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河南相隔千里,大盤雞為什麼是在河南得到了發揚光大?

無奈的蒼鷹


只說洛陽。記得大約是1988年前後,洛陽大街小巷突然冒出來許多的炒雞小販,一副液化氣炊具,加白條雞、孜然、辣椒麵、鹽等調料,炒雞時飄逸的香氣,適宜的價格,吸引著人們排隊購買,回家一飽口福。這種現象維持了幾年就消失了。後來新疆大盤雞、娜娜大盤雞等大盤雞入住洛陽,味道比以前街頭小攤做的味道有要好許多,自然不會排斥的了。今年到凌波大橋東張衡路附近的娜娜大盤雞嘬了兩回,好像是48元2人份,很過癮的。


直指見性


我本來只聽過新疆大盤雞,直到有一天我去了河南。一個市區,居然是走個幾步就一家燴麵,走個幾步就一家大盤雞,大盤雞出現的頻率和燴麵已經幾乎一樣,笑死了,在我的家鄉,是不會有任何小吃以這樣高的頻率出現的。當時想河南人居然這麼愛吃新疆大盤雞,對,當時我腦子裡還是覺得大盤雞是新疆的。我沒有去過新疆,在新疆上班的基友跟我安利過,但我沒吃過新疆的大盤雞。

去河南是第一次吃大盤雞,不得不說,真的很大盤啊!不僅是盤子大,份量也是超足,南方人三四個男人都可以點個小份,我和同事兩個大胃的人居然都沒能吃完。味道是入味型,香而不辣,我不愛吃辣,這點很好,愛吃入味的人一定會喜歡,口味特別清淡的最多吃一兩次嚐鮮,吃多會膩。河南的食物不止大盤雞,確實和我們家鄉比,味稍重口,但確實做的蠻香的。而且食物的量超多超實在。河南的大盤雞必加一種草,我暫時叫它草,希望河南的朋友科普下那個叫什麼,葉子和紫蘇薄荷有點像。在河南無論是燴麵還是大盤雞都會加這個,外地人一般吃不慣,有特殊的氣味,但我是在安徽的阜陽上學的,阜陽靠近河南,習俗相近,也會用這種草。我猜新疆本地的大盤雞可能是不加這個的。

最後還是要說,河南的麵條真的很多啊,去過武漢,天津,石家莊,不得不說,去過的這麼多地方,河南是最愛吃麵條的地方,到處都是麵條,幾乎只有麵條,說到這河南本地的一般都會反駁米飯也很多,但是在我們這,麵條是一種調劑的點心,米飯才是主食,在河南,米飯的頻率幾乎成了點心。聽說陝西山西也是很愛吃麵條。。話說回來,河南的燴麵確實也是份量足,有勁道,味道好。相對來說我還是更愛吃麵食為主的地方的麵條,這些地方的麵條一般講究勁道,我最不愛吃麵條,只有特別有勁道的麵條才吃的下去,所以你是個愛吃麵條的人,也會喜歡上燴麵的,而燴麵在河南就是一種主食。為什麼要提燴麵呢,因為河南大盤雞的一大特點就是雞吃的差不多時,倒下一盆面拌拌,沒錯,是一盆。雖然外觀不美觀,但確實拌出來的味道也是蠻好的。


漾開了去


本不屑於回荅此弱智的問題,看了評論,讓本人看笑了。

首先,一、新疆和河南相隔豈止千里,不來新疆不知道中國有多大,從新疆的北面到南面有四千多里,如此孤陋寡聞,井底之蛙,實在今人恥笑。

二、無意貶低河南,本人正宗的祖籍河南的疆二代,大盤雞源於新疆,早有公論,不是誰想爭起源,就有資格去爭的,至於大盤雞從八十年代走出新疆,走向全國,甚至全世界,在那個地方發揚光大,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無意討論。

三、大盤雞由什麼菜式首創,版本比較多,流傳較多,認可比較多的是,早年烏伊公路老路,路邊店,專門接待過往大車司機,有一老闆來自四川,有一天一幫司機點的辣子雞,人多不夠吃,老闆靈機一動,加入地產的土豆塊,並用當地產的勁道的面,拉成皮帶寬,加入其中,眾司機吃後讚不絕口,有肉有菜有面,非常類似於新疆傳統拌麵的做法,非常受來往司機的歡迎,由於菜量大,由大盤所裝,遂命名大盤雞。

四、大盤雞本非多麼高深的菜餚,勝在味美價廉,之所以在新疆正宗,是由於雞由本地走地土雞,辣皮子選自沙灣地產的甜辣皮子,光照時間長的每年一熟的新疆小麥磨製而成的麵粉,製成的皮帶面,面勁道十足,沙地新疆土豆軟糯沙面,這些只有新疆本地才獨有的食材,才是造就了,別地大盤雞無法同新疆大盤雞相比美的最主要原因,同樣的廚師,換到了內地,少了這些食材,也無法做出正宗的味道來。四、大盤雞的做法本無固定做法,在新疆各地也有各種做法,至於流傳各地,為迎合各地人口味,都會做出改變,看評論中認為自己那兒,例如加了燴麵才最好吃,最正宗,哥只有笑笑,哥不和你爭,您高興就行,想怎麼認為是您的自由。

五、回荅某些人的沒見過天的想法,1、大盤雞不是新疆少數民族的傳統萊,是融合內地川菜的餐飲文化和新疆清真飲食而創新的新品種,新疆也不僅僅是少數民族,同樣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近一千萬漢人組成。大盤雞正是內地文化和西域文化融匯的成果,再多說一句,見世面少不是你的錯,但拿出來現眼就是你爹媽的錯了。




快亦刀


說到大盤雞,可能大家都知道新疆大盤雞,名氣非常的大,而且做的也是非常的好吃,但是如果你來過河南的話,就會發現在河南老狼大盤雞遍佈河南,而今天眾多的老狼大盤雞飯館也都是由新疆大盤雞而改造而來的。


新疆大盤雞的話是最早由新疆地區傳出來的,也是當地的一道特產,新疆大盤雞多是用雞塊和土豆,而其中的雞塊則是用糖來炒,配料還是比較簡單的,而至於說老狼大盤雞的話,更多的是強調麻辣的味道,還是有少許的不同的。

如果說新疆和河南相距甚遠,為什麼兩個地方都能夠流行起來吃大盤雞呢,那可能就是說,一是因為大盤雞這道菜確實吃著比較美味,還有就是在新疆的河南人特別多,像在新疆打工的河南人可以說是非常的多,在新疆遍地都是河南人,所以說從新疆回老家河南的,也自然會把當地的特產帶回來,後來給推廣開來了。


商丘身邊事兒


新疆大盤雞其實是北京菜,魯菜的味型,新疆發源,紅遍全國,最早的大盤雞裡只有土豆和雞,是一些遠道來新疆的外地司機要求當地的師傅做的,最早真的是一道菜一隻雞,這是因為最初是現抓現殺,價格不貴,加上燉的土豆,雞肉用的先炒後熘的方法,有鼎氣特別香而且滑,土豆是大土豆,大鍋燉出來,綿軟鹹香,實際上最初的大盤雞非常普通,沒有太多配料就是實惠,原因是新疆是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不吃豬肉!牛羊肉吃多了中原人受不了,雞大家都能接受,所以有了這個菜,後來路邊的飯攤多了,這個菜點的人多了也就慢慢琢磨出更好的做法,變得精緻變得更加適口,而用的味型就是北京的軟溜肉片,這個菜其實是當年人市上的力巴吃的工作餐,肉片和木耳豆芽或者筍絲什麼的脆口的東西一起炒,要寬汁,加二兩酒配一盆過水麵條,這裡一定不是鍋挑,點了菜要小夥計送澡堂,緩緩沒關係,先洗澡,再喝口茶,裡外通透了菜來了,就在澡堂子裡肉片就酒先來二兩,然後把木耳筍絲豆芽菜什麼的往面盆裡一到一拌,這就是“低配版”的雜醬麵,而這個寬汁的軟熘肉片做法其實是魯菜的做法,但是融合北京當地的口味,後來這個味型被移植到了大盤雞上面!

至於說在河南發揚光大,首先這個事我不認可,原因是這道菜其實還沒有定型,一道菜還沒有定型,怎麼談的上發揚光大?我們會發現今天的大盤雞其實和我(我跑車的時候大盤雞裡還沒有青椒呢!)最初吃到的大盤雞差別特別的大,最早的應該是煮土豆甚至是蒸土豆,土豆本身就是乾糧,所以有常備的,小飯攤才能夠現殺雞現配料,而且是幾個人吃一盆的那種大鍋菜,而麵條是低,它的吃法還是和原型軟溜肉片是一樣的,麵條是最後吃的,也是等它吸飽了滋味再吃的,而今天的大盤雞土豆大多是炸的,成品配菜很多,但是雞不香土豆不綿青椒不脆,提味居然用的番茄醬,一盤上來紅不紅綠不綠大半是盤子低的麵條!這樣粗製濫造的東西絕對走不遠,人們對於這樣的大盤雞早就已經失望了!而造成這道菜失寵的原因就在於味型不定!


617687101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701, "file_sign": "20eaeeccd31e4a26d1d76c205e2be24b\

沐風味


在鄭州你吃一百家所謂新疆大盤雞,九十八家可稱謂四川大盤雞,用四川辣豆瓣醬、土豆、洋蔥和雞塊炒後拌以皮帶面,甚至是用稍軟的燴麵。

八十年代後期起,在鄭落戶的新彊飯館如城隍廟西百十米處有阿凡提飯店,九十年代有城東路天山飯店,經營麵食有:大盤雞,大盤羊拌以皮帶面,丁丁面拉條切成一,二公分長。新彊拌麵當年是一份面一份菜,到顧客桌上將菜倒入面盤。

新世紀改頭換面的所謂新疆大盤雞在鄭迅速興起,只是更傾向於川味,價位也更適中,更迎合大眾口味。


神州王爺


首先對題主善於發現的眼光表贊!其次,大盤雞發源於新疆,也確實在河南發揚光大,竊以為有以下原因:

一、河南吃雞傳統由來已久

河南古為中原,過去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物產豐饒之地,也為家禽飼養提供了豐富養料。每家必養的除牛為了耕田之外,養雞則純粹是改善生活,因而為餐桌常客。

在上個世紀的農村,來客殺雞是標配,如果你去河南農家做客,主人沒給你殺一隻雞招待你,可見你是多麼值得敷衍。

由此可見,與其說河南人愛吃雞,不如說地域決定論,也即是地理位置決定了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如臘肉之於四川和湖南,如殺豬菜之於東北。

二、河南成就了大盤雞

長江以南的人吃雞,主要以喝湯為主。河南人吃雞,重在食其肉。做法也多種多樣,爆炒、紅燒、大鍋燴...最令人慾罷不能的是雞肉面片,四個月的公雞澱粉拌勻煎之,之後入沸鍋煮,下手擀麵片至熟,人間至味也。

河南人愛吃雞,以至於街道雞肉飯四處可見,大盤雞之於河南,就像找到了契合靈魂的另一半,嚴絲合縫,相得益彰。

三、大盤雞是個神一樣的存在

在河南吃過不少大盤雞,味道平庸,而吐魯番的大盤雞,吃過之後再難忘掉,那才是真正的大盤雞。

大盤雞用大托盤端上來,冒著熱氣的雞肉鮮亮無比,土豆大小不一,辣椒晶瑩紅潤,湯汁濃厚,來一塊雞肉,美在香,味在辣,吃下第一口,就停不下筷子,一停就辣,一吃就香,如此反覆,不覺杯盤狼藉......


樂影東方


首先你要搞清楚大盤雞的起源,大盤雞的創作者是誰?大盤雞發揚光大和河南人沒有一毛錢關係,首先來了解下大盤雞的由來,關於新疆大盤雞的由來眾說紛紜,有好幾個版本, 以下就是創始人之爭論的五種說法:


  說法一:民國初年,一位姓張的師傅為了躲避戰亂,從四川到沙灣安家落戶,並開了一家飯店,專賣辣子雞。由於這道辣子雞製作方法獨特,色香味俱全,吃起來十分可口,在新疆各地廣為流傳愛。後來,這種辣子雞再配以寬帶面,用大盤盛上,所以稱為“大盤雞”。

  說法二:沙灣大盤雞不是一個人創立的,而是齊聚了5個省區人們的飲食習慣,即新疆人,四川人,山西人,河南人和甘肅人。新疆人的豪爽表現在用大盤盛雞塊上,四川人的麻辣鮮香則體現在多放紅線辣椒與花椒上,再加上陝西人像腰帶一樣的扯麵、河南人喜歡把飯做成“大雜燴”以及甘肅人喜歡吃土豆等。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博採眾長,就構成了現在的“大盤雞”

  說法三:沙灣大盤雞是出自一位名叫李士林的老人之手。李士林被稱作“沙灣大盤雞”第一人,年輕時在沙灣縣開了一家小飯館,生意時好時壞。後來經過這位老人的不斷改進,產生了正宗的沙灣大盤雞。


  說法四:大盤雞的創始人是一位宮廷御廚。大盤雞是專門做給清朝後宮的一道美食,深得宮廷上下的喜愛。有一年,這位老廚師不再在宮裡當差,出宮後便悄悄將大盤雞簡單易學的做法帶到了民間。但這種說法遭到很多人的質疑。

  說法五:長途司機吃出來的開胃美食。此種說法在北疆司機中流傳及早。從烏魯木齊到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必須要經過沙灣。以前路況不好,從烏魯木齊到沙灣開車需要半天時間,司機們大多已是飢腸轆轆。於是,沙灣縣城內路兩邊就有了不少專為過往司機開的小飯館,其中一位四川師傅用能刺激開胃的幹辣椒和青辣椒與雞肉同炒,再配上土豆、寬面等,深受大家歡迎,後來這道採慢慢演變成了今天的大盤雞。

第一個版本的說法在民間最多,讓人信服的也是第一個,其實大盤雞在新疆就廣為流傳,並不是在河南發揚光大。


阿凡提的毛驢不打滾


大盤雞配上鄭州燴麵就是一絕。先把雞塊,土頭塊吃了,最後吧麵食燴麵煮好放在雞湯裡拌一拌在吃就是美味。有的特色出在哪裡不在於最好,只要好吃再好吃,我們國人都應該支持。河南省鹿邑縣獨特產名吃,媽糊,做工配料更加苛刻,出了縣就找不到。歡迎全國各地遊客來品嚐


分享到:


相關文章: