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由盛轉衰是因為孫太后專政弄權造成的嗎?

紅星照耀神州


明朝由盛轉衰和孫太后關係不大,而且孫太后也沒有弄權。

孫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位皇后,明宣宗對她有很深的感情。為了她不惜廢掉了沒有過錯的胡皇后,轉而立她為後,她為明宣宗生育皇長子朱祁鎮。明宣宗去世後,皇太子朱祁鎮繼位,孫皇后也就成了孫太后。

朱祁鎮登位時只有九歲,所謂主少國疑。大臣們便請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雖然張太皇太后沒有同意,但國事還是由她在處置。作為皇帝生母的孫太后反而沒有涉政。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初年,朝政就是由張太皇太后加“三楊內閣”的模式。

隨著三楊和張太皇太后先後去世,明英宗親政。明英宗寵幸宦官王振,宦官亂政,正統朝的政治開始滑坡。

明英宗正統年間做的最勁爆的一件事就是聽信了王振的蠱惑,御駕親征瓦剌。最終的結果遭遇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虜。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等一眾文官武將戰死,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25萬明軍(號稱50萬)全軍覆沒......這是能看到的最直接的損失,土木堡之變對明王朝來說遺禍無窮。

明英宗的親率出征,導致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皇權開始衰弱,文官集團卻因此而坐大。以至於後面的明朝皇帝只能通過內廷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皇權與文官集團的鬥爭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

後來的文官集團牛到什麼程度?以罵皇帝為無上的榮耀的。明朝出了兩個20多年不上朝的皇帝,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和明神宗萬曆皇帝爺孫倆。明世宗從一即位就和文官集團相鬥,他的孫子明神宗也布了他的後塵。萬曆朝的國本之急,皇帝和文官集團鬥了15年,最終以皇帝的失敗而告終。受此打擊,明神宗越來越怠政,幾十年不上朝,以至於大臣都不知道皇帝長什麼樣。

明熹宗天啟皇帝重用太監魏忠賢,明熹宗主流的看法是說他貪玩不理朝政,整天在後宮研究木工,把朝政交給魏忠賢。但事實上明熹宗聰明的很,他自己不出面,卻在後面支持魏忠賢,讓魏忠賢去打壓東林黨。這一時期無論是賦稅,還是其他收入,魏忠賢都能把錢收上來。這時期國庫裡還是有錢的。但因為魏忠賢動了東林黨的奶酪,東林黨對他恨之入骨。

崇禎皇帝一上位就殺了魏忠賢,他完全不顧他哥天啟皇帝臨終前對他說的“忠賢可計大事”。結果魏忠賢是死了,但國庫的錢也就空了。北京城被李自成圍住的時候,崇禎讓大臣捐銀子勞軍,但沒人出錢。可魏忠賢當年就是能從官僚手中把錢給整出來。崇禎皇帝絕望自殺之前收斂了魏忠賢的遺骸,且留下了一句“文臣皆可殺”的話。

綜上,明朝由盛轉衰和孫太后沒有任何關係。我個人的看法,明朝的滅亡和文官集團的勢力過於強大有直接的關係。而導致文官集團的坐大,土木堡之變是最直接的一個原因。要追究明朝為什麼由盛而衰,那自然是明英宗親率出征導致土木堡之變。


華夏曆史閒聊


我是希波克拉沒有底,一個關注歷史的創作者。

首先,我們要知道由盛轉衰的概念是什麼。由盛轉衰是指這個國家的各個方面由強盛開始逐漸衰敗,最終走向滅亡。

符合這個標準的只有萬曆幾十年的不上朝符合標準。

在萬曆年間,大地主土地兼併嚴重,雖然在萬曆前期,張居正以一人之力做驚世之功,突破萬難進行改革。雖然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實質沒有改變土地兼併的進程。很多封建王朝取得滅亡的原因就是因為土地兼併嚴重,貧農生活苦不堪言,活不下去了,才會選擇造反。

而萬曆年間中後期,萬曆皇帝用自己不上朝的方式和文官集團鬥法,錯過了救治明朝這個僵化的巨人的最好時機,又加上國本之爭、萬曆三大徵等等,耗光了張居正執政時攢下的國庫,動了根基。還有萬曆這個皇帝特別摳,特別喜歡斂財,聚天下財富於皇宮,說的就是他。於是,他愈富,民愈窮。自此,算是明朝真正的開始衰敗走向滅亡了。

要是真想了解這段歷史,可以讀一下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

在這個普通的年份,竟已埋下了明王朝滅亡的隱患。





希波克拉沒有底


不是,明代由盛轉衰,是各方面的因素,有皇帝的原因,也有文官集團的原因,還有各類軍政政策不符合當時時代的發展,明廷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改革者,改革軍政



鐵血南粵


為什麼很多的封建王朝出了一些事情都要推到某些人身上,明朝由勝轉衰不是一個人能夠引起的,是這個國家的制度不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更是統治階級沒有去緩和階級矛盾。


綏綏默默


明朝由盛轉衰有很多方面和原因,概括起來說就是內憂外患。

內憂指的是明庭內部的黨爭,地方軍閥派系的互相碾壓,農民起義,又恰逢小冰川時期殘酷的氣候條件等。

外患則是後金政權虎視眈眈,西南土司叛亂,福建沿海倭寇入侵等。


眾人皆酉星我獨酉卒


四個字,氣數已盡。


婪星河


這個不完全是


阿修羅陳半仙


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