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無接觸送貨”,疫情下的新機遇

疫情防控期間,不需要面對面接觸就能完成訂單送貨的配送方式備受歡迎。為了儘量減少現場交易,很多商家都在網上銷售渠道發力,以往送貨上門、面對面交接商品的傳統配送方式,已全面升級為“無接觸送貨”。按照這種送貨方式,快遞小哥或商家的專職送貨人員先把消費者訂購的商品完成打包,然後在抵達消費者的小區門口或單位門外時,與消費者取得聯繫並把商品放置在暫放地點,消費者下樓後便可以直接取貨。(2月20日《今晚報》)

為避免病毒傳播、感染,降低人與人面對面接觸風險,在疫情期間,戴口罩、保持距離、無接觸送貨等方式,都是相對安全的措施。基於疫情防控所需,各地城市大都限制出行,市民宅家辦公、防疫,日常生活受到一定的影響,特別是購買菜蔬肉禽、生活用品等很不方便,網上購物愈發流行。各地要求商家或快遞、外賣等採取“無接觸配送”,藉此將交叉感染風險降低到最小化,達到防控疫情、保障民生的雙重目的。

基於疫情防控需要,很多地方採取了社區封閉式管理,由物業、社區、警察、志願者等聯防聯控,在居民進出時嚴格登記、核對身份、測量體溫,並禁止外來人員入內的措施,包括快遞、外賣等都被拒之於大門外。此種嚴監管的做法,乃是受到疫情蔓延的壓力,進而迫使商家、外賣、快遞公司等改變配送方式,將商品交給物業保管,或者放在指定位置,由客戶自行取貨,這也屬於“無接觸送貨”方案。 “無接觸送貨”方式的普及,也提升了配送效率,保障居民物資及時配送,亦緩解了人員短缺壓力。

綜合可見,“無接觸送貨”好處多多,符合當下的疫情防控環境,社會各界都能從中受益,乃是新需求催生的新模式,在“疫後”也能改善和延續使用。類似這樣的創新措施,在疫情期間比比皆是,比如遠程辦公、網課、健康碼、共享員工等,都獲得了普遍應用。這也說明危機中孕育著新機,大眾不要被疫情衍生的困難和問題嚇倒,要多想辦法、拓寬思路,探索更新更適宜的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