是誰非,本沒有什麼明確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應該是百家爭鳴、異彩紛層的,後人可以從中汲取到豐富而不單一的思想養料。人生、國家和社會,需要博採眾長,才能實現優質,否則就會朝向不健全的方向發展。一邊孔子,一邊莊子,我認為是必須的。











李啊啊呦耶


莊子名周字子休公元(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宋國蒙城人今河南商丘民權縣境內,是我國偉大的道家思想創始人之一,他繼承了老子的無為學說並將老子的思想發揚光大。如果說老子的《道德經》還有些晦澀難懂的話,而莊子的《南華經》則是用簡潔質樸直白的語言描述了道家文化圓融豁達的世界,在莊子的名篇《逍遙遊》曾記載宋榮子這個人,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誹之而不加沮,辯乎內外之分,定乎榮辱之境。是形容宋榮子這人全世界人都來讚美他,他也不高興。全世界人都來誹謗他,他也不傷悲。對他來講已經沒有內外之分了,榮和辱都是一樣的。同樣也是在告誡我們:人的一生不應該為名所累。應該學會淡然灑脫。所以莊子所著的《南華經》主要的思想還是在《逍遙遊》中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一生雖貧困,但樂得逍遙。淡看了世間名利浮華,卻留下了醒世的佳篇名著,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去解讀莊子,會讓人的心胸更加豁達。正所謂:世人慕黃老,隱世多道家。所以我希望更多的有緣人走進莊子,走進逍遙遊的世界!







武當田信清


莊子(本名莊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創立了哲學學派莊學,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的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莊子的作品喜歡以引人入勝的方式闡述哲理,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中代表作品是《莊子》。


莊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於他提出的“逍遙處世”之說,莊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飄逸靈新的一種灑脫。正所謂“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一個人的自在和逍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和別人無關,和周圍環境無關。


如果人們都專注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命體驗,這種狀態就叫做相忘於江湖。這是一種很理想的境界。


換言之,世上的每一個人,在自然天性和精神獨立面前,一律平等,沒有區分和界限,沒有高低貴賤的差別。只要人們能夠遵從天性,彼此獨立和自在,就是一種相忘於江湖的幸福生活,這也叫逍遙遊。

比如莊子的妻子去世後,莊子反而很高興,他敲著臉盆,高聲唱歌。惠施感到很生氣,他指責莊子說,你不哀悼自己的妻子也就罷了,為何卻高興地唱歌呢!


但這就是那個不同尋常的莊子,一個神奇、特立獨行的莊子,莊子這麼做,自有他的道理。


在莊子看來,一個人的生、死不由自己決定,是“精氣”聚合的表現;所以人應當順從自然規律,物物而不物於物,即順從自由而不是為自由所累。這種境界叫思想的獨立,人格的自由,這才是真正逍遙的生活。


國學趣舍


老莊哲學,主張“無為”,師法自然,崇尚道德。其思想體系極為廣博。比如在國家統治政策上,主張君主要無為而治,即不要用聖人仁義之說來治理人民,而要拋棄仁義之說,讓人們任性保真,不要約束人民。又如,強調百姓之無為,即是率性任情,不要捨己效物,失卻本性。

莊子學說的出發點,是基於他對理想國的認識。在莊子看來,人類的理想王國,應該是上古時代。“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民至治而已。”

莊子的無為思想,固然有其侷限性,正如沒有任何一種哲學理論能覆蓋整個人類,讓所有的人接受一樣,莊子的學說,也遭到許多人的反對。然而,他對人類理想社會的探索,其返璞歸真的理想,仍然閃爍著不可磨滅的人性的光輝。只是在如何建立人類理想社會的手段和途徑上,莊子尚停留在遠古時代的大同混一。

拋卻建設理想社會的手段,莊子的無為思想有很多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借鑑的。其深邃的思想內涵對於我們理解我們的社會組織,以及對我們的個人修養以至真正的解放大有裨益。

莊子是無為的代表,他的“夢蝴蝶”流傳至今:“不知我是蝴蝶,還是蝴蝶是我。”,如果用一個字形容莊子,我想再找不到比這個字更能代表莊子的了,那就是“虛”字,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莊子的逍遙遊或許是在夢中,如果按能力劃分,也許是造夢級的大師。





周易研究與應用學者


莊子是中國古代的奇人,《莊子》是中國古代的奇書。一般認為《莊子》有一大一小兩篇序言。大的序言是《天下篇》,包含了理解先秦學術的樞紐。小的序言是《寓言》,揭示了莊書的言說方式。其中這一段涉及修行的口訣,意味深遠。顏成子游總結自己的悟道,一年一個境界,總共修了九年,最後達成“大妙”。其歷程是:“一年而野,二年而從,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來,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

“一年而野”,那是打破原來頻道的各種拘束狀態(此之謂命),從固定的模式中解脫出來,把波長和氣息放出來。

“二年而從”,漸漸收斂狂放,逐步持守規矩,轉而向內尋找。

“三年而通”,在長時間的摸索中,得出野與從之間的中道。 此為第一階段,相通於《齊物論》中的人籟。鍾泰《莊子發微》謂可當《易》之“窮理”。

“四年而物”,如夢初醒,以前種種皆是妄想,這時才初步接觸到世界的真實。前面解決了心理問題,所以開始能排除內心干擾而及物。

“五年而來”,知道內外接通的關竅,體會到感應之理(《易經》象和形之變化),甚至有時會想什麼來什麼。

“六年而鬼入”,生命中潛在的負面因素顯現出來,甚至會出現種種誘惑。如有鬼魂入於心而能悟萬物的境界,雖為魔道,又有幾人能及之。莊子於此既尊重民俗的習慣說法,又有哲人的獨特理解。《庚桑楚》:“故出而不反,見其鬼。出而得,是謂得死。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這裡包含著甚深洞見,既指出負面因素的成因(出而不反),又點明其迴歸道路(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 抵達又能返回,可謂最佳的解決方案。此為第二階段,相通於《齊物論》中的地籟。

七年而天成”,陰陽兩氣自然而然,與天同其造化。 “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超越生死的境界。 “九年而大妙”。即身成就,形神俱妙。此為第三階段,相通於《齊物論》中的天籟。

莊子是最難得的開悟者之一。總觀此段文意,神行不測,內容精深之極,在我看來是莊子的口訣。天有歷數,人有地據,一境翻出一境,一進疊現一進,人生之超越無窮盡。


西安交大黎荔


莊子逍遙人生觀對世俗工具價值進行了批判,強調破除自我中心,從固步自封、自我侷限的狹隘心境中透脫出來,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異化了自我。這對擴展人們的思想視野,開闊人們的心靈空間,使人們的思想認識和精神內涵達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當今世界,物質財富日益豐富,物慾的誘惑,充斥著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社會角落,以物質財富的多寡論英雄和成功,己經成為絕大多數人的一種內心共識。人被外界的物慾所控制,遺忘了自身的自由意志和精神價值,出現了所謂的“精神匱乏危機”,因而,物質財富的增加不但沒有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反而讓人陷入一種物質慾望的怪圈,永遠不知滿足。不少人“熙熙皆為利來,攘攘都為利往”,免不了權力誘惑造成畸型的人際關係,激烈的競爭致使人們心理失衡,利益的趨動使私慾膨脹,沽名釣譽導致道德論喪。如何在功名利祿面前從容坦蕩,如何保持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是全人類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